虚空先知教学视频: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13:47
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集字) 转载自 舂晖_666666最终编辑 舂晖_666666

 

 

.

 

.

 

.

 

.

 

.

 

.

 

.

 

.

 

.

 

.

 

.

 

.

 

 

.

 

.

 

.

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
传《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帖》卷,是一件传世有名的墨迹,为历代收藏家所宝重。原帖纸本,凡八接,纸质细腻光洁,古色古香,纵 26.3 厘米,横 322 厘米,行书,共 108 行,计 974 字。字大小不一,小者厘米见方,大者倍之。帖前衔款“魏太尉钟繇千字文右军将军王羲之奉敕书”,帖文开首“二仪日月,云露严霜”八句,可名逗成韵,其后则辞语杂凑,不能克读,结尾“谓语助者,焉哉乎也”。其文内容与世传梁武帝命周兴嗣所撰《千字文》迥异。

在这卷墨迹上,藏印累累,据此可知其流传情况。卷后纸有“平海军节度使”朱文大方印,《石渠宝笈续编》考订认为是北宋附马都尉李玮的印。李玮(一作炜),字公炤,尚宋仁宗女兖国公主,曾做过建武(一作平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此印浑厚古朴,系宋印无疑,如《石渠宝笈续编》考订确属可靠,那么李玮应是此帖有迹可寻的第一个收藏者,此后便进入宋徽宗赵佶的宣和内府,现还保存着宣和旧装的痕迹。前黄绢隔水剩有的“御书”葫芦半印,前隔水骑缝处有双龙圆印、“宣和”连珠印,后隔水上的骑缝压角处有“政和”、“宣和”长方印,及后白宋覃纸中心的“内府图书之印”九叠文大方印,均是“宣和装”的印记。按“宣和装”形式,在后黄绢隔水与后覃纸上应有“政和”一印,现因残损已失,又原应有宋徽宗月白色绢签,也已失,现在的金书“晋王羲之临钟繇书”签题,大约是明人写的。

后隔水上部有一“容斋”瓢印,《石渠宝笈续编》认为是南宋洪迈的印记,恐非是,待考。但此帖从宋徽宗内府流出之后,确经该书未见,故无从查考。以后则先后有明·孙凤《孙氏书画抄》(仅存目)、明末吴其贞《书画记》郑四、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六、清·顾复《平生壮观》卷一、清·高士奇《江村消夏录》卷一及《江村书画目》卷上、清·安岐《墨缘汇观》卷上、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近代裴景福(伯谦)〈壮陶阁书画录〉等书著录。又曾刻入明·王肯堂的《郁冈斋帖》及清内府《三希堂法帖》中,解放前有正书局曾影印出版。

据此可知《王羲之临钟繇千字文》一帖,由来已久,流传有绪,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那么,它是否为王羲之真迹呢?何以其文内容与周兴嗣撰《千字文》迥异?

自宋、元以来,一直认为此帖是王羲之真迹,但也不是没有人提出怀疑,所以王肯堂在刻入《郁冈斋帖》时,针对在周兴嗣之前不应有“千字文”这一观点加按语说:“观此帖者,大有宋版大明律之疑。”但是他却也为之辨解说:“不知阁帖之首,已有章草千文,虽未必是汉章帝书,亦可证千文不始于梁人矣。米元章书家申韩,岂妄许可者,亦称此帖毛力圆熟,定为右军书,临池之工,得不矜重奉为模范耶?”徐邦达先生考订认为,所谓汉章帝章草千文,实系后世伪造,米芾所见的王羲之千字文,大概是集王羲之的字,王肯堂的辩解是以伪证伪,误之又误的。

首先定此帖是唐人所书的,是明末清初人吴其贞,他在《书画记》中说:“予初展卷,见其纸墨模糊,气色暗黑,疑伪造,及细阅数行,见纸露本色,精神迥出,抑且古香袭鼻,方信真为旧物,但未必右军耳,为唐人奚疑。”此论较为接近真实。然而,高士奇在《江村书画目》中云:“神品,不可多得,”当然相信它是真迹,才以重价购之。安岐《墨缘汇观》认为“其文不克读,盖初未编次,逮后梁武始命周兴嗣次韵耳。米海岳《宝章待访录》曾经记载。”他是相信了王肯堂的话。清代乾隆在帖后跋语中对此帖亦有所鉴定,他说: “此卷托名钟、王,故掇易其辞句,以别于周兴嗣,盖好事者为之。其用笔结体,绰有内史矩矱,向以为的系真迹,谛观之,南宋人藏,帖末有贾似道“秋壑图书”大方印,又帖中有“封”字印为证。 一些著录书认为此帖曾经进入金内府,其根据是卷中有“明昌御览”、“明昌宝玩”、“群玉中秘”等金内府印记。但是,北宋灭亡后,金与南宋相隔绝,入金内府的书画,不大可能流到南宋来。经徐邦达、启功等专家鉴定,认为金内府印均伪。卷后又有“端本”朱文大印一方,《石渠宝笈续编》认为是元朝内府“端本堂”的印玺,证明此帖曾入元内府。但元代张宴亦有“端本堂”,前黄绢隔水上有“张氏珍玩”白文方印。“端本”一印,究属元内府,还是他人,需要再考。《石渠宝笈续编》认为“张氏珍玩”一印是张霆发的,不知何据?可信为元人印记的是“欧阳玄印”。欧阳玄,字原功,号圭斋,元延佑中登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