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的金牛座:混迹日本“野鸡”学校的陈其美如何成为沪军都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3:06:40

说起国民党时期的“四大家族”,有句话叫“蒋家的天下陈家的党、宋家的姐妹孔家的财”,陈家指的是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这是为人所熟知的,但其上一辈还有三兄弟,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太多了。

杭州西子湖畔的一块大草坪上,高耸着一座扬臂跃马的雕像,像主骑着战马,英姿勃发,这就是陈氏兄弟的老二陈其美,这位曾在日本与蒋介石换过生死帖的结拜大哥,在当年的辛亥革命时期也曾叱咤风云,风光一时。

陈其美有三兄弟,老大陈其业,老三陈其采,他排行老二。陈家兄弟是浙江湖州人(原为吴兴),家庭出身小乡绅,数代来耕读经商,不幸在太平天国时期家产荡尽,尽管其父勉力恢复祖业,但毕竟劫后余生,大不如前。按照传统的习惯,其父对陈家三兄弟做了如下安排,老大陈其业继承祖业,经营农桑;老二陈其美外出学徒,志在从商;老三陈其采修学私塾,以博功名。

老大在家守祖业,这在传统的社会中是最常见也是最稳妥的,因为读书在当时是奢侈的行为,而且得中的几率极小,所有只能让老三去尝试一下。农业社会,终究是要以农为本,辅之以商,这才能让家族长久的发展下去。

陈家老三其采也确有出息,他出生于1800年,小时候聪明伶俐,文采很好,十六岁中秀才后更让家人看到了希望。不久,陈其采进入南洋武备学堂学习军事,随后于1898年11月作为官费生被选派到日本士官学校留学。

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年青人习武从戎往往被认为是没有出息的,但在甲午战争之后,时代潮流变了,一心读圣贤书的人反是没有希望的,因为没过几年,清廷便废除了科举,当时最紧迫的是编练新军、抵御外侮,所以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等这些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也许陈其采当时不会意识到,留学日本学习军事意味着什么,但他的确是个幸运儿。早期的留日士官生非但在清末受到了极大的重用,而且在民国时期也是呼风唤雨,其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是其年龄所不能相称的。

陈其美是留日士官一期生,同学中有蒋雁行、铁忠、吴禄贞、张绍曾、陆锦等40人;二期生25人,成名的有良弼、哈汉章、蓝天蔚、陈宦、冯耿光等人;三期有蔡锷、蒋方震、许崇智、曲同丰、贾德耀、陈文运、吴光新、张树元、傅良佐、魏宗瀚、魏邦平、王汝勤等;四期有蒋作宾、金永炎、王永泉、方声涛等;五期有李书诚、何成浚、陈之骥、陈仪、姜登选等;六期有阎锡山、孙传芳、赵恒惕、李烈钧、程潜、李根源、胡谦、刘存厚、罗佩金、杨文恺、孔庚、张开儒、张凤翙、卢香亭、顾品珍、周荫人等,以上都是1908年以前毕业的。1908年后毕业的还有徐树铮、杨宇霆、张群、王柏龄、何应钦、贺耀祖、钱大钧、汤恩伯等人。这些可都是民国时期响当当的牛人啊。

留日士官生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尽管他们当时大都在30岁上下,但其中的一部分人如阎锡山、李烈钧、蔡锷等人已经做上了一省之督,这在科举时代是不可想象的。留日士官生之所以能够在风云突变之时爬上这么高的位置,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清末的时候掌握了各省新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辛亥革命简直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场兵变。

当时清廷派到日本学习军事的官费生一般要先入成城学校,这是进入日本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后来因为清廷派出的留日士官生太多,日本才该设了专收中国人的振武学校作为预备学校。在成城学校或振武学校学习两年合格后,留日士官生才能进入日本现役军队见习一年,之后进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一年(前三期与日本士官生共同学习,据说后来因中国第三期学员蒋方震在毕业考试中考了第一名并获取日本天皇的赐刀,日方感到很耻辱,于是后来的中国留日士官生便单独办班),再回原见习部队实习三个月,这才能获得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证书。后来的蒋介石,就是在振武学校学习两年后、进入日本联队见习时,因回国参加辛亥革命而中断,而与他同期的张群则是1914年又重新回日本士官学校继续完成了他的学业。

陈其采在日本学习期间表现优异,他在成城学校学习两年后进入日本近卫步兵第四联队做见习士官,一年见习期满后进入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1902年3月,陈其采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