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狐 兔狲 天敌:好宝宝行为举止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15:48:58

1.拖拉散漫,是我的习惯

想必父母会有这样的同感:宝宝在幼年时期喜欢吵吵闹闹,一刻都静不下来;当宝宝稍微大一些后,就会出现不同的状况 个性散漫、做事拖拉。这种突然的转变没有让宝宝变好,反而成了父母新的难题。

个性散漫的孩子通常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的时候没耐心,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兴趣,即使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也会拖拖拉拉不愿完成,这样的习惯会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还会影响他的性格。

壮壮今年四岁,刚上幼儿园,是个人见人爱的小男孩。他聪明伶俐,深受幼儿园老师的喜爱。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壮壮开始变得散漫起来:当老师给大家上课时,他会时不时的离开自己的座位,或者不停地晃凳子;做游戏的时候,他会随便离队或是做其他事情。为此老师说过他几次,可是没有用,他还是我行我素、散漫行事。

以前,壮壮很喜欢画画,每天都会主动画一张,可是自从变得散漫后,画画就成了一项负担。很简单的简笔画,平时只需要10分钟,现在半个小时都不一定能画好。妈妈不停地催他、让他集中精神,有时还会生气,结果他不是画得一团糟,就是哭得惨兮兮的。妈妈对此真是无可奈何了。

其实,宝宝之所以会变得散漫、拖拉是有原因的,年龄、家庭、习惯都有可能影响宝宝。所以,父母要找出准确的原因,慢慢地改善孩子的行为。

父母要树立良好形象

孩子的行为散漫、拖拉,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状态,那么孩子也会渐渐养成同样的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开头,父母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形象。当孩子看到父母热情饱满地对待生活,他也会变得积极向上的。

冷静地对待孩子的行为

面对孩子散漫的个性、拖拉的行为,有的父母会暴跳如雷,严厉地指责孩子。然而这种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感到气馁,使问题进一步加重。所以,父母在面对散漫、拖拉的孩子时要保持冷静,用平和的态度对待他,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事情得到顺利解决。

一次只给孩子安排一件事

散漫的孩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所以,父母在纠正孩子行为的时候要以集中精力为主。不论是玩耍还是学习,为了让孩子学会集中注意力,父母一次只给孩子安排一件事,让他把精力都放在一件事上,这样可以避免分散注意力。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做事的时候,父母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刻意给孩子规定做什么,选择适合孩子做的事情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用赞美来激发孩子的兴趣

散漫的孩子在做事的时候容易烦躁,通常会自己生闷气。这时,父母不要训斥和干涉他,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鼓励和赞美,平复他的焦躁,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平常心,让他继续把事情做完。

多陪孩子做有助于集中精力的游戏

要改变孩子散漫、拖拉的行为,做游戏也是方法之一。父母可以选择一些有助于集中精力的游戏来和孩子一起做,例如搭积木、下棋、拼图等。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一举两得。

 

晓雪自从上幼儿园后就显露出一个不好的习惯 做事拖拉。每天早上起床、穿衣、洗漱都要花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因此晓雪常常迟到。老师、妈妈都说过她好多次,可她就是改不了。为了改掉女儿这种行为,妈妈和晓雪达成协议,制定了一份“合约”:如果一周有三次迟到,就要取消所有晚上看动画片的时间;如果迟到两天或一天,就取消五天看动画片的时间;如果每天都不迟到的话,就会得到周末去动物园的奖励。双方“郑重签字”后,合约开始生效了。起初,晓雪还不能做到不迟到,妈妈会严格的按“合约”办事,后来经过几次惩罚后,晓雪为了自己最爱的动画片逐渐有所改观了,迟到的次数慢慢减少,人也变得勤快了许多。当她可以做到天天不迟到后,不仅得到了去动物园的奖励,还改掉了做事拖拉的习惯,再也不是大家眼中的“小蜗牛”了

小猫钓鱼

猫妈妈领着小猫和猫姐姐到河边钓鱼。姐姐一心一意地跟着妈妈学钓鱼,小猫却在旁边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这时,飞来一只蝴蝶,小猫立刻放下钓竿,跑去捉蝴蝶,结果蝴蝶飞走了,小猫沮丧地走回来,发现姐姐已经钓到了一条鱼。过了一会儿,飞来一只蜻蜓。小猫又扔下钓竿去捉蜻蜓,可是蜻蜓很灵敏,躲开小猫的爪子飞走了。小猫生气地回到河边,看到姐姐又钓到一条鱼。

“我也要认真钓鱼,绝对不能输给姐姐。”小猫心想。它拿起钓竿,重新坐了下来。可是没过多久,小猫又坐不住了,它动动这里、挠挠那里,钓竿一直晃个不停。最后,直到太阳落山也没钓到一条鱼。

妈妈看着难过的小猫,语重心长地对它说:“钓鱼的时候要专心,你总是三心二意、不停地做其他事,怎么能钓到鱼呢?”小猫听了妈妈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小猫改掉了散漫的毛病,一心一意钓鱼,鱼儿再也不能从它的鱼钩下逃走了。

宝宝散漫、拖拉的行为不是天生就有,而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所以,父母要纠正他的不良行为就要从小事入手。在吃饭的时候不看电视,在看书的时候不玩玩具,做游戏的时候也要保持专一。让宝宝在小事中成长,在成长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2.我是睡懒觉的小皇帝

早上六点半。

“小懒虫,快起床吃饭。”

“妈妈,让我再睡会儿,就一小会儿。”

七点。

“天哪,怎么还在睡?快点儿,要迟到了。”

“马上就好。”

七点半。

妈妈给睡眼惺忪的宝宝穿好衣服,简单地洗漱一番,随便往书包里塞几片面包,领着宝宝慌慌张张地向幼儿园冲去,结果还是迟到了。

在现实生活中,宝宝爱睡懒觉的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冬天,叫宝宝起床简直比登天还难。此外,周末和节假日也是宝宝睡懒觉的“最佳时期”。

小海今年四岁,虽然刚刚上幼儿园,却已经是园里的大名人了:在幼儿园里,没有一个人睡觉能比得上小海的,不论是早上睡懒觉迟到,还是中午休息午睡,只要是睡觉,小海绝对很难醒过来。在家里,妈妈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小海赖床,好话讲满一箩筐都不见得能让儿子动一下;在幼儿园,要想叫醒午睡的小海,非要动员所有的人才行。为了改掉儿子的坏习惯,妈妈没少费脑筋,和颜悦色、声色俱厉都不起作用,面对无动于衷的儿子,妈妈彻底没招了。

充足的睡眠可以促进宝宝脑部发育,让宝宝健康成长,有的父母鉴于这一点会让宝宝无节制地睡觉,时间长了宝宝就养成爱睡觉的习惯。等到宝宝要上幼儿园时,这种习惯就很难扭转,于是“睡懒觉”成为不可避免的坏习惯。

睡觉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不只小孩喜欢,大人也喜欢。有的宝宝很享受睡觉的感觉,除了不愿起床外,还会懒得做事。所以,当宝宝出现睡懒觉的行为后,父母就要警惕了:宝宝有可能会变得懒惰。那么,怎样才可以改掉宝宝睡懒觉的习惯,防止他出现懒惰的行为呢?

父母作息要有规律

一般来讲,孩子喜欢赖床与父母的日常行为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本身就爱晚睡晚起,那么孩子也会效仿父母的样子变得爱睡懒觉。所以,父母要保证规律的作息,为孩子树立早睡早起的好榜样。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

孩子在小时候养成的习惯一般都很难改正,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这种习惯要坚持,不能因为其他原因而改变或中断。这样,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就不会因为睡懒觉而耽误事情了。

鼓励和惩罚并用

当孩子在五岁之前有睡懒觉的行为时,父母要用鼓励的方法来督促他,因为这时候的孩子在自我控制方面还有所欠缺;一旦孩子过了这个年龄段,父母就要重新审视他的行为了,如果孩子还是爱睡懒觉,甚

至故意赖床,父母就要实施一点小惩罚,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样可以促使他主动改正,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节假日也要按时起床

平时上幼儿园,父母会让孩子按时起床,但是到了节假日休息时,有的父母就会允许孩子睡懒觉。其实,这种方法不利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一旦节假日的时间稍微长些,孩子就会恢复到爱睡懒觉的状态,这对他今后的生活有不良影响。

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良好的睡眠环境也是保证孩子按时起床的因素,孩子睡得好、睡得饱才会愿意起床,减少睡懒觉的次数。所以,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让孩子得到充分休息。此外,父母在叫孩子起床时也是有技巧的,要注意观察孩子在睡眠中的眼睛,如果睫毛颤动,说明孩子还在做梦,稍等片刻再叫醒他。否则的话,孩子在醒来后会状态不佳,有时还会和父母生气。

一碰到双休日或节假日,小雨就会睡懒觉,有时候即使醒了也不愿下床,非要在床上躺够了才肯起。幼儿园放暑假,小雨又陷入了“睡眠状态”。妈妈为了改正儿子的坏习惯,给他制定了一个“暑期计划”:每天早上去广场滑旱冰 这是小雨最喜欢的运动。第一天,小雨很不配合,妈妈费了好大劲才把他从床上拽起来。等到达广场,看到其他小朋友已经在活动时,小雨就不再沮丧了,他在广场上度过了一个开心的早晨。第二天,妈妈再叫小雨起床时就省力多了,接下来的几日也是如此。渐渐地,小雨开始定闹钟,学会按时起床了。暑假结束后,小雨不仅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还长高长壮了不少。

 

龟兔赛跑

兔子总是嘲笑乌龟爬得慢,乌龟很生气,决定和兔子比试比试。它们选好了路程,请来小狗做裁判。

比赛开始后,兔子一路领先,很快就把乌龟甩在了身后。当乌龟的身影再也看不见时,兔子心想:“乌龟这么慢,我还是休息一会儿再跑吧!”它走到一棵大树底下很快就睡着了。

一只小鸟飞过来,叫醒睡觉的兔子:“快醒醒,乌龟就要追上你了。”兔子向后方望了望,根本看不到乌龟的身影,于是又睡了过去。过了一会儿,小鸟又叫醒它说:“别睡了,乌龟离你越来越近了。”兔子望了望,乌龟的身影刚刚出现,它不高兴地对小鸟说:“乌龟那么慢,不可能追上我的。你不要在这里捣乱了,我要好好睡一觉。”说罢,闭上眼睡着了。

乌龟一直在爬,它超过了睡觉的兔子,继续向前爬去。过了好久好久,兔子终于醒了,它看了看后方,没有乌龟的影子;它又看了看前方,乌龟就要到达终点了!它急匆匆地跳起来,一边跑一边埋怨树上的小鸟不叫醒它,小鸟说:“是你自己爱睡懒觉,还不让我叫的。”兔子无话可说,急急忙忙向终点跑去。可是,当它赶到终点时,乌龟已经等在那里了。

很快,兔子输给乌龟的消息传遍了森林,它又羞又恼,从此以后再也不敢睡懒觉了。

睡懒觉不仅会耽误事情,还会给身体带来很多不适。有的父母认为,宝宝在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充足的睡眠,于是放任宝宝睡懒觉。其实,睡眠时间长了不仅对宝宝没有好处,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父母要及时纠正宝宝的睡眠习惯,必要的话还要带宝宝到医院检查身体,做到防患于未然。

3.哎呀,我又弄坏了一件东西

宝宝不仅有奇妙的创造力,还有超强的破坏力。一件好端端的毛衣,宝宝会毫不留情地拆成一团毛线;一只漂亮的茶杯,经过宝宝的手后变成了一堆碎片;就连打扫卫生的鸡毛掸子都被宝宝恢复到了“原始状态”;有时候,雪白的墙面也不能逃脱宝宝的“魔掌”,变成一个大花脸 不论开心还是生气,宝宝都会“情不自禁”地用破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面对宝宝的“破坏欲”,父母有时也会束手无策。

 

小翔宇的妈妈有一个很大的烦恼:宝宝总是习惯拆卸东西。翔宇拆的第一件东西是家里的闹钟,那是在他两岁的时候,妈妈用闹钟做玩具让他玩,然后就去做饭,结

果回过头来再看时,闹钟已经散架了。“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办到的。当时他还高兴地冲我拍手,我真是哭笑不得呢!”妈妈事后说道。家里吃饭的木头桌子边缘有深深地牙印,都是翔宇咬的。妈妈特地给他买了磨牙器,他一次也没用过,还是喜欢咬桌子。家里还有很多东西,都被翔宇虐待过,为了防止儿子受伤,妈妈还把家里的餐具全部换成了塑料的。每当翔宇拆东西的时候,妈妈都想狠狠地训斥他一番,可是爸爸总拦着妈妈,说要保护儿子的“创造力”。“我都不知道这种行为也算 创造力 。现在儿子四岁了,真不知道他这种 破坏欲 什么时候能停止。”妈妈对此表示无可奈何。

为什么宝宝会这么喜欢破坏东西呢?有时候是出于好奇心。宝宝在两岁左右,好奇心会变得强烈起来。此时,他们会想通过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来了解周围的事物。例如摔东西,那种巨大的声响和粉碎的画面会让他们感到新鲜和快乐;有时候是为了表达情绪,这方面主要受大人影响。大人在开心或生气的情况下会用身边的物品来发泄情绪,宝宝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同样的表达方法;有时候与宝宝的性格有关。有的宝宝活泼好动,会不小心破坏一些东西。当然,宝宝爱破坏东西的原因还有很多,父母需要在生活中捕捉宝宝的行为习惯,及时帮他改正。

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喜怒无常

有的父母在情绪激动时会借身边的物品来表达情感,这种行为被宝宝学会后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宝宝的情绪控制力不佳,不能准确拿捏动作的轻重,容易在表达情绪时损坏物品,甚至误伤自己。所以,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孩子面前喜怒无常。如果想表达情绪,要用温和、正确的方法。

教孩子正确使用物品

孩子在不会使用物品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破坏行为,这种行为多是无心造成的。父母要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宽容,并教会他正确的使用方法。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父母还要告诉他爱惜物品的道理,这有助于改正孩子冲动的性格,控制他粗鲁的行为。

正确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会不自觉地破坏物品。父母首先要确定孩子不是故意的,然后再从事情的原因入手,为孩子解释疑惑,最后指出他的错误行为,提醒他下次不要再犯。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这样不仅于事无补,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要控制孩子的“破坏欲”,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自觉停止错误的行为。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主动维护身边的物品。一些物品被破坏后还可以复原,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让他把散落的东西重新组装好。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为孩子营造安全的环境

孩子的破坏行为有时会给自己或身边的人带来危害,这时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例如将易碎、重要的物品放在孩子找不到的地方,或者给他玩一些没用的东西,这样既可以满足他的好奇心,又可以防止他受伤。

 

 

闹闹从小就对可以转的东西很感兴趣,除了自己的玩具外,家里的锅盖、水龙头、门把手等都是他旋转的对象。一天,妈妈正在洗衣服,突然听到客厅传来“咚”的一声,好像是什么东西掉了。妈妈出来一看,发现儿子竟然把台扇给拆了,扇叶掉在地上,旋钮也拔了下来。不用说,肯定是在玩“旋转游戏”的时候转下来的。闹闹看到妈妈后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立刻把头低下来。但是妈妈没有批评他,而是教他把电扇组装起来。最后,妈妈告诉闹闹家里的电器是不可以随便旋转的,如果通了电,电器会把他的小手“咬伤”的。事后,闹闹再也没动过家里的电器,继续快乐地过着自己的“旋转生活”。

 

淘气的小猫

小猫的手掌虽然很柔软,但是却藏着尖尖的爪子。

一天,小猫看到小狗在玩气球,它立刻跑过去,伸出尖尖的爪子按在气球上。只听“嘭”的一

声,气球被扎破了。小猫开心地拍着手说:“真好玩!真好玩!”小狗伤心极了,再也不理小猫了。

小猫去找小白兔玩。兔爸爸刚买了一张皮沙发,柔软又有弹性。小猫坐在沙发上,用爪子偷偷扎了好几个小洞。兔妈妈发现后非常生气,再也不欢迎小猫来家里玩了。

小猫走在树林里,看到小猴子拿着画板正在画画,它在手掌上沾了些泥巴,偷偷走到小猴身后,突然伸出手掌在画纸上拍了两下,好端端的一幅画瞬间就被小猫弄花了。小猫扬着头说:“这才叫艺术。”然后走开了。剩小猴一个人在草地上哇哇大哭。

后来,大家都知道小猫是个“破坏王”,谁也不愿和它一起玩了。

宝宝喜欢破坏东西,可能是无心的,也可能是故意的。父母要找出原因,及时纠正宝宝的坏行为。有时候,父母对宝宝的关怀不够,宝宝就会用破坏东西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所以,父母在教育宝宝的时候也要进行自我反省,为宝宝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4.我不可以拿走自己喜欢的东西吗?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您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领孩子去商店买东西,出来时发现孩子从口袋里掏出一盒没有结账的巧克力豆;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书包里塞着一只幼儿园的玩具熊;孩子去邻居家玩,回到家后手里还握着邻居小朋友的水彩笔 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没有得到对方的允许。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会抱什么样的态度呢?

图图今年四岁,刚上幼儿园。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小姨家有一个和他一样大的小朋友,图图每次从小姨家回来都会拿走对方一两件玩具。妈妈说过他很多次,不能随便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每次他都是口头答应得好好的,实际行动却不执行。前几天,妈妈从幼儿园接图图回家,发现他竟然把幼儿园的玩具也带了回来。妈妈很生气,给他讲了一堆道理,告诉他绝对不可以随便拿幼儿园的东西。可是没过多久,妈妈又发现他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了家。妈妈很苦恼: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好,在物质上从来没有缺过儿子任何东西,为什么他总是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呢?

孩子喜欢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可能是无意识的,也可能是故意的,这需要父母区别对待。一般来讲,五岁是孩子的一个分界点。五岁之前,孩子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所有权”的概念尚未了解,自制力差、很难抗拒外界的诱惑。这一时期的孩子并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五岁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有了自我意识,这时如果再出现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父母就要全面分析其中的原因,及时纠正孩子的行为。

父母的行为很重要

有的父母有“贪小便宜”的嗜好,例如,买东西时喜欢在结账后再塞一些进去;在饭店吃饭,看到免费的赠品会情不自禁收入自己包中;去别人家做客,没有经过主人允许就随便吃喝,等等。这些随意的举动都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所以,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避免给孩子灌输“喜欢就拿”的意识。

培养孩子的“所有权”意识

孩子不理解“喜欢”和“拥有”的关系,就会出现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所以,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所有权”意识,告诉他两者的区别。例如,买东西时要付账、拿别人东西时要经过对方允许、公用设施不可以独自霸占等。让孩子从小养成正确的自我约束意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出现。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为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父母要鼓励他知错就改。让孩子把别人的东西主动还回去,并解释清楚。这样,一方面可以纠正孩子的错误,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他的应变能力,提高自我控制意识。此外,父母还要对孩子知错就改的行为表示赞赏,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孩子喜欢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可能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避免让他和行为不好的人接触。在日常生活中,父母

还可以适当满足孩子的一些物质要求,让他拥有自己的东西,而不再羡慕别人。这样也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打”解决不了问题

有的父母一看到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就会把这种行为归为“偷”,因而在盛怒之下会出手打孩子。这种方式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会给孩子造成伤害。所以,父母首先要弄清原因,从问题的根源入手,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的行为,不要随便给孩子扣上“偷”的帽子,以免适得其反。

 

晚上,妈妈把小樱从叔叔家接回来。一进门,小家伙就神神秘秘地拿着书包钻进自己的屋里。过了一会儿,爸爸回来了,妈妈喊小樱吃饭。只见女儿从房间里出来的时候就一直背着手,好像藏了什么东西。小樱走到饭桌前,从身后拿出三支康乃馨递给妈妈说:“妈妈,母亲节快乐!”看着女儿和花,妈妈感到很欣慰。她从女儿手中接过花、表示感谢后,转念一想又觉得事情有些怪:“女儿还没有零花钱,她是从哪得到花的?”饭后,妈妈向小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小樱回答说:“叔叔家的花瓶里插了好大一束花,是哥哥买给婶婶的。哥哥还说今天是母亲节,要祝妈妈节日快乐。我在走的时候从花瓶里拿了几支,想送给妈妈。”很显然,女儿并没有经过哥哥的允许。妈妈听后语重心长地对小樱说:“你能为妈妈庆祝节日,妈妈很开心。但是,你私自拿哥哥买给婶婶的花是不对的,哥哥如果发现花少了会多伤心呀?”小樱想了想,说:“对不起,妈妈,我现在就打电话给哥哥,告诉他不要难过了。”然后,妈妈陪女儿给叔叔家打了电话,说明了情况。小樱也向妈妈表示,以后不会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

随便的小浣熊

小浣熊和朋友们一起参观长颈鹿叔叔的果园,看到一筐一筐的新鲜水果,忍不住拿了几个吃起来。长颈鹿叔叔看到了,赶忙跑过来说:“这些水果是刚称好的,还要送给养老院,不可以随便吃。”小浣熊满不在乎地摆摆手:“叔叔不要这么小气嘛,再摘几个不就好了。”长颈鹿叔叔不高兴地指指树上,哪里还有果子,全摘下来了。小浣熊吐了吐舌头,跑开了。

小浣熊去小松鼠家玩。他看到小松鼠有很多好玩的玩具,临走的时候拿了一样。回到家后,妈妈问他:“你是不是拿了小松鼠的玩具?它打电话来问了。”小浣熊说:“我只不过借来玩一玩,又不是不还它。”妈妈看到小浣熊态度随意,于是认真地告诉他:“你吃了长颈鹿叔叔的水果,养老院的爷爷奶奶就不够了;你拿了小松鼠的玩具,它会着急。如果你的东西也被别人随便拿走,你会不会伤心?随便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会给他人带来困扰,这不是一个乖宝宝应该做的事。”

小浣熊听了妈妈的话,向长颈鹿叔叔和小松鼠道了歉。从此以后,再也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了。

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难免会做出错误的举动。父母要耐心听一听孩子的理由,不要过分逼问他,用正确的方法帮孩子走出误区,切忌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

 

5.挑剔、抱怨、我就是不喜欢

唠叨、抱怨、挑剔 似乎是妈妈经常做的事,不过,您有没有发现宝宝在这方面也很有“天赋”?

 

“我儿子今年才五岁,却像个 小事儿妈 一样爱挑剔、爱抱怨。吃饭的时候经常抱怨饭菜不合胃口;穿衣服要挑颜色,红、黄、绿一概不穿;和小朋友一起玩经常会因为一点小事而争吵不休。前两天带他去游乐园玩,刚上车没多久就开始抱怨速度慢,排队买票时又嫌游乐园人多,游乐园的人要是不多,还是游乐园吗?儿子这么爱挑剔,动不动就发脾气,性格也变得很差。我真担心他这样下去会影响成长。”冯妈妈苦恼地说道。

坦白说,宝宝爱挑剔,说明他的观察力很强、喜欢动脑筋,父母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当然,过分挑剔并不是什么好事,它会让宝宝的脾气变差,形成消极的性格,有时候在某方面过于挑剔还会养成一些“怪癖”,如洁癖、恋物癖等。

明白:生活条件这么好,宝宝有什么可抱怨的?其实,宝宝出现这种行为恰恰来源于自己的生活环境。父母的教育、他人的影响、物质生活的好坏 都会引发宝宝的挑剔和抱怨。这样的孩子就像浑身长刺的仙人掌,容不得别人靠近,也不愿接近他人。长期生活在抱怨中,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那么,父母要怎样做才能改变宝宝的现状呢?

父母不要过分要求孩子

有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对孩子严格要求,规定他做这做那,不能有一丝差错。这种教育方法很容易让孩子养成挑剔的性格,他会为了追求完美不断挑剔、抱怨身边的人与事。小时候是父母挑剔孩子,长大后就是孩子挑剔父母了。所以,父母要转变教育方式,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父母不要溺爱孩子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生活得舒适、快乐,会满足他的任何要求,这种溺爱孩子的行为也会导致孩子变得挑剔。一旦父母在生活上做得稍微有些不足,就会引发孩子的挑剔和抱怨,这会让他变得自私,不利于以后的生活。所以,父母不要溺爱孩子,要让他在生活中磨炼自我,学会知足和感恩。

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

面对孩子的挑剔和抱怨,父母不妨采用“就事论事”的方法,仔细听听他的看法。父母可以从孩子善于观察的角度出发,让他开动脑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父母的做法还是不能消除孩子的抱怨,父母可以转移话题,用开心的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扭转孩子的思维方法,减少孩子挑剔、抱怨的次数,逐渐改正孩子的坏习惯。

注意孩子身边的人

不好的行为习惯是会传染的,父母要时刻注意孩子身边的人,一旦发现有性格消极、爱挑剔和抱怨的人出现,就要让孩子远离他们。避免坏榜样产生坏影响,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随时和孩子保持沟通

孩子爱挑剔、抱怨,有时候是需求不满足造成的,这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父母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适当满足他的要求;不断拓宽孩子的眼界,满足他的求知欲,让他看到世界的精彩之处,从而消除他的不满情绪。真正的关爱可以让孩子快乐生活,远离挑剔和抱怨。

晚上吃完饭后,小玉给妈妈讲幼儿园最近发生的事。她向妈妈抱怨说,她把她最喜欢的米老鼠铅笔送给同桌的小朋友,可是她一点儿都不珍惜,拿着它乱画一气,让她很生气。妈妈听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问她:“你喜欢吃香蕉吗?”小玉很吃惊,不明白妈妈为什么岔开话题,不过她还是回答了妈妈的问题:“不喜欢,但是我比较喜欢吃菠萝。”妈妈又问:“那据你观察,爸爸喜不喜欢香蕉?”“喜欢,我亲眼见过爸爸一口气吃了五根呢!”小玉肯定地说道。妈妈接着问:“那么,你不喜欢吃香蕉是香蕉的错吗?”小玉觉得很好笑,回答说:“当然不是了,妈妈。”“所以呀,你不喜欢那个小朋友是他的错吗?”小玉不说话了。妈妈继续问道:“你喜欢吃菠萝,对吧?如果你喜欢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你会请他吃菠萝吗?”“肯定会的。”“但是,如果他不喜欢吃呢?”小玉又沉默了。这时,妈妈摸着她的头,微笑着说:“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会喜欢,而自己讨厌的事别人也一定会讨厌。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所以,当你再抱怨某个人讨厌、某样东西难吃时,就要想想香蕉和菠萝的道理。这样就不会觉得心烦,抱怨也就少了。知道了吗?”小玉听了妈妈的话,认真地点了点头。

小男孩和海绵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总是爱挑剔身边的人和事,抱怨生活的不满,因此过得非常不快乐。他向爸爸诉苦,寻求快乐的方法。但是爸爸没有立即告诉他,而是从屋里取出一块海绵,领他来到小河边。

爸爸把海绵交给小男孩,让他放入河中再拿起来,然后问他有什么变化。他回答说:“海绵变沉了。”爸爸让他把海绵拧干,又问他有什么感觉。他回答:“海绵

又变轻了。”

这时,爸爸微笑着对小男孩说:“你的心情就像这块海绵,当你不停地挑剔身边的事物、抱怨生活时,就会吸很多水,慢慢变得沉重起来,心情当然不会好。一旦你把水挤掉,海绵就会马上变得很轻。所以,你要想让自己变得快乐,就要停止抱怨。”

小男孩听了爸爸的话,努力减少挑剔和抱怨的次数。渐渐地,他变得开朗起来,再也不为生活烦恼了。

没有人喜欢挑剔、抱怨,那样的生活是沉闷无趣的。宝宝习惯挑剔和抱怨周围的人和事不仅会让自己陷入烦恼,还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悦。所以,为了宝宝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要及时纠正他的行为,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生活。

 

6.我不高兴就要哭鼻子

“哎呀,真是头疼呀!不给他买玩具,他就哭个不停。”

“都说小女孩娇气,可也不能这么娇吧?对她说话的声音稍微大点,她就开始哭。”

“这孩子动不动就哭,边哭边摔东西,脾气坏得很。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敢和他玩了。”

 

每个人都会哭,不过,宝宝似乎哭得更多些。除了生病导致的身体不适外,宝宝还会因情绪的起伏而哭闹不停。

周末,妈妈带着兰兰去超市买东西。超市的电梯是台阶式的,设计得很陡,人站在上面感觉不太安全。平时都是妈妈抱着兰兰下电梯,可是这一次兰兰非要自己下。妈妈嘱咐她不能乱动后,就把她放在了电梯上。兰兰一开始答应得好好的,却还是在电梯上又蹦又跳,快下完的时候还差点摔跤。妈妈很生气,一把把她抱了下去。兰兰过了一回电梯瘾,还想再玩,妈妈出于安全的考虑没有答应她,于是她开始假装哭。但是妈妈态度很坚决,丝毫不为所动。最后,兰兰由假哭变成了真哭,渐渐地越闹越大声,还坐在地上不起来。超市人很多,兰兰的哭闹引起很多人侧目,妈妈实在没办法,只好把选购的东西放下,强制性地抱着她走出超市。

“哭”本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是宝宝却把它发挥到了极致 除了正常地排解情绪外,还会用作让爸妈妥协的“武器”。有的宝宝只要心情稍微有些不顺就会大哭大闹,以此来向父母示威。面对宝宝的无理取闹,很多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

找出宝宝哭闹的原因

宝宝哭闹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果是因为正常原因,如身体不适、害怕、难过等,父母要用关爱来抚慰宝宝,让他慢慢安静下来;如果是无理取闹,如自己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发脾气等,父母就要向他说“不”、讲明道理,或者采取冷淡的态度,对他不予理睬。面对不同的原因,父母要区别对待,以便纠正宝宝的不良行为。

不要过分宠溺宝宝

有的父母过分宠溺宝宝,以至于因为一丁点小事,宝宝就会哭闹不停。这时,父母为了哄宝宝开心,还会无条件地满足他的要求。这种做法“治标不治本”,容易让宝宝养成怯懦、任性的消极性格,这对他今后的成长很不利。

锻炼宝宝的独立能力

有的宝宝非常依赖父母,只要稍微和父母分开一下,就会哭闹不停,这不仅不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还会给父母带来很多困扰。所以,父母要从小锻炼宝宝的独立能力,例如让宝宝自己睡觉、多参加户外活动、和小朋友一起玩等,在生活中学会独立,减少哭闹的次数。

消除宝宝的不安因素

每个宝宝在四五岁时都会经历“情感敏感期”,他会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哭个不停,因此这段时期又被称为“多泪期”。在此期间,父母的主要任务就是消除宝宝的不安因素,适当地满足他的一些要求,给他更多的关爱,为他创造足够的安全感。

正确对待宝宝的哭闹

有的父母性情急躁,一看到宝宝哭闹就会心烦意乱、大声斥责。这种做法通常会让宝宝哭得更厉害,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父母要收敛自己焦躁的一面,用冷静的态度来对待宝宝哭闹的行为,用正确的方法调节宝宝的情绪,不要动不动就说“你怎么这么爱哭”之类的话,也不要给孩子冠以“爱哭鬼”的称号,以免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

示。

小柯是个爱哭鼻子的小女孩,经常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哭个不停。一天,妈妈和小柯下跳棋,眼看妈妈就要赢了,小柯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妈妈拿来一面小镜子,对小柯说道:“宝贝,你看自己哭的样子好看吗?”小柯抽泣着摇摇头。妈妈又问:“那眼泪的味道好吗?”小柯又摇摇头。“既然哭起来会变丑、眼泪也不好吃,你为什么总喜欢哭呢?”妈妈装作不明白的样子,歪着头问道。小柯擦干眼泪,停止了哭泣。妈妈摸了摸女儿的头,微笑着说:“这样就对了嘛。现在你看着镜子和妈妈一起微笑 ”小柯照妈妈的样子,冲着镜子微微笑了一下。妈妈问道:“笑的感觉好,还是哭的感觉好呢?”小柯小声回答道:“笑好。”“现在,妈妈把这个小镜子送给你,以后再想哭的时候就照一照。妈妈希望你能常常微笑,这样才会变得漂亮、开心。好不好?”小柯听了妈妈的话后,果然哭得少了,变成了一个爱笑的小女孩。

 

爱丽丝和泪水潭

爱丽丝是个可爱的小姑娘,有一天,她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吃了一块蛋糕后,突然长得很高很高,头撞到了天花板。爱丽丝害怕地哭起来,大颗大颗的泪水从她的脸上滑落,滴在地板上,很快就淹没了整个大厅。爱丽丝哭累了,拿起桌上的一把扇子扇起来。这时奇迹出现了,爱丽丝又恢复了原来的身高,她开心地扔掉扇子,跳了起来。突然爱丽丝感觉脚下一软,掉进了一个大水潭。

“噢,好咸啊!”爱丽丝叫道。她突然想起,这是自己刚才哭的时候流下的眼泪。

“难道我要被自己的眼泪淹死吗?要是能够得救,我发誓以后再也不随便哭了。”正当爱丽丝自我反省的时候,一束光照过来。爱丽丝睁开眼一看,自己正躺在小床上,原来是做梦啊。

“太棒了,我得救了!”爱丽丝开心地对自己说道。从此以后,她常常想到泪水潭,再也不随便哭了。

宝宝喜欢哭闹并不是什么好事,一方面对自己的健康不利,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到身边的人。所以,爸爸妈妈要用正确的方法改掉宝宝的坏习惯,让快乐伴随宝宝健康成长。

 

 

 

7.不要说我是“人来疯”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烦恼:宝宝平时安安静静、乖巧听话,一旦家里来了客人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大喊大叫、上蹿下跳,精力旺盛得不得了,一刻都停不下来。宝宝为什么会变得如此反常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来疯”。

小齐今年四岁,是个非常安静、乖巧的小朋友。一天,家里要来客人,爸爸妈妈一大早就开始忙活,小齐则乖乖地在自己屋里画画。没多久,客人来了,是爸爸妈妈好久不见的老朋友,大家坐在沙发上开始亲热地交谈起来。这时候,小齐也不画画了,在客厅里围着客人不停地打转,一位阿姨夸他长得可爱,让他更加兴奋,开始“耍宝”:扮鬼脸、唱歌、背唐诗 大人们的谈话被小齐搅得一塌糊涂。爸爸生气地呵斥了他几句,可是他只安静了几分钟,之后继续“发疯”。爸爸妈妈和客人的脸上都出现了尴尬的神色,气氛变得怪异起来。

“人来疯”是很多宝宝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的阶段,它最大的特征就是“以我为中心”。一般来讲,宝宝在两岁之后就会出现表现自我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自我意识逐步提高,当生活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让宝宝无法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时,宝宝就有可能出现“人来疯”的行为。

父母最无奈的恐怕就是宝宝在客人面前“发疯”了,不让他闹吧,他不甘心、死缠烂打;让他闹吧,谁知道他会做出什么让人“跌眼镜”的事来。所以,面对宝宝的“人来疯”,很多父母感到头疼。那么,父母要怎样做才能改正宝宝的行为呢?

改变教育方式

通常情况下,有两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出现“人来疯”的现象:一种是溺爱。平时父母把所有的爱、关注放在孩子身上,让他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观念。而客人的到来分散了父母的注意力,孩子为了得到父母关注就会做一些

反常的事。另一种是严厉。孩子长期生活在严肃的氛围中,内心的表现欲得不到发泄。当客人出现时,父母的注意力就会从孩子身上转走,这让孩子得到一个舒展内心压力的机会,因而做出反常的事也是在所难免。所以,父母要改变教育方式,给孩子真正的关爱,让他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探寻孩子的心理需求

有的孩子渴望表现自己,这时,父母要给孩子表现的机会,满足他的表现欲。此外,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游戏、学习,孩子受到父母应有的重视就不会在客人面前表现得过分张扬了。

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

为了防止孩子出现“人来疯”的举动,父母就要及时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例如教会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客人来了怎么做等,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父母还可以表示鼓励和赞赏,以增强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让孩子多接触人群

每个孩子都是好奇宝宝,渴望了解一切新鲜事物,经常待在家里的孩子一旦遇到陌生人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因为不常接触外人,他不知道怎样和陌生人相处,于是就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一些不当的举动。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给他充足的发展空间,培养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教会他与人相处的方法。这样可以避免孩子成为“人来疯”。

鹏鹏以前也是个有些“人来疯”的小孩,常常做一些让爸爸妈妈和客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不过,经过妈妈的“调教”后,鹏鹏发生了很大转变。妈妈先是给鹏鹏讲了“人来疯”给客人带来的困扰,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妈妈表示可以让他参与大人的交谈,不过要转变自己的表达方式:见到客人时要先问好,然后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当爸爸妈妈和客人谈话的时候,可以送上一杯水;如果想表演节目要事先征得客人的同意;表演结束后要把时间留给大人,自己去做其他事。鹏鹏接受了妈妈的建议,不再当着客人的面“以我为中心”。渐渐地,鹏鹏越来越懂事,赢得了客人的好评。

 

篮球的故事

学校的体育室来了一批新成员:篮球、足球、毽子、跳绳 活动时间到了,小朋友们一窝蜂地冲进体育室,挑选自己喜欢的体育用具。这时,一个小男孩拿起一只篮球拍了一下,篮球一下蹦起好高。看到这么多小朋友,篮球很兴奋,一连蹦了好几下,当它听到小男孩说“这个篮球真棒!”的时候,它更开心了。

“我要跳得更高些,这样所有的小朋友都会和我玩。”篮球心想。于是,它不停地蹦呀、跳呀,碰掉了天花板上的电灯,砸破了门窗上的玻璃,同时也吓坏了体育室的小朋友们。

“篮球发疯了,快跑呀!”一个小朋友惊恐地叫道。大家一股脑涌出了房间,用力关上了门。

篮球难过极了,它安静下来,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其他体育用品告诉他:“你表现得太张扬了,破坏了愉快的气氛,所以小朋友全都跑走了。”篮球听后,羞愧地低下头。从此以后,它再也不随便表现自己了。

面对孩子“人来疯”的现象,父母也不必过于担忧。当孩子的年纪越来越大时,他的自制力也会变强,父母只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的行为,“人来疯”的现象自然会消失的。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过分指责,只有用耐心和爱心,才会让孩子主动改正错误,做一个稳重、懂事的好宝宝。

8.没用的东西应该丢哪里?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状况:领着宝宝走在街上,宝宝把吃剩的果核随手扔在路边;宝宝正在画画,地上有好几团揉皱的废纸;给宝宝收拾房间,发现到处都是坏掉的玩具 是因为宝宝不爱整洁吗?不是,他会把衣服挂整齐、玩具放在箱子里、桌上的东西摆放好。宝宝这么懂事,为什么还会乱扔东西?

“我儿子今年三岁,每次做完游戏总是弄得一地玩具,我说过他几次,他好像有些收敛了。可是最近,我发现他又有些 旧病复发 的迹象,开始到处丢玩具。问

他的时候,他还挺有理,说那些都是坏掉的玩具,不能和好的放在一起。我告诉他坏玩具也不可以随便扔,让他收起来,可是他态度很坚决,就是不肯照做。因为家里没有多余的地方,所以我只好帮他收,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把坏玩具捡了出来,扔得到处都是。”一位妈妈如此抱怨道。

父母在教宝宝整理物品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没用的东西放在哪里?当宝宝拥有自我意识后,就会给事物分类,平时从父母那里接收到“没用的东西就扔掉”的信息,他就会不自觉地做出乱扔的举动,把家里搞得一团糟。所以,父母在责怪宝宝时,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忽略了什么。

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喜欢乱扔没用的东西,原因之一就是受父母影响。如果父母喜欢随手丢废弃物、没有固定的安放地点,那么,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养成乱扔的习惯。所以,不论是有用的东西,还是没用的东西,父母都要摆放整齐,为孩子树立优秀榜样。

给孩子提供放置旧物的空间

孩子的旧玩具、旧衣服多了,就会让玩具箱和衣柜看起来很乱。有时候,为了拿取方便,孩子会主动把没用的东西挑拣出来,如果没有地方放,他就会摆得到处都是,让房间陷入混乱。所以,父母要为孩子提供放置旧物的空间。此外,父母要及时清理家里的旧物,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安放新的旧物。

告诉孩子“垃圾”是什么

有的小朋友有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就要及时制止他,告诉他垃圾的危害和垃圾箱的作用。当孩子知道“垃圾”是什么后,就会自觉地把垃圾扔在垃圾箱内。此外,这也有助于进一步锻炼孩子的分类能力,通过细分没用的物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及时鼓励孩子

当孩子主动摆放好没用的东西时,父母要及时鼓励他的行为;当没用的物品增多、没有地方安置时,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开动脑筋,想想其他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孩子的自主意识,还可以激发他的动脑能力,两全其美。

小茹的身体长得很快,衣柜里的衣服渐渐多了起来。最近,妈妈发现小茹的衣服经常堆得到处都是,房间显得异常凌乱。妈妈问小茹为什么这么做,她说那些都是不能穿的衣服,放在衣柜里太占地方了。妈妈没有责怪小茹乱丢衣服,而是鼓励她动脑筋想想怎么安置这些没用的衣服。这时小茹看到了床下的鞋盒子,她指着鞋盒对妈妈说:“妈妈,可不可以装在盒子里?”妈妈微笑着说:“当然没问题,宝宝和妈妈想到一起了。不过,鞋盒太小,我们需要大一些的箱子。”说完,妈妈从储物间取出一只大纸箱,然后和女儿一起把所有没用的衣服叠好放了进去。妈妈把纸箱放在小茹的床边,提醒她随时把不能穿的衣服放进去。

 

谁的错

小明总是喜欢乱扔垃圾,妈妈说过他很多次,可他就是不听。有一天,小明一边吃香蕉一边走路,虽然路边有垃圾箱,但是他还是把香蕉皮随手扔在身后,哼着歌继续往前走。这时,强强端着一只西瓜壳迎面走来,他要把西瓜壳扔到垃圾桶里。

小明和强强互相打过招呼后擦肩而过,可是没走几步,强强就“哎哟”一声摔倒了,手中的西瓜壳一下脱手向后飞去。他起身一看,原来是踩在香蕉皮上滑了一跤。突然,他听到另一个人的惊呼,扭头一看,西瓜壳不偏不倚正好套在小明头上。强强赶紧把西瓜壳从小明头上取下来,不停地向他道歉。而小明却哭丧着脸对强强说:“应该道歉的人是我。是我把香蕉皮扔在地上的 ”

通过这次教训,小明再也不随地乱扔垃圾了。

没用的东西也可以分类,父母在教孩子整理旧物时也要鼓励他把旧物分类。让孩子分清什么东西属于垃圾,需要立即扔掉;什么东西有回收价值,可以保留。这样既让孩子养成干净整洁的习惯,有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9.大家叫我“小暴龙”

“宝宝才一岁半,就开始伸手打人了,力道还不轻呢!”

“儿子总是喜欢抢别人的玩具,如果对方不给,他还会咬

人。”

“孩子在幼儿园总是打架,搞得老师、家长经常向我告状。我们从来没打过他,他怎么还会这么暴力呢?”

 

薇薇今年四岁,是家里的独生女。爸爸是军官,在教育女儿的方式上时常有些严格。上幼儿园后,薇薇就表现得和其他小朋友不太一样。第一天入园,很多小朋友哭闹着要找妈妈,薇薇却显得很悠闲。老师拿来玩具后大部分小朋友停止了哭泣,但是有一个小男孩仍然哭个不停,无论老师怎么哄都不行。这时,薇薇放下手中的玩具,走到小男孩面前用力地拍了他的头一下,大声说道:“闭嘴,不许哭了!”小男孩立刻噤声,胆怯地看着薇薇。老师也被吓了一跳,问她为什么打人。薇薇满不在乎地说:“我哭的时候,爸爸就是这么做的。”后来,老师发现,薇薇虽然是个小女孩,但是很霸道,和小朋友抢玩具的时候经常动手,有时候还会咬人。因此,很多小朋友都不敢和她玩。老师向薇薇的父母反应这件事,收效却不是很明显。

上一刻还是天真无邪的小天使,下一刻就变成了爱打人的小恶魔。为什么宝宝这么崇尚“暴力”呢?原因有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宝宝的生长环境以及个人的内心需求等,都容易造成宝宝的攻击性格。通常情况下,宝宝在三岁左右就会出现攻击他人的行为,所以,父母要时刻关注宝宝的行为,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宝宝学会和他人相处。

教育方式很重要

当孩子犯错误时,有的父母习惯用打骂来惩罚孩子,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会解决问题,还会给孩子树立坏榜样,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薇薇之所以会打人就是受爸爸的影响。有的父母过分宠溺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这种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养成任性、霸道的性格,形成攻击性行为。所以,父母要转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冷静地对待孩子的错误,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的行为。

良好的生活氛围

一般来讲,斯文的父母很难教出“暴力”的孩子,所以,父母要收敛自己的粗鲁行为。另外,父母还要经常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给孩子应有的关爱,从而消除他内心的不满诉求。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此外,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周围,不要让孩子看暴力的电视节目、避免让孩子接触爱打架的人、不给孩子买有暴力色彩的玩具等,让孩子远离暴力的环境。

向孩子传递正确信息

有时候,孩子动手打人不是出于敌意,而是想要表达自己愉悦的感情。这有可能是受父母的影响,所以,父母在用“拍”“打”等方式来说笑时,一定要避免让孩子看到。如果不小心被孩子看到,就要及时向孩子解释,告诉他这种做法是否得当。有的父母在逗孩子玩时,会怂恿他打人,这种做法也会让孩子养成攻击别人的习惯。所以,父母要向孩子传达正确的信息,不能故意让孩子以打人为乐。此外,父母还要告诉孩子“暴力”的危害,让孩子形成拒绝暴力的意识。

让孩子学会自控

孩子的自制力有限,在情绪激动时会忍不住出手打人。父母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行为,并教会他自我控制的方法。例如在孩子生气时,父母可以建议他做运动;当孩子表现好时,父母要提出表扬,鼓励孩子再接再厉,等等。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意识,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不仅有助于完善孩子的性格,还可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出现。

六一儿童节时,妈妈带多多去游乐场玩。一进门,多多就看见许多小朋友正围着一个大大的米老鼠要气球。多多拉着妈妈跑过去,加入了抢气球的人群中。因为小朋友很多,扮成米老鼠的工作人员忙不过来,多多要了好长时间都没要到。这时,妈妈看到多多踢了米老鼠一脚,然后气鼓鼓地挤出人群。多多正要向妈妈发牢骚,突然看到妈妈捂着膝盖蹲在地上。他急忙问道:“妈妈,你怎么了?”妈妈装作很痛苦的样子说:“你刚才踢了妈妈一脚,妈妈的腿好疼呀!”多多诧异地问:“妈妈,我什么时候踢你了?”妈妈指着米老鼠回答:

“刚才要气球的时候呀。妈妈看见你踢米老鼠了。”“可是,为什么你的腿会疼?”多多更迷惑了。妈妈看着多多的眼睛,认真地对他说:“你知道吗?天上有个小神仙专门管小朋友的行为,如果他看到小朋友打人,就会用同样的方法惩罚小朋友。可是小朋友太小,妈妈只好代替小朋友受罚。刚才你踢米老鼠,其实就是在踢妈妈。”多多听后,赶忙向妈妈道歉,并保证以后再也不随便打人了。

小男孩和钉子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的脾气非常坏,动不动就打人。爸爸为了纠正他的行为,给了他一包钉子和一个锤子,让他在想打人的时候往篱笆上钉钉子。

起初,小男孩每天都会钉很多钉子,不久之后,他发现自己不那么爱打人了。当他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时候,篱笆上的钉子再也没有增加过了。后来,爸爸又对他说:“如果你能一整天不打人,就从篱笆上拔一颗钉下来。”小男孩照爸爸的话去做,很快就把钉子拔光了。

爸爸指着布满小孔的篱笆对小男孩说:“我很高兴你现在能够控制自己不随便打人了。虽然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但是却留下了这些无法消除的洞。就像你打人一样,即使向对方道过歉,还是会给他的心灵留下创伤。所以,爸爸希望你能够改掉打人的习惯,做一个温和的人。”

小男孩听了爸爸的话后,再也没有打过人。

宝宝打人并不是天生就会的,这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给予他细心的关怀和正确的引导。所以,爸爸妈妈要从我做起,让粗鲁的“小暴龙”回到远古时代,留下温和的宝宝在文明社会幸福地生活。

 

10.大喊大叫真有趣

宝宝在六个月左右就会出现喊叫的情况,这是因为宝宝正处在牙牙学语的阶段,喜欢用声音来表达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开始拥有自我意识,大喊大叫的原因也就变得多种多样。这时候,让父母头疼的事情也就出现了:宝宝大喊大叫自己快乐了,却给身边的人带来困扰。

泉泉今年三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知了”,经常喊叫个不停。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户外,泉泉都会兴奋地拼命喊,爸爸妈妈说过他很多次,可是都不管用,他还是照喊不误。自从楼道里的灯换成声控的以后,泉泉大喊大叫的毛病更严重了。只要一进楼道,他就会“嗷”地一嗓子把灯喊开。泉泉家住顶楼,无论是出门还是回家,他都会“一路高歌”地喊下去。邻居们向泉泉的父母反映过很多次,可是父母除了不停地道歉之外,拿泉泉一点办法也没有。

为什么宝宝这么喜欢喊叫呢?除了学说话的原因外,宝宝还有其他原因。有的宝宝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会不停地喊叫;有的宝宝心情激动,用喊叫来发泄情绪;有的宝宝看到别人喊叫,觉得很好玩,也会情不自禁地模仿;还有的宝宝想要得到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满足,会用尖叫来要求父母 无论是什么原因,不停地大喊大叫总是有害处的:它不仅会伤害宝宝的嗓子,还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那么,怎样才能让宝宝改掉大喊大叫的习惯呢?

找出孩子喊叫的原因,对症下药

宝宝喜欢大喊大叫的原因有很多,父母要问清原因后再对孩子做评判。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孩子加以指责,只会让孩子的行为变本加厉,还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形象。此外,当孩子在学说话时发出尖叫,父母也不要因为一时欣喜而表现得过分开心,这样容易给孩子埋下大喊大叫的伏笔,让孩子误以为父母喜欢听到尖叫。

多关注孩子,适当地满足他的需求

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或者孩子的需求总得不到满足,都会让孩子产生尖叫的行为。所以,父母无论多忙都要抽空陪陪孩子,当他得到父母的关爱时,就会自觉噤声,不再用大喊大叫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另外,父母要对孩子多了解一些,适当地满足他的某些要求,孩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然就不再大喊大叫了。

教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弱,在情绪激动时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方

式,例如难过时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开心时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等。这也要求父母注意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大喜大悲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免孩子受到父母的影响,养成大喊大叫的习惯。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有时候孩子大喊大叫没有任何意义,就是看到别人叫,自己才叫的。这时,父母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用玩具吸引他、和他一起做游戏等。当孩子不再专注于喊叫的人时,他就会安静下来,去做其他事。

对孩子说“不”

父母在纠正孩子大喊大叫的行为时,要果断地对孩子说“不”。告诉他喊叫的危害,让他主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乐儿喜欢用喊叫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一遇到开心的事她就会大喊大叫好半天。妈妈告诉乐儿好多次,特别开心时可以和爸爸妈妈或者维尼熊聊天,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可是,乐儿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每次都用大喊大叫来发泄情绪。过几天,姥姥要来家里住一阵子,妈妈担心乐儿喊叫会影响姥姥身体,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她用手机偷偷录下乐儿喊叫的声音,然后放给她听。乐儿听到自己刺耳的声音后皱起了眉头,她没想到自己的声音这么难听。妈妈看到女儿的反应后,心平气和地告诉她大喊大叫对嗓子的危害,以及给他人带来的困扰。最后,妈妈告诉乐儿姥姥要来家里了,希望她能够保持安静。乐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妈妈的要求。在姥姥居住的这段日子里,乐儿果然没再喊叫过,也渐渐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

乌鸦的歌声

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就要到了,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在为运动会做准备。运动会开始前有开场节目,所有的鸟儿报名参加歌曲表演。乌鸦心想:“我的声音这么洪亮,一定会入选的。”于是,它每天不分早晚地练习唱歌。

乌鸦的声音太大,又没有乐感,不分时间地大喊大叫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没办法休息。大家对乌鸦的行为非常不满,可是乌鸦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最后,运动会的主席猫头鹰决定取消乌鸦的表演权。乌鸦不服气,找猫头鹰理论,猫头鹰告诉它:“你大喊大叫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家的生活,而且还不知悔改,运动会是不会欢迎你参加的。”乌鸦听后羞愧地低下了头,沮丧地回家了。

当宝宝对自己大喊大叫的行为不以为意时,父母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改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喊叫都是噪音,有时候,宝宝会在大喊大叫中表现出音乐方面的天赋,此时父母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这一点,而是要教孩子正确的发声方法。如果孩子确实有这方面的天赋,父母要趁机培养孩子的才能,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规范孩子的行为。

 

11.爬高的感觉真好

孩子喜欢爬高,常常从桌子、假山、楼梯等高处往下跳,这种举动让很多父母为之担心。电视上也经常报道孩子因为爬高而摔伤、摔死的新闻,这就更加剧了父母的担忧。面对孩子的行为,父母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好话坏话都说尽了,孩子还是往高处爬。”

“一旦大人不在身边,孩子摔伤了怎么办?”

“孩子从高处往下跳时,根本不看底下有什么东西,万一磕着了怎么办?”

 

孩子爬高给父母带来种种问题,许多父母对此头疼不已。

“宝宝在学会爬后就开始不安分了,在床上的时候会往厚厚的被子上爬,然后故意从上面滚下来;有时候把他放在沙发上,他还会爬上沙发的靠背,把他抱下来他还会再爬上去,真担心他会摔下来。学会走路后,宝宝又开始新一轮的挑战,常常搬着小凳往桌子上爬,或者站在床上够高处的开关。有一次因为没站稳,从床上摔了下来,哭了好半天,但事后照爬不误。宝宝现在还小,跟他讲大道理他也听不懂,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才会不喜欢爬高。”一位妈妈对宝宝的爬高行为表示担心。

孩子为什么喜欢爬高呢?这与孩子的好奇心有关。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父母看来爬高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但在孩子看来却无比新鲜、刺激。长期生活在低处,让孩子产生对

高处的向往,他希望透过自己的感官来体会高处和低处的不同。所以,孩子出现爬高也是在所难免的事了。孩子爬高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有不同,父母要从各个角度入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做好防范措施。

告诉孩子爬高的危险性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还小,跟他讲道理没用。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孩子虽然听不懂父母在说什么,但是透过父母的表情、态度、语调,他还是可以理解父母的意思的。所以,父母要随时向孩子讲述爬高的危险,并及时制止他的行为,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会减少爬高的次数,主动远离危险。

给孩子提供“享受高处”的机会

孩子向往高处,无非是想体会一下高处的滋味,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享受高处”的机会,例如,当孩子想探寻高处有什么时,父母可以把他抱起来,告诉他高处其实和低处没什么不同,孩子知道高处无趣后会渐渐打消爬高的念头;游乐园有很多游乐设施,当孩子达到一定年龄后,父母可以领他坐旋转木马、荡秋千、跳蹦蹦床等,让孩子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体会高的乐趣。

做好防范措施

有时候,父母不能及时制止孩子爬高,为了防止孩子出现危险,父母要做好防范措施。例如,在孩子经常爬的物体周围铺上一些厚垫子,以免孩子摔伤;关好家里的门窗或安上防护网;把有助于孩子爬高的东西收起来,没有“帮手”他就爬不上去了。

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高处时,父母可以用玩具、食物、小游戏等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自主打消爬高的念头。

妞妞刚会爬时就特别喜欢爬高,家里的桌子、沙发靠背、窗台都是她爱爬的对象。因为爬高而摔伤的事情常常发生,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她爬高的决心。妞妞现在四岁了,不仅没有改掉爬高的习惯,反而更热衷了,那劲头一点儿也不输给小男孩。妈妈为了让妞妞远离危险,想了一个办法。她在妞妞最喜欢的衣服上缝了厚厚的棉花包:手肘、膝盖、屁股。然后告诉妞妞:“既然妈妈讲的道理你不听,那就只好这样了。穿起来应该很难看,不过非常安全。这样,妈妈就可以不用担心你摔伤了。”妞妞一听说难看,就有些不情愿,可是其他的衣服她不喜欢,只好硬着头皮穿这些“怪衣服”了。没多久,妞妞哭丧着脸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大声嚷着要买新衣服:“小朋友们都笑我,我再也不穿这样的衣服了。”妈妈说:“如果你不再故意爬高,妈妈就帮你把衣服恢复原状。”最后,妞妞和妈妈达成协议:没有危险的地方可以爬,但是决不能故意上特别高的地方。此后,妞妞在妈妈的帮助下逐渐学会克制自己,再也不随便爬高了。

小乌龟和老鹰

小乌龟住在池塘边,它很羡慕在天上飞翔的鸟儿,总幻想着自己有一天学会飞。老鹰知道了小乌龟的想法,它不怀好意地对小乌龟说:“我是鸟类中的飞行冠军,跟我学飞翔绝对没问题。”小乌龟兴奋极了,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老鹰。

老鹰告诉小乌龟:“你需要爬上那块最高的岩石,然后从上面跳下来,找到飞翔的感觉就可以学习飞行了。”小乌龟听了老鹰的话,费了好大劲爬上了高大的岩石。它站在岩石上,放眼远眺:“真美呀!我就要学会飞了。”说完,它张开四肢,从高高的岩石上跳了下来。

小乌龟仰面朝天地落地了,它挣扎了好半天也没能翻过身来。这时,老鹰飞来了,小乌龟急忙求老鹰帮自己翻个身,谁知老鹰哈哈大笑着说道:“哼,你这只傻龟。我就是为了吃掉你才让你爬高的。你以为自己真的可以飞吗?真是白日做梦。”说完,老鹰叼起小乌龟向自己的巢穴飞去,小乌龟这时才发觉上当,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懂得爬高的危险,并学会自我控制。父母可以让孩子适当地爬高,以便锻炼他的平衡力和胆量,但是不可以放任他的行为。父母要为孩子的安全着想,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