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怎么炸才脆:如果王平委员一家也是在农村,她还会发这等言论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40:24
中新网社区 >>休闲大杂烩 >>灌水杂谈
二当家 发表于 2011-03-10 09:30:13
[ 发短信 ]
如果王平委员一家也是在农村,她还会发这等言论吗?
3月8日,有媒体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在分组讨论时称,不应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他们读完大学不回家乡就是一个悲剧”。 王平称,农村孩子上了大学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又不愿回农村,“上大学的费用很高,往往一家出个大学生就返贫了”。她认为,农村孩子如果读中专或高中就会回到农村,也许就发展起来了,“有技术,有目标,有幸福”。(2011年3月9日《京华时报》)
王平委员谈到了几点问题,一是大学生就业难,许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出路;二是大学上学成本高,会导致居民全家返贫;三是不宜急剧推动城镇化,城镇化过程对农村文化有影响;四是大城市房价太贵,年轻人负担不起;五是包括农村学生在内,许多人盲目追求上大学,而不愿意通过职业教育找寻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些问题、王平委员的说法各自孤立来看,当然都是对的,也契合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专家和教育学者一贯的呼吁,但结合起来,并不能推导出她所说的“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结论。她只说对了一点点,那就是农村孩子求学的欲望被高昂的学费拒之门外。“上大学的费用很高,往往一家出个大学生就返贫了”。也许这才是她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初衷。但是,反过来想一想,如果王平一家也是在农村,她还会这等言论吗?
农村孩子考上了大学,因为学杂费的昂贵,导致家里不堪重负而返贫,这不仅是农村家庭的悲哀,也是中国社会公平、中国教育公平的悲哀。
旧时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说法曾经一度被批判,这是没有道理的。用现在的话说“黄金屋”就是财富,只有通过读书有了知识才能创造财富,从而改变命运。农村的孩子不同于城市里的孩子,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程度比城里的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之所以节衣缩食要读书,要考大学,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学习知识改变贫穷的命运。他们并不是不知道读大学对他们的家庭来说是一笔巨额的费用,即使这样,他们的父母也要把孩子读大学视为走出贫困的唯一出路。于是,有不少家庭为了凑齐学费,借遍了亲戚朋友。有的家长万般无奈,用捡破烂、卖血赚来的钱给孩子交学费。如果,按照王平委员的逻辑,那么,农村孩子唯一有可能改变命运的路子,就会被堵死。换句话说,农村的孩子永远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一生永远要在农村过活。
至于说农村孩子上了大学也可能找不到工作,这是现实。但是,找不到工作并不仅仅是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城里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同样要面临就业的问题。他们不可能因为一时找不到工作而回到农村,那样的话,读大学几年的花费怎么办?
农村要发展,不能只将责任推给农村孩子,让农村孩子去读高中、读中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改变农村的面貌,是全社会的责任,城里的孩子读大学后也应该多为农村发展想一想。
简单地把农村孩子上大学遇到的经济压力,想当然地用限制他们上大学的方法来解决,这是一种带有歧视性的短视行为。如果多把心思放在改变民生、提高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方面,也许教育悲剧会大大减少。
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但绝不能不加思考,信口开河,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相关阅读
假如“农村孩子不上大学”会怎样?“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为什么刺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王平语录:你怎么总说实话谁有资格说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真正的悲剧不是“农村孩子读大学回不了家乡”北大女硕士也当油漆工,农村孩子真不该上大学政协委员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话糙理不糙不要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因为他们读完就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