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之谦丑八怪唱吧:中国古代的姓氏和名字与别号溢号和斋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40:28

中国古代的姓氏和名字与别号溢号和斋号

 

“姓”,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族号,是氏族的标记,它标志着一个人由哪个氏族生出。《说文解宇》说:“姓,人所生也。”我们看姓字从“生”、从“女”,表明了出生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这正是远古母系社会制度的反映,可见,姓起源于母系社会。
   

我国最古从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妫(gui)、姒(si)、姜、嬴、妘、姞。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缘关系。当社会发展到父系制度后,姓也就转变为以父系血缘关系来计算了。这时出现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相传黄帝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分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xuān)、依。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还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没有女字旁了。说明这时社会已基本过渡到男系制度。
 

氏”,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例如:商朝的祖先为“子姓”,后来分成殷、时、来、宋、空同等氏;周朝的祖先“姬姓”,后来分成管、蔡、郕、霍、鲁、卫、毛、聃(dān)、郜、雍、曹、滕、毕、原、邨(cūn)、郁、邗(hán)、晋、应、韩、凡、蒋、邢、茅、昨、祭、吴、虞、虢、郑、燕、隋、巴等氏;秦国的祖先“嬴姓”,后来分成赵、梁、徐、郯(tan)、江、黄、葛、麋、秦等氏;齐国的祖先“姜姓”,后来分成申、吕、许、纪、州、向、齐等氏。所以说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名字”,古人一般有名有字。一般出生三个月后又父亲取名。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而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开始有字。名与子一般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也有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圣张旭字伯高、季明。名与子的使用是有区别的,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为平辈或晚辈称呼。

 

中国古代的别号溢号斋号

 

“别号”,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名、字不是自己所取,“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或寄托。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即所谓琴、棋、书、酒、古碑,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的生活情趣。明末画家朱耷(dā)号“八大山人”,“八大”上下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借以抒发名亡后其内心的苦闷。

 

“溢号”,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其善恶,这就是溢号。溢号有三种:一种是褒扬性的,如象文、景、惠、昭等,诸如汉文帝、汉景帝都是褒扬性的溢号;又如韩愈成就卓著,溢文,有韩文公之称。第二种是批评性的,如象厉、炀等,诸如周厉王、隋炀帝,而奸臣秦桧为“谬丑”,则是一种“恶溢”。第三种是表示同情的,如象哀、怀等,诸如鲁哀公、楚怀王。

“溢号”中还有一种不出于朝廷,而由门人、故吏为著名文士学者议溢的,称为“私溢”,如象东晋陶渊明的“私溢”是“靖节征士”。

 

“斋号”,统称文人的堂馆、斋室之名。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清代文人纪昀、蒲松龄的堂斋之名分别为“阅微草堂”和“聊斋”。室名、斋号也常常成为其主人的代称,于是有“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观堂”王国维等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