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恩视频s6教学:青春期异性交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53:25
青春期异性交往(女生版--被校长删节后的)
作者:李磊    心理辅导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175    更新时间:2006-2-23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是心理老师李磊。
很高兴今天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青春期异性交往的问题。青春期异性交往应该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也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我想,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可能都对异性交往产生过这样那样的困惑。比如说,有的同学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见了喜欢的异性会有脸红心跳的感觉,有的同学可能正相反,他见了异性就特别反感;有的同学对自己生理上的反应非常困惑、难为情,甚至有犯罪似的感觉;有的同学不知道该怎么与异性交往,应把握什么样的度;有的同学则非常不安:我是不是喜欢上她了?我是不是早恋了?万一被老师家长发现怎么办?我到底是该跟她保持现在的交往,还是更进一步,还是断绝关系?……产生这些心理困惑是很正常的。今天我就尽我所知,从心理学的角度跟大家交流一
下这些问题,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既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谈,那我就想先给大家谈谈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认识青春期
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青春期是一个更偏重于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个体的第二性征从开始发育到发育成熟的这一过程,在我国一般是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相当于心理学上的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也就是初中和高中阶段。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巨大变化,人们对这一时候有很多称谓,形象地概括出了青春期的特点。比如说:过渡期、发展期、心理断乳期、反抗期、动荡期、危险期等等。
在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发和觉醒是其重要特征。性意识是指青少年生理变化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对性别特征、两性交往、接近异性和产生性需要等方面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
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渐进的,其特点是从朦胧走向明朗,从简单走向具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对每个人来说,其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
(1)异性疏远期
青春期开始的头一两年,随着性生理发育的显著变化,两性差异日益明显。性激素的分泌,又引起了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和特殊的心理体验。同学们开始注意男女之间的特殊关系。如男女的亲近、相爱、拥抱等,并注意和倾听恋爱的事情。但是,对这种萌发的性意识,他们感到不能理解,进而感到不安,惊慌失措。男生女之间开始出现三八线,与异性接触时会感到难为情、腼腆、羞涩,甚至对异性感到厌恶,出现男女互相排斥各自独立的现象。所以这一时期也叫做异性疏远期。但是表面上的疏远其实掩盖不了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好奇。比如,在体育比赛时,女生往往乐于围观男生的活动,充当热心的观众,男生也希望有女生关注自己,为自己助威呐喊。这种心理往往使他们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出风头。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初一初二时是不是这样,一方面对异性不屑一顾,另一方面又费尽心思表现自己,以赢得他们的注意。
这一时期也会带来一些困惑和麻烦。比如有很多低年级的学生很苦恼,他们只不过跟男生多说了两句话而已,结果被同学们传得纷纷纭纭,某某和某某怎么了等等,甚至传到了其他班,传到了班主任的耳朵里,引起很多误解和麻烦,自己感到非常委屈。也有同学认为,他们年组男生和女生的关系都非常“不正常”,男生和女生递纸条、轧马路等等,她觉得非常看不惯。其实,这些都是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出现这些谣言和想法一是因为我们对异性交往太过关注和好奇,二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不够了解。所以特别请低年级的同学正视男女生之间的交往,不要做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以免伤害同学,给我们的健康成长带来阴影。被人误解的同学也千万不要消沉,产生对友谊的怀疑和不信任,因为这是我们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所致,同学都不是有心的。千万不要因为别人说我与某某好了,我干脆与他好得了,这不是恋爱,只是一种小孩子的赌气,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
(2)异性接近期
在青春期的中期,在性生理和性心理迅速发育的情况下,青少年开始对性产生好奇心。他们逐渐摆脱性心理的闭锁状态,希望接触异性,了解异性,爱慕异性,逐渐进入接近异性期。也叫爱慕期。在这一时期,情感上出现了相互吸引,男女生之间愿意相互接近,相互怀有好感,愿意在一起学习、研究功课和讨论问题。此时,女生的友谊圈子开始扩大到异性朋友。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会产生相当丰富的情感体验,女生会表现得腼腆、含蓄,并注意自己的外貌仪表和衣饰打扮,追求美,希望异性注意自己。但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希望相互了解,因为这样可以得到男生的有力帮助,并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男生则会故意显露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以取得女孩的称赞。
处在这一时期的部分少男少女在与异性的接触中,常常会产生非常朦胧、浪漫、不切实际的期望与幻想,甚至会编织情节、结果等等,特别是女生有的时候会被自己的幻想感动得热泪盈眶。在心理学上我们把它称为白日梦。但这种对异性的好感常常是非常广泛的,一般并不会将情感长期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对象身上。比如,他可以是才华出众、文体有专长的的异性同学,也可以是年轻、帅气、才华横溢的异性教师,或者是电影明星、体育明星等。其实,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幻想,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喜悦,并不是“爱”上谁了。大话西游里有一句话就可以非常形象地说明这种白日梦:“我的意中人是一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乘着七色云彩来迎娶我。”我们需要这种幻想,许多文学作品其实就是白日梦的产物。但千万不要以为我们会爱上自己的幻想对象,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原型,让我们借此编织自己关于“白马王子”、“梦中情人”的梦而已。(可举《镜中》例)。
(3)初恋期
这个时期是青春后期,是从青春期进入青年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比青春中期更为成熟,对异性的爱慕和追求也趋向专一化,故称为初恋期。
青春期的初恋只是爱情的萌芽,并不是成熟的爱情,没有深刻和丰富的社会内容,只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的爱,幼稚的脆弱的爱,盲目的冲动的爱。青春期的爱慕是内心隐蔽的纯情,是酝酿在心中的秘密,纯洁如白玉,透明似水晶。就如诗里所说的那样:“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在我的面前出现了你,犹如昙花一现的幻影,犹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但是,初恋并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爱情应该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它并不是像我们经常向往的那样:“如果有来生就让我们做对小小老鼠,笨笨的相爱,呆呆的过日子,纯纯的依偎,傻傻的在一起。”不管是小老鼠还是公主王子,都是童话里的故事。真正的爱情是和婚姻、家庭、道德、责任分不开的;但是初恋双方的肩膀往往过于稚嫩,承担不起这些,因此,他们的爱情常常夭折,并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如悔恨、迷茫、怀疑、失学、否定、自杀、吸毒、犯罪、早孕、性泛滥。
下面是一位女生有关自己初恋的回忆:我想,我真的恋爱了。那时,我有一件红色的毛衣,样式很特别,冬天很冷,但我故意穿着这件毛衣在他要经过的路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他果然迎面走来了,我很自然地赶上去,和他擦肩而过,那美妙的擦肩而过哟,像电影中演的一样,像琼瑶的小说中写的一样,我醉了。
我醉倒在宿舍拉着帘子的小床上,梦里我看见自己穿着红毛衣迎着他走过的慢镜头,一次又一次。
时隔不久,我们一起坐在铁道旁看夕阳,他对我说,那天你披着一件洁白美丽的披肩,高高在上,像个圣洁的女神。火车飞快地追着他的声音跑过去,云霞血色,他忽然转过头来问我,你以后会不会离开我,我真诚地望着他,不会,永远不会,我发誓。
我当时真的以为不会,我以为我明天就要嫁给他了,当我听他说他的母亲精神有问题的时候,我甚至作好了一辈子伺候他母亲的打算,我是那么的坚贞,我当时真的像个女神,想象把生活弄得激荡起来。然而,到后来,我们甚至在没有说出分手两个字时就分手了。
所以,初恋其实只是白日梦的延续。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把自己的白日梦固定在一个人的身上,希望他成为自己童话中的王子或者公主。但是他仍然是一个被我们的梦想的光环笼罩着的王子,而不是现实的人。一旦光环淡去、玻璃鞋打碎,一个被我们精心呵护的梦就会碎裂,巨大的伤痛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与其说我们爱上了某一个人,不如说我们爱上了自己的梦)。
当然,少男少女在性成熟的心理特征上有其性别差异,男性表现为对异性真挚、朦胧的纯情,自我表现欲突出和不知所措的紧张。女性则表现为爱慕心理、期盼心理和迷恋心理。
二、关于“早恋”
刚才花了很多时间探讨了青春期的性意识的发展。现在回到“早恋”的话题上。
其实,在我这篇讲稿上,所有的“早恋”都是加引号的,因为我并不认同这种叫法。我的这种观点来自于我大学时的一位老教授,他叫张嘉伟,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他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早恋”,大多数中学生的“早恋”一开始只是一种对异性的朦胧好感而已,这种好感是很正常的,通过刚才我们对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分析大家也可以看出来,这种好感只是我们性生理的成熟带来的性意识的萌动而已。正像歌德所说:“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对待它,将它控制在好感阶段,那对我们的成长不仅是无害的而且是有益的。健康的异性交往不仅是我们获得知识、技能、社交技巧的途径,而且能给我们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因为青春期是一个“心理断乳期”,我们需要摆脱对家人、对权威的依赖,培养自己的独立性,是一个尝试着独立思考人生、宇宙、生命等重大命题的时期,这就注定青春既是美丽的,也是孤独的。在中学生的诗歌里,充满了“孤独、爱、孤傲”等字眼,还有一些像河床啊、天空啊、宇宙啊、生命啊、屈原啊、项羽啊这些意象,这些集中体现了他们的清高、孤独、没有归属感。比如有一位中学生写道:“我什么都不相信/唯一相信爱情/却没有爱情”。这一方面体现了在中学生可能存在对爱情的盲目崇拜倾向,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的孤独、偏激、没有归属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新的支持与安慰,同龄人之间的情感支持与安慰就成了我们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品,而异性提供的支持与安慰则成为重要的辅助力量。
所以,我们自己的很多行为并不是“早恋”,只是性生理和性心理成熟的表现。见了自己喜欢的男生有脸红心跳的感觉,那不是早恋;总是渴望见到某一个人、喜欢和他在一起也不是早恋;做梦梦见了哪一位女生也不是你爱上她了;有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误解了自己的感情。
讲到这里,可能有些同学就会不赞成我的说法了。因为诸多事实证明,很多中学生之间的感情并不像老师你说得那么单纯。媒体上经常有报道,中学生因“早恋”而离家出走的,伤害甚至杀害亲人的,休学的,走上歪路的,未婚同居的,少女堕胎的……数不胜数。据某妇产医院统计,近三四年来,到医院做人工流产和早孕药物流产的,未婚女青年占45%,其中13岁至18岁的少女占了六分之一。前一段又有报道,说辽宁某市17岁高中某女生深夜在厕所产下一个婴儿,因失血过多死在寝室里,第二天才被同寝室的女生发现……这是怎么了?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真疯狂,曾经有一度,我也非常困惑。我查了很多资料,自己也思考了很长时间。我觉得以下几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
1、  媒体的不良导向。
为什么说媒体应该对所谓的中学生“早恋”负主要的责任呢?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就明白了。
(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一个简单的小人)
这个人叫小A,现在要去应试一个广告公司的模特,你可以任意假定小A的性别,问题是,他(她)为什么没有得到这份工作呢?请同学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设定小A为女性,则失败原因可能是不够漂亮,身材不够好等;男性则可能是不够帅,不够高,不够强壮等等)
其实,我们在潜意识中已经接受了广告公司创造的形象:女性必须美丽苗条,而男性则必须健壮英俊,聪明的脑子则被放到了最后面。牙刷广告的重点是明眸皓齿的丽人,而香车必然有美女相伴。很多广告实际上是在用性来推销产品。在媒体上,性的信息铺天盖地,几乎没有电视剧、电影中不含性暗示;作为第六媒体的网络,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增加点击率,在这方面更是赤裸裸。我们很难不受其影响。
所以我说造成这样的局面,媒体的不负责任是重要的原因。
那我们怎么办呢?改变媒体的这种不良作风?还是承受它的影响,任由它蹂躏我们的思想和意志呢?我想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的确,规范媒体的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至少目前我们看不出有什么成效。但是我们也不能被动地接受它,我们是有思想的人,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理智、责任感、道德感来抗拒它的影响,拒绝接受这种信息的鸦片。
也许有的同学会认为我们没有必要去抗拒,接受它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爱和性是我们的天赋权利,我们为什么要放弃呢?为什么不能好好享受呢?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吸毒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它能让我们飘飘欲仙,那种感觉不吸毒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体验不到,可你会去尝试吗?
爱和性同样也是青春期的毒品。当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承受它的时候,请千万要远离。曾经有一个十几岁的男生找到我国意象对话心理疗法创始人朱建军,向他诉说自己连续许多个晚上反反复复被同一个梦折磨,导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朱建军就问他是什么梦,他说他总梦到自己的床下有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一些白色的粉末,他非常想打开来尝一些,但是又怕那里面装的是毒药,会药死自己,但是又抑制不住想打开的冲动。为此感到非常痛苦。其实在这个梦里,小盒子里的粉末就象征着爱和性。原来,这个男生他暗暗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孩,他非常想向那个女孩表白自己的感情,但是另一方面,又怕因此会影响学业,并担心会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责难。他这种矛盾、焦虑的心理就通过梦曲折地表达出来了。朱建军就告诉他,那个盒子里装的是一种特殊的毒药,成年人吃了不会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体内有抗体,已经获得了对这种药的免疫力;但是青少年体内还没有产生这种抗体,所以他们吃了之后就会中毒。等你长大了,体内产生抗体了,你就可以吃了。
进入青春期之后,我们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一个大人,希望能够赢得他人特别是父母和老师的肯定、尊重。那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思想、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我们是不是首先要用自己的理智去抗拒外在的不良诱惑呢?
2、  来自父母、老师和同龄人的催化剂
(叫一位男生)假若你因为和同桌的女同学来往过密,而你们确实也彼此欣赏而多次被家长训斥、被老师叫去谈话、被同学们传得沸沸扬扬,你会怎么做?
可能有两种结果,一是从此断绝往来,二是干脆与那女生好得了。但现场的同学可能会限于同伴压力、道德责难而多选择第一种,但实际上,两种结果都是存在的。我们会经常看到这种“棒打鸳鸯”,不是用棒子打散了一对鸳鸯,而是适得其反,促成了一对本不是鸳鸯的鸳鸯。
当然这不是为了指责家长和老师,老师和家长本意当然是为我们好,这个大家都能够理解,就不多做探讨了。我是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自己的这种逆反心理。有的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爱上了一个人,其实那不是真的。我们只是想通过做父母、老师坚决反对我们做的事,来表达对他们的反抗,争取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同时,通过“堕落”来表达一种报复父母老师的快感:你不是不让我早恋吗?我偏早恋不可!你不是想让我做一个好学生吗?我就是不遂你的愿!当然多数人可能觉察不到自己的这种叛逆心理,因为在我们心理上存在一种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他们说服自己接受一种假象:我是爱上了他(她),我甘愿为他(她)、为我们的爱情而承受学业失败、与父母老师闹翻、社会舆论压力,以逃避道德的责难(报复尊长)。(加一两个案例)
同学的谣言也会助长这种心理,实际上整个事件往往是从传言开始。可能正是听到了关于你和某位异性的谣言,你才开始去关注他(她),考虑自己是否喜欢他(她);而谣言往往会越传越烈,越传越生动,等传到老师家长耳中就成了一件非常严重的事,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故事。所以大家一定要克制这种喜欢散播谣言的心理,一句无心的话往往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特点是低年级的同学一定要注意。
从以上的分析中大家可以看出来,有些中学生的早恋实际上是对外界压力的屈服,或者说是一种错误的抗争。恋爱是美好的,特别是初恋,应该成为保存一生的美好的记忆。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初恋仅仅是赌气的结果,何况我们还得为此得付出沉重的代价呢?所以请一定要深思,用理智洞悉自己真正的心理,不要让一时冲动酿成一生的苦果。
3、青春期的性冲动
在青春期,由于激素分泌旺盛,会产生强烈的性冲动。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是人的一种动物本能。人类的生殖内分泌系统中存在一个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在青春期前这个轴系处于静止状态。到了青春期,下丘脑释放的促性腺激素的频率和辐度增加,促进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这两种促性激素又使人体分泌的雄激素或雌激素的量大大增加,当性激素分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性冲动。来自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有可能引起性冲动。比如看见漂亮的异性、有关性的语言、文字、图像,异性身上的气息,都会通过大脑支配脊髓中的性中枢引起性的冲动或欲望。
希望大家能正确看待自己的性冲动,它只是一种人类的动物的、本能的欲望。产生性冲动不是你的错,也不是见不得人的事,用不着不好意思,更不必产生负罪感,觉得自己很肮脏,甚至为此苦恼、焦虑。接纳自己就可以了,你可以自嘲一下:“嗨!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每个人都会这样,这很正常”。弗洛依德认为,性是一种原始的驱力(推动力),是蕴藏在人身体内部的能量,它和推动人其他活动(比如说工作、学习、运动)的能量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完成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将这种能量释放出去,比如说打球、跑步、专注学习等。
但是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还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是生理机能发育的成熟,另一方面神经发育滞后于生理机能的发育,特别是心理发育滞后于生理发育。这样就会产生一种盲目的成熟感、自我膨胀感。行事往往会缺乏理智。生理上的发育成熟、性冲动的多而强烈,加上心理上的不成熟,导致许多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如果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刺激,往往会做出一些鲁莽、反常和越轨的行为。比如说成都市有一位15岁的高一女孩,在父母发现了自己“恋情”之后,理直气壮地跟父母说自己已经长大了,父母无权干涉她的恋爱自由,要求父母将她的监护权转交给她男朋友的妈妈,甚至要与其父亲脱离父女关系。还写了一份与父母脱离关系的申请书,声称要交给法院。这件事还仅仅是荒唐,那下面这件事则不仅是荒唐,而且是悲哀了。雷某(19岁)某中学初三学生,一月前因与本校同级某女生说过话,引起同级另一学生宋某(16岁)嫉恨,因宋某早已认为该女生是自己的女朋友了。为此,宋某曾多次扬言要找人打雷,雷知情后,便常常将一把长约20厘米左右的匕首带在身上。10月26日晚8点10分左右,学校刚下晚自习,在距校门口约40米处,宋某纠集本校学生约七八人围攻雷。事后据办案民警讲,不知什么原因,在此玩耍的两个青年唐某(约17岁在逃)与郑某(18岁)也参与其中,郑某首先动手,雷某情急中用匕首连捅郑七刀。郑某因伤势过重而亡。
(还有一位初中女生,为了晚上方便男朋友留宿,竟残忍地杀害了自己从小相依为命的奶奶。)
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宋、雷),甚至什么也不为(唐、郑),就酿成了这么一出发人深省的悲剧。如果他们能稍稍理智点,我想也不至于发生这样的悲剧了。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案件特别多,多数都是因为一时冲动,一失足成千古恨,据统计,在青少年刑事犯罪案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性犯罪,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千万要学会控制自己,不要让一时的冲动酿成永远的痛。
综上所述,环境的不良刺激、对家长老师压制的逆反心理以及青春期缺乏理性控制的性冲动三大因素,是我们在青春期面临的三大挑战,希望大家都能够正确看待它、理智地应对它并战胜它。
三、异性交往中的性道德和性责任感。
最后想给大家谈谈异性交往中的性道德和性责任感。
人不同于动物,人在做任何事时都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弗洛依德把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指人的动物性本能,包括原始的性冲动;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分支,是本我的对立面,是为了约束本我而存在,它是指人后天习得的社会规范,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比如说人的道德感、自豪感、罪恶感、羞愧感,这都是属于超我;自我则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的功能就是依据现实来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与超我的要求。本我遵守快乐原则,它像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不断地在寻求快乐、回避痛苦,因此它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乐的。超我遵守的是理性原则,它约束我们去做一个完美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人,对好的行为做出奖赏,对坏的行为做出惩罚,比如说你考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就会产生自豪感,这是超我对你的奖赏,如果你早恋了,就会产生自罪感、内疚感,这是超我对你的惩罚。而自我遵守的则是现实原则,它是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突然内急,想小便,这就是本我;但超我会警告你,现在正是上课的时间,不能去厕所,更不能随地大小便,这些都是不允许的;自我则会依据现实原则在本我和自我之间做出一种选择:跟老师请假上厕所或者忍着下课再去。大家想,如果没有超我的约束会怎么样?可能就会像动物一样随地在教室里大小便了。有人把本我比作一匹马,自我是骑手,超我则是方向。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如果没有超我规定方向,那本我这匹马就会到处乱跑,整个社会就会乱成一团糟,互相践踏、毁灭,什么都完了。
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道德啊规范啊纪律啊这些词会比较反感,他们希望能够不受约束地追求个性,甚至追求极端的自由,所以超女才会那么受大家的喜欢,因为这可能也代表着一种个性的张扬。但是如果没有超我即道德的约束,人们追求个性的解放的话,那将是非常危险的,甚至它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大家可能都知道美国六七十年代的个性解放运动。
爱情、婚姻和性不仅是个人或者交往双方的问题,它更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社会问题。性行为一定会造成后果,包括即刻的和明显的,长期的和无形的。这些后果不仅影响当事人及其亲人,也会影响社会整体。不管当事者双方的意图如何,也不论他们是否能意识到。例如双方并不想损害对方,也无意扰乱社会,但是它所引起的种种消极后果,最后都会对社会造成破坏性冲击。这种冲击既会伤害当事者及其亲人,又会伤害社会整体,因此就不可能不是道德问题。
人类的文明历史早有训示,恋爱、婚姻和性必须受到社会约束,因为性道德是文明进步的产物。性又是一种巨大的力量,道德的性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积极建设力量,而不是道德的性则是家庭解体、社会冲突的消极破坏力量。
现在美国人已经认识到了他们所犯的可怕的错误,传统的道德和美德已经回归到人们心中。但是,令人担扰的是,中国现在正在出现美国六七十年代曾经出现的混乱状况。年轻人讨厌传统的道德、美德,不断地标榜恋爱和性的绝对自由,现在这股可怕的风气已经从社会蔓延到大学校园,又从大学校园蔓延到中学校园。有一位所谓的美国性学家声称,美国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她要将阵地转移到中国来。而艾滋病在中国也已经突破了瓶颈,开始由个体之间的传播转向群体之间的传播,性犯罪的比例不断攀升,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未婚同居早就成为时髦之举,而且开始受到人们的认可;年轻人的思想变得越来越自由,越来越开放,传统的道德受到他们的嘲笑甚至唾弃;前几年出现了一批所谓的美女作家,像卫慧和木子美,现在又有一个脸皮像城墙厚、没有一点廉耻心的芙蓉姐姐。
我觉得这些人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自己是名利双收了,也爽够了,却丝毫不顾社会影响,他们给年轻人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特别是对一些分辨力比较差又容易受诱惑的青少年来说,其负面影响更是巨大。可能到几十年后我们开始反省自己今天的行为时,才知道今天的所作所为是多么荒唐,多么不负责任,造成了多少严重的后果。
当然,我不是指在座的各位,我觉得你们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能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年轻人。前几天我看自习的时候,还在一个同学的桌子上发现一个纸条,上面写着:“我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这让我非常感动,这说明大家都非常有责任感、爱国心,这说明我们外国语的学子不愧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所以我不仅相信你们不会卷入到我刚刚所说的那场混乱中,而且会用你们充满责任感、正义感的行为去坚决制止这一场混乱,用自己强烈的感召力去影响你周围的年轻人,让他们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投入到充满责任感、正义感的力量的洪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