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姿理想焕白精华:当官不容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3:35:17
健康时报记者 刘永晓 《 健康时报 》( 2011年03月07日   第 24 版)

杨平凡/绘
“没有好胆子得吓死,没有好身板得累死,没有好酒量得喝死,没有好性格得急死,没有好胸怀得气死。”——这则干部“五死论”简单而戏谑地道出了当官不易的现实。
当官不容易,长期从事公务员与干部心理健康辅导的专家这样感慨。
不少青年干部不愿与人交往
30出头,初涉官场,你以为他意气风发,哪知道他说:“抑郁是一种无法诉说的痛苦。”
35岁的俞勇(化名)搞了十年技术工作,成绩不错,所以被调到一个行政部门当了处长,却一直无法融入新环境。下属认为他太木讷,不会变通,频频闹情绪罢工,领导也一直找他谈话。
无处诉说的苦恼让俞勇头发白了不少,感觉不在状态。想起越来越差的身体他就又急又恼,但工作忙碌根本抽不出锻炼时间的现实,又让他备感泄气,对未来开始觉得迷茫。
和他一样,年轻干部们承担着双重压力,员工年龄都跟自己差不多,领导眼里他们仍是个新兵,通常工作上他们仍是绝对的主力,同时又要尽快地适应领导岗位,在上下级间找到平衡点。
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调查显示,因为工作繁杂、工作超负荷、团队合作多、上下级沟通多……30岁左右已在机关历练过一段时间的干部,最容易感到孤独。受调查者有1/3的人不太喜欢主动与人交往;近1/5的人不太善于理解别人;近1/4的人感到周围的人不够关心自己。
“很多人认为公务员群体长袖善舞,其现状是朋友很多,真正的朋友却没有;酒场上喝点酒话很多,但真话不多。可为了工作,你还要不断地应酬,不断压抑地生活,长此以往,怎么会没有问题呢?”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史占彪博士说。
有一位市委书记,周末经常驱车数百里到另外一个他曾工作的城市,为的只是找到原来的老朋友,一块吃顿饭,倾诉一下心事。
但是,相当一部分干部并不善于宣泄这种负面情绪,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建议是:接受心理管理知识的熏陶和系列心理能力训练,努力提升心理素质,提高适应能力。社会也要针对该群体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劣势,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
45岁是心理健康状况的分界点
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时代,是人一生中最为忙碌最为操劳的阶段,而上有领导下有群众的中层干部,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这二者的年龄层再重合到一起,心理压力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由上海市闵行区总工会对22家政府机关等单位3460名职工的调查显示:中层干部压力大、心病最多,职业压力水平与人际关系焦虑水平普遍较高。
“45岁以下的青年干部心理健康指数比45岁以上的干部低;科级和科员干部心理健康状态差于处级及厅级干部,女性干部职工健康水平低于男性。”史占彪说。
40岁的张宏做了科室主任,一段时间后,他开始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他领导的科室人员大部分很年轻,面临着结婚生子的琐事,有难度的工作张宏自己就干了。结果同事却并不领情,认为他大包大揽,领导对他的领导能力也产生了质疑……张宏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员工的一句反驳就能让他暴跳如雷,乱摔东西。
专家建议,首先要改进工作方式,对下,提高领导力,通过调配不同的资源和人,把压力分散开。对上,要当好下属,真正给上级解决问题、执行上级想法。
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出现不良情绪时,先暂时找个没人的地方安静一下,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平时多听些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轻音乐。即使出现轻微的躁狂表现也不必过于担忧,只要注意调整就能很快恢复正常。
“知天命者”的迷惘和失落
老蔡50岁,正是人生“知天命”的鼎盛年华,在县城一个单位任副局长。春节刚过,县委组织部领导找他谈话,为了给年轻人倒位置,让他去后勤部门工作。老蔡心里一阵酸楚,“干了一辈子,就这么几句话被打发回家了。”他一下班就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一是怕看到别人忙忙碌碌的身影;二是怕在街上遇到熟人和他说话。已经快半年了,但老蔡时常梦到自己安排手下做这做那,一觉醒来,心里空落落的。
对于五六十岁即将退休的干部来说,脱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失去了本来的人际环境,对他们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在这之前,他们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一旦这种社会联系骤然减少,从领导者变为赋闲的老年人,从有规律的管理生活变为闲散的混日子,失落感、寂寞感便接踵而来,忧郁症和心因性疾病就产生了。
心理学家建议,这部分人应逐渐建立起新的人际关系,增加与同行的交往及不同年龄层的交往,多参与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不要自我疏远,量力而行,尽可能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
相关链接:
由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中国科学院工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三方联合组建的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专门针对公务员群体提供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