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仪:中国10年前就已超越日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21:20:27
2011年02月17日 07:17 AM

中国10年前就已超越日本

作者:支点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 加文•戴维斯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收藏 电邮 打印 评论[124条] 英文 对照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成为近日令人关注的新闻,因为官方数字显示,中国在2010年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计算,这其实是一条老掉牙的“旧闻”。按购买力平价(PPP)衡量,中国不仅早在2001年就超越了日本,而且现在还相当接近于超越美国(的确,如果中国不是已经超越了美国的话)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GDP统计数字衡量的是,某经济体在某一给定时间期限内创造的、以本币计的增加值或收入总额。不过,若想比较两个不同经济体(如中国和日本)的GDP,则要费些周折,因为我们需要按某一汇率把以人民币计的GDP换算成以日元计的,或者反过来。这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按相关时间期限内的市场汇率进行换算。本周中日两国的GDP比较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其结果显示:中国的GDP水平在2010年首次超越了日本。

第一幅图展示的是,世界最大的三个经济体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各国GDP均按市场汇率换算成美元)。根据此图,美国在过去30年里显然始终遥遥领先地占据着最大经济体的宝座。虽然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露出几丝赶上美国的迹象,但它从未逼近美国,而且两国间的差距还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拉大了。与此同时,中国在过去大约15年里一直在稳步攀升,最终在去年超越了日本。但从此图看,中国在全球GDP中所占的份额仍不到美国的一半。

上述为人熟知的计算存在一个缺点:人们已经洞悉,市场汇率会低估发展中经济体服务业所创造的那部分GDP。这是因为,个人服务(如理发)、医疗服务、零售和其它许多国内经济活动,并不属于国际贸易品。所以,与国际贸易的制成品不同,不存在贸易的力量来推动不同经济体中的服务价格趋同。但在北京理发与在东京或纽约理发本质上并无不同(嗯,至少是差别不大),只是若都换算成美元,在北京理发要便宜得多。这个问题可能导致中国的GDP相对发达经济体被大幅低估。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方法来比较不同经济体的GDP,不使用市场汇率,而是使用(假想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原则上,我们可以使各类商品和服务在不同经济体中价格趋同(前提是它们拥有相同的品质),藉此计算得出购买力平价汇率。这样,在美国看医生的价格,就与在中国看医生(假设其与美国医生一样训练有素)的价格相同。或者说,至少在理论上如此。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定期发布基于详尽国际价格调查的GDP比较,这样就能够估算出购买力平价。结果如下图所示:

根据此图,中国GDP超越日本已有整整十年时间,而且目前正迅速逼近美国的水平。使用IMF的计算结果并根据中美两国近年的增长率外推,我们可以得出,中国的GDP将在大约5年后超越美国。

这两种方法哪种更靠谱?答案可能取决于你将这些数字用于何种目的。前一种方法可以更好地衡量各经济体公民的国际购买力,而且它是基于实际市场价格得出的。但是,由于大多数公民主要在国内消费,第二组数据或许可以更好地衡量人们日常生活的富裕程度。毕竟,北京市民无需因自己必须花高价在纽约理发而感到钱袋吃紧,因为大部分北京人本来就无需在美国理发。

毋庸置疑的是,无论采用哪种衡量GDP的方法,普通美国人都仍比普通中国人富裕几倍。IMF所使用的官方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人均GDP美元为4.7131万美元。按市场汇率换算,中国人均GDP为4282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汇率换算则为7517美元。后一个数字仍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左右,但由于中国人口比美国多3.5倍左右,若按购买力平价汇率换算,两国GDP总量的差距没有多大,而且这一差距将在几年后消失。

最后还有一点。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e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认为,IMF的中国人均GDP数字存在严重低估,即使按购买力平价衡量也是如此,因为IMF调查采用的价格数据几乎全部取自中国的城市,而不包括农村地区。在农村,许多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比城市低得多。这意味着,按真实购买力平价衡量的农村人均GDP,可能比IMF数据所体现的要高。

萨勃拉曼尼亚表示,若把这一因素以及其它(也许比较靠不住的)因素考虑在内,2010年中国人均GDP可能已高达1.1047万美元,而不是IMF公布的7517美元。这一“加强版”人均GDP估计数字意味着,2010年中国GDP总量不仅已大大高于日本,而且还略微超越了美国。

萨勃拉曼尼亚的计算结果并不是官方的观点。这些结果是基于有争议的估算数字得出的,而那些估算数字无疑将成为其他经济学家热议的焦点。尽管如此,这些结果仍耐人寻味。

译者/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