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藤的营养:湖湘文化之“湘北明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1:39:22

                            湖湘文化之“湘北明珠”记胜

(2010-10-09 20:17:26)

   津市是澧水下游一座美丽的河滨城市。它西倚武陵诸山,东濒云梦洞庭,西南丘陵逶迤,东北沃野平畴,全境四水依托,层峦疏密相拥,可谓山川形胜,钟灵毓秀,被人们誉为“湘北明珠”。如果从空中俯瞰的话,人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将这片550平方公里的土地幻成了一位风姿绰约的古代女子行旅大地的身影图景,恰似那天造地设的孟姜女出行图。正是在这块孟姜女和车胤故乡的版图上,大自然无私的馈赠,赐予了这片土地以极其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和一枝独秀的地位。

  就自然资源而言,我们不得不首先说到尽人皆知的后湖。后湖位于城区中心,原名白杨湖,后随澧水北岸日渐淤积,城市兴起,湖泊后移,遂称“后湖”。清代后湖有湖汊沟港通澧澹两水。民国后因泥沙淤积,垃圾倾泄,加上填湖造房修路,湖面锐减,现存水面约180余亩。清同治年间编修的《直隶澧州志》对津市后湖有详细记述:“后湖,原名白杨,与街俱远,碧烟断处,红桥通焉。沿堤垂柳千株,茶楼酒肆间,露于红尘荫中。晚艇芰荷,夕阳萧鼓,览胜者恒于斯”。其描述生动传神。后湖西南面便是关山。关山位于澧水南岸,与市区隔江相望。西起道河口,东止皇姑山,绵延十余里。《新唐书·地理志》载:“澧阳有关山,山形盘踞十余里,江水东奔,是山崛立水口如关锁,故名。”另有许多典籍亦有类似记载。明文学家袁中道有《澧游记》传世,文中对关山美景作了生动描述,令人十分神往。山腰的古大同寺,以及山巅的中武当道观,均历史久远,声名遐迩。“关山烟树”为澧州外八景之一,历代文人多有题咏,对其美妙景致赞不绝口。每当烟雨欲来,隔江遥望关山,“万本千木,郁蔚烟岚之中”(《直隶澧州志》),其亦真亦幻,时隐时现的景象惹人千般遐想,可惜的是,在清顺治时为狂风所毁,“关山古松,千木尽拔”,“烟树”不复再现。后人感叹“关山烟树何处是?”痛惜美景不再。现以关山为主体的津市森林公园已由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常德市人民政府也将其列入全市六大重点旅游景区之一。由森林公园驱车25公园即可到达西湖。西湖面积约4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系湖南第二大内陆湖。其水面浩淼广阔,岸线曲折漫长,岛屿参差,湖汊纵横,水产丰绕,遗存极多。若荡舟湖上,望万顷碧波,水天一色,鹭鸟翔集,锦鳞竟泳,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西湖的历史遗存有明末清初吴三桂曾在此练兵的打鼓台,农民起义领袖杨么的楼凤台。

  津市的自然资源是独特的,而它所拥有的宗教文化资源更是同级城市无法比拟的。始建于1908年的福音堂,1915年成为芬兰人主持的基督教湘西信义总会会址。原有房产计8栋72间,占地6300平方米,曾相继有芬兰籍牧师、教师、医生70余人来津传教,并兴办学校(津兰幼稚园、津兰小学)、医院(津兰医院,即现人民医院前身),津市遂成为芬兰在湖南传播基督教的重要基地,福音堂由此声名远扬。改革开放后,曾在津市工作过的芬兰友人及其后裔曾先后十余次组团来津探亲访友,故地重游。除了基督教的福音堂之外,还有素称湘鄂边境著名佛教古刹的古大同寺。古大同寺始建于唐代,经元、明、清各代扩建,规模日渐宏大,其殿宇宏伟,香火鼎盛,盛极时寺内僧众多达200余人。古大同寺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在清同治末年,至光绪五年始竣,至此整个古寺修葺一新。其山门、前殿、大雄宝殿、斋堂、禅堂、念佛堂、藏经楼、延寿堂、寮房等规制齐整、气势非凡。可惜古寺未能逃脱文革劫难。难得的是,古寺周围一片原始森林带历尽劫难竟依然存在,至今仍古树葳蕤,遮天蔽日,诚为奇迹。据传古大同寺曾为九祖道场,东方初祖达摩禅师曾在此驻锡,历代高僧亦络绎于此设坛讲经。寺内文物珍藏亦富,汉朝鎏金飞马、唐制古瓶、铁禅所绘丈五巨幅《松鹤图》,1998年,台湾佛陀基金会捐赠该寺大藏金全套计80余箱,1076部5048卷,藏于新建的藏经楼,是十分难得的珍藏。距古大同寺数百米之遥便是位于关山西峰的中武当寺。中武当亦建于唐,明代朱元璋孙华阳王朱悦耀扩建,清代损毁,民初重建。原殿中所供真武祖师神象为金身铜铸,重500公斤。据传观内正殿有南宋理学家朱熹手迹“廉洁”石碑一块。距观前不远处有雌雄双井,其水左清右浊,至今尚存。观周围有云雾茶树数十株,昔时道士常用井水烹茶待客,佳茗甘泉,堪称双绝。从中武当下山沿公路驱车30余里地,就到了位于棠华乡境内的药山寺。药山寺始建于唐初,原名慈仁寺,唐太和年间,惟俨禅师住锡此寺并进行扩建,更名药山寺(山上盛产芍药故而得名)。惟俨在药山弘法40余年,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他均恭礼接待,故一时“海众去会”(《五灯会元》语)。在中国佛教史上,药山是与惟俨禅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唐朝大诗人李商隐,郎州刺史李翱,相国崔群、常侍温造等都曾到药山寺访禅问道,李商隐、李翱有诗偈传世。惟俨的后代弟子中有许多高僧曾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流传至新罗(古朝鲜)、日本、越南并大行其道的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开创者虽说不是惟俨而是其再传弟子,但佛学界仍敬推惟俨为祖师,把药山兴建为祖庭。曹洞宗在南宋时由日本僧人永平道元传入日本,在福井县永平寺设中心道场传播曹洞宗,现有弟子近千万。自1983年以来,日本佛教界先后8次组织“寻根拜祖团”来药山寺朝谒祖师、祖庭,可见其海外之影响力。现药山已修复化成塔(惟俨墓,墓碑尚存)。寺前两棵千年古树(一棵为榔树,一棵为罗汉松),至今保存完好,以其饱经风霜的粗大躯干向人们传递着昔日香火鼎盛的信息。

  津市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宗教文化资源外,更为难得的是它还拥有雄厚而广博的人文资源。这首推的人物自然是屈原。我国古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之后,由荆襄入沅澧,曾在津澧一带广采民风,行吟放歌,其诗歌创作中有多处关于澧水风物的描写。如《湘夫人》中“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未敢言”,《湘君》中“捐余块兮江中,遗余佩澧浦。”《湘君》一诗甚至还提到了澧水的支流涔水:“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因此,津澧一带留下过屈原的行迹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据史界人士考证,屈原第二次流放后主要在沅澧流域活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浪漫主义诗篇如《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都是在这里产生的。我国古代四座纪念屈原的祠堂,有两座就建在沅澧流域。屈原之后,不能不说到车胤了。车胤,字武子,为东晋名臣,官至吏部尚书。其幼时“囊萤照读”刻苦求学的事迹成为千古佳话。尽管关于车胤的出生地尚有争议,但古代典籍中,却不乏有利于车胤出生津市新洲的证据。新洲是澧州早期的政治中心,自唐代政治家李泌修建城始,历宋、元、明三朝,这里都是州、府、路、道治所。现新洲有关车胤遗迹和传说不少。古“车城”即因武子而得名。城内有萤台书院,城东南三里有车渚岗,岗上有车胤故居遗址,叫武子宅基。宅旁有唐代大历年间官修的“车允祠”,附近有囊萤台,车胤曾在此囊萤照读。车胤死后亦葬于此,有车胤墓。清顺治时澧州知州汤钧右还在津市市区设“延光书院”,同代人龚之茗写了《延光书院记》,其中有记:“澧之先屈宋尚已读书博雅,又有武子允其人者,能使千年后澧人犹称囊萤故事不衰。其光可延也,是宜名延光。”此外,历代留存下来的有关歌颂武子事迹的题咏亦有不少,意在颂赞车武子刻苦求学的精神。除了屈原和车武子外,在津市的人文中,孟姜女是另一位极其杰出的人物。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可谓汗牛充栋。这一坚强、美丽、善良的妇女形象通过说唱、戏曲以及诗歌和传奇等文学形式广为流传,妇孺皆知。孟姜女寻夫虽为传说故事,但其文学形象都是有生活原型的。1899年的旷古大发现敦煌石窟藏经洞中,有一个编号为“佰五0三九”的卷子,经整理后即为《孟姜女变文》。有专家考评,变文的内容就是根据嘉山孟姜女原型塑造的。明代两部尚书李如圭是澧州人,是他第一个把流传在澧州一带的传说确证下来,并建祠撰文纪念。凭着他的地位和影响,孟姜女嘉山说在当时是最具权威性的。清两江总督陶澍亦曾亲临嘉山,写有《嘉山怀古》五言长诗一首,对孟姜女的事迹大加褒扬。正是由于李如圭等人的彰表,“嘉山孟姜女”在明代以降业已在全国形成共识。

  除上述三位杰出的人物外,还有汉伏波将军马援。相传马援征蛮病卒,因遭人之谤,不得尸还,故葬新洲。明末,洲被水冲崩出一碑,上有“马公墓”三字。《后汉书》记有“新城大河有马公洲”,以为佐证。后人为称颂其战死沙场的殉国豪情而留下著名诗名:“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又如李泌。李泌于唐大历(公元766年)年间,任澧州刺史时始建新城。他曾任团练使,后封邺侯。河西城东洲上有三层砖塔,顶层上镶有“澧阳楼唐尉迟恭敕建”双友碑石一块,以为史证。再如杨么,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么,据史家考证,其祖居为津市渡口镇枫树村。他自幼家境贫寒,以打渔为生。高宗建炎四年随钟相举旗造反,有“大圣天王”之称。他高举“抗金灭宋”大旗,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以洞庭湖为中心,攻克新洲府,以此作基地开始屯垦、练兵、征战、执政等等。他的业绩在津澧一带广为传颂,深得大众拥戴。现留下的遗迹有千弓堤、山寨、揽船树等。当然除了这些人物外,吴三桂的名字也不得不提,明朝将领吴三桂,因其爱妾陈园园被掳,竟不顾民族大义,引清兵入关,使其悖行昭之于史。他曾酣战江南一带,后屯兵洞庭湖畔。率部攻占毛里湖后,他为操练水师,亲自选定三面环水,一面濒岸的临高之地为校场,且专设打鼓台亲自击鼓训兵,引为津澧民众史话。现毛里湖水域有当年吴三桂操练水师时留下的打鼓台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