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晨 秦般若 番外:ss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5:55
命题切入点
    一、政绩观
    (一)问题表现
    当前,从总体上看,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主流是好的,他们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建功立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是,也有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和如何创造政绩等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思想上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上敷衍了事、庸碌无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精神状态上平庸保守,缺乏浩然正气和蓬勃朝气。
    二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一朝权在手,心浮气躁,追求看得见的变化,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客观条件,违反民主和科学原则,提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重“显绩”,轻“潜绩”,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急于在短期出政绩,片面追求GDP增长,前任的政绩往往成为后任的包袱。
    三是随心所欲、自搞一套。工作不讲大局,决策不讲科学,办事不从实际出发,拍胸脯决策,拍脑袋办事,拍屁股走人,劳民伤财,百姓怨声载道;有的不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部门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上级的决定为我所用,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四是好大喜功、追名逐利。一事当前,总是算计个人得失,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升迁和个人的威望;工作上热衷于形式主义,习惯于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追求轰动效应;喜欢电视里有形,广播中有声,报刊上有文。
    五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为了取悦上级,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虚张声势,对经济发展指标“注水”造假,搞攀比浮夸,搞“数字政绩”;报喜不报忧,掩盖矛盾和问题,置群众利益于不顾,甚至于不惜严重损害群众的利益。
    (二)成因分析
    政绩观出现问题,表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典型的是搞“政绩工程”。政绩同“政绩工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政绩是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业绩。而“政绩工程”则与政绩相反,它是一些领导干部为获得个人晋升的政治资本,严重脱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不惜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制造”出来的虚假政绩,其价值取向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背道而驰的。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区分政绩与“政绩工程”的根本标准。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大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1.一些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得不牢,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立得不稳。有的干部思想素质低下,个人主义严重,走上领导岗位后,想到的不是怎样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怎样踏踏实实做几件有利于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事,而是绞尽脑汁设计自己的升迁图,想方设法在短期内创造能够引人注目的政绩,如各种各样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马路工程”,为自己的升迁创造“条件”,捞取“资本”。不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难免要犯错误,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一些领导干部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能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经不住执政的考验。一些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贪图享受、腐化堕落、跑官要官等现象,也都与他们的权力观出了问题有关。中央组织部曾对86名违法犯罪的原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做过分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政绩观方面存在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平时不注意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放松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对政绩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准确,对“注重实绩”这一用人标准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误区。有的认为既然“经济建设是中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那么领导干部的“政绩”主要就是指在经济建设方面做出的“看得见、数得上、摸得着”的成绩,比如各种经济指标提高了多少,盖了几栋大楼,修了多长的公路等等。而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成绩则是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因而是可有可无的或是次要的。有的把注重实绩与注重群众公认割裂开来,认为要干出一番政绩就免不了要得罪人,得罪人则群众公认度就不会高,因而对一些“政绩工程”引起的民怨视而不见。有的把工作实绩与领导干部的德、才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政绩突出一定就德才兼备,因而忽视对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又往往只注重对领导干部一时一事的考察,忽视对其各个方面的考察
本文来源:新都教育(http://edu.newdu.com)
原文地址:http://edu.newdu.com/Official/Class944/Class963/201010/195570_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