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琳:全球为何流行“成人童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7:10
近来童话电影大行其道,首先是因为白领们对现实生活、工作压力一直有一种躲避的心理,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减压。再者,或许还有一种怀旧的集体心理。

    

  年轻人喜欢看童话电影,说明仍然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是一件好事。但是作为成年人,不能单纯逃避现实,还是要有一点思考,为生活增添一点有分量的审美。

    

  今天,我们对儿童读物的理解,从形式、内容到人物形象、价值倾向等,已经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所以整个社会的审美眼光和价值判断,也应当与时俱进。

  龚丹韵:暑期电影档继《变形金刚》、《哈利·波特6》、《麦兜响当当》、《冰川时代》之后,8月4日刚上映的《飞屋环游记》又一次证明了市场对童话类电影的偏爱。“飞屋”在北美首映就有2140万美元入账,提前锁定了该周末的票房冠军席位,国内上映伊始也是好评如潮。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些电影未必全合乎儿童心意,反而更多成年人有兴趣一饱眼福。您觉得这是为什么?

    

  孙洁:我刚带小孩去看了《飞屋环游记》,电影当中的怀旧情绪并不适合小孩。现在进电影院里看动画片的还是白领居多,我想首先是因为白领们对现实生活、工作压力一直有一种躲避的心理,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减压。看电影毕竟是在参与一种文化生活,欣赏的时候可以什么现实烦恼都抛开。

    

  再者,或许还有一种怀旧的集体心理。比如“变形金刚”、“麦兜”,都是很多人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喜欢的形象,已经积累成为一种娱乐习惯。与此相似,现在网上出现了许多怀旧的文章,比如盘点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回忆小时候用过的课本等等。这已是时下年轻人比较普遍的心理需求。

    

  龚丹韵:为什么大家会如此喜欢怀旧,是不是从中可以获得一些现实给不了的感觉?

    

  孙洁: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过去时态的东西总是美好的。怀旧是这样一种情绪,它会自动地过滤掉过去时态的不完美、不愉快,留下的是对昔日美好一面的恋恋不舍。

    

  人总是生活在对不确定的“未来”的惶惑和对不可追挽的“过去”的回忆的夹缝中。所以只要把过去的生活碎片释放出来,就能让人感到愉悦。而童年可能就是每个人梦中的理想国。

    

  龚丹韵:不少白领会从童话电影中看出职场门道、甚至金融危机,由此产生现实的共鸣感,但这也就反过来意味着,儿童未必能够理解和喜欢它们。

    

  孙洁:家长一般会有所选择。比如《哈利·波特》,内容已经不算是儿童电影,而是魔幻题材,更适合年龄大一点的人,所以我不会带着自家7岁的小孩去看。纯粹的儿童电影,应该能够最完美地实现每个人求真求美的渴望,西方主流的儿童电影都要追求健康和真善美。

    

  从这个意义上说,年轻人喜欢看这种电影,说明仍然有着一颗赤子之心,是一件好事。但是作为成年人,不能单纯逃避现实。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还是应该适当地看一些有深度的东西,为生活增添一点有分量的审美。

    

  龚丹韵:舆论数落“80后”的时候,有一个特征总是被提到:吃着快餐、爱看动画。似乎动画作为儿童读物,一直等同于低幼的代名词。不过现在童话故事也可能儿童不宜,区分的标准已经不是体裁本身。

    

  孙洁:是的。好比我一直觉得《安徒生童话》并不适合儿童看,其中充满了绝望的悲剧和现实的残酷,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成人童话,需要成年人当作文学作品来品味。但是我们似乎习惯把童话想当然定位成了儿童读物,凡打上童话标签的,都和儿童画上了等号。这是一种传统的误解。

    

  龚丹韵:其实很多虚幻的“童话”故事,对现实的批判力度和思想深度,连一般的影片都望尘莫及。比如宫崎骏的《龙猫》、《幽灵公主》,会把思考引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与族群的冲突等宏大命题。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种种困境,似乎在虚幻叙事中,更能游刃有余地表达、凸显。也因此,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的经典名著,如《动物庄园》、《美丽新世界(600628,股吧)》等,都是以夸张的虚构背景来说事。越是想象的世界,或许越是有空间去触碰生活的深度。

    

  孙洁:虚幻、奇幻作品未必是儿童文学。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就像叶永烈当年写的那些小说。

    

  意义深刻的童话,其实是把现实的残酷,用儿童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小时候看过的儿童片《鼹鼠的故事》,里面的鼹鼠被迫从森林迁徙到了城市,却又要躲避城市中的种种不适和伤害,看完令人感慨。这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幻想故事。

    

  至于《动物庄园》,这是西方反乌托邦的经典名著,儿童肯定无法理解。有些书店看到这里有“动物”,就把它放在儿童读物里卖,是非常荒唐的。

    

  龚丹韵:按这个标准看,许多真人演的作品,如武侠剧、琼瑶剧、韩剧等,也可以算是童话。

    

  孙洁:童话往往就是人们的黄粱一梦。只不过它的表现形式未必是动画片,也可能是真人演的电视剧、舞台剧。童话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分支而已。因此,真人片未必比动画片更接近真实。归根到底,人的天性是好奇的,对“童话”的幻想和渴望,不论小孩、青年还是老人,都会拥有。换句话说,喜爱童话,并不代表你没有长大。

    

  龚丹韵:有时候,简单的儿童故事反而更显残酷,因为坏人必有恶报,于是白雪公主的后母,被迫穿着滚烫的舞鞋,活活跳死。儿童的审美,难道非要遵循这种极端逻辑?

    

  孙洁:大众艺术的必然规律,就是善恶分野极其清晰,恶人必有恶报,对此刻意强调会造成儿童的心理阴影。我们从小接受的儿童智慧故事,比方说阿凡提惩罚巴依老爷,太小的孩子看也未必合适。

    

  现在的儿童片,已经开始随着时代越来越多元化,“坏人”的结局未必很惨,甚至未必需要有“坏人”。比如《熊的故事》、《马达加斯加》、《悬崖上的金鱼姬》,这些都显示了现代人对人性化、多元化的追求,也是时代对宽容、理性、人道主义的宣扬。今天,我们对儿童读物的理解,从形式、内容到人物形象、价值倾向等,已经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所以整个社会的审美眼光和价值判断,也应当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