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静唱的宝贝致青春:《满怀革命豪情奔赴农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23:45

        1968年9月11日,沈阳市第三十九中学(今东北中山中学)一千多名从初一到高三的66、67、68老三届毕业生,乘坐数十辆大卡车,浩浩荡荡奔赴辽宁省开原县上肥地、下肥地、黄旗寨公社上山下乡。这一天,揭开了文革后十年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序幕。

       清晨,准备下乡的同学把行李和杂品送到学校,八点左右,运输公司数十辆挂着拖斗的解放大卡车开到了操场,同学们将行李按所分配的公社及生产大队的编号纷纷装在了拖斗车上,司机师傅们用大苫布将行李拖斗车蒙上,再用大沙绳花好系紧,操场上一片杂乱。装完行李后,同学们按行李所在拖斗车的位置上了主车车厢。然后学校革委会召开欢送大会为奔赴农村的同学们送行,大喇叭里讲的什么谁也也没注意听,大家就是一个兴奋。

       欢送会结束后汽车车队按编号出发,送行的家长们哭声一片,走上征途的同学们撑着笑脸在车上挥手告别。车队从操场侧门出去,从南昌街拐上中华路再到马路湾,从马路湾右转和平大街到了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今辽宁省委)停下,沿途的欢送人群手举红旗,挥舞着毛主席语录,省革委会对面的林荫道中锣鼓喧天。不一会儿,从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大门出来一大群人,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穿军装的中年人,他就是沈阳军区司令员兼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主任陈锡联上将,他拍着双手向车队上的同学们表示赞许,后面的人也都跟着拍手欢送。

       车队随后转向大西路(今十一纬路),到沈阳卫戍司令部(今交通银行)又有人出来欢送。然后车队沿沈阳城中心街道绕城一周,最后从铁西出城向北奔向开原。车上同学们欢声笑语,一起唱起了电影《军垦赞歌》的主题曲:“迎着晨风,迎着阳光,跨山过水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

       车队开过铁岭不久,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幸好车上有苫布,同学们纷纷钻到苫布下面,大家用手扯着苫布边才没被浇湿。车队停下来,原计划当天直接到公社再换马车分到各大队,雨下个不停,只好改变计划先到开原县县城暂住一夜。那一晚是住在开原二中的教室里,把桌子并成床铺胡乱睡了一宿。第二天也就是9月12日,车队停在在开原县的马路上,开原县革命委员会开了欢迎大会,送给每名同学三件礼物:一把镰刀、一本毛主席语录、一枚毛主席像章。

       上午时分,车队浩浩荡荡开出了开原县城奔向目的地。一路上车在爬高,乡间公路非常颠簸,晕车的有好几个。山渐渐多了起来,最后翻过了一座非常险峻的老爷岭,之字型的大转弯下坡很是吓人,几乎不敢往外看,谁也不敢再站着,全都坐在车厢木板上,紧紧把着车厢边,再互相抓着别人的手。车队下了老爷岭不很远,到了一个叫断山子的三叉路口,车队一分为二,去往上肥地的车继续前行,到下肥地和黄旗寨的车向右面叉路转弯,车上的同学们纷纷挥手告别。

       开往上肥地公社的乡间公路右面有一条很清澈的河叫柴河,按当地老乡的讲话从这里算是进了柴河沟(柴河流域的意思),车队前行十几里路程到了上肥地公社所在地,大家把汽车上的行李和杂品卸下来装到各大队派来的马车上,来的汽车就返回去了。在上肥地公社革命委员会办公房门前的空地上开了欢迎大会,把开原县革委会赠送的礼物分给各大队的青年排排长(后来也称之为青年点点长),散会后同学们坐马车去往各大队,大家再次挥手告别。马车走在更加崎岖的村间土路上,路旁是清清的柴河水,远处是座座青翠的山。有人高兴的说道:“太好了,这么多的山,我一定要爬遍这里所有的山。”,有人即兴赋诗一首:

      柴河流水清悠悠,青山草木绿油油。

      扎根农村不怕苦,改天换地修地球。

      下乡到某大队的同学们进了生产队部的临时食堂,吃了一顿高粮米饭和土豆汤,女生安置到各小队条件较好的老乡家,而男生们就住在队部里。生产队部正房是南北大炕,厢房是东西两座马圈,里面栓着拉车的马和骡子。后来才听说,学校革命委员会为了抢在“911”这个日子里把同学们送下乡,匆忙中连下乡同学们的户口和粮食关系也没来得急转就出发了,这样就不能去公社粮库买应该供应一年的商品粮和豆油,生产大队从各小队仓库借了喂马的高梁现磨的高粮米,安排了两名老贫农做饭,再从老乡家买了一些土豆和白菜临时当菜吃,同学们一连吃了二十多天高梁米饭,真是倒了大胃口,过了国庆节才可以到公社粮库去买供应的粮食。从此,学生时代结束了,开始了人生饱经磨难的知识青年生涯。

       两个多月后1968年11月份,辽宁省革命委员会领导赴京向毛主席汇报:

      辽宁省八十万中学毕业生不是四个面向(面向农村、面向工矿、面向边疆、面向基层),而是一个面向——全部上山下乡。

      毛主席他老人家听了汇报后说:

      “很好,一个面向就一个面向嘛!”

 

        这条消息连夜传到了上肥地、下肥地、黄旗寨等公社,所有的知青们半夜都被叫醒,敲锣打鼓走十数里山路赶到公社所在地庆祝。到上肥地公社向同学们传达毛主席关于上山下乡讲话精神的是辽宁省军区一位姓邵的政委兼沈阳市革委会副主任,他讲话的重点就是毛主席说的这句话:

      “很好,一个面向就一个面向嘛!”

       也就是辽宁省革命委员会把1968年年初所宣传的四个面向在1968年9、10月份在辽宁省实施时变成了一个面向——全部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辽宁省革命委员会这样做法与之前宣传的四个面向是不一样的,成了“一个面向”,但是在到北京向中央汇报时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有这条最高指示证明,当然这条最高指示“很好,一个面向就一个面向嘛!”并没有公开发表在报刊电台等宣传媒体上,只是以口头传达的方式向辽宁省内的老三届知识青年及民众们告知的。

 

       不久后毛主席发表了那句著名的最高指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这条最高指示,从而掀起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高潮。

        ——2008年9月于沈阳

 

 注:文章转自《东北知青论坛》作者 “东北知青网”会员   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