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无惨贴吧:气血津液学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53:14

气血津液学说

一、 基本概念
  在中医学中,“气”具有多种含义,譬如:把致病的六淫,称“邪气”;把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称“四气”。但这里所论述的气,是专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言。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黄帝内经》中将人生活的场所称之为“气交”,“气交”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并且是气体中最精微的部分构成了人体。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二、生成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一是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即构成人体胚胎发育原始物质的先天之精;二是来源于从后天吸入的饮食中的营养物质和存于自然界的清气。

  三、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相对平衡协调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这种生理状态称之为“气机调畅”,如气机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由于气的运动形式多样,故“气机失调”的形式也很复杂,如: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气逆”;气的运动受阻,在局部发生瘀滞,称“气滞”;气的出入运动受阻郁结在内,称“气郁”。如平时听得比较多的“肝气郁结”,那是因为肝气是上升,疏散的,一旦肝气的运动受阻,郁滞不通,就会出现嗳气喜叹息,肝区疼痛等“肝气郁结”的表现。

  四、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并且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当此作用减退时,则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血和津液生成不足,输布和排泄受阻等。
  温煦作用——主要是讲阳气能产生热量,温煦人体的作用。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血和津液都是液体,都需要气的温煦才能正常运行。阳气愈多,产热愈多,故有“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的说法。
  防御作用——气有维护肌肤,防御邪气的作用,与现代医学的防御屏障相关联。气的防御功能强,人体不易发病。
  固摄作用——主要是统摄和控制体内的液体,不使其无故流失。其中对血液则是防止血液溢出脉外,保证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
  气化作用——即通过气的运动产生各种变化,其实就是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即是物质和能量转化的过程。
  营养作用——是指气与各种营养物质结合,运行到全身发挥营养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五、分类
  历代医家推崇“气本一元”之说,亦即是人体的气从整体而言,是由生殖之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的清气组成,但由于组成、分布部位和功能的不同,故又可以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
  ◆元气
  基本含义:又名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和元阳。
  生成分布: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物质培养。元气起源于肾,通行全身,内达五脏六腑,外至肌肤腠理。
  主要功能:
  1、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机体的生、长、壮、老、已,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2、激发、调节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
  基本含义:由清气和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之气。
  生成分布: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组成。积聚于胸中,贯注入心和肺,从肺而出,行走呼吸道;贯注入心的,则经心脏注入血脉中,推动气血运行。
  主要功能:1、帮助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常听到人们如果想称赞对方声音洪亮,都会讲“宗气足”。
  2、帮助心脏推动气血运行。

  ◆营气
  基本含义: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由于行于脉中,可化生血液,与血液不可分离,故又称“营血”。因行于脉中,与卫气相对而言,在内属阴,故又称“营阴”。
  生成分布: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生成,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运行全身,贯注五脏六腑。
  主要功能:
  1、化生血液,营气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2、营养全身,为各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卫气
  基本含义:行于脉外,起保护作用之气。因行于脉外,属阳,故又称“卫阳”。
  生成分布:也是来自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卫气的循行路径,历代医家说法不一,大致有三种:(1)卫气与营气并行。(2)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白天行走于体表六腑和阳经,夜晚行走于体内五脏和阴经。(3)散行全身,无处不到。
  主要功能
  1、温养作用,维持人体体温,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调节作用,卫气统管汗孔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调节气血,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
  3、防御作用,肌肤毛发是机体的第一道防御屏障,通过卫气温养肌肤毛发,调节汗孔开合,使肌肤致密,充分发挥其防御功能。
  4、与人体睡眠有关,当卫气行于体内时,人便入睡;当卫气出于体表时,人便醒寤。如卫气行于体表的时间过长则少眠,行于体内的时间过长则多眠。
  营气和卫气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其中精专柔和部分构成了营气,慓疾滑利部分构成了卫气;营气营养于内为阴,卫气护卫于外为阳,一阴一阳,互为其根。故营卫之间必须协调,不失其常,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其实,中医学将人体的生命活动看作一个运动的行为过程,正如一台运行着的机器,运行正常的其功能也发挥正常;同样,人体内气体的升降出入正常,人体就健康,否则,就出现病态。

  之前我们已经讲述了气的功能特点,本篇主要讲述血和津液的生理功能。气属阳主动,血和津液属阴主静,气和血,气和津液都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一、概念
  血是运行于脉中具有很强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生成
  血主要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内经·灵枢》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是指脾胃(中焦)将摄入的饮食物化生血液的功能。
  三、功能
  血具有很强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在脉中运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血液的营养和滋润功能正常,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毛发润泽有华、感觉活动灵活自如等。如果血液生成不足或过度耗损导致血液的营养和滋润功能减弱时,就会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指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皮肤干燥、头发枯焦等一系列血虚失于濡养的症状。
  另外,血液还是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活动自如,均有赖于气血的充盛。所以,不论何种原因所造成的血虚,均可出现精神不振、健忘、失眠、多梦、烦躁,甚则精神恍惚、惊悸不安、谵狂等神志失常的病理表现。
  四、运行
  血在血管中运行到达全身,为全身脏腑器官提供营养。
  血,属阴主静,需要气的推动作用才能运行至全身,同时也需要气的固摄作用,防止在运行当中溢出血管外。
  血液能否正常运行,取决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和血管是否通利。如果以上因素失调,就会导致血液运行失常,出现运行速度异常,或导致出血。
                  
  一、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等,同样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其实是津和液两个概念,虽同属水液,都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但根据其性状、功能、分布部位不同,会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到血管中,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关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的,称为液;但因津和液是可相互转化的,故津和液常同时并称。
  二、生成、输布、排泄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一系列功能。
  1、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物,通过脾胃的运化功能化生而成。
  2、输布、排泄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来完成。
  通过脾的转输,一方面将津液输送到全身;另一方面,将津液往上输送到肺。
  肺对津液的输送和排泄,主要是宣发和肃降发挥功能。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向外向上布散到全身,并将多余的转化汗液排出。通过肺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多余的形成尿液排出。
  肾所藏的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气化作用的原动力。通过肾脏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将有用的部分布散到全身,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三、功能
  津液具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主要体现于渗入到各脏腑器官孔窍,起滋润和濡养作用;另渗入到血脉中,构成血液的一部分。

  气、血、津液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水谷精微物质都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
  1、气和血的关系
  (1)气能生血
  血液的主要成分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由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再由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由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强。故在治疗血虚病症时,应配伍补气药。
  (2)气能行血
  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如果气的运行失常,就会导致血行异常,故在临床治疗时常配伍补气、行气、降气药。
  (3)气能摄血
  血液能在血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主要是依赖气的固摄功能。临床上治疗因气虚导致的出血病症,常配伍补气药。
  (4)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并为其提供充分的营养。气是活力很强的物质,容易逸脱,所以要依附于血和津液才能在体内存在。如果气失去依附,就会浮散无根而出现气脱现象。所以血虚气亦虚,血脱气亦脱,在治疗上多用益气固脱之法。
  2、气和津液的关系
  津液属阴,气属阳,气和津液的关系,与气和血的关系基本一样,同样是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的关系,这里不作详细说明。
  3、血和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都是液态物质,都具滋润和濡养作用,都来源于水谷精微物质,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并且津液渗入血脉中,就成了血液的组成部分。
  在病理上,如果失血过多,血管外的津液可渗入到血管中,补充血液容量;同时由于血管外的津液大量渗入血管内,则会导致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反之,则可见血脉空虚、津枯血躁之象。所以对于失血患者,不能使用发汗、利尿等使津液耗损的方法;同样,对津液亏损患者不能使用破血等方药。
  至此,有关气、血、津液的介绍就结束了,希望以上理论能帮助广大业务员扩大知识面,特别是对公司新近上市的润红胭口服液的配伍规律和功效的理解有所帮助。润红胭口服液是中医药对血虚调理原则的完美体现,对有血虚症状的人群有很好的调理和预防作用。
中医论血虚调理

  血虚:是血液失常的一种表现,是指血液生成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一种病理状态。引起血虚的原因很多,现分述如下:
  失血过多: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它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由于出血过多,日久则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一方面造成再出血,另一方面也影响新血的生成,继而加重血虚。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
  慢性消耗:劳作过度、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呕吐下利等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易耗伤气血,久之则气虚血亏;劳心太过,易使阴血暗耗,心血亏虚等,均可导致血虚。

  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起着营养作用。如果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气血亏虚则可出现一系列的病证。主要可归纳为脏腑失于濡养、血不载气两方面引起的病证。
  脏腑失于濡养:一般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皮肤干燥、头发枯焦,以及大便燥结,小便不利等。
  血不载气: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赖血以附,血载气以行。血虚,气无以附,遂因之而虚,故血虚常伴随气虚,病人不仅有血虚的症状,而且还有少气懒言、语言低微、疲倦乏力、气短自汗等气虚症状。 

          
  首先,“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有节,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血液生成自然源源不断。所以,补血必须先健运脾胃,脾胃强健则生化之源不绝。
  其次,气可以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如气的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减退,又因“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均伴不同程度的气虚症状,故在补血时不宜单用血药,而应适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之效。
  再者,血为阴液,易生滋腻,淤阻血脉,而致新血不生,故在补血同时应配伍活血生血之品。
  南方李锦记新上市的润红胭口服液正是完美体现这一原则的补血佳品。润红胭口服液配方源自“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胶艾汤”和妇科第一方“四物汤”,其中阿胶、桑椹滋阴养血;黄芪、莲子、茯苓、红枣健脾益气生血;益母草、当归活血生血,整个配方共凑健脾益气生血,补而不腻之效,另配合我国“补铁工程”的唯一铁源“中预铁”,对于有血虚症状的人群有很好的预防和改善作用。

  中医学认为健康的人体是内环境与外环境维持动态平衡的整体,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致病因素。致病因素多种多样,例如:异常的气候、精神因素、饮食劳倦、刀枪跌仆、虫兽所伤等,以下逐一作介绍。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正常情况下,这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称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天气反常,或变化太快,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就变成侵犯人体的六淫邪气,故又称六邪。
  六淫致病,有以下特点:
  1、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既可单独侵犯人体,也可夹杂多种致病因素一同侵犯人体。
  3、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4、人体肌表、口鼻是入侵的途径。
  (一) 风
  风,是春季的主要气候,四季皆有。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属阳邪;常侵犯人体上部(头面)、体表、阳经,使汗孔开张,从而出现头痛、出汗、恶风等症状。
  2、风邪行无定处,变化无常,故致病时病位游移不定,病情复杂多变。如由风邪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其关节的疼痛是游走不定的。
  3、风邪是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湿、燥、热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等。
  (二) 寒
  寒,冬季主要气候。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性属阴,容易损失阳气。
  2、寒邪侵袭,阳气受损,则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故说寒性凝结、阻滞不通。
  3、寒邪侵袭,使汗孔收缩出现无汗,经络、筋脉收缩痉挛而引起疼痛、曲伸不利。
  (三) 暑
  暑是夏季主要气候,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由火热所化生。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属阳邪,性质炎热,侵犯人体后多出现一系列大热、大汗出、面红等阳热症状。
  2、暑使汗孔开张,如果汗出过多,损失津液,同时又会导致气虚;故说暑邪易耗气伤津。
  3、夏季除了天气炎热外,还多雨潮湿,故暑邪致病时常夹杂湿邪,除了烦渴、发热外,还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湿邪困倦症状。
  (四) 湿
  湿为长夏(夏季最后一个月)主要气候,长夏为一年中湿邪最盛的季节。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侵袭的病位多在下部,阴邪容易损失阳气,阻遏气体的运行。
  2、湿性重浊,其性质如同水液一样,容易停留在人体的某部位而出现病变。
  3、湿性粘腻,是指病症粘腻不爽,如分泌物滞而不畅;或是指病程长,反复发作。
  (五) 燥
  燥为秋季主要气候,多从口鼻入侵人体,分凉燥和温燥。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邪干涩,容易损失人体津液,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
  2、燥邪多从口鼻而入,而肺开窍于鼻,与外界相通,故燥邪最易伤肺,见干咳少痰等。
  (六) 火
  火热为阳盛所化生,火为热之极,两者常混称。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主动炎上。
  2、火为阳邪,易损伤人体津液,耗损正气。
  3、火邪可令血液运行加速,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症状;另还可形成疮痈。
                 
  疠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又有瘟疫、疫毒之称。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流行等特点,如SARS、流感、禽流感都属这范畴。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体致病,如果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
  1、直接损伤内脏。
  2、影响气体的运行。
  3、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1、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都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各种胃肠道疾病。
  2、劳力过度损失元气;劳神过度耗伤心血、房劳过度损失肾精;安逸过度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
                 
  外伤包括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这些致病因素会导致人体气滞血淤或筋骨损失等。
              
  1、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痰饮会随气体的运行流至全身,影响脏腑功能和气体的运行而导致各种病症发生,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2、淤血
  淤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开血管的血液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在血管或脏腑内的血液。淤血致病会导致各脏腑组织失于濡养,也会影响新血的生成而出现各种病症。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是淤血致病的特点。
  以上是中医学讲的致病因素,与现代医学讲的致病因素有不同,了解这些致病因素,对于我们的日常保健养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如,现在的禽流感、流感,中医认为是疠气致病结果,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饮食调节增加营养,还可搭配保健品来强身壮体,可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  

 

               

页脚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博客风格 - 手机博客- 订阅此博客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1

气血津液学说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十二讲 津液的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十四讲 津液的功能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辩证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十五讲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十三讲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一讲 气的概念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二讲 宗气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三讲 营气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四讲 卫气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五讲 气的生理功能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八讲 血的基本概念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九讲 血的生成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十讲 血的功能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十一讲 血的运行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病证 气血津液辩证(精)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六讲 气的分布与分类 中医养生经典图解 第四篇 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 第七讲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血津液辩证(精)_z 气血津液辩证(精)_[] 气血津液辩证(精){}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