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南 不应该 mp3:看看自己的姓氏起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6:05:41

中华国学精粹典藏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
(点击姓氏即可查阅)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诸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卡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项祝董粱
杜阮蓝闵
熊纪舒屈
钟徐邱骆
江童颜郭
谈宋茅庞
虞万支柯
高夏蔡田
崔吉钮龚
贾路娄危
咎管卢莫
宁仇栾暴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程嵇邢滑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甄魏家封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井段富巫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车侯宓蓬
谭贡劳逄
汝鄢涂钦
印宿白怀
叶幸司韶
有琴商牟
向古易慎
蒲台从鄂
计伏成戴
都耿满弘
甘钭厉戎
包诸左石
殴殳沃利
卻璩桑桂
濮牛寿通
郜黎蓟薄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索咸籍赖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胥能苍双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姬申扶堵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席季麻强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梅盛林刁
缑亢况后
盖益桓公
樊胡凌霍
白曾谯东
归海岳帅
经房裘缪
曾艾巩哈
查后荆红
晁勾敖融
西门宰父
景詹束龙
伯赏佘佴
柏水窦章
党翟郦应
祁毛禹狄
司马冉宰
祖武符刘
公羊尉迟
丁宣贲邓
诸葛司寇
云苏潘葛
宇文夏侯
游竺权逯
司徒颛孙
池乔阴法
闻莘卓蔺
干解应宗
壤驷微生
奚范彭郎
第五欧阳
边扈燕冀
公冶濮阳
郁单杭洪
百里单于
年爱阳佟
东方令狐
米贝明臧
丌官仲孙
晋楚左丘
万俟夹谷
柴翟阎充
端木司空
温别庄晏
公西申屠
姚邵汪褚
公良呼延
巢关蒯相
澹台羊舌
养鞠须丰
梁丘太叔
郏浦尚农
钟离上官
屠蒙言福
闻人闾丘
乐正南宫
赫连谷粱
漆雕淳于
慕容子车
皇甫鲜于
东门拓跋
巫马仲长
东郭轩辕
长孙宗政
公孙
 
你姓氏的起源....很詳細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1.htm 趙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2.htm 錢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3.htm 孫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4.htm 李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5.htm 周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6.htm 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7.htm 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8.htm 王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09.htm 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0.htm 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1.htm 褚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2.htm 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3.htm 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4.htm 沈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5.htm 韓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6.htm 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7..htm 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8.htm 秦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19.htm 尤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0.htm 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1.htm 何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2.htm 呂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3.htm 施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4.htm 張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5.htm 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6.htm 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7.htm 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8.htm 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29.htm 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0.htm 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1.htm 陶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2.htm 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3.htm 戚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4.htm 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5.htm 鄒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6.htm 喻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7.htm 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8.htm 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39..htm 竇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0.htm 章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1.htm 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2.htm 蘇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3.htm 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4.htm 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5.htm 奚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6.htm 範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7.htm 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8.htm 郎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49.htm 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0.htm 韋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1.htm 昌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2.htm 馬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3.htm 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4.htm 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5.htm 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6.htm 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7.htm 俞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8.htm 任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59.htm 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0.htm 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1.htm 酆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2..htm 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3.htm 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4.htm 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5.htm 費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6.htm 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7.htm 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8.htm 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69.htm 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0.htm 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1.htm 倪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2.htm 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3.htm 滕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4.htm 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5.htm 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6.htm 畢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7.htm 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8.htm 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79.htm 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0.htm 常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1.htm 樂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2.htm 於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3.htm 時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4..htm 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5.htm 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6.htm 卞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7.htm 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8.htm 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89.htm 伍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0.htm 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1.htm 元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2.htm 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3.htm 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4.htm 孟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5.htm 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6.htm 黃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7.htm 和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8.htm 穆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099.htm 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0.htm 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1.htm 姚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2.htm 邵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3.htm 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4.htm 汪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5.htm 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6.htm 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7..htm 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8.htm 狄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09.htm 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0.htm 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1.htm 明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2.htm 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3.htm 計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4.htm 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5.htm 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6.htm 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7.htm 談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8.htm 宋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19.htm 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0.htm 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1.htm 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2.htm 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3.htm 舒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4.htm 屈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5.htm 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6.htm 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7.htm 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8.htm 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29..htm 杜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0.htm 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1.htm 藍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2.htm 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3.htm 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4.htm 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5.htm 麻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6.htm 強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7.htm 賈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8.htm 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39.htm 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0.htm 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1.htm 江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2.htm 童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3.htm 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4.htm 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5.htm 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6.htm 盛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7.htm 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8.htm 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49.htm 鍾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0.htm 徐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1.htm 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2..htm 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3.htm 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4.htm 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5.htm 蔡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6.htm 田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7.htm 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8.htm 胡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59.htm 淩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0.htm 霍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1.htm 虞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2.htm 萬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3.htm 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4.htm 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5.htm 昝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6.htm 管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7.htm 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8.htm 莫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69.htm 柯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0.htm 房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1.htm 裘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2.htm 繆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3.htm 幹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4..htm 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5.htm 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6.htm 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7.htm 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8.htm 宣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79.htm 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0.htm 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1.htm 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2.htm 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3.htm 杭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4.htm 洪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5.htm 包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6.htm 諸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7.htm 左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8.htm 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89.htm 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0.htm 吉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1.htm 鈕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2.htm 龔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3.htm 程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4.htm 嵇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5.htm 邢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6.htm 滑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7..htm 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8.htm 陸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199.htm 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0.htm 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1.htm 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2.htm 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3.htm 于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4.htm 惠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5.htm 甄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6.htm 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7.htm 家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8.htm 封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09.htm 芮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0.htm 羿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1.htm 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2.htm 靳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3.htm 汲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4.htm 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5.htm 糜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6.htm 松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7.htm 井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8.htm 段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19..htm 富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0.htm 巫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1.htm 烏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2.htm 焦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3.htm 巴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4.htm 弓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5.htm 牧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6.htm 隗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7.htm 山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8.htm 穀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29.htm 車
http://www.greatchinese.com/surname/230.htm 侯
                                           
您已欣赏本篇

中华姓氏起源及名人大全【最新最全版】
1、赵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钱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3、孙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4、李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5、周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周姓历史上名人
6、吴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7、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8、王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王姓历史名人
9、冯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0、陈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1、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2、卫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3、沈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4、韩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5、杨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6、朱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7、秦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8、尤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9、许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0、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1、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2、施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3、张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张姓历史名人
24、孔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5、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6、严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7、华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8、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9、魏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30、陶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31、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32、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33、谢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34、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邹姓历史名人
35、喻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36、柏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37、水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38、窦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39、章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40、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41、苏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42、潘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43、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葛姓历史名人
44、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45、范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范姓历史名人
46、彭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47、郞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48、鲁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49、韦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50、昌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昌姓历史名人
51、马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52、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苗姓历史名人
53、凤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54、花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55、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方氏历史名人
56、俞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57、任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58、袁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袁姓历史名人
59、柳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60、酆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61、鲍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62、史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63、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唐氏历史名人
64、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65、廉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66、岑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67、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68、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69、雷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70、贺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71、倪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72、汤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73、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74、殷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75、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76、毕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77、郝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78、邬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79、安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安姓历史名人
80、常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标签:姓氏起源名人大全情感
分类:老家日照
81、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乐姓历史名人
82、于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83、时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84、傅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85、皮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86、卞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87、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88、康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89、伍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90、余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佘姓历史名人
91、元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92、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93、顾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顾姓历史名人
94、孟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95、平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96、黄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97、和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98、穆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99、萧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00、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01、姚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02、邵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03、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04、汪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汪姓历史名人
105、祁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06、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07、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08、狄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09、米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10、贝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11、明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12、计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13、伏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14、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15、戴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16、谈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17、宋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宋氏历史名人
118、茅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19、庞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20、熊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21、纪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22、舒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23、屈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24、项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25、祝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26、董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27、梁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28、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29、阮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30、蓝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31、闵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闵姓的历史名人
132、席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33、季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季姓历史名人
134、麻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35、强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36、贾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37、路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38、娄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39、危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40、江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41、童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42、颜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43、郭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郭姓历史名人
144、梅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45、盛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46、林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47、曾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48、库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49、刘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刘氏历史名人
149、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149、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夏姓历史名人 高姓历史名人左姓历史名人旷(邝)姓-历史名人
鲜姓历史名人 刘姓历史名人谷姓历史名人瞿姓历史名
严姓历史名人徐姓历史名人田姓历史名人施姓-历史名人
蔡姓历史名人
其他姓氏来源说明:待续。。。。。。。。。。。。。。。。。。。。。。。。
以下姓氏,多未查明来源资料(欢迎补充):
简列(待补)——甪(lu第四声),甪里,缘木, 才,神,仙,寿,粟,颉,遇,网,蹇,燕,北,招,业,樱,问,降,阳,初,员,是,大,还.............
更多姓氏(千家姓):
乾坤玄宏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岗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慰民伐桀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保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壹疆 率宾归王
鸾凤在树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体 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 岂敢毁伤
女慕英淑 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 得能莫狂 罔言彼短 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 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 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 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 形端表正 夹谷传声 敞堂习听
殃因恶积 福由善庆 尺璧非宝 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 唯严与敬 孝当竭力 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 夙兴温冷 如松之盛 似兰斯馨 川流勿息 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 坦陈镇定
笃初诚美 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 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 摄职从政 存以甘棠 去而益咏
胡殊贵贱 告别尊卑 上和下睦 郎倡妇随 外受傅训 恪顺母仪 诸姑伯叔 犹子比儿
孔怀兄弟 同气连枝 交友待客 切磨箴规 仁慈聪慧 造次毋离 节义廉退 颠沛匪匮
性静情逸 心动神疲 守真志满 逐物意移 坚持雅操 好爵自縻 都城祚巩 京畿要地
背邙面洛 浮渭据泾 宫殿闳伟 楼观仙境 图状奇禽 画彩怪灵 丙舍傍启 甲胄护廷
肆筵设席 鼓瑟吹笙 升台纳阶 弁转群星 右通广内 左达承明 既集坟典 亦聚梨伶
杜稿郭隶 漆写壁经 府列将相 路侠槐卿 户封捌佰 家给仟兵 高冠侍辇 驶毂振冕
世禄糜富 车驾肥轻 策功茂实 勒碑刻铭 匿莘伊尹 佐时阿衡 奄宅曲阜 微旦孰营
桓公匡合 田单扶倾 绮回汉惠 说感武丁 俊彦密荐 多士邦宁 齐楚更霸 赵魏受侵
假途灭虢 践土会盟 萧遵约法 韩弊烦刑 起翦颇牧 用军最精 百战弗殆 驰誉丹青
九州禹踪 卅郡秦并 岳宗泰岱 禅主坛亭 雁门紫塞 偏关米薪 滇池碣石 钜野洞庭
旷远绵邈 岩茨杳冥 根本于农 务兹稼禾 粗载陇亩 吾艺黍稷 税熟贡新 劝赏黜进
孟轲敦素 史鱼秉直 庶几虔礼 劳谦谨敕 聆音察理 鉴貌辨色 贻厥嘉猷 勉其祗植
省躬戒儆 宠增抗至 讨辱近耻 林皋幸即 两疏见机 解组谁逼 索居闲处 沉默寂寥
求古寻论 散虑逍遥 欣奏累遣 泣谢欢招 渠荷的历 园莽抽条 柑桔晚彤 梧桐早凋
烂茎委翳 落叶飘零 游鹏独运 凌摩绛霄 耽独玩市 寄目囊箱 易便攸畏 属耳垣墙
具膳咽饭 适口品享 饱厌蒸宰 饥吞糟糠 亲戚故旧 寿介异粮 娘御绩坊 孙嬉椒房
团扇圆洁 银烛辉煌 昼寝夕梦 蓝笋牙床 弦祝琼宴 接杯举觞 矫手顿足 悦豫且康
祢祖嗣续 祭祀季尝 稽项再拜 汗颜恐怕 笺牒简练 顾答审详 粘垢想涤 执热愿凉
驴骡犊特 骇跃越坑 逐斩贼盗 捕获叛党 羲书甫棋 嵇琴阮啸 恬笔蔡纸 钧巧任钓
释纷利乡 悉俱佳妙 毛施倩质 莞尔嫣笑 晷矢每催 曙晖朗曜 宪式悬斡 晶莹耀照
祈赛祷祠 永绥吉劭 矩步引领 俯仰院庙 束带魁岸 环视瞻眺 孤陋寡闻 愚蒙等教
钦逢后哲 智勇超纶 弯弧射箭 边徼晏清 兼拓巴蜀 包括粤闽 湛恩普暨 饶沃三晋
梯航茫渤 岛访蓬瀛 旭荚呈瑞 酒泉献祯 障销炀燧 佾舞韶韵 颂扬纯祺 范著休徵
闾阎痛苦 剖晰枫宸 绣扆宵旰 诲谕耕耘 锤炼胆识 整截纲纪 记录骐材 技选璠瑜
浩荡宽舒 夭乔畅怡 瑶编芝检 纂述韬略 褒彰楷模 晨昏讲诵 奖励桑麻 闺闱蚕织
担握钢锄 沾洒斗笠 颖粟丰穰 畴众屯辟 占蒲看艾 穗孕前期 共际熙皡 聿勤种栗
揣攒旨蓄 拒耗抑奢 焱炭拥炉 鹅绒防腊 畦畔垄头 杂卉蕃繁 纵横阡陌 茵苔半剥
毕纠俦侣 遍播郊域 童牵皓鬓 翁幼提携 茅唤戴胜 波泛凫飞 鹦啼锦苑 燕筑香泥
复姓: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跋夹谷 宰父糓粱 淳于单于 伊祁高阳 太叔申屠 北宫高堂
公孙仲孙 龙丘巫阳 轩辕令狐 少正鲁阳 锺离宇文 长孙慕容 鲜于闾丘 司徒司空
兀官司寇 仉督子车 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粱丘左丘 东门西门
呼延南宫 羊舌微生 仆固哥舒 沙陀乌孙 完颜耶律 回纥徒单 休屠屈突 乘马贺兰
井弓阿加 朴冲木孔 吉学佟佳 本生布农 孛儿只斤 爱新觉罗 卜库索里
姓氏
目录[隐藏]
姓氏概述姓氏人口比例姓氏暗藏大玄机三大姓追源四小姓探究中国姓氏的由来公安部统计显示王姓成为我国第一大姓姓氏的历史附录1:百家姓附录2:中国现存复姓附录3 中国最好听的10个姓氏附录4 姓氏-有趣的姓氏组合“东南西北本姓张”“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拾百千万兆”
姓氏概述姓氏人口比例姓氏暗藏大玄机三大姓追源四小姓探究中国姓氏的由来公安部统计显示王姓成为我国第一大姓姓氏的历史
附录1:百家姓附录2:中国现存复姓附录3 中国最好听的10个姓氏附录4 姓氏-有趣的姓氏组合“东南西北本姓张”“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拾百千万兆”
姓氏概述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先秦)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伏羲氏是我国上古时期著名的部族首领,不仅被列为三皇之首,还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载,伏羲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建都於陈,死后亦葬于陈。淮阳自古就称“太昊之墟”,就是传说中的陈都。伏羲氏贡献颇多,但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在原始社会之初,人们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认识到这种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血亲通婚,实现优生繁衍。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经过数千年的分衍发展,至今中国历史上使用过的姓氏已有2.2万多种,这些姓氏有的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绝大部分代代相传,延绵不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可以说中华万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阳,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滥觞之地。《三坟》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风而生,故为风姓”,因此“风”为中华第一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 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周代是中国姓氏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姓氏制度见于记载者较多。周王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诸侯国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异姓的区别。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虽然周代贵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称姓,未婚女子如齐姜、宋子,齐、宋为国名,姜、子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栾祁,江、栾为夫家国、氏名,芊、祁为女子本人的姓。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故称贵族女子的姓以示与夫家之姓有所区别。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立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氏)分裂出来,另立门户。建立侯国要经周王认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许,称之为“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以国名为氏。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以国名晋为氏,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国名鲁为氏,申为名。
②以封地为氏。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以韩为氏。
③以官名为氏。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④以职业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⑤以居住地为氏。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居于宋桐门,称桐门右师,是以桐门为氏。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⑥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⑦以贵族的字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郑国公子发字子国,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字子驷,其孙以“驷”为氏。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是得氏通例。
春秋以前,贵族之姓承袭自远祖,因此百代不变,比较稳定;氏为贵族得自与自己血缘关系较亲近的先人,而且还会随著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後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另外,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因此会出现姓不同而氏相同的现象。战国时,宗法制度瓦解,姓氏制度也发生根本变革。这时氏开始转变为姓,如本属于姒姓的齐国田氏,至战国时已以田为姓。以往贵族才有姓,平民仅有名,战国以后,平民有姓,百姓遂成为民众的通称。姓氏制度的演化,反映了贵族的没落,平民地位的上升。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姓氏人口比例
中国的姓氏李、王、张、刘、陈,可谓当代“百家姓”中之大姓,其人口之和达3.5亿。 李、王、张三大姓人口分别占汉族人口的7.9%、7.4%、7.1%。按照姓氏进化的普遍规律,大姓人数将越来越多,小姓人数将越来越少,甚至最后消亡。
以姓氏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的多少为序,新编成当代人的“百家姓”: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肖、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候、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等。
这项调查和研究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历时两年。调查涉及全国1110个县和市,得到了2.96亿人口的数据,共获得姓氏4100个。通过县、地区、省三级人口比例的统计,从而得到了当今中国新百家姓的排序。
科学家还将陆续发表中国前300个姓氏的数据和分布地图,重新出版《中国姓氏大辞典》,包括至今已收集到的23000多个姓氏,以推进姓氏文化产业的发展。
姓氏暗藏大玄机
玄机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此次的姓氏调查,目的并非仅局限于统计姓氏数量,实际上,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
袁义达解释说,中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男性后代,由此,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也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
“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遗传疾病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帮助。”袁义达告诉记者。
玄机二:同姓不一定同家
中国人见了面,总是要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说中国第一大姓‘李’,有些是来自‘嬴’姓,有些是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的。”
但是,姓名却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侨要出钱修补自己的家谱,他们要寻找自己的根,而在他们修家谱的过程中,通过与内地的联系,也对当地经济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玄机三:中国姓氏最有内涵
袁义达说,实际上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姓氏传承得像中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比如说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袁义达解释,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8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区区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而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来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加上表示血统关系的词缀等来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还有在教名前附加表示身份的词缀。还有反映地名、地貌或环境特征的,以及反映身份或职业的,至于后来出现的由双姓合并而来的姓氏,虽然出现较教名晚,但数量要多得多。而在王室,旧时采用“爱德华”作为姓氏,后来还出现了较新的“温莎”。
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来区分出生地的标志,二战时,欧洲军队曾把同一姓氏的军人分为一组,用以增加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北宋编撰、流传最广的《百家姓》,仅收录438个姓;明代编纂的《千家姓》,共收录1968个姓;而据《中华姓氏大辞典》记载,目前中国56个民族的姓已达11969个;窦学田所编《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中收录的古今姓氏更多达12000个;最新数据 中国共有4100个姓
首次发现“难”姓村
在这次调查中,很多生僻的怪姓也被发现,这些姓氏从来没有被记载过,“过去看到时,还以为这些怪姓是因为笔误产生的,但经过我们这次调查后发现,这些怪姓有其深远的根源。”
袁义达给记者举例说,在河南,研究组发现四个姓“难”的小村,里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难”,当时研究组曾认为这个姓是笔误造成,不具有统计意义,但韩国文化署听说了这个消息后,异常惊喜,马上组织了一个“寻根访问团”来到中国。
原来,“难”姓在韩国人看来,就是自己的根源,“他们告诉我,河南曾出土过一块南北朝时期的石碑,记载一个鲜卑族官员的事迹,他的名字就叫‘难楼’,‘难’姓随鲜卑北迁,松花江当时也改名成了‘难江’,随后,这些姓‘难’的鲜卑族才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因此,河南这些姓‘难’的村民就被韩国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先。”
三大姓追源
第一名:李
根据排序,李姓是中国的第一大姓,据袁义达讲,在调查的近3亿人中,李姓占了13%。
李姓来源甚广,有数百之多,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时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为姓氏,后传为“李”。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姓被赐于李姓,由此人丁大增,逐渐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第二名:王
王姓为第二大姓,占总人数的12%。
一般帝王的后裔称王子、王孙,随后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变化而来,最多的出于“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另外,姓王的人也有些是商纣时比干之后,甚至古高丽国君也是王姓。
第三名:张
张姓为第三大姓,占总数的11.8%。
据《元和姓纂》中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孤星,始制弓矢,主祀张星,因姓张氏”,因此相传张姓源于黄帝,是黄帝的后代,张姓自汉代开始逐渐增多,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行有关,当时盛行“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比如当时的道教领袖如张角、张鲁等。
四小姓探究
倒数第四:山(音“亚”)
袁义达说,这个姓是研究组在安徽省涡阳县和辽宁省彰武县偶然发现的,共有2000人左右。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互相都没有联系,但都清楚自己姓的来源,他们都称自己是岳飞的直系后代,当年遭到秦桧的迫害,逃亡到此,把“岳”字上下颠倒,组成了这个新姓。
研究组帮助他们互相之间取得了联系,同时,考证了姓氏的来源,确实如他们所说。
倒数第三:死
据袁义达讲,“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目前人数呈减少趋势。
倒数第二:难(读去声)
分布于河南省,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姓发展而来,原本是一种鸟类的名字,由于当时人崇尚鸟类,把姓起成了“难”,后北迁,大部分迁徙到了朝鲜半岛,中国已极少存在。
倒数第一是:贶(kuang去声<音:矿>)
主要分布在河南安阳市区,其他天南地北各有其家族成员。其姓不过百人,据言均出一系,考据来自河南安阳市一中的一退休女教师,贶泽芹。
中国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公安部统计显示王姓成为我国第一大姓
新华网北京4月24日电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据介绍,我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还有: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
前100个姓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
姓氏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时期,“姓”被定为世袭,且由父亲传递。今天我们所说的姓氏与常见的“以姓氏笔划为序”,是把姓氏当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然而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母系社会,称为族姓,是为了区分血缘,防止血缘婚配而发明的相应识别标志。“氏”是古代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从夏朝中期开始“氏”成为“姓”的支系,表示功勋和地位。当时部落的大团体,裂变成了若干小团体,出于相互交往中识别的需要,这些小团体在得到新的居住地的同时获得了一种与地域有联系的新标志—姓。
历来以为中国人先有“姓”后有“氏”,事实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关系也在变化。传说和文献中出现的“氏”有上百个,最早的是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龙氏时代,随后为钜灵氏、黄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纪时代,接着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为巢,掘地为营;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结绳记事。
进入到伏羲时代,这一时期中原出现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栗陆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阴康氏、中皇石、女娲氏等部落或国家。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时代,“风”是中国的第一个姓,这个时期一个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领是仓颉,他创造了文字,替代结绳记事。
女娲氏之后为神农氏,即炎帝,其后为姜姓。黄帝姓公孙,名轩辕,黄帝所在部落的称呼叫有熊氏,黄帝继承炎帝之位,统治了中原大地。黄帝有25子,得姓14有姓12: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这12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据考证,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黄两帝之后。炎黄两帝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无论你我他,同姓一家亲,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根。
先秦时期,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由于形式固定下来,子孙可以永久使用,便于形成一脉相传的家族,血统源流线索从此变得更为清晰。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许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习惯,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后人探讨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据此找到血缘所出。
姓氏来源有多种,有以图腾定姓氏的:熊、罴、豹、虎、龙等;以国家名称为姓氏的:齐、楚、韩、赵、秦等;以居住地为姓氏的:西门、郭、丘、尹、常;以官职为姓氏的:上官、卜、钱、士、司马等;以职业为姓氏的:张、顾、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称为姓氏的:乔、姬、姜、黄、武等;皇帝赐姓氏的:刘、李、赵、完颜、朱等;还有以数字、季节、方位、气候、花木等等为姓氏的。
中国人习惯继承父亲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传递给下一代,因此绝大多数的姓氏属于一种无性别之分,以父系方式传递的基因,相当于位于代表人类男性染色体上的特殊遗传基因。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与另一氏族的人区分开来,在一个氏族内部,为了区分彼此,出现了只属于个人标志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就可以区分彼此,但若与另一氏族的人交往,仅称“名”还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与自己的“名”结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区别他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名又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姓氏文化。
在中国,一般每人都有姓。人们初次交往,彼此总要先问:“您贵姓?”可见姓氏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交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数。俗称“百家姓”,其实在明朝(1368—1644年)时就已有3000多个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的忌讳而改姓“贺”。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种原因而变化。因此,我国姓的来历,几千年来变化多端,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传说上古时代神农氏的母亲叫女登,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妫、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三、以古国名为姓。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
五、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
六、天子赐氏,以 号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 为惠,他的后代便姓惠。
七、以祖辈的字为姓。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 ,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
八、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九、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十、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十一、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十二、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十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十四、以乡、亭之名为氏。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十五、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十六、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十七、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十八、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十九、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二十、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二十一、以谥号为氏。
二十二、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附录1: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於惠 甄魏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却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翟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 饶空   曾毋 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 荆红
游竺 权逯  盖后 桓公  万俟 司马  上官 欧阳  夏侯 诸葛
闻人 东方  赫连 皇甫  尉迟 公羊  澹台 公冶  宗政 濮阳
淳于 单于  太叔 申屠  公孙 仲孙  轩辕 令狐  钟离 宇文
长孙 慕容  鲜于 闾丘  司徒 司空  亓官 司寇  仉 督 子车
颛孙 端木  巫马 公西  漆雕 乐正  壤驷 公良  拓拔 夹谷
宰父 谷梁  晋楚闫法  汝鄢涂钦  段干 百里  东郭 南门
呼延 归 海  羊舌 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 左丘
东门 西门  商牟佘佴  伯 赏 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 言 福
百 家 姓 终
附录2:中国现存复姓
B:百里 北堂 北野
C:淳于 单于 成公 叱干 叱利 褚师
D:端木 东方 东郭 东宫 东野 东里 东门 第二 第五 独孤 段干 达奚
G:公孙 公广 公上 公冶 公羊 公良 公祖 公玉 公西 公 公孟 公伯 公仲 公户 公仪 公山 公门
公坚 公乘 哥舒 谷梁 谷利 高堂 贯丘
H:皇甫 赫连 呼延 胡母
J:亓官 夹谷 即墨
L:令狐 梁丘 闾丘 刘傅 卢蒲
M:慕容 万俟
N:南宫 南门 南荣 南野 女娲 纳兰
O:欧阳
P:濮阳
Q:青阳 漆雕
R:壤驷
S:上官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司宾 士孙 申屠 叔孙 叔仲 侍其
T:澹台 拓跋 太史 太叔 太公 秃发
W:闻人 王孙 王官 王叔 巫马 微生
X:夏侯 西门 鲜于 轩辕 相里
Y:宇文 尉迟 乐正 延陵 羊舌 羊角
Z:诸葛 颛孙 仲孙 仲长 长孙 钟离 宗政 左丘 主父 宰父 子书 子车 子桑
附录3 中国最好听的10个姓氏
中国最好听的十个姓氏
1、钱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自然是这个“钱”字最最好听了。
2、官
一听就觉得是应该当官的。
3、龙
是不是姓龙的都会腾云驾雾啊。
4、郝
因为跟“好”同音,你的名字很好听,再套上个姓氏“好”,就好上加好了。
5、甄
因为跟“真”同音,你的名字很好听,再套上个姓氏"真",假的都变成真的了。
6、郑
因为跟“正”同音,不管你当什么官,处长、局长、科长什么的,本来是副的,一套上这个姓氏“正”,就变成正的了。
7、金
现在的社会,还是多金的人最受欢迎啊。
8、高
无论如何,高高在上的感觉还真是不错的。
9、丁
最大的好处,就是一碰到“按姓氏笔划排序”的场合,老兄你就不得不高居榜首也。
10、孔
一碰到姓孔的,就觉得孔夫子的后人,应该都是书堆里熬出来的。
附录4 姓氏-有趣的姓氏组合
“东南西北本姓张”东姓:有五种来源。一种相传是舜的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一种相传是伏羲的后裔东蒙氏之后;另外高句丽姓氏也有东姓,后代迁到中原后仍姓东;也有些东姓是由土族的“什东加”这个姓改过来的;在台湾土著、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有东这个姓。东姓目前在中国分布较广,在江苏海门、天津静海、黑龙江、河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但人数不多。
西姓: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以国为姓,相传古代有个西国,也有说是西陵古国,后来人们就把西当做姓。第二种说法,是说战国魏国时邺县有个县令叫西门豹,他的后代把“西门”这个复姓改成了“西”姓。第三种是由满族姓氏改过来的,清朝满族八旗中锡克特哩氏后来改成了西姓。
关于西姓的来源,在河北、山东交界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成政事。而其两兄弟张延龄、张鹤岭却仗皇亲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分子孙四散逃跑,为便于以后相认,他们按逃跑的方向由张姓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所以也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西姓在山东广饶、邹平、潍坊和安徽等地都有分布,但人数也不是很多。
南姓: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记载,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来源,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宣王时为大夫,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成姓;第四种来源,也是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高士隐于南乡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就改姓南。在中国分布较广,河南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北姓:来源有三种。一种是以地名为姓,据记载,在远古有个叫北的地方,相传黄帝把蚩尤部落的一些人迁到了这里,其后人就以“北”为姓;也有记载说,北还是高句丽的一个姓氏,高句丽姓氏中不但有北姓,还有东姓,由此推断,应该是以方位为姓;还有一些北姓是由北门、北宫、北郭、北人、北野这些复姓改过来的。主要分布在河北曲阳、山西汾阳、四川德昌,内蒙古包头等地。
“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姓:系自江姓。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47%,尤以山东、湖北等省多此姓。名人有柴武,汉高祖时将军,斩韩王信于参合;柴荣,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军事统帅。
米姓:源自芈姓,北宋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性芈,后改为同音字米。另外,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当时常有米国人来中原定居,他们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形成米氏。分布较广,约占汉族人口0.037%,尤以湖南、山西等省多此姓。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已有人以油为姓。今山西、山东、台湾等地均有分布。名人有油风,明时陵川人。
盐姓:源自春秋时齐毋盐大夫之后。一说,或掌盐池者之子孙以为氏。今江苏、四川等地有分布。名人有盐昉,唐代以画肖像、佛像著称;盐翼,明代鸿儒。
酱姓:源出不详。据了解中国大陆已经没有姓酱的人了,不过台湾还有。
醋姓:源出不详。今陕西、四川等地有分布。
茶姓:源出多头:一、炎帝葬于茶陵,因氏;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系彝族。今云南、浙江、台湾等地有分布。名人有茶话,汉时人,见《江都易王传》;茶昱,明时武平人,洪武中洛川县训导。
“一拾百千万兆”
一姓:一姓自古有之,有的属一那娄氏之后,有的由乙姓等演化而来。今安徽淮南仍有此姓存在。
拾姓:最早可见于《姓苑》。江苏、台湾等地均有此姓。“拾”姓可能被简写为“十”姓。不过,十姓源出不详,据统计资料称安徽青阳有。
百姓:来源主要有两支,其一属黄帝之后,名人如《说文》中的百儵;其二,由百里氏之后省略“里”而来。百姓发迹之处为河南南阳,现主要分布于北京、浙江、河南、四川和重庆等地。
千姓:千姓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三国,百顷王杨千里入蜀,而后有千氏。现在四川、台湾、山西、北京和河南等地均有少量千姓分布。
万姓:万姓追宗可上溯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之后,以名为氏始姓万;芮国国君伯万之后,以字为氏而姓万……如此不一一枚举。此万姓古时即“万”姓。比较复杂的是古代也有“万”(wan)姓,如东汉著有《南州异物志》的万霞;以及从“万俟”(moqi)省略“俟”而姓“万”(mo)者———此两者均不能写成“万”。
兆姓:可见于《姓苑》和《广韵》,清代驻防杭州的满洲八旗中也有兆姓,一些蒙古族、彝族改汉姓时也常选“兆”。现江西兴国、辽宁沈阳、安徽利辛等地均有兆姓。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
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其他的已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时候的姓决没有我们今天讲的“姓”多。我们这里可以罗列几个从古至今具有代表性的关于姓的数字。
①北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长期作为儿童识字读物的《百家姓》(北宋钱塘无名氏编),共收入502个姓氏(其中单姓342个,复姓60个。开头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②宋代郑樵《通志·姓氏略》中统计古代姓氏共有1745个。③明代翰林院编修吴沈等人据当时户部所藏户籍编成《皇明千家姓》,收姓氏1968个。(开头曰:“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④清代康熙帝亲自审定《御制百家姓》,(开头曰:“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冉季宗正,游夏文章……”)⑤清人张澍《姓氏寻源》、《姓氏辨误》中说古姓氏有5129个。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学者阎福卿等曾编辑出版过《中国姓氏汇编》共收姓氏5730个。其中单姓3470个,双字姓2085个,三字姓163个,四字五字姓12个。台湾省也出版过《中华姓符》共收姓氏6363个,但里面有异体字重复收入的情况。⑦据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工作委员会汉字处1984年的抽样调查及有关专家的估计,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姓氏在3000个以上。(气象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王大良编《当代百家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目前,我国常用的姓约400个,按当时人口数算,前100个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周熊金陆,郝孔白崔康王丘秦江史,顾侯郎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姓占全国总人口的87%以上。其中李王张刘陈5姓就有3亿多人口。李8700万、王8000万、张800万、刘6000万、陈5000万。全国各城市的大姓情况也不一样,如上海前10名的姓是: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这个数字跟我们前面说的所谓远古即有的纯正的“姓”相去太远了。那么另外那些也被称作姓的字又是怎么回事呢?那些字就是现代姓的主要组成部分“氏”,下面就来介绍“氏”。二、“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从时间上来讲,这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事情了,氏带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很能说明二者的关系。“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最明显的标志是《史记》,根据现有姓氏、推究它们的来源或者说最初确定它为姓氏的缘由,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前面提到过,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娰、姬、姜、妫、赢等,这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2)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羊、猪、蛇、龙、柳、梅、李、桃、花、叶、谷、麦、桑、麻、粟、山、水、林、木、风、云、河、江、金、石、钢、铁、玉等,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
(3)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燕、韩、赵、魏、秦、鲁、蔡、郑、陈、宋、阮;司徒、司马、司空、乐正、宰、上官、太史、少正、王、侯、公孙、伯子等,由于古代封爵职官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
(4)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姚(虞舜生姚墟)、东方(伏羲住处)、西门、东门(鲁庄公子遂后代封住地)、东郭、南、百里、欧阳(越王勾践,被封在乌程欧阳亭)、陶、巫、卜、医等。
(5)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虞、夏、商、周、殷,文、武、昭、穆、康、庄、宣、平、成等。
(6)其他(在姓中还有几种变种,突变情况):
A、皇帝赐姓。如刘邦赐项伯姓刘。李煜赐奚廷圭(墨务官)姓李。
B、为避灾难而改姓。如伍子胥在吴被杀后,子孙逃到齐国,改姓王孙;陈厉公子陈完,在陈内乱后逃到齐国做了大夫,改姓田。
C、为避皇帝或圣人讳而改姓。如荀改孙,庄改严,丘改邱等。
D、嫌原姓复杂、字多而改姓。如司马简姓司或马或冯,欧阳简姓欧。
E、少数民族主动从汉姓。如北魏孝文帝规定鲜卑族人改用汉姓如陆、穆、贺、于等,皇族带头,由原来的姓拓跋改为姓元。
F、另外,拓跋、单于、宇文、长孙、呼延、尉迟、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都是少数民族姓的汉语译音。有些少数民族姓在译成汉语后,嫌字太长就简化,如爱新觉罗,改姓罗,金。从以上可看出,同姓不一定一家。
今天在公共社交场合的“贵姓”、“尊姓”、“按姓氏笔画为序”中的姓,实际上包括了古姓、氏这两方面的内容。
另外,古代姓氏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①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序》)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男子称什么呢?1、贵者称氏;2、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奕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是通称。
②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左传》),“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有人认为里面隐含了朴素的优生学。春秋时,鲁昭公娶吴女为夫人,两人都姓姬,乃改夫人姓孟,称吴孟子。
③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在姓的前后加前缀、后缀。
A、前缀用排行:孟、伯、仲、叔、季。如孟姜、伯姬、叔隗,
B、以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赢。
C、加氏、女、母、姬、媪、妪等后缀,如张氏、商女、孟母、吴姬、赵媪等。
三、名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
名是个人的。历朝历代的命名习惯,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意识形态。由于人们所属的民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传统及文化修养的不同,其命名习惯也很不相同。
“名”的产生也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必然结果。《说文》对名这样解释:“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为,黄昏后,天暗黑不能相认识,各以代号称。这便是名的由来。这多少有些传说意味。人们发现使用“名”的便利性,便逐渐通行起来,使得人皆有名,并对命“名”讲究起来。实际上,名的出现是私有制经济出现后的必然产物。古时天下为公,一个部落一个名号,黄帝、炎帝、共工、蚩尤都是部落名。
据《周礼》“婚生三月而加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我们现在所看见最早的名是商代人的名。当时的习惯,崇尚以天干为名。也往往以其生日干支来命名,主要以天干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天干)。如太乙,成汤(天乙),太丁,盘庚,帝辛(纣)外丙、仲壬、太甲……武丁(盘庚曾孙)。陈梦家《殷商卜辞综述》认为:太康(即大庚),仲康(中庚),少康(少庚)等。周代以后对命名有所讲究。春秋鲁桓公六年(705)鲁桓公问命名应遵守的礼节时,大夫申提出“信”“义”“象”“假”“类”五条(“五则”)。到战国时,很多贵族通过占卜来给自己的儿子命名,如屈原(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随着儒学的兴起,对起名的讲究越来越复杂,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周礼》中对命名除了前面提的主要注意的五条之外,还规定了“六不”。即(1)不以国(2)不以官(3)不以山川(4)不以隐疾(5)不以畜牲(6)不以器币。
秦汉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命名方面除了对“五类”、“六不”同样讲究外,还对一些寓含王霸意义的字眼如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禁止使用。有些朝代不禁。魏晋以后,一代代的学风、思潮、单从命名方面即能看出一些。
如魏晋南北朝人自命清高,玄学盛行,起名讲究高雅。如盛行以“之”命名,如王羲之子献之,孙静之、桢之。画家顾恺之,将军刘牢之,科学家祖冲之,史学家裴松之,文学家颜延之,杨衔之等。
南北朝佛教盛行,取佛僧名成了时髦。一时间,僧佑、僧护、僧智、梵童、摩诃之名比比皆是。据正史载,南北朝带僧字的名有122人,昙者39人,佛者24人。
唐宋时,道炽一时,僧也极红。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命名成了时尚。如朱熹(火),父名松(木),儿名(土),孙名钜、钩、鉴、铎(金),曾孙名渊、泠、潜、济、浚、澄(水),刚好是五行一个循环。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有些双名也是单名,如晋介之推,虞宫之奇,郑烛之武,佚之狐,之为虚字,不算。还有一个“不”字,韩申不害,楚萧不疑,赵国赵不倦,汉代程不识,不危、不惑等皆如此。
另外,汉人取名:(1)尚英武,雄浑劲健。像胜、武、勇、超、猛、固、彪、举等这很常用。
(2)见贤思齐、追慕圣人。如张禹,赵禹、邓禹、陶汤、张汤、赵汤、周昌、王昌、张尧、黄舜等就体现这一特色。
(3)求长生长寿。如万年、延寿、寿王、千秋、去病、去疾、彭祖、彭生等名常见。
王莽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春秋》“讥二名”,《公羊传》:“二名非礼也”,可能单名多于双名的原因。西汉15帝,二人复名;东汉13帝全单名。
西汉至东晋,54帝,4个复名,单名94%,东汉以后,尤其两晋南北朝,佛道盛行,一时间佛名盛行:金刚、力士、文殊、目连、药王、般若、三宝随处可见,以带佛气。僧、佛、摩、梵、昙,直取佛名也很多。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另外,唐人追求雅,以文、德、儒、元、雅、士等字命名很流行。
五代时,因《尚书·太甲上》有“旁求俊彦”《伪孔传》有“美士曰彦”。故而,据正史载,五代共有87人以“彦”字命名。元代人以取蒙文名为时尚。
元末,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之名乃一文人所取,是在取笑他,他还不知,典出《孟子》:“士,诚小人也”之句。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至今,从农村族谱中可看出这一现象。其字当然是些寓意吉利的字,如文武,富贵、昭庆、德祥、龙凤、昌盛等。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1744,乾隆为孔子后裔定了三十个字为: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垂维佑钦绍念显扬
1920年,孔令贴又在这30个字后续了二十个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清满贵族则喜欢用安、福、永、泰、保全、常荣、桂祥等吉利字命名。
而民间命名习惯约有以下数种:
①节令法:以生时节令,花卉为名,春花、梅、桃、李,夏雨、秋实、秋雨、秋艳、冬晓、冬梅、腊梅等。
②地名法:纪念孩子的出生地,如杭生、浙生、沪生、渝生、杭宁。
③盼子盼财法:如来娣、根娣、玲娣、招娣、延娣、来宝、来发。
④动物法:阿牛、阿鼠、小鱼、小狗、小龙、阿龙、小骏(马)、小凤、凤儿。
⑤体重法:九斤老太、九斤姑娘(加护身符的重量)。
⑥性变法:女当男养,亚男、冠男、家骏、家雄;男当女养,新妹、宝姬、秋月等。
⑦排行法:大牛、二牛、三小、小牛,大囡、二囡、三囡;根大、根亮(两)、根山(三);张益(一)张耳(二)张山散(三)等。
⑧五行法:如前述朱熹一家祖孙五代。
⑨综合的,如润土(节令加五行)。
民国年间尚洋名:玛丽、海伦、彼德、约翰、汤姆很多。
文革间尚红、建、卫、忠、青等字。
现在的趋向:朦胧、洋名、多字名。
古代的女子有姓无名,在家只有小名、乳名,对外则称某某氏。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说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种:
①同义反复。如屈原名平,字原,广平为原。孔子学生宰予,字子我,季路字子由,颜回字子渊,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文天祥字景瑞,都属此类。
②反义相对。晋大夫赵衰(减少意)字子馀(增多)。曾点(小黑也)字子晳,色白也。唐王绩字无功,朱熹(火亮)字元晦,元赵孟\(俯)字子昂,晏殊字同叔。③连义推想。赵云字子龙(云从龙);晁补之,字无咎;苏轼,字子瞻(《左传僖28年》:“君冯轼而观之”);岳飞字鹏举。
从以上三类可以看出,字与名有密切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这叫“名字相应”,互为表里,故字又称作“表字”。这三种是主要的,另外还有以干支五行命字,以排行命字,或者字行加排行,字后加父(甫)的情况一般也归入字的范围。
命字方面与命名同样,有着时代气息,一个总的趋向是美词化和尊老化,在尊老化方面更加显。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五、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号起源很早,但直至六朝时期还不流行,葛洪、陶潜有号,当时多数人没有。到唐宋间才特别盛行起来,原因有二:1、伦理道德加强,2、文学发达,文人讲究文雅。至明清,由于文人范围扩大,加上帝王提倡,更加盛行起来。纵观古人命号特点,我们也可以概括为几条。
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明武宗朱厚照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朱厚璁自号天池钓叟,明神宗朱翊自号禹斋。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奕)自号且乐道人。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
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朱尊,自号夕阳芳草村落,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徐树丕,自号活埋庵道人。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浮萍断处见山影”,“隔墙送过秋千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类似例子再如:山抹微云秦学士——秦观“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露花倒影柳屯田——柳永,《破阵子》词中有“露花倒影”句。
张孤雁——张炎《解连环·孤雁》
红杏尚书——宋祁(工部尚书)《木兰花》“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郭沫若(笔名)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自号),而非原名。
艺号(赠号):
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合肥人),“司农常熟世间芜”说的是翁同和为常熟人,时任户部尚书。
3、以封爵、谥号为号
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宋以后,文人之间大多以号相称,以至造成众号行世,他们的字名反被冷疏的情况。苏轼一生有14类38个名号,鲁迅先生一生(1881—1936)57岁,共用过140多个名号(主要是笔名)。
鲁迅原名周樟树,字豫才,改名树人。1898年,第一次用笔名,戛剑生、树人。1818年,《狂人日记》发表时,始用鲁迅笔名。三十年代后更多,最多的为1933年26个和1934年41个。这两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作品最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