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蓬裙搭配什么上衣秋:无奈“凤还巢”的悲与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5:57:26
 无奈“凤还巢”的悲与喜

http://blog.sina.com.cn/519linyong

                                                                                  ——读报札记 

    据《东方今报》3月7日报道:北京大学毕业的女硕士研究生苏黎杰,在京城就业连连受阻后,回到家乡南阳另谋生路,结果找工作又是一再受阻。最后,她竟作出了一个让大家惊掉下巴的决定:和农民工一道学习油漆技术。苏黎杰说,之所以学油漆工,是因为首先得让自己先生存下去,然后才能实现理想。

 

    研究生当油漆工,类似这种高学历者与民工“抢食”的新闻,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已经不新鲜。而在北大学子中,像苏黎杰的“惊人”之举,早有先例。比如前些年,就先后有北大才子陆步轩、陈生等人卖起了猪肉,而且至今陈生已将卖猪肉做到了两个亿的营业额,并引发了包括中大、华工在内的1500多名应届硕士生前往竞聘的“波澜壮阔”的场面。这些“奇人”的惊人之举,每一次出现都将“是否浪费人才”这个陈旧的话题再次引爆。

    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甚至认为这是浪费人才。在功利主义者看来,判断事物的标准,即是做某件事“值不值”、“该不该”。问题在于,“值不值”、“该不该”的判断标准又是什么呢?具体到女硕士做油漆工,用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认定她这么做“值不值”、“该不该”呢?显然这样标准只存在于不同的人的感性认识中,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客观标准。而且,如果承认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的自由,那么,女硕士做油漆工的事件就不应该引起争议。只要她愿意,只要她的选择没有对他人没有产生不利影响,她的选择就应该受到尊重。

 

    看来,对北大女硕士生或高学历者当油漆工还是卖猪肉,继续纠缠于是否浪费人才这个问题,已经不再有多大实质意义。反倒是这种言称“知识贬值”的观念倒值得讨论。现实中,很多人还停留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传统的思维窠臼中。在很多人眼里,诸如卖肉卖菜、种田养猪等事情是“下等人”干的。如果哪家的孩子读了大学尤其是名校,还进厂做普工或回家务农,总之是“天之骄子”吃不上“官饭”,则被认为没出息,就是一种人才浪费,是知识贬值。尤其是在现今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人人都希望实现端“官饭”碗,得到稳定又优厚的待遇。其实这种想法难说错误,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理性而为,否则还因求职屡遭碰壁而陡增压力感。

    无可否认,北大女硕士苏黎杰选择回乡当油漆工,这是就业选择的“理性回归”——她多次求职受挫,固然有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环境的因素,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她在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思考分析能力等方面有所不足。而选择当油漆工,从基础做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她的欠缺。这种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的想法,在高学历人群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现象的当下,是难能可贵的。可是奇怪的是,很多人一方面对高学历人才不愿俯下身子从基层做起颇多批评,另一方面却在有人肯从基层做起时,又大呼“浪费人才”。真是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让人无所适从。这让处于质疑漩涡里的人们何所适从呢?

 

  如果喜欢自己的选择,喜欢自己的工作生活状态,对北大女硕士苏黎杰来说,不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吗?所以,放下功利的眼光,尊重她的选择吧。毅然“凤还巢”当上油漆工,完全不必为之嗟叹、哀怜,须知转身天地宽;社会更无须舆论大哗,愤懑不平,而应据此反思如何去建立起人尽其才的科学机制、顺畅环境,让苏黎杰这样“所学非所用”、只能“曲线就业”的扭曲个案不再发生!

 

   此外,高学历人才在社会上上升、通达渠道越来越逼仄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僧多粥少”、潜规则大行其道的语境下,回到“广阔天地”的家乡,先立足于生存,再逐步在与现实的契合中找寻到展己所长的舞台,应当是个更为明智和相宜的选择。或许,正是鄙薄技术工作,鄙视体力劳动的“主流”观念,阻碍着为数不多的学子走向基层,走向最实际、最丰富多样的生活,在“办公室”里消耗了青春之后,除了某个光鲜的身份或头衔之外,并没有真正的创造,生命未能迸发出真正的光彩。


   出自中国最高学府的这桩“曲线就业”个案,其中蕴含的城市难立足、转换,让人陡生感慨;北大女硕士苏黎杰当油漆工,但其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所学与实际脱节,以及一些学子鄙薄技术工作的现象,则远非个例。不管如何,这都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暴露了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的滞后,以及社会就业体系设计的不完善;作为大学生自然应当反省,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和“有关部门”更应该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