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蝙蝠的博客:何为热点?何以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3:56:37

  
  作为一则新闻或一个事件成为热点要满足三个必要条件:其一,爆发突然且力度大。其二,传播迅速且范围广。其三,关注度高且深度够。从我国2009年下半年起到2010年的上半年,符合这三个必要条件的新闻事件还真不少,可以说件件关乎咱百姓的生活,也因此最夺百姓的眼球。

  既是热点为啥不热说?百姓的心里不就是盼着马上弄明白了该干啥就干啥去了。最明白百姓心里的是记者,只要是听到看到的总能在第一时间通过媒体告诉百姓。最善解百姓意的是媒体上的经济学家,他们总是及时地就发生的热点问题奉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媒介太多,同一问题在经济学家的口里经常就呈现出不同版本的说道。这样也好,说总比不说好。在热点问题上,最受诟病的是社会学者,他们在热点问题上显得迟钝,偶尔提出两个碰着了的热点问题其实也是长期研究的一个爆发。诸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卢辉临常年研究农民工,他发现二代农民工有着不同一代的特点和问题。新生代尤其是看重人的尊严和生活的质量,从深圳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折射出这一问题。于是他们以"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尊严为代价"联名上书希望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一石也激起了千层浪。

  这样举例我们是不是明白了社会学为什么对热点问题迟钝,说句实话,其实社会学是最敏感于社会问题的,只是对这些问题的反应要有一个过程:现场调查,循线索找因果,用数据看相关,最后再对调查结果作分析,还要通过理论上的思考与解释,才能对社会事件和问题给出答案。因此,社会学家不可能靠一两个人的事或一个案例说事儿,也不能不做调查就抢先说事儿。打个比方,每当社会发生一件事,社会学家只要知道了就会尽快到现场,然后就沉下去无声息了。而新闻工作者总是第一时间抢到现场,喘息未定就挺身而说着实感动着公众。经济学家稳坐"帷幄",解析事态变动如股市分析,吸引百姓。当社会学者出来准备说道时,百姓也早就没了性子,沉默也罢,有人憋不住偏要说道说道:社会学家总是马后炮,等他们评论黄瓜菜都凉了。

  百姓怎么说都有理,因为他们对社会学陌生,社会学从一产生就是一门"冷说"的学问。正是社会学的"冷说",才能使社会问题乱麻得解,使百姓理出头绪。才知道"拔起萝卜带起泥"的复杂纠结的关系链和问题丛。

  时下,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快速变迁的社会,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复杂多样且与过去大不一样。就拿养老来说,过去养儿防老,现在越来越依靠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百姓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保障体系呢?还有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病信息不对称,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建立什么样的医疗制度和医院模式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此等等,涉及到社会制度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学家参与研究了。说到根本上,社会学就是研究百姓生活的一门学问。谈到研究,就要有一个研究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将社会事件问题热点先"冷却"。头脑发热不行,凭感觉不行,听一两人说不行,有偏见也不行,要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实事求是对问题由表及里地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是为百姓找到事件的原因,内在的关联,然后再提出应对的策略,和对未来的把握。这样说道,百姓是不是能理解了社会学,将社会学定位于"百姓生活社会学"是否能名副其实。为了能让百姓认识这门学科,从以下几个方面再做些介绍。

  社会学不是雾里看花

  有过雾里看花经历的人一定会对朦胧的、变幻的、亦真亦假的现象感到美妙无比,还有,百姓常说的"看景不如听景","光天化日之下现了原形","距离产生美"如此等等。这都说明了中国百姓心中的"格式塔"是那样的完美,希望现实中的事物也是完美无缺的。中国有多少文学作品传世至今经久不衰,这与几千年文化铸就的百姓心中的"格式塔"是深深关联的,即使是悲剧也要想方设法找到一个美满的结局--梁祝化蝶达到了高峰。也因此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主流是文学的,文学所描绘出虚幻的天堂生活人间仙境虽遥远不可及但却深深扎根在百姓的生活中,并催生出一种动力般的力量--期待,明天会更美好,再期待,美梦终成真。

  当百姓对未来不确定时,会将自己交给"神圣之物"来指点迷津,得到的结果悬而玄,但都相信这要靠灵性去参悟,愚钝之人就靠凡人凡语去解读。科学昌盛的今天,玄学的手段借助科学有了华丽的换身,其实成了更好蛊惑百姓的伪科学。更有所谓的一些人打着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的旗号在媒体大摆玄学龙门阵,一个小的实验就能测出你的性格和命运或仅看面相就能知道你的前程。也因此百姓对心理学感倒玄而深奥,不由自主会随着他们的暗示走。更有一些所谓的媒体经济学家用模型测经济走势、股市行情、政策评价,动辄美国成功案例或全球经济结构的有效预测,大嘴吹的云里雾里还觉不够,唾星飞溅收获也丰。于是乎百姓被忽悠得赶紧买这个备起来,赶紧买那个收起来;这个股票走势高,那个股票赶紧抛。虽然十个百姓九个套,还有一个逃不掉。这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对自己来说玩了一手只赢不输的博弈:预测忽悠成功了会增加他们的收益,失败了也不会减少他们的收益。因为求证太复杂,除技术的还有成本的。因此,百姓谁会为他们的"大嘴"忽悠较真呢。(当然,严肃的经济学家是"慎言"的,因为他们"敬畏口沫",这样的经济学家是很难被媒体请到"台前"的。)

  社会学是较真的,它要对这些言论去伪存真,拨云去雾给百姓个朗朗乾坤。做到这一点先得有社会学视野,超越这些所谓的理所当然的言论,事物的外在表象,探究真正的社会事实;另外,还须遵从社会学的基本原则。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C. Wright Mills)将这一原则的精髓定义为"社会学的想象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将我们的私人经历、个人困境以及成就均视为个人所置身的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结构的折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地局限于我们学校、工作、家庭以及社区,而社会学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我们个人经验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接触过社会学的人都知道,社会学的视野有宏观的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微观的社会心理学和互动论视角。这三种视野及他们的理论都是在对百姓社会生活的研究和解释中建构起来的,所以在本书的热点问题研究中,研究者就是通过这些视角和理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

  社会学不是纸上谈兵

  这就是说社会学的研究不是从文本中来,而是来自于社会生活。举个例子,最近在网络新闻上看到一则报道,中国社会目前有精神疾患者已达1亿多人,这个数字太吓人了,每个百姓甚至都会怀疑自己是否正常。作为社会学者就要问了,你是以什么标准和根据这样说的,这个数据是怎么算出来的?同样的问题曾出现在美国,一则报道几乎使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加利福尼亚的一位学者D.J.罗森汉在1973年公开了一项实验结果,他挑选了东西海岸5个州的12家不同的精神病院,其中包括一些最有名的精神病院。他派了8位没有精神失常史的同事去这些医院寻求帮助。他们每个人在入院时都假称听到有声音在说一个词,如"砰砰"或"空虚"等。在其他方面,除了自己的姓名和职业外,回答的都是自己真实的经历。

  在每一个病例中,他们都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并被接受入院。此后,这些假装的病人一切行动正常,也不再声称听到过任何声音。然而,所有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反应都是基于原先的诊断,而不是他们目前的行为。一个幽默的例子是,当发现其中一个伪装的病人在对发生的事情做记录时,工作人员的病情记录上写道"有记笔记的行为"。他把这一行为看成是一种病态的表现。

  有趣的是,真正的精神病人几乎立刻就能发现假病人是正常的,并且坚持认为他们要么是研究人员,要么就是新闻记者"来这里体验生活的"。但是,没有一个工作人员有所察觉。假病人住院的时间从7到52天不等,平均为19天。即使得以出院,也是因为其精神分裂症有所"减轻"的缘故。

  在这项研究公布之后,另一所精神病院的行政人员对此表示怀疑,声称他们可以发现任何假病人。于是罗森汉宣布他将送假病人去那里。他们警告自己的工作人员保持警惕。在以后的3个月里,一共辨认出41个冒名顶替者是罗森汉派来的。而实际上,罗森汉没有派去一个人,全部的41个病例都是真的。由此,他再一次证明了在诊断精神失常中的主观性和困难。

  像上述的案例一样,社会学家的工作总是在挑战视为当然的观念和事实。当然,社会学家的工作不仅这些,他们还会对新出现的事物是如何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以及通过研究做出一些可能的评估和预测,以调整现在和把握未来。

  在今天,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渗透在百姓的生活之中。不会上网或从未上网的人都被视为另类或极少数人,人们之间的互动已经由面对面而改为网上虚拟化。于是一些社会学家担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强化社会隔离。不仅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减少,而且与家人在一起的"质量时间"也会减少。导致了相邻数年不相识的现象,和家人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于是社会学家针对这一社会新的变化做了调查。

  在2000年2月公布的一项针对4000多名美国成年人的大型研究中,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发现一般的互联网用户与家人在一起或者参与社区活动的时间要比不使用或不常使用互联网的人少。

  该项研究发现55%的被调查者在家里或者是在工作中会上网。在被调查者中,有20%的人被归为"经常上网者"。这些人每周至少上网5个小时。

  该项研究注意到两个重要的互联网发展趋势。首先,互联网似乎正在推动对其他大众传媒形式的挑战。在经常上网的人中,有60%的人说现在看电视的时间减少了,而1/3的人则说用来读报的时间也减少了。

  其次,互联网正在模糊家庭与工作场所之间的界限。1/4的经常上网者说在家工作的时间增加了。而在工作场所的时间要么与以前一样,要么就减少了。据进行这项研究的学者说,生活已经变成围绕着互联网而组织起来的一条"不断的河流"。现在雇员在"正式的"工作时间内更多地使用互联网,结果他们往往是把项目带回家里,而不是在每天结束的时候一身轻松地离去。

  这种现象在今天已经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社会学家的担心恰恰是百姓生活将会沉没在互联网中,一切真的东西都将变成虚拟的了,包括亲情、爱情、家庭、事业、社会、未来。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人们对自然与现实世界就失去了调整、改造的能力,"2012"就会真的上演了。还好,社会学家已经在行动了。

  社会学不是没有作为

  靠社会学拯救这个世界是不可能的,但没有社会学人类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变迁、百姓的生活会有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再具体地说,社会学不可能单独地改造世界,但却可以单独地解释世界。社会学是通过具体的方法获得素材、数据,再用理论对社会的微观互动层面和宏观制度结构层面进行解释,就这方面论,社会学已被证明是有作为的。

  在对一件社会事实需要做出可信的说明时,大规模的样本调查就会使用。举个例子:在美国布朗法案宣布废除种族歧视决议生效的十年后,社会学家科尔曼受命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对决议执行情况作出研究。该研究的初衷在于将少数族群学生与白人学生相比较,评估前者受教育的机会与成绩。科尔曼的调查覆盖了全美5%的学校,共计645000名来自5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了调查。学生被要求参与几种类型的测试,其背景和态度的信息被加以收集,学校行政管理者被要求填写关于他们学校的问卷。最后处理的结果揭示了许多令全美哗然的事实,诸如:

  少数族群学生(除亚裔美国人外)在学校教育的每个水平测试中成绩低于白人学生,这种差距12来年呈递增趋势。其原因主要是社会性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贫困、家长的教育水平以及其他环境因素。

  在报告成文之际,多数学生就读于种族隔离的学校,教师也倾向于教授同种族的学生。种族隔离与歧视现象至少在教育中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科尔曼报告的提出以及著名的社会资本理论的解释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和民间的讨论,之后,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措施专门消除种族隔离现象,美国种族和低收入阶层也开始注重改善家庭背景和环境因素提高孩子在学校的适应性。即使在今天,这项报告也是被认为是社会学最有影响和效力的作为。

  作为中国老一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人民的社会学,他的所有研究几乎都是围绕着少数民族问题、"三农"问题、区域发展模式问题,为国家和政府确实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思路。也为以后的社会学研究开辟了理论的和实践的道路。从今天的社会学研究中可以看出几代中国社会学人的关怀:农村的经济生活与变迁,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流动人口及子女教育问题、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与支持问题,等等。在政策上、制度环境改善上、百姓现实的生活中社会学家正在作为。

  社会学是百姓的智库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系统越来越复杂,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旧有的知识、经验、技术包括传统的权威已经不能为百姓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于是,人们在决定或决策时希望能借助专家系统。社会学最好地扮演了这一角色,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社团、家庭、个人等提供文化差异的意识、政策效果的评价、自我启蒙等切身问题。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历史到今天一直存在着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融,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差异意识将有助于我们互相尊重、了解对方、和谐相处。如果没有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性,或带有强烈的主流文化意识都不利于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往。社会学的研究在于揭示每一种文化的独特性,教会人们懂得尊重并学会欣赏别的文化,这将有助于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共处。

  社会学研究为评估政策的创新成果提供了实际的帮助。诸如对长江三峡移民的研究,政府为移民提供了很好的住房和生产生活保障,当地的居民也表现出很高的姿态接纳他们,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文化与习俗、生产生活特点不同,文化融入问题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同的问题还有城市流动人口,虽然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得到了解决,但实际上在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融入仍然存在问题。如此等等,社会学家已经介入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和寻找对策。

  对百姓来说,社会学最重要的是能够为百姓提供自我启蒙。诸如,对于社会贫困性质的认识,贫困对于教育、生活、健康的影响,以及怎样消除贫困。对于社会性别不平等的认识,社会学在这方面一直有着最强的声音。家庭暴力问题也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对于家庭暴力的原因分析和有效的制止措施许多都来自于社会学家的研究。我们这部书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冷说,就表现出社会学为百姓自我启蒙的一面。

  最后要说说本书的作者们,他们都是社会学科班出身,社会学专业的训练使他们具有了对百姓生活的人文关怀、社会问题的敏感、研究程序的熟悉、理论解释的素养。这些都在本书的"冷说"中反映出来,愿他们富于智慧的工作对百姓生活真的有帮助。

  (钱民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