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连衣裙图片:不寒而栗,下次中日战争我们可能还会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1:41:19
110年前,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海军同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进行了5个多小时的殊死战斗,最后以北洋海军的覆没告终。在这场近代世界海战史上惨烈的战斗中,虽然交战双方武器装备不相上下,但是结果却相差悬殊,这不能不引起深思。
在这场海战开始之前,中国曾发起以洋务运动(1860~1894年)和编练新军运动(1895年)为主要标志的军事改造运动。中国军事领域大量引进先进军事装备,外派大量军事指挥员留学深造,建立近代工业,学习近代科学技术,组建了新式陆军、海军。北洋海军的成军正是这场军事变革的突出成果。
然而,这场军事变革存在严重缺陷,这也是北洋海军覆没的一个重要原因。北洋海军的兴衰成败就是这场军事变革的缩影。因此深入研究这场军事变革的教训,不仅可以反思甲午海战的失败,而且对于今天具有启迪意义。
一、军事变革是观念革命,必须对旧有思想体系进行深刻改造。
每个重大的军事变革历史时期都是思想观念必须得到彻底解放的重要历史时期。如果旧有思想体系仍然占有统治地位,军事变革很难成功。
在这场军事变革中,清政府虽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其军事观念和作战思想却很保守落后。以甲午海战为例,在作战双方武器装备同等的条件下,日本在战前对此次作战并未抱有必胜的把握,甚至作好了战败的准备。而清军却沉溺于"胜利之师"的历史包袱之中,用祖上传下来的八旗观念和西方早已过时的木帆船作战理论来指挥近代化的铁甲舰海军。这最终导致北洋舰队含着千古遗恨沉没于黄海的波涛之中。历史昭示后人:武器装备不落后但观念落后,照样挨打!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落后的民族并不仅是贫穷的民族,而是自卑保守的民族。落后的军队并不仅是装备劣势的军队,而是观念陈旧的军队。如果观念陈旧或滞后,即使有了先进的装备,也难免在战争中失败。
二、军事变革是科技创新,必须把科技发展置于重要战略地位。
军事变革从根本上讲是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的结果。中国古代虽曾取得了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果,但长期的封建社会制度、长期的农业社会物质基础、长期的儒家思想文化约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致使愚昧和无知充斥社会。这种氛围的笼罩下,在晚清军事变革中虽然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却不能带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反而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
人类社会军事变革历史表明,进行军事变革,必须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离开了科学技术的支持,军事变革必然成为无源之水。
三、军事变革是系统工程,必须促使各种军事要素有机结合。
军事变革不仅是军事技术的变革或武器装备的革命,而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武器装备、军事思想、作战理论以及军事制度等一系列重要的因素。如果把军事变革仅限于武器装备的更新,军事变革就无法实现。
鸦片战争后,中国许多有识之士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但是,他们只感到中国武器装备不如西方,而忽视中国整个军事系统的落后。在这种思想的影响和主导下,甲午海战时,虽然中日军队在武器装备上相差无几,但是在其他方面,中国却落后日本一个时代。当时日本已经模仿西方实行了军事体制的改革,陆军从编制到战术都模仿德国陆军,作战实行散兵队形。而清朝陆军还是古老的湘军营制,打仗时拿着近代的武器装备却排列着古代的密集队形,往往在日军进行炮火准备时便溃不成军。
由此可以得出:军事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包括武器装备,也同时包含战术技术、军事思想、作战理论、人才素质结构及军队体制编制等诸多方面。如果仅仅把目光盯在武器装备上,而不去全面改造整个军事系统,即使有了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很难取得军事变革的成功和未来战争的胜利。
四、军事变革是自主行为,必须把学习外国与立足本国国情紧密结合。
军事变革既要遵循世界军事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必须着眼中国的具体情况。如果全盘照搬西方军事的完整模式,中国的军事变革就会走上歧途。
这场晚清军事变革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这种学习存在着盲目效仿西方的局限性。倡导这场军事变革的人士并不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进步的原因,对西方军事也缺乏深层次的把握。他们认为中国只要官办船厂、炮厂仿制西式武器装备,就能解决武器装备和海防问题。这其实是一种脱离中国实际的幻想。
以上表明,中国的军事变革必须紧紧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军情。尤其是在世界军事强国军事变革的理论、模式蜂拥而入国门的今天,如果忘记了中国自身的特殊性,盲目追逐西方,就会最终导致失去中国特色,并将很难成功。
五年前,冰心逝世的时候,她的亲人和与她十分接近的朋友,在悼念文章中,均披露了一个事实,即冰心的遗憾:晚年冰心,系于她的人生经历、民族感情与父辈的仇恨,打算撰写一部纪实性的长篇之作,书名就叫《甲午战争》。冰心在这儿用的不是甲午海战,而是甲午战争,因而,构思中的作品,所涉及的社会生活与战争场景可能深刻而阔大。
晚年一直陪伴母亲生活的女儿吴青、女婿陈恕说,冰心在甲午海战一百年之际,很想写一部甲午海战的大书,她在小时候就从姥爷那儿听到过许多甲午海战的故事,但每次落笔,都不能成行,最终宿愿未了。
常为晚年冰心拍摄照片的中新社资深记者贾国荣在《冰心的遗憾》一文中说,1994年春,九十四岁高龄的冰心毅然对友人们说:"我要写一部大作品。"为此,老人多次提笔,"可是,她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描写道:"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也有过这样的文字:"暑天八月,我又去看她。她的家人悄悄告诉我,她清晨又曾大哭,只缘想起甲午海战,竟不能提笔,完全没法写下去......"
因而,在我的印象中,冰心的《甲午战争》是部胎死腹中的作品。没想到,五年后,在冰心居室整理她的遗物时,却有了惊喜的发现。那天清早,我刚迈进家门,吴青告诉了我这个惊喜,说,以前都认为妈妈的《甲午战争》没有动笔,实际她不仅已构思成熟,并且已经有了开头,说时,便将一个牛皮信封递到我的手里,说,冰心的《甲午战争》开头就是写在这个信封上。
我非常吃惊地接过那张牛皮信封。这是一封北京市邮政管理局的"邮电公事"函封,冰心用剪刀将其剪开,信封外页有冰心"以百年国耻激励后人,教育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两行手书,内页上半页,密密麻麻地写道:
题(提)起中日甲午战争(1894),我的心头就热血潮涌。因为我父谢葆璋先生对我愤激地□□□□□□□,他以□□军舰的枪炮二副的身体(份)参加了那次战争。他说那时日本舰队挂着英国旗从远处驶来,到了跟前才挂上日本国旗,让我们长炮毫无准备之下,仓促应战。在他身边的同事(我母亲的侄子杨建□)被炮弹打胸丹腹部倒下了,肠子都沾在烟筒上。停战后,父亲才从烟筒上把烤干的肝肠撕下来塞到他的胸腔里的。后来,这舰□□被击沉了,我父亲从大东沟战场泅水到刘公岛上岸,转回至福州。
甲午海战爆发,因为海里文字到此结束,信封下半页空着,落满了泪痕。就是上述的文字,有的也很难认清,只得用□代替,这同她1994年的写作状态与为人题字的潇洒完全不相称(那年她写过《我家的精品》《雷洁琼文集·序》等,而在1993年年底给我题写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何等的娟秀飘逸),这也证明了"哭得写不下去"的实情,现在则可说,纵是写下去了,也还是控制不了感情,颤抖的笔画与满纸泪痕便是明证。
颤抖的文字毕竟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大作品的一个开头,这是最重要的。从中,我们可以作一些解读。"以百年国耻激励后人,教育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无疑是整部作品的重要立意,所以单独地写在另页上。冰心的作品,无论是长篇通讯还是小说,从未用"提起"二字起笔,这两个字的出现,预示了她将准备展开较大的叙述,是一部大作品的开头,但"我"这个叙述人物的出现,又将限制她所希望的战争场景与社会生活的展开,于是,主要人物父亲一开始便登场,并且是出现在残酷战斗的场景之中。父亲的出现以及叙述的简洁,又使得战斗早早结束,似乎整个甲午海战是在"英国旗""日本旗""炮弹""肠子""烟筒""泅水"等几个场面动作中完成的,根本没有展开。冰心不可能不知道如此叙述是不能成为大作品的,这只能理解为,这个开头是一部大作品的"引子",最后另起的一行就改变了叙述方式,虽然是一句未说完的话,却显得十分的重要。同时,关于父亲同事的肠子被打出来的事情,在她的另外两篇文章中出现过,一篇是《童年杂忆》,另一篇是《建国三十五周年感言》,但都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只说是"战友",也没有点出他与作者的关系,在这个"引子"中,出现了名字,关系是母亲的侄子,这都为后面展开叙述创造了条件。冰心的小说,一贯取家庭结构的方式,父亲与母亲在这短短的"引子"中都已出现,她所说的大作品,是不是预示着将采取家庭或家族的结构与叙述方式?
当然,这都只是一些不确定的解读,留下的仍然是遗憾。
今年是中国的"甲午战争"110周年。它之所以那么重要,是因为在1894年,中国让小日本打惨了。当时,日本才"明治维新"几年,中国很看不起它,叫它"倭寇",而它居然就把大清帝国打败了。经过这一仗,中国就等于完全解除武装了,世界列强又占了大连、旅顺、烟台、青岛、威海、福州等地。所以现在中国人都在反思:为什么在110年前会输给日本?今天已经和平崛起的中国,如果再有中日战争,将会怎么样?
北洋军舰被各个击破
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当时朝鲜还是中国的属地。日本早就想占领朝鲜了,它就借援助平乱为由派兵,驻扎在汉城。朝鲜请清政府镇压起义,清廷在7月25日增兵几千人。本来这与日本没有任何关系,但日本借机挑起了战争,在东海的丰岛发动偷袭,把清政府的运兵船打沉了,打死了中国几千人。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9月17日就开始了"黄海大海战"。
当时参战的中国舰队是北洋舰队,两艘比较大的铁甲舰是7400吨的"定远"、"镇远",还有一些比较小的军舰是"致远"、"经远"、"济远"、"靖远"、"来远"、"广甲"、"超勇"、"扬威"等,共有12艘。
日本的12艘军舰分为两支,一支速度比较快,编成了"游击队","游击队"由"吉野"带着"浪速"、"高千穗"、"秋津洲"实行快速攻击。旗舰"松岛"带领"严岛"、"桥立"等本队炮舰在后面,有320毫米的大口径炮,它们和中国的主力舰队对峙。然后,游击舰队就把北洋舰队的小舰船一条条地分割包围。日本摆出的是进攻的架势,采取的是积极主动的打法,将中国的舰队一口一口挤到阵外吃掉。
在海战中,大炮、中炮、小炮搭配很重要。比方说大炮,中国305毫米的主炮可以打6公里;中炮呢,240毫米或者150毫米的可以打3公里---4公里。只有当大舰在中间,中等舰和小舰在外围,才能一层层地筑成火力网。
而日本的战术很好,它先把中国的弱舰圈出去,然后几个打一个,消灭掉一个,再打一个,实行各个击破。甲午海战那一天,首先是中国的"超勇"、"扬威"被打沉了,这都是中法战争留下来的老舰。然后再打"致远",名将邓世昌就是舰长。"致远"英勇地冲出外围和日舰拼命,但日舰四个围它一个,集中火力把它打伤,最后沉没。这一战只打5个小时,中国水师损失惨重,4艘沉没,2艘逃跑,首先是方伯谦带的"济远"逃跑了,然后"广甲"也跟着逃跑了。最后只剩下"定远"、"镇远"在挨炮,日舰围着它们打,打到最后,大家的炮弹都打得差不多了,因为"定远"、"镇远"的装甲比较厚,炮弹打不穿,所以没有把它们打掉,日军就撤退了。这一过程,暴露了很多问题。
中国有鱼雷却没有击中日舰
有一种说法是邓世昌的"致远"号想去撞沉日舰"吉野",但不幸在途中被鱼雷击沉了,日舰一发鱼雷就把我们200多个官兵打死了。其实不然,近年史学界证实"致远"是给火炮击沉的。在它冲向日舰的时候,左右两舷已经有了两个大洞,身负重伤。而且"致远"号每小时只能走16海里,"吉野"可以走22.5海里,它是根本追不上"吉野"的,撞向敌舰的说法不成立。
而且当时中国有鱼雷快艇参战,日本方面却没有。可惜我们没能打出好的战绩,清军有四艘快艇都曾经逼近日本的"西京丸号",仅差40米,连放3发鱼雷,但一发都没有打中。鱼雷只要2秒钟就打过40米去了,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纪志死里逃生,这只能说明中国的训练比较差劲。反过来,到了1895年,日军围攻"刘公岛"海军基地的时候,就用十多艘鱼雷艇反复偷袭,损失几条小艇终于炸沉了"威远"和"来远"号。
所以,有了好武器,还要有勇气和技术,不然巨炮大舰还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没有炸药的炮弹是"穿甲弹"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清朝当时的炮弹还是掺沙的,而且只有3发大口径炮弹,不够打,所以打败了。但实际情况是打了200多发305毫米的炮弹,多次命中"吉野",把日军旗舰"松岛"打成重伤退出战场。说清军的炮弹它掺沙实际上是"穿甲弹","穿甲弹"里面是没有炸药的,要用速度重量和钢弹头去把敌舰穿透,炮弹里面放的是水泥。
而从战后提供的资料看,305毫米炮弹的库存当时有400多发,爆破弹有243发,穿甲弹有244发。为什么说有弹药的储备,在实战中也发射了相当数量的弹药,但还是感到炮弹的供应不足呢?那是因为清军对战前的储备和战争的惨烈程度的估计都不足,也可能战前这批炮弹是在基地的仓库里,而没有运到军舰上去。所以并不是当时日本的炮火特别强,而是北洋水师的弹药不足。问题不在武器,而在人员,是当时官兵错估了战争形势。
颐和园挪用的军费不影响战果
另外也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慈僖太后为了修筑颐和园,挪用了军费,导致北洋水师的惨败。这一说法有道理,也有误传。因为,说北洋水师的经费约有2000万两到3000万两被挪用到颐和园工程中,这种计算肯定是错误的,清政府在它的海军兵饷和东北三省新兵的兵饷中克扣的差额,在10年时间里也就在600万两-750万两白银之间,而且不断归还。清政府兴建颐和园,是挪用了一部分海军经费,但颐和园也不是完全靠军费修建的,也不至于影响甲午战争的结局。
北洋水师惨败是因为不敢战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是没有炮弹,也不是没有钱,而是人的问题。北洋水师的惨败是不敢战,首先是方伯谦"济远"号的逃跑,然后"广甲"逃跑,到最后决战刘公岛的时候,不但是兵无战心,士无斗志,连老百姓都觉得不行了,几千个岛民到提督衙门去求丁汝昌,说你让我们逃跑算了,可见已不是军民共守国土了。
好多军舰被炸沉是因为日本的鱼雷快艇冲到几十米距离来放鱼雷,所以即使打沉了他几艘鱼雷快艇,也无济于事。
反观清朝的鱼雷快艇却逃跑了,丁汝昌命令十几艘鱼雷快艇决一死战,鱼雷战队冲出港口后却跑掉了,因为马力比较小,跑不远,最后十几艘鱼雷快艇还是让日军打沉了,或者俘虏了。更奇怪的是,日本的鱼雷快艇进攻的时候,打沉了"定远"、"来远"、"威远"三艘军舰,200多名官兵殉职,但"威远"的舰长竟一点事都没有,原来他们上岸嫖妓去了。嫖妓在北洋水师中是有传统的,后来被斩的方伯谦也去嫖妓,而他嫖的妓女是丁汝昌的相好,将帅两个人争风吃醋,甚至闹到慈禧太后耳边去了。
在中日关系上要争取主动
整个甲午战争打完以后,西方人就更看不起中国人了。就是说,我把武器卖给你,你有能力去打广岛、长崎、京都的,但是你缩在基地等死。投降的时候也不先把军舰炸掉,当时丁汝昌下令,先突围,突围不了就把军舰炸掉,不要给敌人,结果那些军官没有一个执行命令的,他们都害怕如果炸了军舰,日本人会对自己不利。这种军队怎能打仗?所以我们总结甲午战争,不是光看有没有钱,有没有军舰枪炮,而是军心士气民心,你是不是真正有一种抗战的精神力量,这一点特别重要。
国内有一个专家分析得很好,他认为失利的关键是观念问题。他说日本明治维新"全盘西化",天皇脱掉和服,穿上西服;皇后穿上袒胸露肩的长裙,去跳华尔兹。但中国呢,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还是用孔孟之道治国治军;买来的武器不过是用来打打仗而已,这种思想束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路。但是日本是不是就全盘西化呢?其实不是的,到今天为止,它还是保持传统最好的一个古老大国,和服照穿,榻榻米照坐,寿司照吃。
回忆甲午战争会让我们难过,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把台湾都割让出去了。我们要吸取教训,最重要的就是海军要争取主动。中日在未来还会迎头相撞的,是经济战争、军事战争、还是文化战争,难以预料。但无论如何,我们要"知己知彼占先机",不要像当年的北洋水师那样仓促应战,以致无招架之力。
日本在二次大战后明白了输给美国的是科技,所以战后花大气力去科技兴国,现在日本每年在科技发展上花1500亿美元。中国也有个口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中国每年花在科技上只有100亿美元,相比之下,差距悬殊。这是否也让我们反思呢?
欢迎订阅知远防务电子报
我们在第一时间抢先报导全球最新防务动态,关注世界热点事件,追踪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