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驱动 win7:中药毒性哲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20:21
   

 

中药毒性哲辨

/赵明乾

 

 

一、正确理解“是药三分毒”的“毒”

俗话说的“是药三分毒”这句话已经对中药的性质做了一个简单的概括,这跟概括“是糖就是甜的”“是盐就是咸的”“是醋就是酸的”“是辣椒就是辣的”一样,眼光盯的都是植物或食物的偏性。这种偏性于人而言就是个性,也就是长处,只有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社会才能迸出勃勃生机,人类才会进步。中药也一样,只有充分利用其偏性,身体的康复才有希望。

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主要就是取其药物的偏性,古时候就把这个偏性称作“毒性”。所谓偏性,是相对中性而言的,无非就是更咸一些,更苦一些,更辣一些,更甜一些,更酸一些。平性的植物可以用作食物,而偏性的植物、食物和一些矿物被用作了药物。所谓“毒药”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就是这些药物的总称。

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之属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是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攻邪也。”张氏的论述,解释了毒药的广义内含,并阐明了毒性是药物的性能之一。

药是一种偏性,中医治病用的就是中药的“毒性”即偏性。“以偏治偏”或者说“以毒攻毒”就是中医用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药”是治病的物质,“毒”是药物的属性之一,所以古人才将药物称作“毒药”。

《周礼·天宫篇》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中华祖先为了发现和了解药物的毒性及其治疗作用,曾经历了漫长的实践和实验过程,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在这里,很多人误以为是神农一日中了七十次毒,错也,是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七十种草可以为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为了人类的健康,不辞劳苦,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尝药,反复实践,正是祖先的这种牺牲精神,才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为我们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医药遗产。

聚毒药而治病是祖先对药性、味的认识和运用。人,生存在自然环境当中,什么是治病的药,什么是致病的毒,只能以人体的自身感知为中心。祖先口尝草药的方法,是认识草药的最好方法,也是最负责任的一种做法。只有自身的感悟,才能真正体会到药性的强弱、好坏、地道与否。

 

二、运用中医理论化毒为药

    古人云:“药贵合宜,法当应变,得其当,乌头可以活命;不得其当,人参反以杀人。”“万病一毒,以毒攻毒,毒去体安。”在中医理论中,没有说明哪些药物是绝对的有毒,也没有说明哪些药物绝对的无毒。不论什么毒,只要正确利用就可以转化为药。无论什么药,只要错误使用也会转化为毒。医生的职责就是要趋利避害、化害为利,调动利用药物的有利因素,防止、消除其不利因素,化毒为药,以帮助人体抗病愈病,使疾病向健康转化。

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和提高药物的有效性,祖先将总结出的药性特点标注在后世的许多本草书籍里,帮助后世正确认识各种药物的特性,帮助我们理解其作用之峻利或和缓,并能根据病体的寒热、虚实,疾病的深、浅来适当地选用药物和确定用量。通过必要的炮制、配伍、制剂等环节,减轻或消除了其有害的一面。

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说过“物无恶意,过则为灾”。中药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本身并不存在善恶,关键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它。“大黄可以救命,人参反以杀人”就是指此而言。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中药也不例外,用对了有治疗作用,用之不当有毒副作用。因此,药害的本质是人害,而非药物本身。而专家们看不到药害的本质,只说药害,不论人非。如此片面认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歧途,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

中医用药讲求善,这不是让你发善心,而是要正确应用,善于应用。善用之,其效验;不善用之,不得其验,反受其害。能否善用,关键在正确应用中医医理,辨证用之,随证用之。

说“中药用之不当会产生副作用”,就好像说菜刀用之不当可以杀人一样。谁都知道,菜刀可以剁肉、切菜、削水果,但坏蛋亦可以用它来杀人,然而,哪一国政府禁止老百姓用菜刀了?用刀切菜做饭是“得其当”,用来杀人就是“不得其当”,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把眼光盯在刀的功用上,而应该盯在如何使用上。同理,在辨证施治、遣方用药时,我们不能把眼睛盯在某味药的偏性上,而应该感受大夫如何配伍、如何以药之偏纠身体之偏的道上。

 

三、有关中药之毒的片面报道

几千年来,我们传承祖先的智慧,并将其发扬光大,使我们民族不断地繁衍昌盛。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毒性”的报道日趋增多,“中药也有毒” “中药用之不当会产生负作用” 的专家警告不绝于耳。为什么中国人已经使用几千年的中药忽然“毒性大发” “毒性频发”?难道我们的身体已经现代到不适应古老的中药了,抑或是另有原因?

让我们认真品味下面几则报道:                                                                                 

——统计资料显示,在500多种中草药中,发现超量服用后,约有70%以上有毒性反应。经研究证实,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草药约有80~90种。下“重药”,会引起头晕、头胀、腰酸、乏力等副作用。

——20世纪90年代早期,比利时的医生首先发现,相当数量的“胖嫂”“肥妞”无所顾忌地大量服用厚朴、防已等中药,以求迅速减肥,结果却有不少人发生了急性肾功能衰竭,于是提出了“中药性肾病”的新概念。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传出信息:因滥服中药导致肾炎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人日趋增多。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教授呼吁,必须尽快提高对中草药肾毒性的认识。

——擅自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而导致肾衰竭,台湾有人因服用此药导致换肝。

——马兜铃酸为肾毒素,能造成肾小管大量丧失,导致肾衰竭,是典型的“中草药肾病”,病情严重者需要终身做血液透析或肾移植。马兜铃酸也是潜在的致癌物质,动物实验表明,食用马兜铃酸会导致淋巴瘤、肾癌、肝癌、胃癌和肺癌。

……       

以上媒体的报道、专家的呼吁可以说“证据确凿,科学严谨”,但是,请大家细细咀嚼 “超量服用” “下重药” “无所顾忌地大量服用” “因滥服中药” “马兜铃酸” “何首乌制剂”等等词句,舆论和专家们是不是已经把根本问题交代清楚了?谁让你们超量、无所顾忌、滥服了?人类怎么会愚蠢到抨击菜刀不究人祸的地步了?

中药的毒性即偏性,中医治病就是用中药偏性纠正身体阴阳之偏。不讲“辨证施治、随证加减”,一种药物长期吃下去,这是不良反应呢?还是用错了药?

“马兜铃酸” “何首乌制剂”明明是西药的植物制剂,怎么变成中药了?中药历史几千年,从哪里可以找到这种成分、这种制剂?

龙胆泻肝丸的始创者并没有说此药能治肝炎,长期大量使用而导致肾衰是西医乱用“中药”的恶果,不是真正的中医所为!

因滥用、重用、误用而发生的副作用和中毒事件并非中药独有,这几乎是所有事物共有的特性:

水,喝的太多会中毒;氧,吸的太多也会中毒;滥用菜刀更可以杀人。

科学是个好东西,但可以用来造假,可以用来搞恐怖袭击,可以用来犯罪。

以此类推,科学、科学家也有毒,因为最厉害的杀人武器就是他们发明、制造的。环境污染、制毒、造假大都可以贴上科技的标签。

以上所述究竟是物之过还是人之错,明眼人一看便知。可是我们的舆论和专家们为什么对此视而不见?为什么只把脏水泼向中药?若非别有用心就是睁眼说瞎话。

在西方,犯罪分子是因为吃了面包、喝了啤酒才有力气犯罪做坏事的,但又有谁说过这是面包、啤酒的副作用呢?

    说“中药也有毒”,就好像说白糖也是甜的、酱油也是咸的一样是个生活常识问题。这些就连傻子都知道的道理变成了某些专家用来哗众取宠、捞取名利的工具。

     不究原因,不辨是非,笼统地把这些事件称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明摆着是让中药“代人受过”。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发生?抛开敌对势力和利益团体的阴谋,再就是某些人的私利在做崇,因为说那些常识性的知识大家已经习以为常,说中药有毒却可以制造新闻,甚至可以捞取名利。

中药之所以称之为中药必须按照中药、中医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当中药离开了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不讲君、臣、佐、使,不顺从升降浮沉和气味归经,随意改变剂型、剂量,提取所谓的有效成分,这时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了。

 

四、中药存在使用不当和药物认识的问题

所谓使用不当,就是没有按照中医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中医讲辨证施治,而有些医生拿西医的诊断结果作为治疗依据,不讲寒热虚实、气血经络、理法方药。用所谓的科研成果和西医的病名作对应:什么乙肝用某某方、高血压用某某药,其实,这已经偏离了中医药的轨道。

所谓中药本身问题,就是没有认清中药的本质。中医理论是中药的灵魂。中医辨药“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且要“辨性、辨味、辨类、辨用”,用药时“观其象,取其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中药都是有寒热温凉、升降沉浮、或补或泻等偏性的,医生就是利用这种偏性来纠正、平衡人体寒热、虚实等方面与正常状态的偏离。而离开了中医理论的指导,提取所谓有效物质如分子、离子、原子、生物等,这明明是西药中的植物药,怎么能称其为中药呢?

动物自有选择的本能,所有所谓大毒的草药都会遭到虫蛀,如果动物实验可靠的话,这些草药怎能认定为有毒呢?何况很多草药本身就是动物的食物。但是,    西药无论是蛋白质还是维生素,有哪一种会遭虫蛀?哪一种可以成为动物的食物?体积如幼虫况且不能被乌头之类的草药毒死,何况区区五尺人乎?

植物本身是大自然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个平衡的生命体。如果提取所谓的有效成分,就缺少了内在的平衡与相互制约,失去了中药的自然之性,其偏性变成极偏,毒性也就更烈、更难以控制。

中医在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往往用复方居多。当多种药物形成一定的组合时,其整体则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系,而产生了新的复杂意义,所用药物和具体病人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独特的对应关系。此时,量身定做的毒药组合,就变成了治病救人的良方。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疗效又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应用中药讲究“中病即止”,在《素问》中有这样的记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因此,中医用药讲究变,因人、因时、因地而变,“随证加减,效必更方。”没有一种中药可以万人通用,可以常年用来当饭吃。

 

五、西药在正确使用下的毒副作用

大家知道,中药和西药都有毒副作用的问题,但中药的毒副作用和西药的毒副作用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用之不当而产生的毒副作用,一个是用之得当而产生的毒副作用。中药的毒副作用可以通过医生的正确运用而避免,而西药的毒副作用是在医生严格按照规定使用的情况下产生的,它对人体造成的是硬伤害。

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全球有1/3的病人不是死于自然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每年住院5000多万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有500~1000万人,与药源性损害有关的约250万人。目前,我国约有残疾人5000~8000万,其中1/3为听力残疾,其致聋原因60%~80%与使用过氨基甙类抗生素,尤其是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有关。此外,药物所导致的对肝肾功能的损害,对胃肠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的损害,对血液、骨骼、皮肤粘膜等组织的损害,以及过敏性休克,致癌、致畸、致突变等等,可谓层出不穷、触目惊心!

1998年美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对美国和其他22个发达国家调查结果表明,因化学合成药物毒副作用导致的死亡人数,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成为第四大杀手。西方目前死亡的人数中,90%死于医源性疾病,而非死于源发性疾病。

1982年,欧美发现了许多“粒细胞缺乏症”病人,他们对多种感染失去防御能力,极易发炎、发热。后经医学家长达11年的了解努力,才查明是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在作祟,而此药竟已使用了40年之久。
    1995年,欧美国家出现大量失明的白内障病人,尤其以肥胖妇女居多。经查实,系服用减肥药二硝基酚所致。1999年,美国推出降血脂新药三苯乙醇,虽然疗效较好,但大量病人服用后,不但发生脱发等毒副反应,而且还有许多人患上了白内障。
    2000年,西欧一些国家发现,用新药“反应停”治疗孕妇的呕吐反应,竟然出现12000多个类似海豹一样的胎儿,他们缺臂少腿。在日本则因长期使用抗炎药氮碘喹,酿成了万余人致盲及下肢瘫痪。
    2002年,在美国发现了300多名妙龄少女患阴道腺癌,后来才证实与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服用保胎药乙雌酚有关。

    “千手观音”21位演员中18位因西药致聋。

西药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就已经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一百年前的西药能够保留到现在的又有几种呢?这些被禁止使用的药物,都是经过了各种“科学方法”研制出来的,并经过“科学程序”的“严格”审定才批准推向市场的,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新药、特药在世界各地的临床上广泛应用,造成多少患者因此失去健康甚至宝贵的生命!而西医只要打着科学、换代的旗号将药物淘汰,就可以逃脱治死人而不受法律的制裁。

西药是科学,而把动物实验的结果作为人类的治疗依据是否太冒险、太不负责任了呢?

西医的药理试验以化学成分和动物实验作为依据,把动物实验数据作为人的临床数据,药物只要成分合格、老鼠点头就行,于是人吃的药变成了动物药。动物吃了没有毒副作用就可以断定人吃了也没有毒副作用,每个服用西药的人最后都成了实验的小白兔、科学研究的牺牲品,结果致使大批病人为西医的新药而献身,这是否太残忍了、太不人道了呢?

不断有西药被证实是导致很多绝症的罪魁祸首,但在没有被证实有致命副作用之前,我们不是把它作为治病良药了吗?每种药物都经过了严格的科学实验,而最终经不起实践检验的则被淘汰,不难推测,在今天仍在应用的西药中,不久的将来,将有许多种因被发现有致命的副作用而被禁用。

医学和药物原本是用于治病救命的,结果却走向了反面,成了致病的根源!很多西药对疾病本身并无确切疗效,只能稳定一下指标或者缓解一些局部症状,却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此类“欺骗疗法”,在现代医学的经典及临床中可以随处可见。 

西药问题如此严重,已经成了人类的第四大杀手。而西医不求修己,只求修人;不在纠正自身问题上下功夫,却要充当科学的代言人;挥舞着科学的大棒,专挑中药的毛病。似乎只要把中药消灭了,中国人的健康就有保障了。

 

六、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别中药的真伪

药商、医院为了销售药物,借几千年来中医、药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和国际上的影响,欺骗性地在药物说明和广告中标上中药或中西药结合制剂,用来治疗西医诊断的癌症、糖尿病、高血压、感冒、肥胖症等常见病,误导病人自购药物。许多保健品制造商和销售商利用中药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影响,用人参、虫草、珍珠、灵芝等所谓名贵中药制剂掠财骗人,而一旦出了问题,却把脏水泼向了中药。

为了欺骗大众,有些商家将植物的提取物标上中药的标签以鱼目混珠当中药卖,如何首乌制剂却不是何首乌,鱼腥草制剂不是鱼腥草。西医把何首乌、鱼腥草制成了制剂使用于临床以后,其毒副作用却要中医为其买单,让不明就里的国人真假难辨,其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曾经有过报道:有记者把茶水当尿液送到杭州三家医院“居然”检测出异常,并被医生诊断出有炎症而予以治疗。5家医院给记者配了消炎药,总计药费1300元左右。现代化、自动化的仪器加上镜检,一杯茶水竟然“发炎”了。

在科学的显微镜下,茶水都要发炎。那么,用来治病救人的中药在科学的范畴内又怎能幸免无毒?也不知专家们判断中药毒性的依据是什么,如果只是按仪器化验,那自然就有了科学的依据,可是中药从来不是按化学成分作为判断中药的依据。

当前,有些中医人士受西医成分、病名理论所误导,处方用药按成分组成,什么杀菌、消炎、细胞、基因、靶点等,放弃了中医理论的指导,使中医药的疗效大大降低。

中药毒性的报道,给中医诊疗造成了压力,干扰了中医用药的决心,有的在面对重病、危病时,患得患失,见危而畏缩不前;有的明哲保身,见病重而不敢用峻剂、烈药,从而使患者失去了治疗的有利时机。所以,中医治病,除了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有对病人高度负责的仁爱之心。

    当然,中医在治疗过程中有的病人会有一些排病反应,中医叫暝眩反应,如:头晕、恶心、腹痛、泻泄等,这时,病人往往以为是副作用,医生对此应有正确的判断,只要对人体“正气”有帮助,那么副作用恰恰是它的优点而非缺点,此时的反应是治疗反应、疗效反应、排毒反应,而“副作用”的始显,正是治疗作用的开始。

“正气”是人体的生命力,是人体健康之本、生命之本。中医用药必须以人体为本,必须以人体作为参照物。什么是治病的药?什么是致病的毒?只能以人体为中心。只要对人体“正气”有帮助者可以利用为防治手段的药,对其有削弱者可视为有害的毒。

 

毛泽东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中医理论是中药的灵魂,中医药是我们民族自己的知识产权,中药的合法性、科学性是我们民族自己确定、赋予的。我们需要不断学人之长,坚守自己之长,将古老而传统的中华医药学赋予现代的内涵并将其发扬光大,为民族的健康、人类的健康做出新贡献。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