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淋不可抗力txt百度云:古代中日之间的“面子争夺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8:08
古代中日之间的“面子争夺战” (2011-02-17 18:59:11) 标签:

知白守黑

中国

日本

面子

文化

分类: 读史札记

隋唐前,倭国人“庶多跣足”,还没有学会穿鞋,中国的皇帝们自然不会觉察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有何反常,仍然高高在上地俯视着这个小国,倭国人从来也没有表现出不顺从。到了隋唐时期,这种平静的局面在不知不觉中被打破,一股暗流在涌动,倭人开始索要与中国平起平坐,步步紧逼地死要面子,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面子之战”拉开了序幕,在中日外交的历史上,从面子之争到短兵相接,中间持续了百余年之久。

 

隋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日本摄政厩户太子首次向隋帝国派出使节,隋文帝派出官吏向倭使了解倭国的风俗,当听到 “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末明时听政,咖跌坐,日出便停止理务”的汇报时,就像吃了一只苍蝇,十分不快。文帝想:中国的皇帝号称天之子,倭王竟然以天为兄,倭王岂不成了叔字辈了吗?如此,文帝怒火中烧,“训令改之”。隋文帝天真地认为,对这个邻居的错误,批评几句他就改了,然而,他错估了自己的能量,在隋朝,这次位次之争,只是显露冰山一角,更嚣张还在后面。

 

当时的日本,一方面假装顺从,一方面不失时机地展示野心。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倭国外交家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这是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不过,《隋书》则记载为“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隋炀帝对倭国国王的朝贡非常高兴,忽然看到国书中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之词,脸色顿时晴转阴天。

 

这次虽然没有隋文帝时倭王“以天为兄”的“叔字辈”的嚣张,很显然,倭王通过国书不持臣礼而持以同等国君之礼,是对隋炀帝的大不敬。于是,隋炀帝对鸿胪卿说:“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就是说,以后再有这类国书,就不要送给我看了。不过,这次国书中的称谓,隋炀帝依然当作一件偶然事件,没有从中看出倭王的企图,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仍然令鸿胪卿热情接待倭国使者,并且派裴世清出使倭国。


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八月十二日,倭王会见了裴世清。会见时,裴世清先送上隋国的礼品,然后呈上隋朝的国书。厩户太子一看隋炀帝国书中的第一句话“皇帝问候王”,笑容可掬的他马上阴起了脸,认为隋朝是在贬低他人,展示自己的霸主形象,于是“恶其酗天子之号为倭王,而不赏其使。”对隋炀帝不以君主之礼平等相待表示不满,但他忍气吞声,没敢发作,表面上仍然假装维系睦邻友好关系,背地里却对此事耿耿于怀。

 

当年九月十一日,裴世清一行回国,小野妹子护送使节团同行,她向隋朝呈交倭王国书时,鸿胪卿展开一看,第一句就是“东皇帝敬白西皇帝”,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臣子们知道,他们的主子很讨厌这样的字眼,况且有皇帝“勿复以闻”的话在前,所以就没敢送给隋炀帝阅读。这份国书是在倭王“不闻礼义”的谦言下起草的,穿新鞋,走老路,不卑不亢,保持了对等的礼节,倭王明一套暗一套索要面子的心情,昭然若揭。


隋朝时,中日面子之战多表现为口水和文字,到了唐代,中日交往更加频繁,唐太宗李世民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对外政策,对远道而来的倭国使节和留学生十分体恤,敕令倭国可以不必—年一贡,并派出新州刺史高表仁赴日“持节往抚”。此时,中日之间交往正值蜜月期,日本人并没有被大唐的仁慈所打动,在强盛的大唐面前,这个隔海相望的岛国并没有自服,倭王也不想再玩什么文字的游戏,转而演化为面对面的抗争。

 

贞观六年(公元622年)十月,高表仁到达难波津(今大阪),倭王给予了高规格接待。然而,当高表仁等待去王都朝见倭王时,与前来迎接的倭王子发生争礼事件。《唐书》中用“无绥远才”四个字评价这次冲突,但没有透露具体的争端细节。老戏新唱,这次冲突很可能是倭王子坚持以平等之礼相待,这才惹恼了高表仁,他愤然拒绝宣读大唐诏书,要求立即回国。此时的倭王非常有耐心,中间不知做了多少说服和解释工作,止到公元633年正月才派护送使团送高表仁回到国内。

 

这次面子冲突,唐朝政府没有怪罪倭国,而是大度地认为,是高表仁的无能才导致双方不欢而散,两方的交往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到了高宗时期,倭国不断派遗唐使到唐国学习,并“多得文书宝物”。期间,百济和高丽联合进攻新罗,新罗派使赴唐求援,高宗诏书倭王出兵援助新罗,鉴于倭国与百济的友好关系,倭王根本不听高宗这一套,按兵不动,不听招呼,这让高宗碰了一鼻子灰,不得不自行出兵,解救新罗。恼怒之下,高宗以泄露军事机密为由,将倭国第四次遣唐使团予以扣留。

 

此时,日本人已得觉得站稳了脚跟,想用武力小试一下唐朝的底线。于是在公元663年,中日之间的第一战--白口之战开战了,《新唐书》记载:唐军与倭军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最终以唐朝、新罗联军彻底战胜日本、百济联军而告终。倭国的惨败,其自信心受到沉重打击,自知在强大的唐国面前争尊严,心急动武的还不到火候,假装温柔、变相争取才是最佳途径。

 

从武则天、唐玄宗到唐肃宗时期,唐朝政府先后任命倭国朝臣真人为司膳卿、晁衡为左散骑常侍兼镇南都护、井真成为尚衣奉御、藤原河清为秘书监。这种任用倭国人为官的行为令人费解,表面看,这种赠官是朝廷对官员的一种恩典,相当于一个荣誉称号,其实,这是在显示大唐与倭国之间主与属的关系。说到底,唐朝政府也在千方百计地在面子争夺战中保留自己的领地。然而,这种拿“帽子”换“面子”的行为,多少显得有些软弱。

 

曾在唐朝授官的藤原清河一行,当初谒见玄宗皇帝时,玄宗说,“彼国有贤王君,观其使臣趍揖有异”,即加号日本“有义礼仪君子之国”。玄宗还下令让阿倍仲麻吕引导清河等人查看府库和三教殿,又画下清河与吉备真备的形貌纳于蕃藏之中,给足了日本使臣面子。

 

然而,你给他面子,他不一定给你面子。不久,在唐玄宗举办的宴会上,藤原清河就表演了一出面子争夺战。天宝十二载(753)的正月元日,唐朝的文武百官及各国使臣云集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出席规模盛大的拜朝贺正仪式。各国使臣落坐后,藤原清河发现,日本的席位原本被安排在西侧仅次于吐蕃使节的第二席,但坐定后,新罗使节却坐在了东侧第一席,于是提出抗议,表示不能位于新罗席次之下。最终,大唐将日本和新罗的席次进行了对调,从而保全了日本的颜面。这次席位”之争,是在唐朝皇帝的眼皮底下发生的,玄宗能容忍日本使臣公开叫板并最后妥协,也说明日本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大唐已不敢小看这个属国了。

 

从百余年中日之间的面子战看,日本人曾经使用口水、文字、对抗、顶撞等方式,步步为营,隋唐政府则是以训斥、发火、授官、忍让、宽恕、武力等策略,被动应对,日本人慢慢收获了自尊,隋唐政府则在迷惑中失去了尊严。从面子战开始,日本人的野心越发膨胀起来,最终瞄准了中国的领土和资源。后来倭寇来了,鬼子来了,他们丢下“有义礼仪君子之国”的马甲,动枪动刀,终于明目张胆地开始下手抢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