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可儿真相大白:南方周末 - 温州人:左手炒股 右手炒楼(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0:43
温州楼市今年夏天已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在当地20年的房地产开发史上,这种火爆景象是前所未有的
昔日到处炒楼的温州人现在在家门口较上了劲。 Phototex/图    押800万换一个抽签的机会,为了买一套房子。
    在温州,有二百多人毫不犹豫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那里最近开盘的一个别墅花园,一共只有28套,每套价值都在千万以上,但通过各种关系报名要房的就有四百多人。开发商不得不提高门槛,可没想到高门槛依然挡不住炒楼人的热情。
    这只是温州楼市新近的故事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辛苦集聚起来的财富有多少流入了楼市,尽管没有数据,但那里的每一张饭桌上,现在几乎都跳动着同一个词:房子。
    据温州人民银行统计数据表明,温州人的财富约在15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这些财富曾经在全国各地左冲右突,因为“炒房”、“炒矿”、“炒国企”而招来各种毁誉。这个夏天温州楼价的飞涨,只是它们寻找出路的又一次尝试。开发商不敢开盘
    今年一季度的房价飞涨让所有温州人印象深刻,每个人都能随口举出身边一套房子赚上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例子。统计数据表明,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48.1%。
    火爆的场景连开发商都有些不知所措。在一次聚会的饭桌上,其中一位正为不敢开盘而发愁,“要房的人太多了,搞不掂”。
    有一位开发商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三年前,大家在饭桌上谈论的还是怎么做生意;现在,大家谈论的不是楼市就是股市。”
    即使是这些一直在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的温州最早一代“老房开”,都连连摇头说看不懂。在他们所经历的近二十年温州房地产开发史上,无论是地价、房价还是楼市的火热程度,都是前所未有。
    温州房价的稳定上升始自1990年代。这种上升平缓而稳定,即使是在南方诸城市楼价坐上过山车之际,温州也是波澜不惊。
    1998年,土地管理法出台,国家收紧土地政策,素来土地“金贵”的温州地价闻声上涨,商品房价格同样开始飞升。到2003年,滨江路的商品房价格已涨到经济适用房的两倍。
    进入21世纪,温州房地产市场一派繁盛。1995年到2000年每年房屋竣工面积都在700万平方米左右小幅波动,到2004年却飙升到1931万平方米。而2002年时温州一类地段的房价不过每平方米5000元,到2005年时早已过万。
    这样的涨势随着国家地产调控的到来而应声受挫,被当地业界视为当时晴雨表的中瑞财团曼哈顿项目一度陷入卖不出去的窘境。
    可是没过半年,每平方米一万多元卖不动的曼哈顿现在已成为每平方米两万多元都无房可买的抢手货。
    这一疯狂涨势直接起因于今年年初温州拍卖的一块土地。这幅土地温州曾打算以18亿元的价格卖给上海一家地产企业,不料恰逢“地产之冬”,交易一直没能做成。但在今年年初的拍卖中,这块地却拍出了33亿元的天价,业界人士测算说,光是土地成本每平方米价格就高达12000元。
    “拍卖一完,我们就知道,房价又要涨了。”一位开发商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温州市规划局的一位资深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介绍:现在的地确实是越来越少,除了新城一次批了2000多亩地,其他的地块极少超过100亩。每年温州的需求约是200万平方米,而供给始终是150万平方米左右,2005年只有100万平方米多一点。房子!房子!
    为越来越高的楼价提供支撑的,是温州人雄厚的购买力和升腾的购买欲望。
    一位金店老板对此感慨万千。这些年来他买过三次房子,1980年代初他花了8000多元买下一套49.212平方米的房子,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地来看房子持续了3个月;十年之后他在温州第一个小区买下第二套115平方米的房子,来看房子的人持续了十来天;到前两年新搬进一套180多平方米的房子时,“一个看的人也没有了,没人觉得稀奇”。
    “经济发展的速度真是难以想象,我虽然一直在往上走,比起来却是慢多了。” 这位每年光商铺租金收入就超过100万的老板指着身边一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告诉记者,后者每年租金收入是500多万。
    换大房子,是富裕起来的温州人最近流行的行动。“200平,跃式,大家都只看这种,”一位温州商人说,“咬着牙也得换,不然多没面子。”
    强劲的需求和越来越少的土地搭建了温州楼市的基本结构,地产调控的政策却和“炒房者”一起放大了基本结构之间的内在冲突,使得楼价不断攀高——前者曾经令许多人提心吊胆,却发现有惊无险,比如20%税,最后只收1%;而后者的不断涌入和流传出的许多财富故事分外撩拨人心,也吸引了更多人和资金奋不顾身投入其中。
    越来越多的温州企业卷入了这股洪流。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2004、2005连续两年的温州企业贷款30强名单显示,其中仅公开涉足地产的企业每年都超过2/3。一些制造企业甚至将工厂所在地腾出来用于地产开发,所谓“腾笼换鸟”。
    而时下担保、投资公司在温州的兴起,也印证了温州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过去在温州并不吃香的担保公司,总共不过二三十家,一年累计担保不到20亿。可是这种公司去年却飞速发展到超过120家,其中一位老板透露出个中奥妙:“为买房融资、为地产公司提供过桥贷款、甚至为自己做房地产而给自己担保,有几个不是为了房子?”
   “大家都享受去了,谁来生产?”一位关心温州前途命运的开发商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所有人都在买卖房子,还有谁来做企业?”
上一页1下一页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