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草图片: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國古建築(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6:41:13
 中國古建築(七)     上海南翔 五代双塔
  
  玲珑双塔,座落在南翔古镇报济桥(俗称“香花桥”)北堍解放街的两侧,沐浴在朝露暮霭之中,旧时为南翔一景,称“双塔晴霞”。
  古砖塔本属云翔寺古刹的一部分,建塔的确切年代至今也许还是个迷。  清嘉庆《南翔镇志》载:“两塔前人记载、题咏俱不来之及,不知建于何代?”不过有一点志书是肯定的,所谓“砖塔岿然双峙,千年物也”。后经有关专家鉴定为五代建筑。
  当今,古砖塔在南翔乃至嘉定地区的地面文物中可算是老寿星了。
  砖塔的具体位置、造型,嘉庆镇志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山门内有砖塔二,东西相望,大可三抱,三丈许,八角七级,房各有井一。”
  清乾清三十一年(1766年)正月,报济桥旁民房失火,周围建筑均被烧毁,殃及天王殿,双塔幸存。后来又在塔旁建起民房,互相依靠,才使砖塔得以保存下来。但由于年久失修,塔的出檐已经脱落,塔刹、相轮全无踪影,砖木风化十分严重。在文物普查中,专家们认为古塔依旧保持了江南地区典型的楼阁式砖木结构的特色。
  1962年9月,双塔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的修葺工作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酝酿,由于砖塔固有的结局,不修随时有坍塌的可能,于是请来了上海市的专家。经他们实地考察、测绘,根据留存的构件,又发掘了地下实物、翻阅了有关资料,经过多次修改、反复研究,最终指定出砖塔复原方案。在上海市、嘉定县和南翔镇三级政府的配合支持下,耗资三十万元,从1981年起动迁周边居民,1985年5鱼肉正式动工,历时一年半,与1986年12月竣工。
  当时,为了尽量包出砖塔旧貌,塔基座落在宋代的地基上,离地面约有2米,游人参观需拾级而下
  1987年,又对砖塔周围的环境进行了整洁。它前竖有石碑,刻有时年一百零七岁的苏局仙老人手书“南翔双塔“四个字。
  1980年8月,再次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后的砖塔高11米,底曾直径为186厘米,显得更加古朴灵亭。

           豫园          豫园坐落于上海市市区南部旧城的东北角,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面与上海城隍庙和豫园商城毗邻,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和游览胜地,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豫园原来是明代四川布政使上海人潘允端为了侍奉他的父亲——明嘉靖年间的尚书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悦老亲”之意,故名为“豫园”。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开始兴建,至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又加扩充,前后共用了18年时间。占地70余亩。17世纪中叶,潘氏的后裔逐渐衰落,园林也逐渐荒废。到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 年),由该地的人士集资购得豫园的一部分,并重新进行整理。      
 

    上海 枫泾古镇



    上海金山区枫泾古镇
    枫泾镇成市于宋,建镇于元,是一个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明古镇,地跨吴越两界。枫泾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周围水网遍布,区内河道纵横,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港”之称,镇区多小圩,形似荷叶;境内林木荫翳,庐舍鳞次,清流急湍,且遍植荷花,清雅秀美,故又称“清风泾”,“枫溪”,别号“芙蓉镇”。
  枫泾文化发达,是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的发源地。枫泾人民热爱生活,蓝印花布、家具雕刻、灶壁画、花灯、剪纸、绣花、编织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浓郁的民间文化艺术,孕育了金山农民画。以枫泾农民画家为主的金山农民创作出了乡土气息浓郁、艺术风格独特的金山农民画,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镇内的画馆金额名画家祖居也多。和平街上程十发祖居已经修复开放。北大街的丁聪漫画陈列馆设在二层中西式建筑内,楼前一棵古银杏,一丛大芭。馆内陈列了丁聪生平和一百多幅漫画,幽默地画画常让人驻足留连。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状元蔡以台的读书楼内,尽得清雅,一副副画面却透露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地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是国内罕见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
  在镇政府对面西栅河沿河,有一片长达600米的古建大宅院,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古戏台往西,位于和平街92号的大清邮局旧址,灰墙黑瓦,结构坚实,两边的门框都是石头柱子,高高的门洞上方“邮电局”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是上海地区现存不多的一处大清邮局旧址。由于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枫泾又是江南少有的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齐全的古镇。早在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枫泾南栅已建有道院,明清时,佛教盛行,街、巷、里、坊遍置寺庙,全镇共有3处寺院庙宇。清末,天主教、基督教也开始传入枫化资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前往性觉禅寺、施王庙、郁家祠堂等人文景观,可以寻觅到枫泾镇古代南北分治,半属吴地半属越境的历史陈迹。
  枫泾民风淳厚,崇尚耕读,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状元、56名进士、125名举人、235名文化名人(其中:100名知县、3名六部大臣和2名宰相)人才辈出,自唐代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陆贽;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状元许克昌;明代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医院御医陈以诚;清代状元蔡以台及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谢墉;民间词人沈蓉城等。近代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围棋国手顾水如、著名漫画家丁聪、国画大师程十发,革命前辈袁世钊、陆龙飞等。他们为枫泾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和典故传说。








 














   苏州 玄妙观三清殿
  
  玄妙观在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唐代称开元宫,北宋称天庆观,元代改今名,曾多次毁坏,多次修葺。三清殿是玄妙观的正殿,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是中国长江以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它既是宋代官式建筑的代表,也表现出地方性建筑的特点,是研究宋代南北建筑差异的重要例证。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殿是整个玄妙观的主要殿堂,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距今800多年,面阔九间45.64米,进深六间25.25米,殿堂建筑面积约1153平方米,自台基底部至正脊鸱尾顶端通高约27米。台基面阔49.6米,进深29.5米,殿前月台面阔27.2米,进深16.3米,则三清殿的总占地面积约1945平方米。虽经元、明、清等历代维修,后又分别于1956年、1981年和1991年及1997年再度整修。但其主体结构仍保留了宋代的风格。
  

    苏州 轩辕宫正殿
  
  轩辕宫位于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杨湾蒉家山麓,原名杨湾庙,亦名显灵庙,又名灵顺宫,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至南宋绍兴间重建,元末里人王·钞再重建,明弘治及嘉靖十九年庚子(公元1540年)复修,清顺治十二年乙未(公元1655年)由里人席本桢大事修缮后保留至今。
  轩辕宫正殿雄踞山垣,面迎太湖,气势宏伟。殿之素复盆柱础,明间秀丽的梭形四金柱,具有卷杀的檐柱及部分梁架斗栱均系元代旧物。保留至今的元代木构建筑在江南地区已存量不多,弥足珍贵。
  
     苏州 虹饮山房
  
  虹饮山房位于严家花园东200米处,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虹饮山房现存许多与乾隆相关的遗迹遗物。山房门前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过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虹饮山房虽因乾隆六次幸临而显尊荣,但其本身却是一座江南著名园林,它由秀野园和小隐园二座明代园林联袂而成,中路为门厅、花厅和古戏台,建筑体量宏大宽敞,既有江南文人园林的秀气,又兼北方皇家园林之大气,于大开大合之间,尽显宦家之气度,幽人之韵致,别出于苏州园林一贯之精致传统,为南北园林不同文化风格巧妙融合于一体之典范。  
  东园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隐园,以老树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称。乾隆初年,此园被徐士元购得,增筑厅堂四进,主要用于生活起居,又在后园中疏池开径,叠石栽花,成为一处精巧雅致的宅第园林。既可与古戏台娱乐区相连,又自成一统,十分的清静闲适。到了清末,徐家日渐衰落,东园为木渎陈家购得。陈家的外孙女沈寿从小在这里长大,随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学习女红,用功不辍,终成一代“刺绣皇后”。  
  西园原是明代东林党人王心一的别墅,建成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当时,王心一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削籍遣归。先在苏州建造归田园居,也就是现在拙政园的东园部分,仍嫌城中烦嚣,便在木渎香溪之滨建秀野园,时常邀上三五同志,在园中游观酬唱,排遣情怀。不久,王心一重被朝廷起用,先后做过太仆卿、应天府尹、少司寇。后里人韩璟改为“乐饥园”,有秀野草堂、桐桂山房、乐饥斋诸胜。现为木渎圣旨珍藏馆和科举制度馆,内中珍藏了二十道清代皇帝圣旨以及科举试题、答卷等,充分展示了清代皇牍文化。







 

     苏州 沧浪亭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苏州 瑞光塔
  
  瑞光塔是位于苏州盘门内的一座宋代古塔。始建于247年(东吴孙权赤乌十年),13层。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重建时改为7层8面。高约43米。
  瑞光寺塔习称瑞光塔,位于城西南盘门内,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光寺初名普济禅院,据志书记载为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年)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十年,孙权为报母恩又建十三层舍利塔于寺中。而根据 先后在塔内发现的宝幢木函、佛经、石佛、石础、塔砖等文物上的纪年文字,与塔的平面、结构、外观综合考证,今塔系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至天圣八年( 1030年)所建,当时佛寺名为瑞光禅院。寺院里历经毁修,塔曾于南宋淳熙,明 洪武、永乐、天顺、嘉靖崇祯,以及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修葺。清咸丰十年 (1860年)又遭兵燹,寺毁塔存,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加以维修。
  此塔砖砌塔身基本上是宋代原构,第六、七两层及塔顶木构架虽为后代重修 ,但其群柱框架结构在现存古塔中并不多见。第三层为全塔的核心部位,砌有梁 枋式塔心基座,抹角及瓜棱形倚柱、额枋、壁龛、壶门等处还有“七朱八白”、 “折枝花”等红白两色宋代粉彩壁塑残迹。1978年发现秘藏珍贵文物的暗窟——“天宫”也在该层塔心内。底层塔心的“永定柱”作法,在现存古建筑中尚属罕 见,从而为研究宋“营造法式”提供了实物依据。瑞光寺塔建造精巧,造型优美 ,用材讲究,宝藏丰富,是宋代南方砖木混合结构楼阁式仿木塔比较成熟的代表作,是研究此类古塔演变发展及建筑技术的重要实例。




 


    报恩寺塔
  
  苏州报恩寺塔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八角九层,砖身木檐,是南宋平江(即今苏州)城内重要一景,在《平江图》碑中已经刻出,现称北寺塔,仍是苏州城主要大街的重要对景。报恩寺塔内部为双层套筒,八角塔心内各层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设在双层套筒之间的回廊中;各层有平座栏杆,底层有副阶(围绕塔身的一圈廊道)。这些,都与山西释迦塔相仿。但副阶屋檐与第一层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没有重檐。与释迦塔不同。砖砌塔身每面分三间,正中一间设门。木结构部分曾经清光绪年间重修,檐角高耸,又在平座上加了许多擎檐柱,已部分改变了原样。副阶柱间连接有墙,平面直径30米,与释迦塔相近;塔全高达76米,比释迦塔高出将近9米。全塔虽尺度巨大,但层数比释迦塔多出4层,比例也比释迦塔高细,加上檐角高举,在宏伟中也蕴含着秀逸的风韵,仍体现了江南建筑艺术风格。


  中國古建築(五)         西溪二仙庙
  
   西溪二仙庙(又称真泽宫),位于崇文镇岭常村,距县城3公里。一九六五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仙庙创建年代无从稽考,据庙内金大定五年(1 1 6 5年)重修二仙庙碑载“偶见旧书创于唐乾宁年间”(894-897年),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敕封为真泽宫,封二仙为冲惠、冲淑真人。金皇统二年(1124年)重建后大殿、前殿、梳妆楼、山门、廊房等三十余间。金贞祐年间(1213—1223年)遭兵火变为废墟,后又恢复原貌。明洪武十八年(1485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1981-1985年曾进行了多次维修,1992年东梳妆楼落架大修,1998年修筑了门前台阶、长廊、门庭,绿化美化了周边环境,成为享誉三晋的游览胜地。
   二仙庙四周群山环绕,苍松翠柏披拂在殿宇之上,景色迷人。庙分前后两院,中轴线前为山门,上即戏楼,两侧各有便门。一进院为当央殿,面宽进深均三间,殿前有献亭,献亭两侧长有四株唐柏,树上长有酷似十二生肖的木瘤,成为庙中一绝。二进院为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架椽,单檐歇山式屋顶,东西两侧各有太上老君、万世师表垛殿一座,垛殿前东为眼光神,西为疙瘩神,尤其是梳妆楼,被专家称为中国古代楼阁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二仙庙碑碣众多,历代文人墨士曾写下许多赞美西溪的千古佳作。最为著名的是金末元初文坛巨匠元好问的七言绝句: “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
   二仙庙规模不大,但是它聚集了16座由金到明清的建筑物,古朴典雅,结构精巧,堪称一座“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规模盛大的(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庙会,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



    古中庙无梁殿     古中庙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区东北10.5公里下台村西北的高地上。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元、明、清历代均有修葺,现存无梁殿为元代建筑,其余皆为清代重修,该宫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东西宽41米,南北长65.4米,占地面积2655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无梁殿,正殿,两侧有厢房、配殿,山门外筑东西戏楼各四间,山门西侧有砖券偏门一座,额“炎帝中庙”原为庙的入口。无梁殿(又称献亭)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元代建筑,因殿不设梁栿而俗称无梁殿,石砌台基高1.2米,面阔一间(6.3米),进深一间(8.56米),单檐九脊歇山顶,筒板布瓦屋面,四架椽屋,周檐施用大额枋,老角梁后尾架抹角梁,上施斗拱承屋架,殿内施八角形藻井,中悬垂莲柱。柱头斗拱五铺作,柱底施用方形素面柱础,装修均用隔扇。
  

   沁县郭村 大云院正殿
  
  据碑碣与沁州志记载,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北宋重建寺院,现存山门、正殿。正殿为宋代遗构,山门为清代所建。院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27.2平方米,一进院落。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悬山顶。檐下柱头斗栱四铺作出单抄,补间施隐刻栱。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搭牵通檐用四柱。柱础为青石质,宝装莲花式。正殿虽规模不大,但梁枋、斗栱布局疏朗,用材硕大,梁架结构简炼,手法古朴,主体结构保留了宋代形制。

    崇寿寺释迦殿
   
   位于晋城市北18公里西郜村外的高坡上。始建于北魏,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称今名,历代屡有修葺。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山门内有天王殿、释迦殿、雷音殿、东西配殿及偏院。寺内古物保存很多:释迦殿为宋代建筑,前檐石柱上刻有北宋宣和年间的题记,门框石上镌有金代正隆年间的题记;前院有唐代经幢两座;偏院存北魏造像碑一通。另有宋、金以来石碑十余块,是研究本寺历史和沿革的重要史料。



     长治县正觉寺
  
  正觉寺 在长治县城西北10公里的司马乡看寺村中,俗称“大寺”,寺名“正觉”。寺宇东依太行山,西临漳河水,寺内古柏参天,殿阁巍峨,苍山碧水,绿荫红墙,风景如画。寺院始建于唐大和年间(827—835),宋熙宁三年(1070)僧贞王己重建,元至顺三年(1332)僧道喜重修,明清两代均有重建、增建与修蔫。座北向南,原有前后两进院落,共有殿宇、廊庑、僧舍70余间。今仅存中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其中以后殿最古。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殿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四椽伏对乳伏用三柱、在平梁之上施蜀柱,叉手和合沓,各缝下用攀间,令拱,替木及各种隐刻拱。殿内用方形石柱,柱角均有抹楞,檐柱侧角升起显著。檐下斗拱双抄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昂嘴批竹式,不用补间斗拱,梁架简洁规整,斗拱疏朗,用材敦厚肥硕,为现存宋代木构建筑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作。其余中殿五间及前院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悬山式屋顶,属元、明遗构。寺内现存明天启三年(1623)乡社约法护寺碑l通,是寺院修建史的佐证。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寺
  
  龙门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山西平顺县城西北65公里龙门山腰。此地山峦耸峙,峭壁悬崖,谷内夹石凸起,形如龙首,故曰龙门山,寺建于此,名亦因之。创始于北齐天保年间,北宋乾德年间改为今名,明清又局部修葺。现存殿堂廊庑,布局严谨。中轴线三进院落,东西禅堂、经舍等各成一区。其中前院西配殿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 925年)所建,三开间悬山式,殿内无柱,梁枋简洁规整,犹存唐风。五代木构建筑悬山式殿宇仅此一例。大雄宝殿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建,广深各三间,殿项琉璃脊兽,形制古老,色泽纯朴,为元代烧造。天王殿构造灵活,梁枋断面互不一致,显系金构,后殿三间,悬山式,元代形制,其他殿堂均为明清重建。集后唐、宋、金、元、明、清六代木构建筑于一寺,为我国现存文物中所仅见




   延庆寺大殿
  
  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7 公里善文村。四周环山。寺居盆地,佛殿分外醒目,寺史无文献可考,原有规模不详。寺前有北宋景祐二年(1035 年)石幢一座,四层,高约7 米,上镌陀罗尼经,证明宋代己有此寺。寺内建筑,多为清式,仅大佛殿是金代原构,大佛殿宽三间,深六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头用五铺作斗拱,梁架用月梁式六椽栱,其上不用四椽栱,而用驼峰、斗洪垫至平梁,平梁上用叉手,两端又用长跨两椽的通托脚,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少见的结构形式。

    荆庄大云寺
  
  大云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西南十公里处的荆庄乡(乡镇合并后属东坊城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始建于北魏后期(386年-534年),大殿主体构架为金代(1115年-1234年)所建,元、明、清历代均有过修葺和增补。   
  大云寺寺院坐北朝南,原为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有三进院落、四座殿宇。主殿有金刚殿(山门)、天王殿(过殿)、大雄宝殿。两侧有钟楼、鼓楼、东西厢房。1971年,院内只剩下大雄宝殿一座,其它建筑先后被毁掉。大雄宝殿面阔3间10.90米,进深2间8.75米,平面成长方形,单檐歇山顶,高约8米。殿身坐在台基上,柱子采用减柱法造,以突出佛坛位置。檐柱上设有古朴华丽的斗拱一周,均为四铺作出一跳,单拱计心造。屋顶为绿色筒瓦覆盖,殿内壁皆为壁画。大雄宝殿具有一定的建筑历史价值。



    广仁王庙正殿
  
  在山西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中龙泉村北的高阜之上,坐落着一座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
  庙后条山葱翠,古堞峥嵘;庙前泉涌成溪,林木苍郁,这便是供奉龙泉之神“广仁王”的庙宇——广仁王庙。又因五龙泉水从庙基前涌出的缘故,当地群众也俗称其为“五龙庙”。 五龙庙由正殿、戏台、厢房组成,四周有围墙,东南角辟有小门。正殿坐北向南,为唐大和五年(831)建造,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柱头斗拱为五铺双抄偷心造,各种斗欹部的幽度极深,拱瓣棱角显明,内部搁架铺作斗拱硕大,叉手长壮,侏儒柱细短,构成极平缓的厦坡,只有五台山南禅寺可相比拟。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显示了唐代建筑风格。    虽然经过了千余年的风风雨雨和不断修葺,仍不失唐代风貌。与正殿相对的是坐南向北的清代戏楼,虽属清代建筑,但与正殿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座完整的四合院形的庙堂建筑。 在五龙庙正殿墙上,嵌有唐碑两通。一为《广仁王龙泉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所立,河东裴少微书,字体雄浑劲秀,详细地记载了县令于公凿引龙泉之水灌溉农田的事迹。文中引征西门豹引漳水治邺史事,以显于公治芮之功;另一碑为《龙泉记》,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所立,记载了扩建修葺五龙庙始末。这两通碑对研究我国唐中叶水利发展史有一定的价值。     2001年06月25日,广仁王庙作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 云林寺
  
  云林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县城西南隅,俗称西寺。始建于明,清代重修。东西宽60 米,南北长100米,现存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五脊顶。殿内有保护完好的明代塑像25 尊,比例适度,衣饰流畅,体态自然。殿内东、西、北三面皆绘壁画,计120 多平方米,重彩平涂,线条多为聚墨碾子画,着色以朱红、石绿为主。

    天台庵
  
  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庵院的规模并不大,它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这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天台庵大殿虽然具有很多后期修缮的痕迹,但其依然是我国现存唐代木结构古建筑的珍贵实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嵕庙大殿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嵕庙在山西省壶关县城南10公里的黄家川乡南阳护村中。该庙创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元大德十年(1306)大修,明正德五年(1510)重修,至嘉靖元年(1522)工程告竣,殿宇神像妆塑一新。清代也曾多次修葺。该庙坐北向南,原为两进院落,现存过殿、香亭、正殿、钟鼓二楼等。廊庑、配殿分置两侧,共有殿宇23间,占地1200平方米。正殿广深各三间,单檐悬山顶。灰脊、灰兽、筒板布瓦装修屋顶。屋坡平缓,出檐深远,斗拱粗硕;殿内八根砂石柱,收刹明显;大梁与乳伏搭交,无补间铺作。梁架与斗拱稳健庄重、朴实疏朗。虽历代屡有修葺,却完整地保存着宋金木结构建筑之风格。    大殿之前有卷棚式献亭,大殿左右各有角殿相衬;殿院东西各有廊庑 七间,左右两厢屹立着钟楼与鼓楼。钟鼓楼建于砖砌楼台之上,梁架与装修简洁而明快,小巧而别致,均属明清遗存。    
  三嵕庙供奉之神为羿。神话传说尧时十日并出,烈日炎炎,植物烧死,猛兽长蛇为害。羿提弓于屯留三嵕山射去九日,又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并能行云雨为民御炎旱,有求必应,故而百姓敬奉,大兴土木、修筑三嵕庙。    
  1992年国家文物局拨专款进行全面维修,使其恢复了原貌。
    龙岩寺
  
  龙岩寺位于山西省陵川县梁泉村,原名龙泉寺,创建于唐总章二年(669年)。金天会七年(1129年)重修过殿,并奉敕将原寺名改为龙岩寺。为金、明时期建筑。   寺有前后两院,主要建筑有过殿、正殿、配殿、廊庑等30余间。过殿位于前院中轴线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灰布瓦。两山墙内壁有壁画,外镶有金大定三年《龙岩寺记》石碑一通。正殿在后院,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平面长方形,单檐悬山顶。正殿和寺内其他建筑为明代建筑。
  下院的过殿建在五层砌筑的青石台基上,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铺以灰色筒板瓦,屋脊为陶灰色飞龙装饰,两边龙吻对峙。过殿前檐用四柱顶撑,柱头有卷刹,施补间斗拱,昂为琴面式,斗拱用材硕大,是典型的金代建筑手法。
  上院建于七层高的青石台基上,拾级而上,其正北为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殿檐由四石柱支撑,檐下设殿廊。屋顶为单檐悬山式,斗拱为五铺作。大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为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后殿两侧存有二通完好的碑碣,一是金大定三年(1163年),由本县平城人贞元年间进士赵安时撰写的《龙岩寺记》;一是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由当地乡贡常谦撰写的《新建龙岩寺法堂记》。这两通碑上面真实地记录了该寺的创建过程和历史。

     长治沁县 普照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沁县城西8公里外开村小学校园内;寺创于北魏太和年间,屡兴屡废,历代都有修葺。现仅存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普照寺其余建筑均荡然无存。大殿建在底平的阶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歇山顶;斗拱心间出45度斜拱,用大板门,两侧开直棂窗;内部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三柱,为晋东南地区金代建筑的通行做法。




  
     武乡县 大云寺大雄宝殿
  
  位于山西省武乡县城西25公里故城镇故城村中。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北宋治平元年(1064)重修碑记载,寺曾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初名岩静寺。北齐河清四年(565)重修。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称今名。金大定年间重建三佛殿。元、明、清时期均有修葺。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
   山西 明惠大师塔
  
  建于唐乾符四年(877)的明惠大师塔是我国现存的单层方形石塔中,保存最完整,雕造最精致,外形最秀美的一座。

    天镇县 玉皇阁
    
  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天镇县新平堡玉皇阁位于县治北30公里新平堡镇,座落于中央,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清两代历有修葺。玉皇阁占地面积64平方米,为正方形三层两檐歇山顶式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斗拱四铺作补间一朵,正脊戗脊为琉璃制作,底部为石基砖碹十字形通道,上面四周为压条砖栏,上层为木制勾栏平座,斗拱四踩。上下座均有回廊。中层有泥塑佛像三尊。
  玉皇阁建筑宏伟壮观,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风格。

   祁县贾令镇 镇河楼
  
  山西省祁县贾令镇镇河楼是为镇煞昌源河“河灾”而修建,故称“镇河楼”。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嘉靖、清乾隆年间屡有修葺。为两层四檐歇山顶阁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通高15米。台基为砖石结构,中间拱券门洞通南北。[1]镇河楼俗名回门楼,位于祁县城东北7.5公里的贾令镇。贾令镇原是晋国祁大夫贾辛的宅院,后是南北商旅不绝的驿站,是“川陕角衢”的必经之地。楼正好建在五里长街的南端,称为“昭余胜景”。楼以巧妙的结构,别致的造型,播誉三晋而保存至今,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河楼为单体楼阁式建筑,始建于明代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楼东西长15.5米,南北宽13.5米,面宽五间,共有四檐三层,高达15.5米。楼的第一层有砖砌拱门,门洞长8米,宽3米,南北贯通,古为行人车马的通道。慈禧太后西逃长安的途中,经过这里,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楼的四周,有18根明柱以支撑上部的木构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建筑,琉璃装饰,翼角层层上翘,斗拱整齐排列,整体感觉古朴雄伟,细部构件又玲珑剔透。

    偏关县 文笔塔
  
  偏关关外的东山上有一座保存完好的空心砖榙,叫文笔塔,又称“文笔凌霄塔”。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城城东山巅,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是一座七层砖石结构八角雁塔。崇祯八年(1635年)加高四层,共十一层,上书“文笔凌霄”字样。塔高35米,塔底周长29米。清代咸丰七年(1857年)文笔凌霄塔因风雨侵蚀十分颓废。 这座塔现在已被人们视为偏关的象征。

      山西 双塔寺双塔
  
  双塔寺双塔 双塔寺双塔原名文宣塔。在山西省太原市东南部郝庄村。寺原名永祚寺,因寺内筑双塔,故改名为双塔寺。双塔系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高僧佛登敕建造。两座塔形制相似,砖结构,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54.7米,密檐式。塔檐下雕刻斗拱,檐上饰有琉璃脊兽,绚丽壮观。塔内有阶梯踏道可登顶层,凭窗远眺,太原风光历历在目。明末李自成《咏双塔》中有:"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极言塔之高耸。人们出入太原,双塔首先映入眼帘,成为太原的标志。

   山西 大同鼓楼
  
  大同鼓楼位于南街(永泰街)中段。属于大同市的中轴线。 
  始建于明代,清代曾多次修缮,是明消楼阁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大同,楼阁林立,建筑华丽,东有和阳街的太平楼;西有清远街的钟楼;北有武定街的魁星搂;南有永泰街的鼓楼。可惜这些楼阁大部分毁于历代兵火和自然灾害,只有有鼓楼幸存下来。 
  大同鼓楼是十字歇山顶三层楼阁式建筑,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东西长17.65米,南北宽14.55米,高约20米。各层楼檐下均置斗拱,一、二层檐下置一斗二升交麻叶拱,三层檐下为单翘斗拱。每层四面辟门,四周都有回廊,外设凭拦,举目远眺,整个大同城一览无余。  
  鼓楼建筑独特,造型优美,布局巧妙,令人叹为观止。它典雅古朴,精致秀气,使人流连忘返。1978年全面加固修缮,并彩绘一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 云岗石窟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凿,东西绵延约一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中國古建築(一)【41P】
中國古建築(二)【52P】 
中國古建築(三)【43P】  
中國古建築(四)【40P】
中國古建築(五)【44P】
中國古建築(六)【41P】
  • 中國古建築(七)【52P】
  • 中國古建築(八)【44P】
  • 中國古建築(九)【42P】
  • 中國古建築(九)【42P】
  • 中國古建築(十)【48P】
  • 中國古建築(十一)【46P】
  • 中國古建築(十二)【53P】
  • 中國十大現代建築【圖】  
  • 中國十大古建築【圖】  
  •  

    ★★★還舊樓主收集整理★★★    ★★★還舊樓主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