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粘米饭放多少水:孩子能成为领袖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3:28:50
我们无法选择祖先,但我们可以帮助下一代飞得更高。如果你让孩子们站在你的肩膀上,他们必定看得更远!                                                                                                                                                              
                                                                                                                                                          ——约翰•马克斯韦尔

赢在起跑
      “赢在起跑,赢得未来”,很多人听说过这句话,可是为什么这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仅仅是人的教育,人的成功要从孩子抓起吗?我们也听说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也仅仅意味着起初阶段很重要吗?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在1988年奥运会上,包括卡尔•刘易斯在内的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四个人站在了4*100米接力赛的起跑线上。所有人都认为卡尔•刘易斯会再获一枚金牌,而且这四位选手都是美国队这一专项的金牌获得者,没有人会想到美国队会输。然而,就在最后一棒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美国队员掉了接力棒,夺冠的梦想破灭了。掉了接力棒,接棒失手,他们所有的潜力都不复存在了。

       不是因为没有潜力,而是因为输在了下一棒的起跑点,输在了接力上。这跟我们的家庭教育何其相似,很多父母非常优秀,他们创造了无数“财富”(物质的、精神的,个人的、社会的),可就是在接力传承时失利了——优秀的父母却没教出优秀的孩子!这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悲剧:一代人没能把继续比赛的资源传到下一代人手中,而很多年轻一代却在起跑线上不断徘徊,手中却没有接力棒!

     “让孩子赢在起跑”,其实,是在让孩子赢在接棒,“起跑”是接棒时的“起跑”。接不了棒,跑的再快也是瞎跑,正如一个孩子如果品德不好,能力越强,危害越大。作为父母我们是否思考过如何把手中的接力棒传给孩子,而作为孩子又是否意识到了人生接力赛的接棒工作。

       教育不是单方面行为,就如同接棒,有一方准备不好就接不好棒,接棒就在一刹那,而准备工作却要提前进行,却要花大工夫。量变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质变往往是一瞬间,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孩子,很多决定仿佛是刹那间决定的,实则不然,而是前边的很多影响,很多“准备”。

孩子不是没有天分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事实,这个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总是少数,精英也是少数,那其他人就没有天分,没有可能成为精英么?我们往往被最顶尖的人吸引,却忽略了顶尖人士下边的人,仿佛优秀人才只是那些塔尖的人,其实不然。一般来说,关注一个比赛,我们常常对冠军印象深刻,而鲜有关注亚军和季军。对于孩子的学习,过问起来,也多是关注是否是班上的前几名。
    
      我们常常片面的理解“领导”,仿佛领导就是钱和权,其实不然,还有更本质的东西,我把更本质的东西叫做“影响力”——影响别人就是领导才能,而这个才能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掌握。
    
       这段时期,我一直跟冯德全老师交流,通过对早期教育的了解,我发现孩子并非没有天分,相反,他们的天分往往由于没有准备,没有开发而流失了,也正是由于此,才有了“人才的流产远甚于孕妇的流产”的感慨。按照冯老师早教理论开展的幼儿园,有很多,我最近有幸接触了重庆吕园长,从她那里获知她幼儿园的孩子,走出幼儿园时,每个孩子都很活波快乐、性格健全,同时多才多艺,让我震惊的是幼儿园里所有孩子最少能认知500个单词,多数在1000个。这些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的孩子,经过耐心的呵护培养却能成为闪烁的“明星”。
    
      反过来,看看我们中学的孩子,出问题的比比皆是,真的是孩子没有能力么?不是没有能力,是我们让孩子的能力隐藏了,或者说,我们是不尽职的“医生”,我们给了孩子错误的诊断,谁说孩子失败了?!看看下边的例子:
       乔丹上高一的时候曾从校篮球队被淘汰下来。
       迪斯尼曾被一家报社解雇,理由是他“没有好点子”。
       爱因斯坦到了4岁才会说话,7岁才识字。
       按照贝多芬的音乐老师的观点:“贝多芬当作曲家前途渺茫。”
       爱迪生小时候的老师说他奇笨无比,什么也学不会,
       导弹和火箭专家沃纳•冯•布朗博士十几岁的时候数学考试不及格。
       一位权威这样评价著名橄榄球教练文斯.隆巴迪:“他对橄榄球的知识一窍不通,缺乏动力。”
       艾萨克•牛顿爵士毕业时在全班倒数第二,地理没及格。
    
      孩子不是没有天分,而是我们是否有勇气和耐心等待孩子成长,父母期盼孩子成长如同农民期盼庄稼成长,可结果却不同:农民不会责怪庄稼幼苗长的慢,不会认为庄稼幼苗没有潜力,相反会思考自己有哪些地方没做到位,是不是没有浇水,是不是没有施肥;而家长教育孩子却不同于农民,总是责怪孩子,总是嫌孩子成长的慢,在家长急功近利的唠叨、“督促”中,孩子反而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更要命的是,家长很少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很少把教育当作一件需要长期准备的事儿来看待。孩子一出问题就大惊小怪,仿佛天要塌地要陷,而父母的各种忧虑也加剧了孩子的不安。
    
      说实话,孩子不是没有天分,作为父母是否做足了准备?

领导能力的误区
       有不少人对领导能力产生误会,认为自己的孩子生来不是当领导者的料。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其实源自于我们对领导者应当是什么样子在内心形成了错误的想象,当我们看自己的孩子,发现他们不符合我们心里既定的领导者模式,就认定他们不能做领导,这是很可悲的。
    
        每个人都有影响他人的能力。一旦一个人找到了人生的目标,过理想中的生活,他们自然地成了领导者。对于一个人来说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他们天赋的目标,学习实现目标的技巧,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领导才能。假如我们用一个标有刻度——比如一到十——的尺子来测量,我们会得到不同的数值,你的孩子可能只是三。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可能永远也到不了十,但是却可以通过学习,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让自己的领导力从三增长到六。他们可能不是一家股份公司的首席执政官,不是某个政府部门的官员,但他们使自己的领导才能翻了一番!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达到他们自己的潜力所能达到的高度,而不是父母的期望值。
    
       很多人觉得领导意味着控制局面,掌握权力,其实不然,我想很多人很清楚这个事实:一个领导者越是努力控制别人,对人的控制就越小。卓越的领导者不把控制或是权力作为他们的目标,他们会建立类似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父母对于孩子的“领导”更不应该是控制,越是想控制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就会越小,一旦这种控制累积到一定程度,孩子就会爆发。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清楚这样一些事实:领导者是后天培养的,不是天生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些领导方面的潜力;每个孩子在生活总都要学习领导他人。

你做了哪些教子准备?
       很多家长在自己的工作中,可能听说过这样的话:“他只是运气好,能力根本没我强,真是走了狗屎运了!”、“我们的经理只是运气好,撞上了晋升的机会,要是给我这个机会的话,我一定会比他干得出色得多。”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类似的话,这些话很多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自我安慰罢了。我们羡慕别人取得的成绩,仅仅看到了人家风光的一面,却没有注意到他们为取得这些成就所付出的努力所做的准备,天下没有什么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没有准备任何机会都是白搭,总想着“车到山前必有路”早晚有一天会撞在“山”上的。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从前,有两个教士——威廉和汤姆,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教堂里。山间有一条小溪,他们每天都会在同一时间去溪边挑水。就这样一晃5年后的一天,汤姆没有下山挑水,威廉没有过多地在意。谁知第二天,汤姆也没出现,第三天也一样。就这样过了1个月后,威廉终于按捺不住了,要去看个究竟。
      威廉来到了汤姆的教堂,看到汤姆正在十字架前祈祷。威廉好奇地问汤姆:“你已经1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吗?”汤姆笑着说:“我带你去看看,你就会明白了。”于是,汤姆带着威廉走到教堂的后院,指着一口水井说:“这5年来,我每天做完祈祷后,都会抽空来挖这口井。虽然我们现在年轻力壮,尚能自己挑水喝,倘若有一天我们都年迈走不动时,我们还能自己挑水喝吗?又会有谁能为我们挑水喝?所以,我从没有间断过我的挖井计划。现在终于成功了,我不必再下山挑水了。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教育孩子不能期盼孩子长大了就会知道,殊不知,一旦孩子养成了不好的习惯,长大了也不容易改。为了孩子能够赢在起点,赢在接棒的起跑点上,我们应该做充分的准备,至少我们要训练孩子的接棒,训练自己的传递。要想孩子成为未来的“领导”,领袖自己,领袖自己的未来,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很有意思的是,让别人勇敢面对,从来都比自己显示出勇气要容易得多。我们想让孩子赢在未来,却没有正视自己的准备,没有为孩子铺好路,我们总喜欢让孩子勇敢,却忽略了自己。分享给大家一个小笑话:
      两个小男孩走进牙医诊所。一个孩子勇敢的说:“我要拔掉一颗牙,我不用麻醉剂,因为我们很着急!”牙医钦佩之至。他说:“小伙子,勇气可嘉!是哪颗牙?”那个男孩子转脸对着他的小同伴说:“汤米,给他看看那颗牙。”
      你准备怎样做准备?做哪些准备? 更多文章见和云峰博士博客:http://blog.sina.com.cn/pkuhy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