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版图有多大:儿科常见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16:34
典型病例:陈××,男,1 1
12

岁,因精神疲倦,夜惊啼,半年来抽搐

三次而来诊,检查:面色苍白,前囱未闭,只出 4 个牙,消瘦,头发稀疏, 血清钙、磷均低值,碱性磷酸酶升高,诊为低钙性惊厥,给予:党参 8 克、 白术 8 克、云苓 10 克、甘草 3 克、陈皮 2 克、牡蛎 30 克、龙骨 20 克。五味
子 3 克、熟地 10 克、淮山药 10 克、远志 3 克、枣仁 5 克,嘱连服 3 个月,

每日 1 剂,分 3 次服,精神转好,只抽搐 1 次。嘱再隔 2 天服 1 剂,服半年, 未再抽搐。
2.西医治疗。
(1)急救措施:惊厥时急按压人中,合谷、涌泉;用苯巴比妥纳 5~8mg
/kg/次,或安定 0.1~0.3mg/kg/次,肌注;10%水合氯醛 4~10ml 保 留灌肠;如果喉头痉挛,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术。
(2)钙疗法:缓慢静脉注射 10%葡萄糖酸钙 5~10ml,加于 10%葡萄
糖 20ml 中,每日 1~2 次,抽搐停止后,改为口服 10%氯化钙 5~10ml(先 用糖水稀释 5~10 倍,以免刺激胃粘膜),每日 3 次,3~5 天后,可改用乳 酸钙或葡萄糖酸钙。
(3)维生素 D 疗法:剂量用法见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
(4)佝倭病使用维生素 D 治疗前几天,或同时给予钙剂治疗。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及其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从鼻腔到环状软骨下端部位的鼻、咽、喉的粘膜炎症。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属中医感冒、咳嗽、乳蛾、喉痹等范畴。
临床主要表现常有鼻塞、流涕、头痛、咽痛、咳嗽或有发热等症状,或
扁桃体红肿、化脓。婴幼儿常可出现呕吐。腹泻,一时性高热,抽搐等兼证。 中医认为小儿稚阳稚阴之体,脏腑娇嫩,肌肤薄弱、防御外邪能力差, 加之不知自理,寒热失调,六淫之邪乘机入侵,从皮毛或鼻孔最先罹患,故
表现为上呼吸道的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由于上呼吸道解剖的特点,易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加 之免疫功能不足,常有反复出现的现象。可为支气管炎,支肺炎,急性肾炎, 风湿热,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脊髓灰质炎等) 的前驱期。
(一)中医辩证治疗
1.外感风寒型。 主证: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不发热或发热轻,
舌淡红、苔薄白、脉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苏翘解表汤。
  苏叶 6 克,荆芥 6 克(后下),防风 6 克,银花 10 克,连翘 10 克,桔 梗 8 克,前胡 8 克,北杏 8 克,甘草 3 克。
  方解:苏叶、荆芥、防风辛温解表,桔梗、前胡、北杏宣肺助前药以散 寒,小儿外感风寒有旋即化热之变,故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甘草调和 诸药。
2.外感风热型。 主证:发热有汗,鼻塞流浊涕,头痛,咽喉红肿痛,咳痰色黄,口渴面
赤,唇红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深红。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止咳利咽。
方药:

(1)咽痛,发热明显者,用银翘散加减:
  连翘 10 克,银花 10 克,桔梗 8 克,薄荷 5 克,竹叶 6 克,荆芥 6 克(后 下),淡豆鼓 6 克,牛蒡子 5 克,甘草 5 克,板蓝根 10 克,黄芩 7 克。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竹叶以加强清热之功。薄荷、豆鼓、荆 芥辛凉轻散解表。桔梗、甘草、牛蒡子宣肺解表、去风痰、利咽喉。芦根清 热生津。加入板蓝根、黄芩更加强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
(2)咳嗽较多者,用桑菊饮加减:
  桑叶 10 克,菊花 10 克,连翘 10 克,北杏 8 克,苇茎 12 克,桔梗 8 克, 薄荷 5 克(后下),甘草 3 克,板蓝根 10 克,黄芩 7 克。
  方解: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北杏清咽 利隔,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加入板蓝根、黄苹增 强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
3.兼证。 不论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均可出现夹痰、夹滞、夹惊三个兼证,可辨
证加下列方药:
  (1)外感夹痰:咳嗽、痰粘稠、咳声重浊、声嘶、便秘、小便黄者加瓜 篓仁 10 克、冬瓜仁 10 克、苇茎 12 克、北沙参 12 克、麦冬 8 克;如喘嗽加 甚,转为支气管肺炎时,可用麻杏石甘汤;如咳而痰稀者加橘红 5 克、瓜蒌
仁 10 克、桑皮 10 克、浙贝 10 克、炙麻黄 3 克。
  (2)外感夹滞:胃院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肠鸣腹泻、大便酸臭、 口气臭秽、嗳气舌红、苔黄浊,指纹紫滞者加霍香 6 克(后下)、积壳 6 克、 莱腋子 10 克、谷芽 12 克、布楂叶 15 克;壮热口渴、纳呆、腹胀便秘者,加
大黄 5 克(后下)、元明粉 5 克(冲)。
  (3)外感夹惊:啼叫不宁,睡中易惊齘,壮热,昏睡或睡中阶齿,抽搐 等,舌尖红赤,指纹青紫而滞,加钩藤 8 克,蝉衣 5 克、羚羊骨 10 克(先煎)、 全蝎 3 克。
(二)西医治疗
  (1)高热用阿斯匹林,5~10mg/kg/次,或安乃近等退热药,或新雪 丹 1/3 支至 1 支。
(2)惊厥处理:10%水合氯醛 0.15~0.6mg/kg/次。鼻饲或保留灌
肠,或肌注苯巴比妥 5~8mg/kg/次,必要时 6~8 小时可重复使用。有惊 跳或有高热抽搐病史者可口服苯巴比妥 1~2mg/kg/次作预防。
(3)如有细菌感染者,可选用青霉素、鱼腥草等注射液。
(4)外用药:冰硼散,双料喉风散喷喉;麻苯滴鼻液滴鼻。

[急性支气管炎及其治疗]


  急性支气管炎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伴有外感症状,是小儿呼吸道常见 疾病。
本病属中医咳嗽范畴。 主要临床表现为初起干咳,后有痰,一般无发热,但婴幼儿可有发热气
促、呕吐。肺部听诊一般无异常,但可有少许干性啰音或散在性湿啰音。X 线检查肺部纹理增粗。病程 5~10 天可痊愈,少数病儿病情反复可致成慢性 支气管炎。

  中医认为本病以咳嗽为主,与肺关系至大,肺为娇脏、主宣降、合皮毛。 外感风寒或风热,使肺气闭郁,失其宣降作用,则咳。故辨证施治应注意风 寒或风热之分。
  西医认为本病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传染病后(如麻疹、流感、百 日咳等),病原多为病毒,部分为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及流感杆菌等。
(一)中医辨证治疗
1.风寒咳嗽。 主证:咳频,痰清稀,流清涕,恶寒无汗,发热头痛,喉痒,声重或全
身疾痛,舌苔薄白,质淡,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化痰。 方药:止嗽散加减。
紫苑 8 克、桔梗 8 克、白前 8 克、百部 10 克、荆芥 6 克(后下)、陈皮
3 克、法夏 8 克、麻黄 3 克、北杏 8 克、甘草 3 克。 方解:方中荆芥疏风解表,百部、紫苑理肺止咳,白前、陈皮、桔梗利
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与洁梗同用可以开上宣肺。本方能止嗽化痰、兼解 表邪。加入麻黄、北杏。增强宣肺解表作用。
2.风热咳嗽。 主证:发热,头痛,咳嗽声重,痰黄粘稠难咯,口渴咽痛,微汗,舌质
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麻黄 3 克,石膏 18 克,北杏 8 克,甘草 5 克,黄芩 8 克,连翘 10 克,
苇茎 12 克,桔梗 8 克,瓜萎仁 10 克。 方解:方中麻、杏、石、甘四味功能宣泄郁热,清肺平喘。加入黄芩、
连翅清热解毒,苇茎、桔梗、瓜蒌仁宣肺化痰。
  加减法:痰多者加天竺黄 6 克、胆南星 6 克、冬瓜仁 10 克;痰多大便于 结者加莱腋子 6 克、桑白皮 10 克;痰中有血丝加北沙参 12 克、知母 8 克、 麦冬 10 克。
(二)西医治疗
同上呼吸道感染。

[肺炎及其治疗]


  肺炎是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为主要症状的小儿呼吸道常见病。属 中医风温、咳喘、肺炎喘嗽,马脾风等范畴。
  临床表现示病情轻重而不同,轻者只有轻度发热、咳嗽、气促、痰稀薄、 轻微鼻煽;重者烦躁不宁、喘憋、呼吸时呻吟、浅快、鼻煽、三凹征、口唇 及指甲青紫、或嗜睡萎靡,面色发灰、心衰、惊厥等。
  中医认为外感邪热或其他疾病所致,使邪热入里、化热生火、炼液成痰、 痰阻气道、肺气痹阻,可表现为喘咳、痰鸣、气急、鼻煽等证。若邪陷心肝 则可出现神志障碍、谵妄、惊厥、抽风;入营动血,则又见吐血,皮肤瘀斑 等症,及至心气内亏,心阳不振,即见暴脱之征。
  西医认为本病因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所致,故出现不同类型的肺炎。 各种类型肺炎的鉴别见表 4—1。
  


表 4-1

各种肺炎的鉴别表

支气管肺炎
(肺炎球菌 等)大叶肺炎(肺 炎球菌)金黄色葡萄 球菌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
多发年龄
婴幼儿
较大儿童
婴幼儿任何年龄(婴 儿多)学龄儿童
一般情况发热、咳嗽、 气急、鼻煸, 脸苍白发绀, 烦燥,呕吐, 腹泻起病争,高 热,寒战,唇 苍白或紫,鼻 煽;重者惊 厥,休克常见于冬春 季可继发其 他肺炎后,不 规则发热或 驰张热、中毒 症状较重可 出现猩红热 样皮疹先有上炎症 状,呈稽留或 驰张热、神 经、系统症状 出现早,如嗜 睡萎靡,面色 发灰可有心 衰,惊厥冬季多见,起 病 慢,休温不高,咳 嗽为刺激性,可阵 发性缺氧
肺部体征
肺有中细湿■ 音初期呼吸音 低,后出现叩 诊浊音和管状 呼吸音早期呼吸音 减弱,有散在 湿■音发热 3~4 天后 肺才有湿■ 音不明显仅呼吸 音 低或少■音
X 线所见
早期肺纹理 粗,后呈斑片 影状阴
全叶或节段阴 影
常 见 肺 大 泡、肺脓肿大小不等片 状,后融合
以两肺下野 及右上肺多 见单侧云雾状,可延 至, 肺野,以下 叶 多,体征轻和,而 胸片阴影显著,为 本病特征多数正常或 偏高
多数增加明显增高可达
2 万以上增加或下降多数减少或 正常

(一)中医辨证施治
1.风邪闭肺。
(1)风寒闭肺(多见于肺炎早期)。 主证:发热、咳嗽、气促、痰白清稀、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而数,指纹青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加减。
  麻黄 3 克、北杏 8 克、甘草 3 克、陈皮 3 克、法夏 8 克、芥穗 6 克(后 下)、白芥子 8 克、莱菔子 10 克。
  方解:麻黄、荆芥穗辛温解表;北杏、陈皮、法夏、白芥子、莱菔子、 甘草宣肺化痰。
(2)风热闭肺(多见于急性肺炎)。 主证:发热、咳嗽、气急、有汗、轻微鼻煽、口渴、胸 痛、舌质红、
苔黄、脉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化痰。 方药:麻篓汤(自拟经验方)。
麻黄 3 克、北杏 8 克、石膏 12 克、甘草 5 克、瓜篓仁 10 克、莱菔子 10

克、黄芩 10 克、连翘 10 克。 方解:麻、杏、甘、石辛凉宣泄、悟肺个喘;加瓜篓仁、莱菔子化痰降
气,使气顺痰消;加黄芩、连翘以肃肺清热,解毒宁金。
(3)风温闭肺(急性肺炎)。 主证:咳嗽气急明显、鼻煽、高热汗出、烦渴、胸痛、口唇青紫、痰黄
粘稠或铁锈色,舌质红、苔黄粗、脉数。 治法:清热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五虎汤合三黄石膏汤加减:
  麻黄 3 克,北杏 8 克,石膏 12 克,甘草 5 克,细茶 6 克,黄芩 10 克, 黄连 3 克,葶苈子 6 克,菜菔子 10 克,桑白皮 10 克,黄柏 8 克。
  方解:麻杏石甘汤加细茶,为五虎汤,除宣肺平喘外,有清热化痰作用, 常用于暴喘,即所谓“马脾风”证。配三黄以泻三焦之盛火,葶苈、莱菔二 子以降气化痰,桑白皮以肃肺清热。
2.痰热闭肺(重症肺炎)。 主证:咳嗽气急、明显鼻煽、高热口渴、口唇微绀、痰黄粘稠、大便干、
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在气关以上。 治法:清热宣肺、豁痰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享虏大枣泻肺汤。
麻黄 3 克,北杏 8 克,石膏 15 克,甘草 5 克,鱼腥草 15 克,葶苈子 6
克,天竺黄 8 克,桑白皮 10 克,猴枣散 1 支(冲服),鲜竹沥汁适量。 方解:麻杏甘石宣肺平喘;鱼腥草、桑白皮清泻肺热;葶苈子,天竺黄、
猴枣散、鲜竹沥汁化痰清热、降气平喘。
  加减:严重青紫者,去北杏加丹参 10 克、赤芍 6 克、红花 3 克以活血去 瘀;热入营血、神昏谵语、舌绛者,宜清营解毒、宣肺平喘,上方合清营汤 加富蒲 5 克,郁金 6 克,并冲服紫雪丹。
3.正虚邪恋(迁延性肺炎或肺炎后期)。
(1)肺阴虚。 主证:低热、多汗、口唇樱红或潮红,干咳、痰少、舌红、苔白薄或干,
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沙参麦冬汤合青蒿鳖甲汤。
北沙参 12 克、麦冬 10 克、青蒿 6 克(后下)、鳖甲 15 克、知母 8 克、
川地骨皮 10 克、瓜篓仁 10 克、丹皮 6 克、赤芍 6 克、桑皮 10 克、莱菔子
10 克、甘草 5 克。 方解:沙参、麦冬、知母益阴清热。丹皮、赤芍凉血清热。鳖甲滋阴退
热,入络搜邪。青蒿清香透络、合地骨皮有引邪外出,退热除蒸之效,加入 蒌仁、桑白皮、莱菔子、甘草清化肺之恋邪郁热。
(2)肺脾气虚。 主证:低热多汗、面白神疲、纳呆便溏、四肢欠温、咳嗽无力、痰多清
稀、舌清、苔薄白、指纹浅色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健脾、温化痰浊。 方药:陈夏六君汤合保元汤。
  党参 10 克,白术 8 克,云菩 10 克,炙甘草 3 克,陈皮 6 克,法夏 6 克, 北茂 10 克,玉桂 0.8 克(焗)。
  
  方解:陈夏六君汤益气健脾、化痰和胃;参、蔑、桂、草为保元汤,温 阳益气、合陈夏而温化痰浊。
4.变症治疗。
(1)肺气闭塞、心阳虚衰(肺炎合并心衰)。 主证:神疲面白,唇口发钳,心悸气促,汗出肢冷,脉虚细数或虚数,
舌质暗红,苔白,指纹沉,面色青,可达命关。 治法:温补心阳、数逆固脱。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
  人参 5 克,附子 5 克,龙骨 30 克,牡蛎 30 克,白芍 12 克,炙甘草 8 克,丹参 10 克。
  方解: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阳救逆,龙骨、牡颇潜阳敛汗,白芍、甘 草和营护阴,丹参化瘀活血、通闭塞之血脉。
(2)内陷心肝、热盛动风。 主证:发热不退,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项强,两目上视,呼吸减促微
弱或叹气、舌红绛、苔黄、脉弦,指纹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角钧藤汤加减。
  羚羊角 1 克(或羚羊骨 15 克)、白芍 10 克、生地 10 克、钩藤 8 克、连 翘心 10 克、菖蒲 8 克、知母 8 克、石膏 15 克、寒水石 15 克、莲子芯 8 克、
甘草 5 克。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方解:羚羊角平肝熄风,生地、白芍甘草滋液护阴,石膏、知母、寒水 石以清风热,连翘心、莲子心、富蒲清心开窍。
(二)西医治疗
  根据不同类型肺炎,选用不同抗菌素。细菌感染者,可用青毒素、红毒 素或先锋霉素;病毒致病者,用吗啉呱等;·支原体致病者,用红霉素。

[喘息性支气管炎及其治疗]


  喘息性支气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炎,临床特点除急性支气管炎 症状外,还有喘息表现及反复发作。多见于 3 岁以下虚胖儿。患儿有湿疹或 其他过敏体质史,部分病儿可发展为典型支气管哮喘病。
本病属中医咳喘、哮喘范畴。
  临床表现:初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热不高,咳嗽,不咳时喉部常听 到痰鸣。哭吵、烦躁时咳喘加剧可伴哮喘性呼吸困难,喘呜甚响。肺部听诊 呼气延长以哮呜为主,吸气时可闻湿性啰音。
  中医认为本病因肺脏受累,失其清肃、宣降功能,气道受阻,痰气搏击 则为咳为喘。
  西医认为病儿原有过敏素质,加之上呼吸感染,致支气管痉挛或狭窄, 适成呼吸困难所致。
小儿下呼吸道喘息疾病鉴别见表 4—2。
(一)中医辨证施治:与支气管哮喘相同。
(二)西医治疗
1.有感染者用抗菌素。
2.哮喘发作用异丙嗪肌注 1mg/kg/次,或氯丙嗪(剂量同),并可用

氨茶碱口服 2—5mg/kg/次。
3.激素:与支气管哮喘同。
4.支气管菌苗注射预防发作。
5 .体弱者或伴佝偻者,可补给维生素 A 、 D 及钙剂。
小儿下呼吸道喘息疾病鉴别表
表 4-2



疾病


年龄


过敏史 吸入抗
原诱发 试验或 抗原皮 试阳性 症状与体征
发热
肺部听诊
喘息特点 肾上 腺素 治疗 血清 IgE 水 平哮喘性 支气管 炎
1 至 3 岁
约 30 %
少数有
低中度中等度湿■ 音伴呼气时 间长与喘鸣无明显发作 性大多无 数可升高
毛细支 气管炎
小于 6 个 月婴儿多 见
有少数

同上少数高 热早期以笛音 为主, 24 小 时后听到捻 发音
持续性
无效
可升高腺病毒 肺炎暴 喘型
6 月至 1



高热早期于■音 为主, 4 至 5 天后有中细 湿■音
持续性
无效
不升高
婴幼儿 哮喘症
6 月至 3


有开始一般无 热,感染为过 敏原者有发 热呼气延长高 音调喘音为 主常在清晨或 夜间突然发 作
有效
升高




[支气管哮喘及其治疗]


  支气管哮喘为小儿常见的一种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发作性哮呜、 气喘为主,伴有咳嗽、痰涎为特征的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 病率最高。
  本病由于以哮鸣或气喘为主,故属中医“哮证”或“喘证”范畴,由于 哮必兼喘,故一般统称“哮喘”。
  临床表现:有反复发作史,具发作性特点,起病急,喉中哮鸣,气喘痰 壅,咳嗽胸闷,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如以后逐渐平复,则为轻证。如持续 不解,甚至出现张口抬肩、面色灰青、肢冷汗出、面目浮肿、脉微弱欲绝, 则多为险逆之证。
  发作时肺部听诊可有哮鸣音及干性啰音。痰及血白细胞分类中嗜酸球均 增高。X 线呈肺气肿或局部肺不张。皮肤试验可明确过敏原。
  中医认为本病因先天或后天因素,致气虚痰伏,加之外感风寒或饮食失 慎、外邪引动伏痰,搏击气道,升降失司,肺失肃降,故哮鸣喘息发作,移
  
时气降痰顺,渐至平复。但终因肺脾肾气虚,痰伏结臼,偶遇风寒或饮食差 异,又再发作。故发作时治肺祛邪,缓解期治脾肾以扶正。
  西医认为本病是一种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多有家庭史或个人过敏 史,外因以气候突变、饮食生冷,或多种致敏原如尘埃、花粉、细菌、螨, 或鱼、虾、蟹等。其病理基础为过敏原引起支气管痉挛,粘膜水肿和粘液分 泌增多,使毛细支气管管腔变窄,造成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有哮鸣音,呼 气延长。
(一)中医辩证施治 分发作期及缓解期的治疗。
1.发作期。
  (1)寒证。主证:咳嗽喘促、喉中哮鸣、呼气延长、痰白稀有泡沫、面 色■白、四肢不温、小便清长。重者端坐呼吸、张口拾肩,面青灰,汗出, 舌质淡、苔白薄或白腻、脉缓或滑。
治法:温肺散寒,降气平喘。 方药:小青龙汤加三子养亲汤。
  干姜 1.5 克,桂枝 3 克,麻黄 3 克,白芍 10 克,细辛 1.5 克,法夏 8 克,五味子 5 克,苏子 8 克,白芥子 5 克。莱菔子 10 克,甘草 5 克。
方解: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芍药与桂枝配合调和营卫;干
姜、细辛、半夏温中蠲饮、散寒降逆,配以五味子之收敛,散中有收,以防 肺气耗散太过。凡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以致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者有解表 化饮、治咳平喘之效。加苏子降气行痰,白芥子畅隔除痰、莱菔子消食化痰。
(2)热证。
  主证:咳嗽喘促,喉中痰呜,呼气延长,咯痰黄稠,烦躁胸闷,口渴饮, 小便黄,大便结,舌红苔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石膏。
  麻黄 3 克,银杏 10 克,黄苹 8 克,桑白皮 10 克,苏子 8 克,法夏 10 克,款冬花 10 克,北杏 8 克,甘草 5 克,石膏 15 克。
方解:麻黄、杏仁、开肺疏邪,法夏、银杏、苏子化痰降浊,黄芩、桑
皮、石膏除郁热而清肃肺气,款冬花、甘草甘润养肺燥而益金。
2.缓解期。 主证:肺脾两虚:咳嗽气短,咯痰清稀,面白无华,倦怠无力,纳减消
瘦,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濡无力。
  肾气虚:喘咳,气短,动则喘甚,呼多吸少,四肢不温,语音低微,舌 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肺健脾温肾。 方药:补肺健脾温肾汤(自拟验方)。
党参 10 克,熟地 10 克,五味子 3 克,款冬花 6 克,获苓 12 克,淮山
12 克,胡桃肉 12 克,茧丝子 10 克,地龙 6 克,炙甘草 3 克。 方解:党参益气补肺,熟地、五味子滋肾敛肺,款冬花润肺下气、化痰
止咳,茯苓、淮山健脾渗湿,胡桃肉、茧丝子温补肾阳,地龙通络解痉,甘 草调和诸药。
(二)西药治疗
1.急性发作期。

  (1)抗菌素:合并感染者可选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或根 据痰涂片培养菌种药敏结果选用抗菌素。
有怀疑病毒感染者可用聚肌胞,1 岁以上 2mg/d 肌注,连用 2 天。
(2)止喘药:不论寒证热证可选用 1~3 种。
  ①氨茶碱:2~5mg/kg/次,日三次口服,如夜间发作可加服 1 次。如 喘甚,可用 2~3mg/kg/次加 10%葡萄糖 250 毫升静滴,速度宜慢。
②舒喘灵:0.1mg/kg/d,分三次口服。
③盐酸肾上腺素:2 岁以上 0.2ml,2 岁以下 0.1ml,皮下注射。
④赛庚啶:对反复易感冒流涕病孩尤宜,可与舒喘灵合用,0.25mg/kg
/d,分 2~3 次口服。
⑤肾上腺皮质激素:多用于喘憋严重和持续发作。用地塞米松 0.1~
0.5mg/kg/d,一般最好配合抗菌素静滴,用 1~2 天,症状缓解后改口服, 或即停药,或用强的松 1~2mg/kg/d,分三次服。
⑥酮替芬:0.08~0.1mg/kg/d,分早、晚服,连续 3 个月。
(3)止咳化痰药:可选用氯化铵或碘化钾等。
(4)超声雾化吸入:庆大霉素 1 万单位,地塞米松 1mg,2—糜旦白酶
1mg,每天 1~2 次。
(三)饮食疗法 适用于缓解期调养之用。
(1)人参胡桃肉汤:人参 5~10 克,胡桃肉 20 克,煎汤饮服.有补肾
益气作用。
  (2)参蛤散:人参 10 克、蛤蚧 1 对去头足、研末,每次 2 克,日 2~3 次,功用同上。
(3)乳狗肉 250 克,生姜 50 克,制附子 10 克,炖服。
  (4)五味子 30 克煎液,鸡蛋 10 个浸于煎液 10 天,冬至后每天蒸服 1 个,可减少复发。
(5)鹿胎 1 副,洗净挑去红筋,加姜堡水服。
  (6)鹌鹑 1 只,剥净去毛内杂,加入川贝母(打碎)10 克,水 1 碗, 置炖盅隔水炖 1 小时,加少许姜盐,饮汤食肉。
(7)田鸡一只去内脏,胡椒 10 克加水一碗隔水炖 1 小时,饮汤食肉。
临床中以 1、2、3 多用。能起到缓解哮喘,防感冒,强壮身体的作用。
(四)敷贴疗法
  白芥子 3 克、细辛 0.6 克、胡椒 1 克,共研细末,生姜汁调勺,夜间贴 于肺俞、百劳穴上,白天取下,以效为度,亦可于三伏天敷贴,取冬病夏治 法。
(五)针刺疗法
(1)体针:发作时针定喘、孔最、肺俞、足三里、太渊。
(2)耳针:定喘、内分泌、平喘、肾、脾、肺。
(六)单方
(1)地龙散:地龙干炒香研未 2g/次,日三次。
(2)胎盘粉:胎盘洗净研未 3g/次,日三次。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口炎及其治疗]


(一)鹅口疮及治疗 本病证是口腔、颊粘膜,舌上有白色如乳块样白屑,有流涎,拒食、烦
躁等症。 本病为婴儿常见的口腔疾病,因为白色乳块样白屑酷似鹅口,故称“鹅
口疮”,如果治疗不及时白屑可蔓延至咽喉。食道、气管,影响呼吸与吮吸, 也可出现危候。
  中医认为本病与心脾积热和虚火上炎有关,多见于体弱及营养不良等慢 性病婴儿。
  西医认为本病为口腔粘膜感染白色念珠菌,或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而 引起菌群失调。
1.中医辨证治疗。 本病多因积热、虚火而致,用药宜清热泻火、滋阴降火,多用灯芯、竹
叶、木通、山桅子、生地、黄柏、丹皮、麦冬。并配合外用药。
(1)心脾积热: 主证:白屑见于颊粘膜,或舌面等,其周围红色,可波及口唇、牙龈、
软胯。烦躁不安,哭闹,流涎,拒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赤、苔
黄、脉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热泻火,解心脾积热。
方药:清热泻脾饮加减(本方为鹅口疮常用方剂)。
  黄芩 5 克,黄连 3 克,灯芯 2 扎,桅子 6 克,石膏 12 克,生地 8 克,赤 茯苓 10 克,甘草 2 克。
方解:黄连、山栀清心泻火;黄芩、石膏泻脾胃郁热;生地凉血滋阴以
制火;赤茯苓,灯蕊引热下行。诸药合用,积热泻除,火不上薰。 加减:发热加银花 10 克、连翘 10 克,清热解毒;便秘加大黄 6 克通便
泻火;小便短赤加木通 10 克清热导赤;口渴加天花粉 10 克、葛根 15 克生津
止渴。
  典型病例:黄×,女,8 个月,发热 2 天,口腔左颊粘膜及下牙龈见白 色乳块状白屑一天,烦躁不安,拒乳,流涎,大便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 指纹紫滞,来我门诊治疗。诊为鹅口疮(心脾积热型),给予黄芩 6 克、黄
连 3 克、灯芯 3 扎、竹叶 6 克、麦冬 6 克、银花 8 克、白芍 10 克、生地 8
克、布渣叶 10 克、蒲公英 10 克、甘草 3 克。连服 3 剂,加维生素 B21 片每
日 3 次,白屑明显减少,热退。
(2)虚火上浮。 主证:口腔白屑散在,周围焮红不明显,或口舌糜烂,颧红,手足心热,
口子不欲饮。低热,食欲不振,大便或溏,小便赤,舌光少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阴潜阳,引火归原。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熟地 10 克,山萸肉 6 克,淮山药 10 克,茯苓 10 克,泽泻 6 克,丹皮 6 克,肉桂 3 克(焗服)。
  方解:熟地养血补肾,益阴填精;山莫肉滋阴补肾,固涩精气;淮山药 健脾补气,茯苓、泽泻渗湿,导火下引;丹皮凉血退热;肉桂纳气,引火归
  
原。
  加减:白屑色淡红,面白神疲、纳呆便搪,可用黄柏 6 克、白术 8 克、 扁豆 10 克;白屑较多、吮乳困难加蒲公英 30 克。
  典型病例:余××,男,9 个月,因发热,口流涎,胃口不好,来我门 诊,见其下唇白屑散在,周围微红不明显,手足心热,体温 38℃,舌质红光, 少苔、脉细数,诊为鹅口疮(虚火上浮型)。给予熟地 10 克、山萸肉 6 克、 泽泻 6 克、丹皮 6 克、茯苓 10 克、淮山药 10 克、知母 6 克、黄柏 5 克、甘
草 5 克。日服 1 剂,连服 3 剂,白屑明显减少,再给予上方去黄柏、熟地, 加谷芽 12 克、布渣叶 12 克,两剂而愈。
2.西医治疗:
  (1)用 1%龙胆紫或 10%硼砂甘油外搽,或用冰硼散、双料喉风散、西 瓜霜等外搽局部。
(2)必要时口服制霉素及维生素 B2。
(二)口腔溃疡(口疮) 本病主要为口腔粘膜,舌面、舌尖、齿龈或上胯出现大小不等黄白色如
豆粒样溃疡点,流涎,易出血口臭。可分为溃疡性口炎或疮疡性口炎二种。 本病常见于小儿,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急性传染病等,可为诱因。 中医认为:由于小儿脾胃、心经有热,或阴虚火旺引起。 西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梭状杆菌与文森氏螺旋体混合感染、维生素 B2
缺乏等引起。
1.中医辨证治疗: 本病多为脾胃有实热或虚热,所以在治疗上,以清泻心脾积热、滋阴降
人为主,多加入山桅子,木通、竹叶、连翘,或六味地黄丸(汤)为主。
(1)脾胃积热实证。 主证:唇或口腔粘膜发生小水泡,微痛灼热,大多为针尖大小,透明,
四周有红晕,散在性或成簇汇集。小疤破溃以后,相互融合,出现黄色或白
色溃烂点,周围鲜红,伴有发热口臭,便秘,尿黄赤短,舌边红,苔黄或黄 腻脉浮数。
治法:泻心清脾,清热解毒。
方药:凉膈散合导赤散。
黄芩 8 克,连翘 10 克,桅子 8 克,大黄 5 克,芒硝 8 克,竹叶 8 克,薄
荷 5 克(后下),甘草 3 克,生地 8 克,木通 6 克。 方解:黄芩、连翘、桅子清热解毒;大黄、芒硝通腑泻火;竹叶、木通、
甘草清心除烦,利小便;薄荷升散郁火;生地清热凉血。 加减:同鹅口疮。
  典型病例:蒙×,男,11 月,唇或口腔粘膜多有小水疱,有微痛,而来 门诊。观其溃疡针尖大小,透明,周围有红晕,散在性或成簇汇集小疱破裂 后互相融合成溃疡烂点,色不甚红,诊为口疮(脾胃积热型),给予泻心清 脾,清热解毒凉隔散三剂,药后效果明显好转。
(2)虚火上浮(胃热阴虚)。 主证:口舌溃疡已数日或迁延不愈,周围粘膜充血不明显,口臭不明显,
口渴饮、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或光苔,脉细数、指纹紫。 治法:滋阴降火,清心泄热。 方药:知柏地黄汤合泻心汤加减。

  知母 6 克,黄柏 8 克,山萸肉 6 克,山栀子 6 克,丹皮各 6 克,泽泻 10 克,麦冬 10 克,生地、丹皮各 10 克,竹叶 8 克,木通 8 克,甘草 3 克。
  方解:生地、丹皮滋阴降火凉血;黄芩、山栀、竹叶、甘草清心泻火; 泽泻、木通导热下行;麦冬养阴生津;黄柏、知母滋阴降火。
加减:同鹅口疮。
典型病例:王××,女,1 1 岁,口舌生疮4天,伴有发热,大便 硬、小
2
便黄来我门诊。观其口疮颜色不甚红,诊为口疮(胃热阴虚型)。舌质红苔 薄光、脉细数。给予竹叶 6 克、生地 10 克、木通 8 克、甘草 3 克以清心泻火 利小便。六味汤以滋阴降火 3 剂,每日 1 剂,溃疡面仍有少许未愈合、胃纳 差。上方加麦冬 8 克,水煎分 3 次服,外用冰硼散、双料喉风散或珍珠层粉。 病愈。
2.西医治疗。
(1)大量维生素 B2、维生素 C,增加营养。
(2)注射青霉素控制感染,严重者输血少量。
  (3)外治法:局部可用 3%双氧水或 2%硼酸水洗净后,涂冰硼甘油或 碘甘油。

[厌食及其治疗]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不思饮食,甚至拒食,而 精神状态较正常的一种常见病症。
厌食症多见于城市儿童,多为 1~6 岁小孩。厌食病程一般在 1 个月以上,
体重低于正常体重 8%以上。如果长期不愈可转为疳证。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长期偏食,损伤脾胃正常的运
化功能,从而产生见食不贪,肌肉消瘦,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
  西医认为厌食的病儿原因多数为①尿 D—木糖排泄率低于正常;②唾液 淀粉酶负荷实验低下;③末梢血液及头发微量元素含量大多低于正常标准, 特别是锌、铜多数偏低。④精神因素如强烈惊吓、过度兴奋、生活环境的转 换,都可以引起情绪改变,使食物中枢的兴奋性降低,甚至由兴奋转为抑制, 引起食欲减退或拒食。
(一)中医辩证治疗
  本病以厌食为主诉,多为脾胃不和,胃阴不足,及脾胃气虚引起,由于 小儿生理特点是脾常不足,因此在治疗方面,要注意运脾,养胃,健脾。多 用白术、云苓、党参、陈皮、谷芽、麦芽、乌梅、白芍、淮山加减;另外, 还应遵循“胃以喜为补”的原则,以患儿喜爱的食物来诱导开胃,暂不考虑 其营养价值如何,待其食欲稍增后,再按需要补给,可使顽固性厌食患儿获 得食欲改善。
1.脾胃不和型。 主证:面色无光泽,不思食,或食之无味拒进饮食,身体偏瘦,而精神
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二便正常,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治法:和脾助运。
方药:曲麦积术丸加减。
白术 10 克,神曲 6 克,谷芽 12 克,麦芽 12 克,积实 6 克,陈皮 3 克,

莱菔子 10 克,山楂 6 克。 方解:白术健脾渗湿;神曲、谷麦芽消食和中;枳实宽中下气,运脾通
降;陈皮降气醒脾;莱菔子取健中有消,具有运脾醒脾之功。欲使健脾,旨 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在运。
  加减:舌厚腻,自术易苍木 7 克以燥湿;烦躁加白芍 10 克,胡连 5 克以 缓肝急。
  典型病例:麦××,男,2 岁,因不欲食偏食 1 月,消瘦,而来门诊; 因腹泻后,进而不思饮食,家中曾用高营养的滋补品而使胃肠运化功能受损。 诊断:厌食症(脾胃不和)。给予苍术 10 克、神曲 5 克、谷芽 12 克、麦芽
12 克、枳实 6 克、陈皮 3 克、莱菔子 10 克、山植 6 克、白芍 10 克、胡连 5 克以和脾助运,3 剂,日服 1 剂,胃纳转好,给予太子参 10 克、白术 8 克、 谷芽 15 克、麦芽 15 克、扁豆 15 克、淮山 15 克、莱菔子 10 克、帜实 6 克、 白芍 10 克。乌梅 6 克、陈皮 3 克、甘草 3 克,嘱隔日服 1 剂,连服半个月, 胃纳好,精神好,面色转红润,体重增加。
2.胃阴不足型。 主证: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不润,大便于结,舌苔光剥,舌
红少津,脉细。 治法:养胃育阴。 方药:养胃增液汤。
石斛 10 克,乌梅 6 克,北沙参 12 克,玉竹 10 克,白芍 10 克,生甘草
5 克,淮山 15 克,谷芽 15 克,麦芽 15 克。 方解:石斛、乌梅、北沙参、玉竹、白芍、生甘草具有酸甘化阴之意,
清而不滋腻,养胃生津;淮山补脾气、幢脾;麦芽,谷芽消导,开胃。
加减:间有腹痛,加川朴 6 克(后下)、腹皮 10 克。烦躁者,加独脚金
15 克、孩儿草 15 克。
  典型病例:武××,女,3 岁。因不思食,精神疲倦,口渴饮,来门诊。 检查:面色稍苍白,消瘦,烦躁,睡眠差,口渴饮水,有时叫腹痛,大便于, 诊为厌食症(胃阴不足)。给予北沙参 12 克、玉竹 10 克、淮山 15 克、扁豆
15 克、川朴 6 克(后下)、陈皮 3 克、乌梅 6 克、谷麦芽 15 克、独脚金 15
克、胡连 6 克、甘草 3 克。服 3 剂后,口渴减少,烦躁啼哭较减,再给予上 方去川朴,加莱菔子 10 克连服半月,精神,胃纳好,睡眠安宁。
3.脾胃气虚型。
  主症:面色萎黄,精神差,疲倦,厌食,拒食,大便夹不消化食物残渣, 便质烂,汗多,舌苔薄净或薄白,脉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北蔑 10 克,党参 10 克,白术 10 克,获菩 10 克,淮山药 10 克,生苡仁
15 克,扁豆 12 克,砂仁 3 克,桔梗 6 克,陈皮 3 克。 方解:党参、北芪、淮山药益气健脾和胃补中;白术、茯苓、生苡仁、
扁豆渗湿健脾;砂仁和胃醒脾,理气宽中;桔梗引药上行。 加减:烦躁加独脚金 15 克、孩儿草 15 克、象牙丝 8 克、白芍 10 克;大
便溏烂,去白术加苍术 8 克;多汗加五味子 5 克,糯根 15 克。 典型病例:赵××,女,1 岁,因厌食 1 月、消瘦、疲倦来门诊,检查:
面色萎黄无华,消瘦,精神差,大便有时杂不消化食物,神清,多汗,诊为

厌食症(脾胃气虚),给予党参 10 克、白术 10 克、莅菩 10 克、桔梗 6 克、 砂仁 3 克、扁豆 15 克(后下)、淮山药 15 克、五味子 5 克、龙骨 20 克、牡
蛎 20 克、谷芽 15 克、甘草 5 克。眼药 5 剂,精神好转,食欲稍增,汗减少。 上方去五味子、龙骨,加北蔑 10 克。隔日服 1 剂连服 1 个月,病情均好转。
(二)西医治疗
  1.补锌:体内微量元素锌缺乏,可降低小儿食欲,产生厌食症。常用葡 萄糖酸锌或硫酸锌片等制剂,4 周一疗程。
2.多酶片 0.3~0.6 克/次,每日 3 次,饭后服。
(三)其他疗法:
1.推拿疗法(见外治法)。
2.捏脊疗法(见外治法)。

[呕吐及其治疗]


呕吐是胃内容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 本病无年龄和季节的限制,但以婴幼儿较多见,夏秋季节较易罹患。 中医认为小儿呕吐病因,多由于伤食、胃热、胃实、肝气犯胃,惊恐等
引起。
  西医认为:呕吐原因:①肠运功能紊乱,比如急性肾炎,肠梗阻等;② 感染性疾病;如腹膜炎,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猩红热,肾盂肾炎、百 日咳痉咳期;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肺炎,腹膜炎、肿瘤等;④中毒;⑤ 精神及周期性呕吐。
(一)中医辨证治疗
  本病病因复杂,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病理,所以根据病因,再结合 导滞、清热、温中、疏肝、镇惊之法,标本兼治。常用神曲,山楂,莱菔子, 黄连,竹茹,法夏,丁香,吴茱萸,白芍,川朴,全蝎。
1.乳食积滞。
  主症:呕吐暖馊、乳块,胃口不好,腹胀,夜睡不安,便秘或泻下酸臭, 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有力,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植 6 克,神曲 6 克,陈皮 6 克,半夏 8 克,茯苓 10 克,连翘 10 克, 莱菔子 10 克,谷芽 15 克,麦芽 15 克,竹茹 6 克。
  方解:山植,神曲,菜蔽子,谷、麦芽消食;法夏,陈皮和胃止呕;茯 苓健脾;连翘清热散结;竹茹清胃热止呕。
加减:大便不通,体质实者,可加大黄 3 克、帜实 6 克以通肠降逆。 典型病例:秦××,男,2 岁,呕吐 3 次,而来门诊,检查:面色稍白,
呕吐饭物,酸馊,口气臭秽,不思食,腹稍胀,轻压痛,大便秘结,缘因咋 夜过度杂食而引起。诊断:呕吐(乳食积滞)。给予保和丸(汤)加减,二 剂,无呕吐,无腹胀,精神转好,胃纳恢复。
2.胃中积热。 主证:食入即吐,呕吐酸臭,口渴喜饮,身热烦躁,面赤唇红,便秘或
臭秽,小便短而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

方药:黄连温胆汤。
  黄连 3 克,法夏 6 克,陈皮 3 克,茯苓 10 克,甘草 3 克,枳实 6 克,竹 茹 6 克,大黄 5 克,花粉 8 克,黄芩 8 克。
  方解:黄连清热泻火;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降逆;枳实行气导 滞;竹茹清热止呕;大黄通肠和气止呕;花粉生津止渴,黄芩清热泻火。
  加减:呕吐不止,加代赭石 15 克降逆,食滞加谷芽 15 克,麦芽 15 克, 山植 8 克,暑天呕吐加藿香 8 克(后下),荷叶 15 克,滑石 20 克,知母 10 克,清热解暑,芳香化浊。
  
典型病例:刘××,女,1 6
12

,因呕吐3天,发热,便结而来诊, 检

查:发热,腹痛,腹稍胀,口渴饮水,缘因吃煎炸零食等。诊断:呕吐(胃 中积热)。给予:竹茹 6 克,枳实 6 克,陈皮 3 克,半夏 8 克,茯苓 10 克, 黄芩 10 克,大黄 5 克,谷芽 15 克,麦芽 15 克,花粉 10 克,甘草 3 克。连
服 3 剂,热退,无呕吐,胃纳好,二便调。
3.脾胃虚寒。 主症:食久方吐,或者朝食暮吐,吐出物多为清稀痰水,或不消化乳食
残渣,伴面色苍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温,食少不化,腹痛便溏,唇舌淡白, 脉细无力。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方药:丁莫理中汤加减。
丁香 5 克,吴莱莫 4 克,党参 10 克,白术 10 克,干姜 1 克,甘草 3 克。 方解:党参、白术、甘草扶脾益胃,补益中气;干姜、丁香、吴茱萸温
中散寒,降逆止呕。
  加减:呕吐清水,腹痛绵绵加附子 5 克、肉桂 3 克,以温阳散寒;脾虚 夹食呕吐而乳食不化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党参 10 克、白术 10 克、云苓 10 克、甘草 3 克、木香 5 克、砂仁 3 克)。
典型病例:陈××,女,2 岁,因呕吐日久吐出物为清稀痰水,常胃纳
欠佳,或呕吐不消化食物,而来诊。观其面色白,神倦,四肢冷,舌质淡, 苔薄白,脉细而无力。诊断为:呕吐(脾胃虚寒)。给予丁萸理中汤服后, 呕吐减少,再服 3 剂,呕吐停止,胃纳增加,后以陈夏六君汤调理脾胃,面 色精神转好。
4.肝气犯胃。
  主证:暖气频频,呕吐酸水,胸胁胀痛,易怒易哭,精神郁闷,舌红苔 厚腻,脉弱。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止呕。 方药:解肝煎。
白芍 10 克,苏叶 8 克,砂仁 3 克,厚朴 6 克,陈皮 3 克,法夏 6 克。 方解:白芍缓肝之急,合苏叶舒肝之郁气,砂仁、厚朴调理脾胃气机;
陈皮、法夏和胃降逆止呕。 加减:烦躁加黄连 3 克、吴茱萸 4 克。
  典型病例:余×,男,3 岁,因呕吐多次及平时易发脾气而来诊。观其 面色尚可,惟易发脾气,情志不畅,腹胀,胃纳减少,便结,舌红,苔薄, 脉弦滑,诊断为:呕吐(肝气犯胃型)。给予疏肝理气,和胃降逆之剂:白
芍 10 克,苏叶 8 克,陈皮 3 克,砂仁 3 克,法夏 6 克,黄连 3 克,柴胡 6

克,枳壳 6 克。连服 3 剂,呕吐减少,胃纳稍增,大便通畅,腹胀减。去苏 叶,陈皮,加谷芽 15 克、蝉衣 5 克连进 3 剂,呕吐止,无发脾气,食欲增加。
5.惊恐呕吐。 主证:多因受惊恐而致,呕吐清涎,面色忽青忽白,心神烦乱,睡卧不
安,或惊惕哭闹。 治法:安神镇惊,和胃止呕。 方药:全蝎观音散。
  全蝎 1 条,丁香 3 克,法夏 6 克,陈皮 3 克,扁豆 12 克,茯神 10 克, 木香 5 克,代赭石 15 克。
  方解:全蝎、茯神、代赭石镇惊安神,木香、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呕, 党参、扁豆健脾和中。
  加减:手足抽搐者,加钩藤 6 克,蝉衣 5 克;舌红有热,加黄连 3 克、 竹茹 6 克;痰热上涌呕吐痰诞者,加黄连 3 克。
  典型病例:于××,女,2 岁,因家中办喜事,燃鞭炮而惊恐啼哭,睡 卧不宁,时惊惕哭啼吵闹,心神不宁,遂来我院诊治,诊断:呕吐(惊恐呕 吐)。给予全蝎观音散 2 剂,服后心神安宁,胃纳转好,惟独痰热上涌,故 选用黄连温胆汤,2 剂而愈。
6.胃阴不足。
  主证:干呕无物,时时发作,口干,口燥,烦躁不卧,胃纳减少,手足 心热,两颧潮红,午后低热,尿量可,大便于结,舌红干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方药:益胃汤加减。
麦冬 10 克,沙参 10 克,石斛 10 克,玉竹 10 克,花粉 6 克,竹茹 6 克。 方解:麦冬、沙参、玉竹、石斛、花粉均为养阴生津之品,竹茹清热止
呕。
  加减:阴较伤者,加生地、元参、雪梨汁;大便于结,加郁李仁、火麻 仁。
典型病例:于××,男,3 岁,因干呕无物,时作时止,口渴饮水而来
诊。观其两颧红、唇红,烦躁,手足心热,舌红干,无苔,脉细数;诊断为 呕吐(胃阴不足),给予益胃汤加减。服 2 剂后,口渴止,烦躁减,呕吐减 少,而仍便秘,给予火麻仁、枳壳,2 剂,大便通,胃纳转好。
(二)西医治疗
按不同病因,对症治疗。

[腹痛及其治疗]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周围及小腹疼痛为主要的 病证。
  腹痛的范围很广,是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见的症状。婴儿不会诉说腹病。 只会啼哭,较大儿童虽能诉述疼痛,但往往不能正确表达腹痛部位,因此如 在小孩诉说腹痛或表现为突然啼哭,时作时缓,弯腰捧腹,双眉紧蹙时,最 好能就近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中医认为,腹痛多为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或气滞血瘀为发 病因素,病机一般为气滞不通,不通则痛,痛久则生瘀。腹痛的性质,暴痛
  
者多实,久痛者多虚;剧痛而拒按者多实,隐痛而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 多实,得食痛减者多虚;热敷痛甚者多实,得热痛减者多虚;痛时走窜而无 定处者力气滞,痛如针刺而固定不移者为血瘀。中医一般指无外科急腹症指 征的小儿腹痛。
  西医对腹痛分别较细致,一般分为腹内、腹外、及外科性三类,各类存 在不同的临床表现,见小儿常见腹痛鉴别诊断表 4 — 3 。 小儿常见腹痛鉴别诊断
表 4-3
病名好发年龄临床特点辅助诊断
肠蛔虫病
较大儿童脐周有间歇性钝痛,或轻或
重,痛时喜按,腹软无压 痛,有排虫史嗜酸性白细胞高,大
便检查见蛔虫卵
胆道蛔虫症
较大儿童阵发性右上腹绞痛,疼痛剧
烈至弯腰翻滚,有排虫或吐 虫史必要时做十二指肠
引流取胆汁检查,或 做胆道造影
急性阑尾炎
较大儿童先在上腹部或脐周痛,后持
续性右下腹痛,有固定压痛 点及肌紧张,可有发热呕吐
血白细胞增高
肠套叠
多在 1 岁 内突然间歇性腹痛哭闹,不久
出现呕吐, 6 小时后出现 血便,右上腹可摸到香肠样 包块
X 线下,空气或钡灌 肠有杯口状缺损影
嵌顿疝
3 岁内男 孩多见阵发性或持续性腹痛,呕
吐,腹软、腹股沟可见肿 物。晚期肠坏死,出现中毒 症状
呼吸道感染
不定上呼吸道炎、扁桃体炎、肺
炎时皆可并有腹痛,但有呼 吸道症状及局部体征
肺炎可通过 X 线检 查

(一)中医辩证治疗
  本病多以感受寒邪,伤食,或者脏腑虚寒为重要病因。因此,治法多以 温散寒邪、消食导滞、温中补虚或者活血法瘀等为主,使气机宣通,血脉流 畅,则“通则不痛”而达到止痛目的。
1.腹部中寒。 主证: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面色苍白,额冷汗出,或食生
冷而引起呕吐,腹泻,小便清利,舌淡质,苔薄白,脉沉弦或紧。 治法: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方药:养脏散加减。
  木香 6 克,丁香 5 克,沉香 5 克,当归 6 克,川芎 5 克,肉桂 3 克,白 芍 10 克,藿香 6 克(后下),甘草 5 克。
  方解:木香,丁香,沉香,藿香为芳香散寒之品,调理气机;当归,川 芍温通血脉;肉桂温中散寒,使寒邪得温则散,气血运行;白芍舒缓拘急。
  
  加减:如呕吐加法夏 8 克,和胃降逆止呕;挟滞加炒谷芽 15 克,陈皮 3 克开胃,醒脾。
  典型病例:黄玉书,女,4 岁,因饮食生冷过度,夜睡受凉而见腹痛, 来我院门诊治疗。检查:面色苍白,肢冷,腹痛阵作,以双手按腹,舌质淡 苔白厚,脉弦紧。诊为腹部中寒邪兼食滞。给予丁香 5 克,木香 6 克,川朴
6 克,藿香 6 克,陈皮 3 克,苏叶 6 克,腹皮 10 克,法夏 6 克,神曲 6 克, 砂仁 3 克,白芍 10,甘草 3 克两剂,趁热服,服后痛止。
2.乳食积滞。 主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口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酸臭或不消化
食物残渣,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呕吐,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 苔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合香砂平胃散。
苍术 6 克,陈皮 3 克,厚朴 5 克,砂仁 3 克,香附 6 克,枳实 6 克,山
植 6 克,神曲 5 克,麦芽 10 克,白芍 8 克,甘草 3 克。 方解:苍术、陈皮、砂仁、香附、枳壳理气行滞,山植、神曲、麦芽消
食化积,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大便不通,泻下痛减,加槟榔 8 克、莱菔子 10 克攻下食积;食滞 发热、烦躁不安、口渴饮水、便秘可去苍术、砂仁加大黄 5 克(后下),玄 明粉 10 克以清热通腑,荡涤肠胃积滞。
典型病例:王 XX,男,2 岁,因腹部胀满,疼痛,呕吐而来门诊。询问
病史,有饮食不节史,检查:口气酸臭,腹胀拒按,便秘,舌苔厚腻,中医 诊断:腹痛(伤食)。给予神曲 6 克,山楂 10 克,陈皮 3 克,莱菔子 10 克, 砂仁 3 克,枳壳 6 克,麦芽 12 克,木香 6 克。二剂,腹痛止,大便通畅。
3.脏腑虚冷。
  主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按喜温,得食痛减,面色■白,精神疲 倦,四肢清冷,胃纳减,食后腹胀,大便烂,舌淡苔白。
治法:温中补虚,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桂枝 5 克,白芍 10 克,党参 10 克,白术 10 克,北芪 10 克,大枣 4 枚, 炙甘草 5 克,生姜 2 片。
方解:桂枝温经和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大枣,党参,白术甘温补
中;生姜温中法寒。全方有温中补虚、散寒止痛作用。
  加减:气不足可加黄芪 12 克以补气;血不足可加当归 5 克以养血;呕吐 加丁香 5 克、吴茱萸 5 克以温中降逆。
  典型病例:张××,女,6 岁,因剑突下痛反复 3 个月,而来门诊。检 查:剑突下轻压痛,喜按,饥饿时痛明显,面色稍苍白,胃纳减,暖气吞酸, 大便烂。诊为胃肮痛(脏腑虚寒)。给予中药:桂枝 5 克、白芍 10 克、党参
10 克、白术 10 克、生姜 2 片、大枣 4 枚、炙甘草 3 克,3 剂,每天 1 剂,服 后痛减。胃肠钡餐透视结果:十二指球部溃疡,再给予上方加北芪 10 克、白
芨 10 克,连服半个月,口服成药胃乃安及金佛止痛丸,痛大减,胃纳较好。
4.气滞血瘀型。 主证:院腹胀闷,痛拒按,痛如针刺,痛有定处,面色晦暗,舌紫暗,
有瘀点。

治法:理气行滞,散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肉桂 3 克,干姜 2 克,小茴香 5 克,蒲黄 6 克,五灵脂 6 克,赤芍 6 克, 川芎 6 克、当归 6 克,元胡 6 克,没药 6 克。
  方解: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通脉;蒲黄、五灵脂、赤芍、川芎、当 归活血散瘀;元胡、没药理气活血、软坚止痛。全方有理气活血、散瘀止痛 的功效。
  加减:气滞胀痛加川楝子 10 克,乌药 6 克理气止痛;如触及包块,加三 棱 8 克,莪术 8 克,穿山甲 15 克以散瘀化症。
(二)西医治疗。 按不同病因,对症治疗。

[小儿肠炎及其治疗]


  本病症见大便次数增多,及粪质稀烂或呈水样,蛋花样或有粘液,不消 化食物残渣。
  本病多发生于 3 岁以下小儿,以秋冬季多见,很少有便脓血出现,严重 者可有呕吐咖啡样物,抽搐昏迷,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饮食不当,加以外感风寒,湿热,或病后体虚,脾
虚,肾虚等原因引起。 西医认为:本病多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细菌多为致病性大
肠杆菌,感染病毒的多为轮状病毒;非感染性因素多为饮食体质因素或食物
过敏等引起。
(一)中医辨证治疗 本证治疗以运脾升清为基本原则,寒胜兼以温中,滑脱兼以固涩,热胜
兼以清热,湿胜兼以淡渗,脏气虚损则兼以补虚,食积兼以消导,阴伤不甚
者兼以利尿,常用神曲、山楂、谷芽、麦芽、布楂叶之类消导药物,猪苓、 泽泻、云菩皮、生苡仁、淮山药、乌梅、石榴皮等健脾渗湿收涩之类药物。
1.风寒型:
  主证:发热或不发热,鼻塞流涕,轻咳,大便次数增多,清稀,如蛋花 样、带泡沫、腹痛,肠呜,大便气味臭,疲倦,胸闷,呕恶,食欲不振,口 渴不欲饮,舌红,苔白腻,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 5 克(后下),紫苏 6 克,白芷 8 克,茯苓 10 克,陈皮 3 克,苍术
6 克,泽泻 10 克,车前子 10 克,白术 10 克,神曲 6 克,山楂 6 克,甘草 3 克。
  方解:藿香、苏叶、白芷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大腹皮。厚朴、陈皮、 桔梗、法夏散湿消滞,调理气机;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胃诸药合用,有 疏风散寒、理气宽中、化湿导滞、调和脾胃之功。
  典型病例:欧阳书,男,2 岁,因大便次数增加 3 天,每日约 6 次,质 烂,水样大便,流涕轻咳而来我院门诊。检查:体温 37℃,流涕,咳嗽,大 使如蛋花样,大便常规无特殊,间有腹痛,口不渴,舌红,苔薄白腻,脉浮, 诊为:泄泻(风寒型),给予藿香正气汤加减连服 2 天,每日 1 剂;另眼藿
  
香正气丸 1/3 支,每日 3 次。药后大便质软,条状,每天 1 次,无腹痛,发 热咳嗽减轻。再予云苓皮 10 克、神曲 5 克、山楂 6 克、淮山药 10 克、生苡
仁 12 克、扁豆 12 克、乌梅 6 克,以利湿,生津,收敛,二剂而愈。
2.伤食泻型。 主证:腹胀痛,便前啼哭,泻后哭止,大便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
每天 5~6 次,胃纳差,夜寐不宁,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浮。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山楂 6 克,神曲 6 克,莱菔子 10 克,陈皮 3 克,法夏 6 克,茯苓 12 克, 连翘 10 克,木香 5 克(后下),谷芽 15 克,麦芽 15 克。
  方解: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渗湿 和脾;连翘清解郁热,木香行气止痛;谷芽,麦芽消谷化滞。全方有调理气 机,消导积滞,渗湿和胃之功。
  加减:腹痛胀者,加川朴 6 克理气消胀,吐酸较甚者加藿香,竹茹以辛 香止呕。
  
典型病例:莫××,女,1 8
12

,因大便次数增加,腹痛3天而来我院 门

诊,检查:腹稍胀腹压痛,呕吐 2 次,精神差,胃纳减,大便色黄而臭,泻 前腹痛,泻后痛减,有伤食病史,诊为泄泻(伤食型),给予保和汤加木通
5 克,甘草 6 克,服 2 剂,胃纳较好,大便次数减为 2 次,臭气较少,无腹
痛腹胀,舌苔转薄黄,再给予神曲 6 克、白芍 10 克、云苓皮 10 克、陈皮 3 克、苍术 6 克、生苡仁 15 克、扁豆 15 克、淮山药 5 克、乌梅 6 克以消导, 养胃生津而愈。
3.湿热泻型。
  主证:发热,口渴饮,烦躁,腹痛即泻,大便色黄而臭,便质稀薄或水 样,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葛根 12 克,黄芩 8 克,黄连 3 克,甘草 3 克,黄柏 6 克,车前子 8 克, 神曲 5 克,火炭母 10 克、生苡仁 12 克,川朴 5 克(后下)。
方解:葛根解肌升阳,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车前子、生苡仁利
水去湿;神曲、火炭母清热法湿;川朴行气止痛。

典型病例:许××,男,1 4
12

岁,因发热,腹泻5~6次3天而来我院门

诊,检查:体温 38℃,精神一般,前囱平、唇红,烦躁,大便色黄,质烂而 臭,舌质红,苔腻,脉弦数,诊为泄泻(湿热型),给予葛根芩连汤加白头
翁 10 克、火炭母 12 克、布渣叶 15 克、生苡仁 12 克,清热利湿,服 2 剂后, 大便次数减为每天 3 次,但胃纳不好,烦躁,给予上方去白头翁、黄连,加 神曲 8 克、谷芽 15 克、麦芽 15 克消食导滞。
4.脾虚泻型。 主证:泄泻反复发作,时发时止,或食后即泻,大便搪烂,或完谷不化,
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睡时露睛,唇淡,舌质淡红,苔薄黄或 腻,脉细弱,腹泻日久,体质日虚。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 8 克,白术 8 克,甘草 3 克,淮山药 10 克,莲肉 10 克,生苡仁 12 克,扁豆 12 克,砂仁 3 克,桔梗 6 克。
  方解: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扶脾益气,淮山药、莲肉、苡仁、扁豆 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
  加减:腹痛加木香理气止痛;久泻不止,而夹有积滞者,加河子 10 克、 赤石脂 15 克以固涩止泻;大便完谷不化,加干姜温中散寒。
  
典型病例:王××,男,1 6
12

岁,因腹痛月余,消瘦一月而诊,检查:

面色萎黄,消瘦,精神稍差,前囱未闭,大便每天 5~6 次,质烂,带不消化 食物残渣,睡时露睛,舌质淡,苔薄黄,脉细,诊断为脾虚泄泻,给予:党
参 8 克。白术 8 克、云苓 10 克、炙甘草 3 克、扁豆 15 克、淮山药 15 克、莲 子肉 15 克、泽泻 8 克、砂仁 3 克、桔梗 6 克,煨葛根 12 克。每天 1 剂。连
服 3 剂,大便减为 4 次,质较稠,胃口稍开,再给上方 3 剂,加乌梅 15 克、 陈皮 3 克,服后大便 2 次,质稍烂,嘱连服二诊方一周,大便转软条状,每
天 1 次。
(二)西医治疗
1.轻度腹泻。
  (1)以调节饮食为主,无需禁食,每天喂乳时间可适当缩短,人工喂养 者可稀释牛奶,或给米汤,由少量开始,慢慢恢复正常食量。停食不易消化 和易伤肠胃的食物。
(2)治疗肠道外感染病灶。
(3)可用助消化及收敛药物,如胃蛋白酶,鞣酸蛋白,乳酶生等。
  (4)口服补液: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口服补液盐(ORS)配方,少量多次 饮服。配方如下:葡萄糖粉(含结晶水)22 克,氯化钠 3.5 克,碳酸氢钠 2.5 克,氯化钾 1.5 克开水至 1000 毫升(临床上宜将上述配方的半量开成 500 毫升溶液以免造成浪费)。
2.重型腹泻。
  (1)如呕吐,腹泻明显者,应禁食 6 小时待脱水纠正后,才逐渐恢复原 来饮食。
(2)控制感染:细菌感染者,痢恃灵 5~10mg/kg/d,分 4 次口服;
氯霉素 25~50mg/kg/d(早产儿,新生儿不超过 25mg/kg/d),分 4 次口 服。百炎净(即复方新诺明,50mg/kg/d,分 2 次口服。庆大霉素 1 万/kg
/d,肌肉注射。病毒感染者可根据辨证论治方法,采用中药治疗。(3)液 体疗法:
轻度失水:减轻体重 5%,第一天补液量 100~200ml/kg/d,静脉滴注。 中度失水:减轻体重 10%,第一天补液量为 120~150ml/kg/d,静脉
滴注。
  重度失水:减轻体重 10%以上,第一天补液是为 150~200ml/kg/d, 静脉滴注。
  (4)补钾:有尿者或输液后见尿则补钾,可选用 10%氯化钾,每 100ml 补液中,不能超 3ml。滴速宜慢!切忌未稀释直接静脉推入。能口服者,尽 量口服,能进食者即停钾。
3.迁延型腹泻:

腹泻迁延日久,多与脾胃功能及肠道内菌群失调有关。
  (1)扶持正常肠道细菌,可用乳酶生(不能与抗菌素同用),维生素(可 扶持大肠杆菌生长)。如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及复合维生素 B,叶酸等。
(2)补充适当营养,必要时可输同型血浆或鲜血。
(三)其他疗法
  1.敷法:吴茱萸 20 克,丁香 3 克,胡椒 30 粒,研末,每次用药末 2.5 克,调植物油,敷于脐部,外以胶布固定,每天换一次,用于伤食风寒和脾 虚泄泻。
  2.推拿疗法:常用手法:运脾土,侧推大肠,运腹,揉龟尾。热泻(包 括伤食)上三关,退六腑,推天河水。虚寒泻加揉脐,炙龟尾,手掌搓热后 按脐。

第四节 循环系统疾病

[风湿热与风湿性心脏病及其治疗]


  风湿热是一种多发性、全身性结缔组织非化脓性炎症疾病。其病原为溶 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现象。主要侵犯关节及心脏,其次为脑、 皮肤、浆膜、血管。病理可分渗出肉芽肿及硬化期。有时首次患病心脏即受 损害,或反复发作而致遗留慢性心瓣膜病变。
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 小结。
2.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过去有风湿热史或有风湿性心脏病史,P
—R 间期延长。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增加及核左移。
2.血沉在活动期加速,有心力衰竭时加速不明显。
3.C 反应蛋白在活动期呈阳性反应。4.活动期病儿有下列反应:
(1)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增加在 1:400 以上为阳性;
(2)血清抗链球菌激酶滴定度增加,1:40 以上为阳性;
(3)血清透明质酸酶增加,在 1:2048 以上为阳性;
(4)血清蛋白电泳分析:白蛋白减少,α2 及 r 球蛋白增加,粘蛋白也
增加,大于 4.2mg。
5.咽拭子培养,有的可培养出甲组乙类溶血清链球菌;
  6.患心肌炎时,血清谷草转氨酶增高,大于 40 单位时力可疑;大于 80 单位者肯定不正常。
  本病属中医“痹证”、“心痹”范畴,主要由风、寒、湿三气入侵经络、 使血脉流通受阻。邪化热,则见关节红、肿、热、痛,中医指“痹证”。如 风、寒、湿邪损及心脏,则见心悸、气喘等心脉痹阻之症,中医谓“心痹”, 喘证、心悸。
(一)中医辨证治疗
1.风痹。 主证:多发性,游走性肢体关节疼痛,以肘、腕、踝等处多见,屈伸不

利,有恶寒发热等表症。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法风通络,佐以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 6 克,羌活 9 克,秦充 8 克,麻黄 3 克,葛根 15 克,茯苓 10 克, 苡仁 15 克,生姜 3 克,大枣 4 枚,甘草 3 克。
  方解:防风、羌活、秦艽、葛根祛风通络;麻黄、茯苓、苡仁、生姜、 大枣、甘草散寒除湿。
加减法:关节拘挛、不得伸者,加附子以温阳散寒、止痛。
2.寒湿阻络(寒痹)。 主证:病久迁延不愈,四肢关节疼痛,而痛有定处,关节屈伸不利,自
觉关节寒冷,局部皮色不红不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 方药:羌活防风散加减。
  独活 8 克,白芍 10 克,羌活 8 克,防风 6 克,灵仙 6 克,川芎 5 克,桂 枝 3 克,甘草 5 克。
  方解:独活、桂枝、川芎、白芍、甘草温经散寒;羌活、防风,灵仙法 风除湿通络。
加减法:痛甚加乳香 5 克、没药 5 克,活血止痛。内服大,小活络丹。
3.湿邪阻络(湿痹)。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沉着,痛有定处,肌体笨重,麻木不仁或腰脊冷重,
足肿,舌质淡、苔白腻,脉懦数。
治法:利湿活络,佐以法风散寒。 方药:慧苡仁汤。
生苡仁 15 克,黄芪 10 克,羌活 6 克,独活 9 克,麻黄 3 克,桂枝 3 克,
苍术 9 克,当归 6 克,川芎 5 克,生姜 3 克,甘草 3 克。 方解:北芪、苡仁、苍术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祛风胜湿;麻黄、
桂枝温经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生姜、甘草健脾和中。
  加减:若肌肤不仁而无疼痛者,可用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通阳。或三 痹汤加减:
独活 9 克,秦艽 8 克,防己 8 克,川芎 5 克,当归 6 克,熟地 10 克,桂
枝 3 克,云苓 10 克,杜仲 10 克,牛膝 9 克,党参 10 克,北芪 10 克,川断
8 克。或加服大,小活络丹,或健步虎潜丸。
4.热痹。 主证:关节红肿热痛或身体沉重疲倦,发热恶风,口干喜饮,大便结,
小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石膏 15 克,知母 8 克,桂枝 3 克,甘草 5 克,黄柏 8 克,连翘 10 克, 银花藤 12 克,生苡仁 12 克。
  方解:石膏、知母、黄柏、连翘、甘草清热;苡仁利湿;桂枝、银花藤 活血通络。
加减法:口干渴饮,加花粉 10 克,葛根 15 克,石斛 12 克。 以上各证,在治疗时,可加入下列引经药:
上肢寒痛:桂枝 5 克、姜黄 6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