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死亡蠕虫吃人图片:2011江苏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30:33
2011江苏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 
                   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扬州市高中地理学科指导小组
  2011年地理(选修)考试说明与2010年相比,变化不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在“考试内容与要求”中删除了“参照《江苏省普通高中新课程选修I模块开设指导意见》,并结合江苏省

   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这样使表述更加简洁。
二.在“考试内容要求”方面有两处细微的变化。一是将“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的特点。”改为“锋面、

  低压、高压天气系统与天气。”此变化对理解考试要求与命题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强调了天气系统与对天气

  的影响。二是将“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改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此删除的内容很难落

  实,考查意义不大。
三.“典型题示例“部分换了比较多的例题,主要是用2010年的高考题进行替换,这种变化已成为惯例。

地理1考点解读
一、宇宙中的地球考点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最基本的天体、天体系统的结构和等级 
 ◆太阳系概况:成员、八大行星运动特征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008年江苏卷)图4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此时:
  A.是地球上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
  B.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
  C.我国从南向北白昼变短,黑夜变长
  D.②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地球最近的大行星
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考点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考点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a.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b.能联系实际进行简单的区时计算 
 (2006江苏)我国“神舟六号”飞始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许成功发射,17日凌晨安全返回。据此回答16-17题
 16.飞船飞行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逐渐减慢             
  B.太阳直射点向北运动
  C.赤道各地日出时,当地物体影子朝向西偏北 
  D.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
 17.飞船返回时,图9中各线能够表示全球昼长随纬度分布规律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2007江苏高考)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选取了"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火炬传递将于2008年3月31日从北京开始,经过国内外135个城市和地区,8月8日传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主会场。回答15~16题。
 15.若火炬由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34°36′S, 58°22′W)出发,出发时北京时间为某日凌晨3时,11小时后传递到非洲的达累斯萨拉姆(6°50′S, 39°18′E),火炬到达时当地的区时是
  A.前一日15时 B.当日9时 C.前一日22时 D.当日8时
 16.火炬在中国境内传递过程中,将经过"乌鲁木齐―敦煌―银川―西安"四个城市。与上述城市相匹配的景观依次是
    ① 大漠深处的丝路重镇 ② 民族风情浓郁的西域名城③ 城池壮观的历史古都 ④ 渠水环绕的塞外江南
    A.①一②一③一④ B.②一④一③一①
    C.②一①一④一③ D.④一①一②一③
答案:15—16题: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 B  C  
c.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d.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
e.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f.掌握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
g.了解四季的形成原因。

(2007江苏高考)某地是我国重要的人工多层经济林区。
 图1为该地"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 : 40,树影遮档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读图回答1一2题。


1.该地位于         
 A. 45°N, 110°E    B. 21°34′N, 110°E
    C. 45°N, 130°E    D. 21°34′N, 130°E 
2.这一天            
    A.太阳距离地球最远             B.江苏省各地昼长夜短 
    C.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D.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1—2题:人工多层经济林区 B C   (2009江苏高考)图2所示为以N、为极点的陆地相对集中的“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读图回答3-4题。
3.“水半球”的极点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    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4.当夜半球与“陆半球”重叠最多时
  A.非洲全部位于昼半球    B.北京市正值下班高峰
  C.南极昆仑站处于极昼期  D.江苏各地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2010年江苏卷)图2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3~4题。

3.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4.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考点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007江苏高考)图3 为我国江南园林小景。读图回答5 一6 题。

    5.图中的太湖石是由石灰岩组成,其玲珑剔透独特形态的形成原因是A.风力侵蚀作用 B.岩浆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变质作用
    6.江南园林中常用太湖石构景,形成奇峰怪石的山景。这种山景属于

        A.喀斯特地貌景观 B.水文地理景观图 C.地质地貌景观 D.人文景观
  5-6:江南园林小景   D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009江苏高考)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5~6题。

5.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
6.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I——①    B.Ⅱ——③
 C.Ⅲ——⑤   D.⑥——I
考点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2010年江苏高考卷)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图3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5题。

5.两次大地震
 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
 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
 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
 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 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2006江苏)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咸固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图12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圈回答25-26题

 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
 B.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
 C.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D.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26.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A.沙尘暴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土地荒漠化
 (2008年江苏卷)图1是“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读图回答第64题。


64、形成珠峰大本营附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位蚀、流水堆积
  B.冰川堆积、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冰川侵蚀
  D.冰川侵蚀、风力沉秘
65.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考点3: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的原理

 (2010年江苏高考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图l2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


 23.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
 A.①    B.②    C.③    D.④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考点4:气压带与风带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006江苏)图3是“某区域沿回归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B.b山脉由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而成
 C.c地处于世界最大的河流流域
 D.d所在地形区为东非高原
7.流经e海域的洋流
 A.为西澳大利亚寒流   
 B.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洋流
 C.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D.由高纬流向低纬
8.e海域与f海域的温度(T)、盐度(S)相比
 A.Te>Tf; Se>Sf    B.Te>Tf; Se    C.TeSf    D.Te (2008年江苏卷)图6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37~39题。


37.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38.该月份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39.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2010年江苏高考卷)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l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l~2题。


1.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分布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06江苏)31.图14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比图中同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         
(大、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2分)
 (2)、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
大的主要原因(4分)
 (3)、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
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
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表格中

 31.答案要点:(17分)
  (1)、小  地形
  (2)、南部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北部夏季暖热,冬季寒冷,且冬季气温远低于南部,气温年较差大
 (3)、

(2008年江苏卷)3.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3分)▲

(1)

(2)全年高温,作物生长期长;降水丰富,利于作物生长。   易受干旱、洪涝灾害影响
(3)发展农业技术,提高粮食单产;保护耕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兴修水利,防灾减灾

 ⑤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010年江苏卷)图4为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示意图,图5为某地年内各月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回答7~8题。


7.世界1月平均气温10~22℃范围在南半球大陆西岸海域明显变宽,主要原因是
A.受寒、暖流共同影响  B.受暖流影响
C.受寒流影响          D.受陆地影响
8.甲、乙、丙、丁四地中,气温和降水特征与图5所示信息相符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季风环流
a.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
b.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异同
c.季风环流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考点5:天气系统
◆锋面、低压、高压天气系统与天气
◆各天气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007江苏高考)图8为"我国某地地面气压分布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在图中所示的天气系统中A. a地的气压比b 地低
    B. C地附近有冷锋活动
    C. d地的风力比e 地小
    D. e地的风向为偏北风
    22. a、c、d、e四地中,可能出现降水天气的是
    A. a B. e C. d D. c
  21一22题:地面气压分布状况CD   AD 
  (2006江苏)图13是“我国东部锋面雨带正常年份位置变化示意图’。读圈回答29-30题。


 29.关于锋面雨带的叙述,正确的有
 A.雨带的年内推移使北方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加
 B.雨带快速通过的地区汛期较长
 C.雨带的北侧盛行偏北风,南侧盛行偏南风
 D.雨带的北移由夏季风的强弱决定
 30.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
叙述,正确的有 
 A.南带位子a时,华北平原干旱缺水   B.雨带位于d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C.雨带位于f时,东南沿海台风活跃       D.雨带位于g时,长江流域干旱少雨 
 (2008江苏高考)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图9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20.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2010江苏卷)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l84天。图7为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置示意图。回答ll题。


11.据图7,下列关于世博会期间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及上海的天气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5月和7月主要受冷锋影响,狂风暴雨
 B.6月和l0月主要受暖锋影响,阴雨连绵
 C.7月和8月主要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
 D.9月和10月主要受反气旋控制,寒冷干燥
 考点6: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010江苏卷)
29.表l为珠江、淮河流域有关数据对比表。读表并回答问题。(12分)
              表1

            ※为2005年数据
(1)淮河流域面积约为珠江流域的3/5,而径流总量却不足珠江的1/5,其主要原因是   ▲    。(2分)
(2)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远高于珠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   ▲    。(2分)
(3)珠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多突发性暴雨洪水,主要原因是   ▲    ;冬季河口处常受海水入侵的威胁,主要原因是   ▲    。(4分)
(4)淮河流域7、8月份多洪水。主要气候原因是   ▲    。(2分)
(5)珠江、淮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分别约为480万公顷和l200万公顷。若两流域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污染量相当,根据耕地面积和径流总最的对比关系,淮河受农业污染的程度约为珠江的   ▲    倍(取整数)。(2分)
参考答案:(1)珠江流域降水丰富(淮河流域降水少)(2)淮河流域的水库库容与径流量的比值高(3)台风影响  冬季流域内降水少,径流量小(4)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5)1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007江苏高考)33.图15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7分)

    (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 ▲ 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 ▲ 。(5分)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 ▲ 和 ▲ 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4分)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 ▲ 环节。人类可以通过 ▲ 、 ▲ .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3分)
    (4)河流对城市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请简要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5分)
   33.答案要点:( 17分)
    (1)海陆间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
    (2)水水能流水沉积作用
    (3)c 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4)位于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交通便利;地处平原地区;省级行政中心

考点7:洋流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07江苏高考)图4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7-9题。


    7.a 位于A.太平洋 B.亚洲大陆
    C.非洲大陆 D.印度洋
    8.若箭头还表示洋流流动方向,该处洋流是
    A.西风漂流 B.日本暖流
    C.墨西哥湾暖流 D.北太平洋暖流
    9. b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7-9题: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A D A
  (2009江苏高考)图10为大陆西岸四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l9~20题。


19.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四个地点中1月份降雨较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0.甲、丁两地近海的洋流性质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A.同属暖流    B.同属寒流  C.增温增湿    D.降温减湿  

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1: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09江苏高考)图11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21~22题。

21.P地与Q地相比,P地
A.年大风日数少B.年降水量多C.年降雪日数少D.沙尘暴日数多
2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A.截留水分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D.改变植被类型

考点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各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整体性的表现
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的实例
②“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③一个区域会影响另一个区域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

(2009江苏高考)图1是一张反映“滴水叶尖”现象的照片。据此回答1~2题。

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热带雨林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天山天池湖滨    B.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    D.武夷山九曲溪边
 (2009年江苏卷)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7-8题。
7.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8.图4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1: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交通线路尽量选择平原和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因素;在山岳地区,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一般需要“之字形”前进。
(无考题)
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趋势: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在呈波动上升趋势
影响:①导致海平面上升;②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③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08江苏高考题]2.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考点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采猎文明阶段
因为人少,所以土地数量的对于人类的影响不大。而人类主要以狩猎动物和采集果实为生,土地肥沃与否决定人类在较小范围、较短时间内能否获得充足的食物,所以土地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农业文明阶段
此阶段是以种植和养殖为标志的。这时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在此阶段是人的财产和生产资料。土地肥沃,易于耕作的地区,人口密集、社会安定,生产力发展快,往往成为文明的发祥地。
工业文明阶段
由于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非农业用地用地的大幅度增加,土地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污染和土地越来越严重。土地的区位和数量和质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考点4: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含义
 含义:在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事件。
 分类:①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②地质灾害-地震、
◆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
 成因: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危害: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台风并非一无是处,如在我国台风盛行的季节里,正是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发生伏旱之际,台风能带来丰沛的雨水,对缓和或解除伏旱起着积极的作用。
台风结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在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辐合的大旋涡。
寒潮
 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属冷锋过境。
 危害:降温(作物遭冻害,秋、春季危害大)、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破坏牧场)、大雪、冻雨(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
干旱
 成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危害:人畜饮水困难、粮食减产,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洪涝(洪水+雨涝)
 成因:①气候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②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④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危害:直接损失:工业、农业的财产损失;人畜的伤亡;瘟疫和传染病的暴发等;间接损失:水、电力、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的停止;生活秩序混乱等
地震
 成因: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地震的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表示,它与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

(2009江苏高考)图14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此时,A城镇风向是    。A与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    ,原因是    。(4分)  (2)四个城镇中,最容易遭受突发地质灾害的是      ,原因是         。(3分)
(3)四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的应是     ,原因是             。(4分)
(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        ,建议       。(2分)  
 ②在E、F两地中,      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2分) 

 

必修2考点解读
一、人口与城市
考点1:人口增长模式
◆影响人口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人口阶段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
◆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和时间差异
◆形成人口增长时间和空间差异的原因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

(2009江苏高考题)运用数据图表可以分析社会人口变化现象。据图6、图7回答12~13题。 
 

12.图6是某地区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变化曲线图。若图中所示变化趋势持续下去,最可能出现的是
    A.人口素质下降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加大  D.劳动力成本下降
 13.图7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2010江苏高考题)图9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l5~l6题。15.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考点2: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然、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2008江苏高考题)图10为“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迁移示意图”。人口净迁入区是指迁入人口数大于迁出人口数的区域;反之,为人口净迁出区。读图回答23~24题。

(双选)23.关于我国不同地区人口迁移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西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C.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  D.东北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出区
(双选)24.主要因资源开发而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
 A.山西        B.江苏     C.新疆        D.黑龙江
考点3:人口数量与环境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

无考题
考点4: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形成原因
◆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发展变化

 (2010江苏高考题)图8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l3~l4题。

13.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 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14.2005年与l990年相比,距市中心12千米处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考点5:城市服务功能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2009江苏高考题)图8为“我国1990-2007年某城市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17.④区土地利用类型应为
 A.商业用地    B.工业用地   C .政府机关用地    D.居住用地
18.关于该城市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总人口明显减少         B.③区商业服务等级最高、种类最多
  C. K滨河带适宜建开放式公园      D.高新技术产业区应建在①区

 (2009江苏高考题)28.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图15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A、B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主要原因是     。A与B服务范围的关系是             
                            (4分)
 (2)C、D、E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       ,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       。(3分)
 (3)汽车销售店布局在G处的理由是     ,高新技术产业园将布局在F处的主要依琚是      (4分)
 (4)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
考点6:城市化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2010江苏高考题)图9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l5~l6题。

16.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说明城市化的含义,讲清城市化的表现和标志
◆利用案例分析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同时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行比较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原因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2008江苏高考题)图5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10.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11.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2009江苏高考题)《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图13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回答25~26题。 

 (双选)25.前30名城市个数较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
 A.湘、粤、闽    B.苏、皖、鄂  C.京、辽、鲁    D.沪、浙、赣
 (双选)26.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A.自然条件    B.旅游资源  C.城市建筑    D.生态环境
考点7: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城市的影响
◆收集城市景观图片,帮助学生从地域文化影响的角度理解不同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的形成
无试题

三、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考点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区分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
◆学会评价某地农业区位条件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与我国重要农业区的比较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009江苏高考题)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3~4题。

3.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4.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2008江苏省高考)13.《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其入选条件的有:

  ①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 ②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产量
  ③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   ④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⑤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2009江苏省高考)图8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图9是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a    B.b    C.c   D.d
 15.若图9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a    B.b    C.c   D.d
 16.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
 A.交通便捷    B.市场广阔    C.鲜果上市早    D.技术条件好

 (2008江苏省高考)图11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25~26题。
(双选)25.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一城市人口比重  B.②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一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D.④一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双选)26.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2010江苏高考题)2010年1月,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图3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6.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
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 B.终年光照充足 C.雨热同期 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2010江苏高考题)图10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l7~l8题。

17.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18.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    B.集约化程度低   C.商品率高    D.科技水平低
 考点2: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区分区位因素与区位条件,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分析与动态分析
◆学会读图分析评价某地工业区位条件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不同类型工业区的特点
◆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
◆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我国目前工业发展区位及变化
 (2008江苏高考题)图12是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说明图。读图回答23~24题。
 

(双选)23.图12反映出国际飞机制造业的
 A.集聚现象    B.分散现象    C.产业升级现象  D.产业转移现象
 (双选)24.此类合作,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有
增大就业压力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促进技术创新  D.改变能源政策

(2010江苏高考题)29.图l6为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图17为2006年各地区原油生产、原油加工和乙烯生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图l6所列国家中,与1990年相比,2006年新增的石油进口国中比重最大的三个国家依次是  ▲ 、 ▲ 和 ▲ 。 (3分)
(2)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采取哪些措施?(4分)
国外方面:    ▲    。    国内方面:    ▲   
(3)读图l7,原油生产比重明显大于原油加工比重的地区有▲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原油加工比重大的主导因素是   ▲    。华东地区原油加工、乙烯生产比重大的主导因素    是▲    。(3分) 
(4)石化工业园是由石油化学工业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其主要优点有▲    和▲  。(4分)

考点3: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面对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采取的对策
◆面对当前我国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采取的对策

(2010江苏高考题)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图l4为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图15为青藏高原地形剖面示意圈。
    材料二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局部地区有高寒草原。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
 (1)高原东南部适宜发展河谷农业。其有利条件是  ▲   。高原北部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  ▲  ,若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6分)

考点4:生产活动中的地域联系
◆了解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如何合理运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
◆中国的铁路运输线与我国行政区划
无试题
考点5:交通与聚落、商业网点
◆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
◆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中心形成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集镇发展的影响
(2009江苏高考题)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所示地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当冷空气缓慢进入并滞留于图中某些地区时,气温下降致使水汽过饱和会产生浓雾,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四、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点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采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_——后工业文明

无试题
考点2:环境问题
 解读: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世界主要环境污染、生态问题的分布特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产生自然、人为原因
无试题
考点3: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既满足当代人作需要,以不对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包含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
人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控制人口规模: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转变发展与消费模式: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
无试题

 

必修2考点解读                  
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考点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的含义
 区域的概念
 区域的划分标准与类别体系
 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
 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及简称及空间分布、形状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比较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地形以分析区域差异的原因。
 自然环境的差异(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
 人类活动的差异(农业、工业、交通、城市)
实例: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比较(人教版)
 日本和英国及我国三大自然区比较(鲁教版)
 我国东、中、西及南方和北方差异比较(湘教版)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区域自身发展过程经历的各个阶段及影响其发展的地理环境要素(如资源、环境、交通位置、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
 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的特点和人地关系
 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和转型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的主要整治措施
实例: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过程

[2009年江苏卷]《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图13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读图回答25~26题。

25.前30名城市个数较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
   A.湘、粤、闽    B.苏、皖、鄂 
 C.京、辽、鲁    D.沪、浙、赣
26.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A.自然条件    B.旅游资源  C.城市建筑    D.生态环境

  [2009年江苏卷] 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据此回答7-8题。
7.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
  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 
 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
8.图4的四幅照片中,由小明在考察地拍摄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008年江苏卷]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21~22题。
21.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A.用水量大    B.降水丰富    C.干旱少雨    D.污染严重
22.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节约用水    B.国内跨流域调水  C.人工降水    D.循环用水
[2008年江苏卷]28.图14为“甲、乙两地地理位置示意图”,图15为“甲、乙两地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填表比较甲乙两地气候特征及其差异的主要原因(6分):

(2)分析甲地的气候特征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4分)
  有利影响:—.      ;  不利影响:二。     
(3)面对国际粮价上涨,请对乙地所在国提高粮食产量提出建议。(3分)     
 [2008年江苏卷]13.《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其人选条件的有:
  ①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 ②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产量
  ③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   ④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⑤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例题:
[2010年江苏卷]下图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5~26题。

 25.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A.①为资金  B.②为技术  C.③为劳动力   D.④为原料
 26.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B.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C.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D.发达地区向欠发过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考点2: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移出地与产业移入地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质量方面的不同影响
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移出地与产业移入地在劳动力就业机会和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增长速度方面的不同影响
发生产业转移的原因(因当地资源、环境问题引起的产业转移;因寻求新的市场引起的产业转移;以发达地区带动其他地区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均衡、协调发展的产业转移)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自然资源(如水、能源等)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资源调出区与调入区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和可能的不利方面
实例:
 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
 能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

[2009年江苏卷]我国A区域位于沿海,海陆交通便利;B区域位于内陆山区,有两条省道通过,拥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下表是两区域部分统计数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两区域发展经济的相对优势是:A区域        ;B区域        。(6分)
  (2)A区域和B区域合作发展,产生下列要素的流动。从A区域流向B区域的主要是(填    选项代码)         ,从B区域流向A区域的主要是(填选项代码         。(2分)
 ①资金 ②劳动力  ③技术、管理  ④原料、燃料  ⑤劳动密集型产业 
 (3)分析技术和资金的流动对流入区的影响。(3分)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
考点1:区域环境与发展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区域发展的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
实例:我国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问题
      我国东北地区森林、湿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造成的危害
水土流失使耕地养分流失、土层变薄,土壤结构破坏,诱发和强化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荒漠化使土地的生产潜力衰退,生产力下降,草场质量下降,还造成细沙裸露地表、沙尘暴,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
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气候恶化、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灭绝
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会使湿地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促淤造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环境调节功能及生态效益丧失
◆针对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治理与保护的主要措施是设法恢复地表植被,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森林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是加速造林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建立森林资源监测和管理体系
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加强管理,严禁盲目开垦,建立包括湿地在内的自然保护区

[2008年江苏卷]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3~4题。

3.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4.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2008年江苏卷]图7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15.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16.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2009年江苏卷]图11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21~22题。


21.P地与Q地相比,P地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2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考点2:流域的开发
 以长江流域为例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自然环境:从地貌、气候、水文、流域特征等方面分析。
 地貌: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均有分布。
 气候: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文:径流量居全国首位,中下游河网稠密、湖泊众多。
 流域::流域呈南北辐射状,流域面积居全国首位。
自然资源: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 
社会经济概况。
                                
 在我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010年江苏卷)29.表l为珠江、淮河流域有关数据对比表。读表并回答问题。(12分)
表1

※为2005年数据
(1)淮河流域面积约为珠江流域的3/5,而径流总量却不足珠江的1/5,其主要原因是   ▲    。(2分)
(2)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远高于珠江流域的主要原因是   ▲    。(2分)
(3)珠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多突发性暴雨洪水,主要原因是   ▲    ;冬季河口处常受海水入侵的威胁,主要原因是   ▲    。(4分)
(4)淮河流域7、8月份多洪水。主要气候原因是   ▲    。(2分)
(5)珠江、淮河流域的耕地面积分别约为480万公顷和l200万公顷。若两流域单位面积耕地的农业污染量相当,根据耕地面积和径流总最的对比关系,淮河受农业污染的程度约为珠江的   ▲    倍(取整数)。(2分)
珠江流域降水丰富(淮河流域降水少)
淮河流域的水库库容与径流量的比值高
台风影响  冬季流域内降水少,径流量小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13

考点3:区域农业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
区域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存在的问题。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治理或保护措施。
(2010年江苏卷)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图l4为青藏高原降水量分布图,图15为青藏高原地形剖面示意圈。


    材料二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一般在-4℃以下,高原上多山地冰川,是多条大河的发源地,植被以高寒荒漠为主,局部地区有高寒草原。东南边缘海拔较低的河谷中四季温暖,降水较多。

 (1)高原东南部适宜发展河谷农业。其有利条件是  ▲   。高原北部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是  ▲  ,若过度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是  ▲  。(6分)
 (2)高原北部可开发利用的主要能源是  ▲  。东南部水能资源丰富,其原因是  ▲   。 (4分)
 (3)我国在高原东部建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  ▲  、▲和澜沧江,建立该保护区的目的是  ▲  。(4分)
(1)热量、水分条件好    畜牧业  生态破坏(2)太阳能   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3)长江  黄河      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系统

(2008年江苏卷)图3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回答3-4题。

3.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4.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3.A   4.D

考点4: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中的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实例:以德国鲁尔区为例(鲁教版) (鲁教版)
   以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为例(人教版)

考点5: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中的问题。
◆解决区域工业化和城市中的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实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2009年江苏卷)27.图14是我国某地区地形等高线及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此时,A城镇风向是    。A与D相比,晴天概率大的是    ,原因是    。(4分) 
(2)四个城镇中,最容易遭受突发地质灾害的是      ,原因是         。(3分)
(3)四个城镇中,规模最大的应该是     ,原因是             。(4分)
(4)该地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拟定了两个研究课题,即“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利用调查研究””和“本地形成堰塞湖可能性的研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获得以下信息: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的坡度多在22°以上,已有大片开垦为耕地;在E、F两地附近有多处崩塌滑坡。崩塌滑坡容易导致峡谷堵塞形成堰塞湖。如果你是课题组成员,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①西北部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适宜发展        ,建议       。(2分)  
 ②在E、F两地中,      地附近较容易形成堰塞湖,建议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技术密切监视崩塌滑坡的动态。(2分)
【答案】:(1)西南风  A地位于冷锋锋前  (2)D  坡陡;水充足。  (3)A    河流交汇,水源丰富;地形平坦开阔;交通便捷。(4)林业  退耕还林(或封山育林)  遥感
 

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考点1:遥感(RS)
 ◆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可应用于资源普查与评估、灾害监测与预警、环境监测、工程建设及规划、军事侦察、地物变化的分析等。
 考点2:全球定位系统(GPS)
 ◆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定位、导航
(2008年江苏卷)图5是“某地地形简图”,M点位于36.5°N。两中学生分别到达P、M点.测量并计算出两点相对高度是288米。读图回答7题。

7.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答案】:B

 考点3: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2010年江苏卷)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于5月1日正式开园,会期l84天。图7为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年份夏季风进退及锋面位置示意图。回答12题。
12.小亮计划参观世博园中多个国家馆,为设计合理的线路,最宜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   C.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答案】:A
 考点4:数字地球
 ◆具体考试内容要求:数字地球的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建立一个“虚拟地球”,用数字化的方法将地球上的所有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装入计算机中,实现在网络上的流通。
 无考题

《海洋地理》考点解读
一、海洋和海岸带
考点1:海底地形。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海陆划分:水半球、陆半球
 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大陆架概念
大陆坡概念
洋盆形状及地形特点
海沟特点及分布
大洋中脊(海岭)分布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海底扩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分布图
生长边界、消亡边界的分布
板块碰撞和俯冲的特征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考点2:海水温度与盐度。
◆海水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
 海水表层的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在同一海区,夏季的水温高些,冬季的水温低些,对北半球而言,8月水温最高,2月水温最低;
 与同纬度相比,有暖流流过的海区,水温高些,有寒流流过的海区,水温低些。
◆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2~5 0C低温状态。
◆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
 世界大洋平均盐度35‰
 海水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降水量、蒸发量
 最高:红海,最低:波罗的海
 海水盐度按纬度呈“M形”分布,即赤道附近较低,南北回归线附近最高,中高纬度海区又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即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相同纬度,暖流经过的海区,其盐度较高;寒流经过的海区,其盐度较低。
考点3:海 — 气相互作用。
◆海—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海-气间的热量交换过程。
 与陆地相比,海洋增温慢,冷却也慢,从而调节着大气温度的变化。
◆厄尔泥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厄尔泥诺现象
概念
影响
 拉尼娜现象
概念
影响
考点4:海水运动
波浪的成因及其对海岸的影响
潮汐的成因及其作用
考点5:海岸与海岸带

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海岸、海岸线、海岸带、水边线的概念
 海岸类型及其特点
基岩海岸
沙质海岸
淤泥海岸
生物海岸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海洋捕捞
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
港口建设和城市建设
海洋旅游
海洋空间利用
考点6:海平面变化
 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海平面上升将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
 使台风、暴雨、风暴潮发生的频率提高。
 引起海水入侵陆地、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咸化、土壤盐碱化。
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主要措施
 加固和提高海岸堤坝的设计标准,防止海浪袭击与海水入侵;
 改变农作物的种类与品种,以适应气候变化;
 尽量减少各种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
 建设沿海防护林。
 
 (2010江苏卷)30.A.【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10年4月20日,位于墨西哥湾的一座海上钻井平台起火爆炸,导致约1600米深处漏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由于天气恶劣等原因,虽然有关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控制污染蔓延,但效果均不好。随即美国南部4州进入紧急状态,并宣布在该海域禁捕。有关专家还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图l8为墨西哥湾海域示意图。


(1)该钻井平台所在地的海底地形类型是_______,其形态特点是_______。(2分)
(2)该海域石油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2分)
(5)如果浮油“侵入”大西洋,它将随______、______(洋流)漂向欧洲沿海。(2分)
【参考答案】
(1)大陆坡 坡度较陡
(2)深海环境复杂 海上气象多变
(5)墨西哥湾暖流 北大西洋暖流
二、海洋开发
考点1:海水资源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水概念
 海水淡化概念
 急需海水淡化的国家和地区:
 海水直接利用
工业冷却水
生活用水中的冲洗水
低盐度海水灌溉农作物
考点2:海洋化学资源
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海洋水—地球上最大的液体矿床
 海水中主要化学元素
 我国主要的盐场
 海水综合利用的模式
考点3:海底矿产资源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主要分布地区
 世界石油天然气的运输路线
锰结核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矿物组成
 主要分布区
 自生特点
考点4:海洋能
潮汐能、波浪能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的前景
 海洋能概念
 海洋能特点:
总量大,可再生
清洁能源
能量密度低且时空变化大
开发环境严酷、技术要求高、投资大
 潮汐能
潮汐能概念
潮汐能的特点
世界上适合建造大型潮汐电站的地点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电站
 波浪能
波浪能概念
波浪能特点
波浪能利用前景
考点5: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的主要类型
 海洋鱼类
 海洋虾蟹
 海藻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过度捕捞,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出现衰退
 对策:
保护传统渔场:休渔、禁渔措施
开拓捕捞空间
海水养殖
海水增殖
海洋牧场:人工放流、人工鱼礁、人工驯养
考点6:海洋空间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重要性:
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
拓展人类生存空间
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主要方式
建港口
海洋交通与通讯
围海造陆、填海造陆
海底储藏
考点7:海洋旅游
海洋旅游业的现状
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2009江苏卷)30.A.【海洋地理】图16是杭州湾、舟山群岛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天文角度看,形成钱塘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日、地、月三者大致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其中          位于中间。(1分)
(2)舟山群岛的基岩海岸特点是        、          。主要海洋自然灾害是      。(3分)
(3)填表回答舟山群岛海域目前已利用的主要海洋资源类型及其利用方式。(6分)

【参考答案】
(1)地球
(2)海岸曲折、陡峻;多港湾。   风暴潮
(3)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考点1:海洋自然灾害
风暴潮、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海洋灾害的类型、特点
     风暴潮、海啸:成因、分布区域、危害、防治措施
     案例:孟加拉湾风暴潮的成因及危害
防灾与减灾概况
   防灾与减灾的总体措施方案:加强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案例:台风、海啸的防治措施
 (2009年江苏高考卷)30题图略(2)舟山群岛沿岸主要海洋自然灾害是▲(风暴潮)

考点2: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
海洋主要污染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①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陆地排放占80%、海上生产、生活垃圾.
 ②海洋主要污染物的类型:石油污染、有机质污染和营养盐污染、重金属污染、 
 ④海洋污染对环境产生的危害:
 案例:赤潮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① 海洋生态的功能:减轻海岸带的侵蚀,促使泥沙淤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海水。
 ②海洋保护的原则
 ③主要对策:加强监测和预报、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
(2010年江苏高考卷)30题图略(4)这次石油污染导致严重的   ▲    灾难,宣布禁捕是因为   ▲    。(2分) 生态    海洋生物受到污染

四、海洋权益
考点1:海域的划分
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的概念和范围划分
  ① 概念和范围划分
  ② 领海基线的确定、不同海域行使的权利
  ③ 案例:我国在领海、专属经济区拥有的权利
考点2:我国的海洋国情
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
 ①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大陆海岸线的范围、所跨的温度带
 ②我国海洋国情特点: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① 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及公海、国际海底及极地享有的权益。
 ②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2008年江苏省高考)图17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字母A表示    ▲    ,B表示      ▲    ,C表示    ▲    。(3分)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选项字母)     ▲      。(2分)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人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填选项字母)     ▲    和     ▲   。(2分)
A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纳、净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 D.保护生物多样性}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人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A海水人侵、B全球变暖 、C 海洋污染  (2)B  (3)B D
 (4)减轻了淡水变咸;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
 

旅游地理考点解读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考点1:旅游资源的分类
旅游资源的内涵
 旅游资源形成必备的两个条件:
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资源的价值表现: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2009江苏卷选做C]小王参加了“重走霞客路”的旅行考察活动。他们从湖北武当山出发,到云南丽江结束。图18是考察路线示意图及相关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考察路线所经过的名山中,有两个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一个是黄山,另一个是            ,其重要价值是         、          。(3分)
【答案】(1)武夷山   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
(2010年江苏卷选做C)麋鹿生态旅游区位于盐城国家海洋湿地保护区。图20为麋鹿生态旅游区江苏省内游客数量变化图。据此回答问题。(10分)

(1)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湿地属于       ,其旅游价值有       、       和       。 (4分)
答案:   (1)自然旅游资源  科学价值  经济价值  美学价值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形成千差万别的自然旅游景观
 各地由于历史、文化、民俗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又造成各地文化旅游景观各不相同
 人们的旅游动机复杂多样
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考点2:我国的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我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分布
 截止2008年7月,中国已有世界遗产37处,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三类。
 2007年新增
 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
 文化遗产:广东开平碉堡与村落
 2008年新增
 自然遗产:江西三清山
 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我国世界遗产的价值

 (2010年江苏卷选做C)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图19是“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出游比率指某地到某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占该地出游市民总数的百分比。
 材料二:图20为“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

(1)距离上海市500公里范围内的世界遗产有       、       等。(2分)
(4)图20 所示的旅游目的地是        (填选项字母) 。(2 分)
 A.深圳锦绣中华    B.北京颐和园
 C.苏州周庄        D.阿坝州九寨沟
 答案:(1)黄山、苏州古典园林(或皖南古村落、南京明孝陵)     (4)D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考点1:旅游景观的观赏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1)选择观赏的位置
 (2)观赏距离的选择:远望、近看
 (3)观赏角度的选择:地貌的酷似造型、面积较大的江河湖海、较小的湖沼池塘、对山水有机组合的景观,乘船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4)把握观赏时机:随季节而变化的自然景观、随气象和时间而变化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如端午节举行的赛龙舟,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等)
 抓住景观特色: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听觉美
 (5)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6)以情观景:直觉感受、心理感受、发挥想象、情景交融
旅游区的景观特点及成因
中国著名旅游景区的分布

考点2:旅游资源的评价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旅游资源价值:资源的质量、资源的组合状况、资源的集群状况
 地理位置与交通通达度
 客源市场即市场距离
 基础设施即地区接待能力
 地区的环境承载力
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2010年江苏卷选做C)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图19是“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出游比率指某地到某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占该地出游市民总数的百分比。
 材料二:图20为“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

(2)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空间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2分) 
(3)上海市民到北京的出游比率达20%以上.高于距上海同距离的其它地区,这主要与北京地区人文旅游资源         和         两方面的特征有关。(2分)
答案:(2)自上海向外逐渐降低(离上海越远,出游市民越少)
(3)品质高、多样性
(2010年选做C)麋鹿生态旅游区位于盐城国家海洋湿地保护区。图20为麋鹿生态旅游区江苏省内游客数量变化图。据此回答问题。(10分)
图20 
(2)麋鹿生态旅游区省内游客数量的变化特点是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4分)
答案:  (2)总量增加,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地距离,生态观念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考点1:旅游景区规划
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
旅游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规划读者设计
旅游景区规划的内容
 景区形象
 功能分区
 空间布局:就是对景区的交通线、服务设计等组成要素进行选址和定位
交通线
方便游客游览各个景点
保证交通的便捷、经济、安全、可靠
交通工具
 a)  加快游览速度
 b)  缩短旅游时间
 c)  减轻旅游疲劳
 d)  增加旅游的娱乐性
服务设施
内容:食住行游购娱等设施规划
依据:根据实际需要,并参照景区的性质、规模和容量,确定服务设施的选址、建筑风格和规模等
原则:
与交通线连接,注重交通的便利快捷
尽量在旅游区附近选址,方便旅游者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服务设施的集聚与分散

考点2:旅游活动设计
旅游信息的收集
旅游点的确定
旅游路线的选择
 符合自身特点
 选择最佳路径
 景观丰富多样
 注意劳逸结合
 追求最佳效果

考点3:旅游安全
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
 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旅游者方面
旅游安全防范措施
 增强旅游安全意识
 加强预防与管理
 做好自我防范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考点1: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拉动经济发展
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文化交流与发展
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
促进社会进步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明程度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
促进社区建设,改善生活环境
推动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
 [2009年江苏卷选修C]小王参加了“重走霞客路”的旅行考察活动。他们从湖北武当山出发,到云南丽江结束。图18是考察路线示意图及相关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2)小王在桂林看到漓江两岸有大量的峰林、峰丛景观。这些景观属于典型的       地貌。    经过调查与走访得知,桂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很    大,具体表现是          、         、             。(4分)
【答案】 (2)喀斯特(岩溶)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促进就业;促进文化交流。 

考点2:旅游与环境
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
提高环境质量
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2)旅游与环境的关系处理不善会使环境恶化
污染自然环境
破坏生态系统
损毁文物古迹
扰乱社会秩序
 [2008江苏卷选修 C]阅读有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图19是“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出游比率指某地到某旅游目的地的市民占该地出游市民总数的百分比。
 材料二:图20为“某旅游目的地1994—2004年接待游客人次数年内变化图”。

 (5)图20所示目的地游客接待高峰分别在“五一”、“暑假”和“         ”。2008年我国调整“五一”假日,新增“清明”、“端午”两假日,休假制度调整对该目的地游客接待数量年内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2分)
答案:(5)国庆节增加新的游客高峰
[2009江苏卷选修 C]小王参加了“重走霞客路”的旅行考察活动。他们从湖北武当山出发,到云南丽江结束。图18是考察路线示意图及相关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3)小王在丽江感受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如纳西古乐、东巴文字等。丽江古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你认为丽江在旅游可持续发展中需注意哪些问题?(3分)
【答案】(3)保护文化遗产;旅游设施建设要与景观相协调;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2010年江苏卷地理第30题C)麋鹿生态旅游区位于盐城国家海洋湿地保护区。图20为麋鹿生态旅游区江苏省内游客数量变化图。据此回答问题。(10分)

 (3)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         作为首要任务。(2分)
答案    (3)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考点解读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考点1:人类与环境
◆环境的概念和分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工环境)
◆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关系
◆不同发展阶段人类与环境关系
◆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示意图
考点2: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遭到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产生的主要原因、实质和危害

(2010年江苏卷地理第30题D)图21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22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  ▲   、  ▲   和  ▲   。(3分)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琉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   。(2分)
(3)我国北方二氧化琉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2分)
(4)酸雨的危害有  ▲   。(3分)
参考答案:
(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考点1: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
◆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矿产资源(含能源)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
[2009江苏高考题]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据此回答17-18题。
17.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B.减轻大气污染
    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D.提高能源利用率
18.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 
 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 
 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
[2008江苏高考题]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21~22题。
21.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A.用水量大    B.降水丰富    C.干旱少雨    D.污染严重
22.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节约用水    B.国内跨流域调水  C.人工降水    D.循环用水
[2009江苏高考题]图5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10.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增大供水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A.减少区内水体蒸发量 
 B.增加区内降水量
   C.提高区内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D.增加地下水储量
11.如果区内某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可行的治理措施是
 A.增加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B.减少来水量和增加出水量
 C.减少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D.增加来水量和减少出水量 
考点2: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不可再生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矿产资源面临资源耗竭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
◆合理开发、利用非可再生资源源的主要措施
◆煤炭、石油资源的分布及石油危机的应对措施
◆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化石燃料在开采、运输、利用过程中对造成的影响及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2008江苏高考题]27.图12为“2000—2005年我国三大产业用电量柱状图”,图13为“2003年我国东、中、西部发电量和用电量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3分) 

(1)三大产业用电量增长最多的是第▲产业,其原因主要是▲。(2分)
(2)我国东、中、西部电力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是▲。(3分)

考点3:可再生资源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问题
◆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问题的解决办法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供、需、用)及供需平衡的对策(开源、节流)
◆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生态农业(农村生态建设、生态型庭院经济)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
◆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影响太阳能的因素
[2008江苏高考题]图7为“我国某河流中游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该流域:
 A.雨水是河水主要的补给来源  B.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春秋季节
  C.径流量随降水量同步增减 D.枯水期流量小,输沙量大
15.该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壤盐碱化    D.地面沉降
16.该环境问题易导致下游:
 A.径流量减少,不易决堤泛滥        B.径流量增多,季节变化减小
C.输沙量大,水库淤积严重      D.流速减慢,利于内河航运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考点1: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森林的作用、森林锐减原因、后果(危害)及保护措施
◆草地退化的原因和保护措施
◆保护湿地的意义和价值、湿地萎缩、干涸的原因、危害和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的原因和保护措施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保护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和保护措施:
◆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考点2: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考点1: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分类
◆ 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水体富营养化   垃圾越境转移  城市空气质量  酸雨(以硫酸型酸雨为主)  
◆环境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过程、危害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考点2:环境污染的防治
◆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工业污染产生的原因
◆工业污染的防治  防治的关键  防治的措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农业污染产生的原因、特点
◆农业污染的防治措施
◆城市垃圾污染的危害
◆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垃圾的处理方法、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五、环境管理
考点1:环境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  
◆环境管理概念和对象和执行主体  
◆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考点2:环境管理与国际行动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环境壁垒:绿色产品:
 国际合作(发达国家的责任与我国的立场)
考点3: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公众参与的含义
◆公众参与应有的态度、责任和行为
◆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2008年江苏卷地理第30题D)图21为“1951—2000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受沙尘暴影响强度比例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我国北部受沙尘暴影响强度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1分)
 (2)北京市受沙尘暴影响的强度总体上为  ▲  度。我国北部的沙尘暴多发生在  ▲  季,主要因为该季节我国北部地区气候   ▲  ,植被稀少,且常有   ▲  天气系统活动,风力强劲。(4分)
 (3)首钢集团的搬迁使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首钢搬迁所运用的主要环境管理手段是(填选项字母)  ▲  。(2分)
     A.行政手段    B.法规手段    c.经济手段    D.教育手段
 (4)贯彻“绿色奥运”理念,你认为进一步改善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由西向东逐渐减弱  (2)轻  春  干燥(少雨)  冷锋  (3)A    (4)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废气排放;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区的生态建设。
 (2009江苏高考卷)图11是我国西部某地区略图,图中左上方所示为当地铁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读图回答21~22题。
21.P地与Q地相比,P地
    A.年大风日数少  B.年降水量多
    C.年降雪日数少  D.沙尘暴日数多
22.在铁路沿线设置草方格沙障,其主要生态功能是
 A.截留水分    B.改变气候类型 
 C.削弱风力    D.改变植被类型
 (2008年江苏卷地理第30题D)图19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20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洞庭湖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主要原因是           、           。(3分)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     、       等生态价值和        、           等经济价值。(4分)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3分)  
 答案:(1)变小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2)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    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