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雯娟的女儿:南方周末 - 【固执于见】彼岸还是此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8:40:34

大洋彼岸已经几乎成为此岸,而传统中国已经被彼岸化了,那个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月清风才子佳人的中国已经被彼岸化了

过去一百多年,在说到“彼岸”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多半指的是大洋彼岸。大洋彼岸,在一些人心目里,不只是地理位置,也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终极向度和标准、范式。左派与右派也许你死我活,但大洋彼岸是不容置疑的。参照此向度标准和范式,中国传统的此岸此在逐渐成为贬义词:落后、腐朽、封闭、保守、封建等等。

在工业化、全球化之后,传统中国的此岸此在已经摧毁,我指的不只是价值系统,也是生活方式、建筑、人际关系,甚至此岸赖以存在的大地本身。宋朝诗人苏东坡所歌咏的那种世界观:“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已经荡然无存。中国已经与大洋彼岸一样,人成为世界的惟一主人。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类人生观已经被弃若敝屣。“更快、更高、更强”的西方奥运会精神已经成为普通人的生活信条,殊不论没有一家电视台、报纸、学校会鼓励它的观众读者或学生追求《陋室铭》所宣扬的那种无为生活,就是有个把另类想标新立异,恐怕也很难再找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之类的地方。

古代中国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在今天,你只能达,而绝不能穷。在古代,穷也是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耦而耕”令人尊敬,穷可以“在野”呢!但今日,不仅无野可在,一个信奉“君子固穷”的人恐怕要为千夫所指。就是你自己愿意选择一种相对穷的生活方式也是不准的。云南有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是得过且过,喜欢住茅草房,今天被视为“小康标准”的绊脚石。地方官员以行政手段强迫他们抛弃“落后的生活方式”,这些土著的刘禹锡不习惯令内地人兴高采烈的水泥钢筋塑料电视的小康,闷闷不乐,但说不出来。

全球化已经把中国这只曾经亘古不动的船划得离世界越来越近,而离那个不动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古代中国越来越远。不只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样的风景大面积地消失,以兵营式的马赛克建筑取代;就是茶馆、酒肆、集市、卤菜、马匹、丝绸、宣纸、菜市场、林家铺子、清明上河……诸如令这国家出现曹雪芹那样的伟大人物的日常事物都在死亡。看屈原李渔,他们居然在改朝换代之际依然过着亘古不变的生活,真是腐朽啊。

这一百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动,从战争、革命的大动,到具体生活方式永不休止的小动,时尚、拆房子、整治山河,拿来主义指导着一切……我不知道人们是否发现,在一百多年后,大洋彼岸已经几乎成为此岸,而传统中国已经被彼岸化了,那个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明月清风才子佳人的中国已经被彼岸化了。当一个中国人在讲到传统的时候,他的意思是“生活在别处”。我在新年的时候重读《论语》,那感觉就像是圣经,在黑暗中升起来。它将要像一部圣经那样引领我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