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雯丽张国立金婚吻戏:贫困线标准非“数字游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03:54
  1985年,中国将人均年纯收入200元确定为贫困线,2009年这一标准为1196元,24年来增长约5倍;而在此期间,中国GDP由7780亿元增至33万亿元,增长42倍。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沈雯在递交给全国两会的提案中称,太低的贫困线让过亿居民人为“被脱贫”,建议现有贫困线应至少提高一倍至2400元以上。(《东方早报》3月3日)


     该如何理解人为“被脱贫”和现行贫困线“奇低”呢?客观地说,这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却是一个与民众权利相关的课题,用全国政协委员沈雯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贫困人口标准低得让人惊讶”。


      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我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和国际标准距离长期偏低,扶贫投入过少,有过亿人没有被划分在贫困人口线,人为地“被脱贫”。 就笔者的观点,我国的贫困线标准的最大缺陷在于仅仅关注了关注了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没能解决贫困人口的发展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在统计贫困人口的时候其依据是收入标准,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以消费为标准,因为消费支出更能够直接测量一个家庭或个人的生活福利。此外,不管物价走势和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通常都把20%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对象,这是一种相对贫困的判断标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扶贫资源的约束,我国还没有条件将这部分低收入人口都纳入扶贫对象。


        事实上,贫困线标准偏低一直遭到诟病。商务部原部长薄熙来曾表示,中国对贫困人口界定的标准也要与时俱进。可以说,以前我国贫困人口少是以损失福利为代价的,并且也产生了种种数字的争议,如2004年,国务院扶贫办提供的数字是2900万,世界银行提供的数字是2.1亿。


        国际经验表明,贫困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不能用一些不变的贫困标准和数量指标对其加以评定,因为生活标准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传统。每一个国家都应有自己的贫困线,而且各国的贫困线也应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调整变化。世界银行认为,在绝对贫困发生率较高时,中国政府制定的较低贫困线是一个有效的标准;然而,在只有占总人口比例很小的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时,这个标准就不那么有效了。
   

          离开了对贫困本质的梳理,是无法厘清我们在贫困线标准上的模糊认识的。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贫困界定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则认为贫困实际上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的匮乏和不平等。换句话说,贫困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权利问题。


      之所以要关注我国贫困线与国际标准差距悬殊,还在于,如果一个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太穷,穷到没有尊严、穷到难以维持基本生存甚至穷到绝望的程度,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就会失去其伦理上的支持而只能成为梦想。


           无视我国贫困线与国际标准差距悬殊不是一种无知,就是对经济发展伦理的违背。贫困线标准不仅与社会公正有关,更与经济发展伦理相关。近代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社会财富分配上的不公正是经济体制中的一个严重缺陷,人类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组织应该关心那些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群。进而认为,改善社会下层穷人的生活状况对整个社会是有好处的,希望通过分配的公正,使得穷人在利益上得到实惠。正因为如此,上亿人“被贫困”的实质,从一定程度上说,是对民众权利的变相裹胁,而对整个社会来说也并非一件好事。


          人为“被脱贫”是对公民权利的变相裹胁,期待有更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关注这一与民众权利相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