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什么意思:京剧艺术的活字典刘曾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6:03:40
京剧艺术的活字典刘曾复

  张本瀛

  刘曾复小传

  刘曾复,字俊知,1913年生于南京,幼年随父母迁居北京,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学系。现为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曾任北京市戏曲学校艺术顾问,中国戏曲学院首届京剧研究生班导师。

  刘曾复老先生自幼便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八十年来,他从入迷、酷爱、学戏、演戏到对京剧的研究,都取得了令人钦佩的丰硕成果。他师从王荣山,并先后向王凤卿、阎岚秋(艺名:九阵风)、钱宝森、王福山、侯喜瑞等梨园不同流派大师请教、请益。仅京剧中的老生戏,刘曾复先生就能轻车熟路地试范性表演约一百多出。此外,刘老还对京剧各个流派名家不同艺术特色之脸谱的研究;考证深入、刻画精准、水平之高,深为京剧行家所称道,其作品被国内外多家著名博物馆专门收藏。他撰写的京剧研究方面的专著有《京剧新序》、《京剧脸谱图说》、《京剧脸谱大观》。为进一步弘扬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大力振兴京剧艺术,提供了可以供人借鉴的、亦为十分宝贵的艺术资料。

  刘曾复先生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兼备理论和实践的卓然大家。有感于刘老在其本行生物医学与京剧艺术两个方面都有着精深的造诣,笔者特地在不久前,慕名前往他位于京城塔院的北医三院一幢普通宿舍楼的家中,专门采访了今年整整九十五岁高寿的刘曾复老先生。

  生在名门

  刘曾复在四岁那年,随父亲刘诒孙由江苏南京迁至京城宣武门外菜市口米市胡同的一处风格雅致的四合院里。刘家祖藉原为直隶的河间府(今河北省河间市),到了刘先生祖父这一辈,曾一度远走至江夏(今湖北武汉)谋个在当地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官事。父亲刘诒孙则走的是一条通过封建科举步入仕途的道路,其历经十五年的寒窗苦读,刻苦研习圣人的“四书、五经”,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中有幸考取的不多举人之一。凭着清末举人的身份得以进入满清政府学部任职。时过不久,“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国正式建立。通过一位有一定活动能力的亲戚引荐,刘诒孙得以到中华民国总统府办公室当上了负责公文起草的秘书。

  为什么称刘曾复先生出身名门呢?据刘老介绍,他外祖父纪钜维,是清代鼎盛时期乾隆朝的侍读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纂稿人纪晓岚的后代。纪钜维,号泊居,早在清末“洋务运动”兴起的年代中,就被“洋务派”首领之一张之洞作为精通教育的人才任命为新式学堂的校长而高层校务。刘曾复先生还有个叔叔在民国初年由上辈人作主,过继给曾是北洋军阀直系首领,后又担任过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冯国璋的姐姐为养子。由于有了这层特殊关系,刘先生的父亲刘诒孙能够顺利地到总统府谋职。纪钜维老先生一生没有生过儿子,只育有三个女儿,刘曾复的母亲大排行是老三,其二姨是清华大学高材生汪鸾翔先生的妻子,汪是当年清华大学创办初期几位最年长的教授之一,“清华老校歌”就是汪先生任教时的杰作。

  刘曾复先生的小学是在北平崇德中学上的(今北京三十一中,当时含小学),中学时代是在和平门外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度过的。1932年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生物系。尽管大学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繁重的,但聪慧过人的他总能把这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不仅各科学业成绩优秀,还抽出一部分时间学习自幼酷爱的京戏,同时担当当年清华大学足球队的左后卫。上个世纪30年代的北平,活跃着清华、北大、燕大、辅仁、北师大五支水平较高的高校足球队,他们定期举行比赛,这中间又以清华大学获得冠军的次数最多。谁都知道足球比赛是一项运动量相当大的激烈体育运动,果然在一次比赛中,刘曾复被对方勇猛的前锋将胳膊踢成骨折,万般无奈只好在家歇着,这一歇就是小一年,直到1937年才毕业。毕业后,由清华的一位教授推荐他到位于位于南京的地方大学任教,但是由于“七·七事变”的爆发而未能成行。

  此后,又由清华的那位教授介绍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进修深造做实习生,从此也就开始其在医学生理学领域里努力耕耘传播知识的历程。初期的工作单位是到北京中国大学任讲师,1945年到北京医科大学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60年又调到首都医科大学任教授和生理学教研室主任,2001年以后任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名誉院长。搞了大半辈子医学生理学专业的刘曾复老先生,其实早已是这个领域里遐迩闻名的专家。不过客观地讲,刘老在京剧艺术界中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他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影响。刘老先生对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这或许是我搞的生物学专业太过于专了吧!所以使很多人都不知道。

  刘老先生一家不愧是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大家族,其一姐一弟,都是名牌大学毕业亦都从事于教书育人的教师行业。与他相依为命的夫人苏芳蕙本是刘先生的中学同窗,几十年来一直在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担任外文期刊的编译工作,已在八年前病逝。刘老与夫人共育有四女,大女儿年近七旬,退休前在青海搞公共卫生工作,二女儿是北医三院的会计,三女儿在海军南海舰队某部任护士,四女儿现任北医图书馆副馆长。

  涉足梨园

  过去几百年来皇城脚下的北京人,大都有这么个习俗,那就是不论腰缠万贯的达官显贵、官商富贾,还是家境并不宽裕的平民百姓、小门小户,都有一种或数种“雅好”伴随他们的日常生活,倒是什么也不爱好的人家却很难找。如果剖析这种文化现象的根源所在,其实正是古韵悠悠的“京味文化”产生的艺术魅力,在北京人中一代代地延续。

  刘曾复先生从小就跟京剧有缘,最直接原因便是父亲刘诒孙本身就是位水平很高亦对京剧艺术十分执著的超级戏迷,其言行举止对少年刘曾复的一生产生均深刻的影响。刘诒孙本人并不是票友也从不粉墨登场去过一把戏瘾,但每逢闲暇时则必到京城几座有名的大戏园子里来消遣,目的就是有所侧重地欣赏那个年代一些流派名角的整出拿手好戏。这一来二去、天长日久,自然与不少活跃于梨园的表演艺术名家与捧家,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此外,刘曾复的表兄孙养农先生是京剧老生“余派”创始人余叔岩(余老板)的朋友,当时梨园行的著名旦角阎岚秋(艺名:九阵风)则是刘家府上常来常往的座上宾。而且阎岚秋还是当年有武旦祖师爷之美誉的朱文英的女婿,因此他的武功功夫深得其岳父的真传,《泗州城》、《蟠桃会》,是九阵风经常表演的令人百看不厌的两出代表性剧目。

  初期学戏的刘曾复,也和其他初学乍练的票友一样走了一段弯路。譬如,今日对着镜子唱戏感觉自己学时派时慧宝最适合,转天一早起来,心血来潮的他又发现韵味高亢挺拔的余派(叔岩)更能展示自身水平。总之,今学时,明学余,几年下来也没有定下一个准确的学习方向,这种学法直到25岁那年才得以改变。就在这年中秋节,刘曾复按梨园界的老规矩正式拜师,教他的老师就是京剧生行的著名老生王荣山先生。王先生祖藉在上海,是与余叔岩先生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其艺名叫“麒麟童”。因日后逐渐走红的“麒派”创使人周信芳也起“麒麟童”为艺名,为便于区分,京剧界将王荣山称之为“老麒麟童”。

  说起王荣山老先生,那是名副其实的京剧界中的梨园世家,其父王永成早在清光绪年间,便成为上海滩中专教京剧武戏的专家,日后走红成角的不少京剧演员都出自其门下。二哥王贵山,艺名“五盏灯”,工旦角,以表演活泼、开朗,做工敏捷、伶俐而享誉京城,荣山妻子是京剧老旦行当中与龚云甫齐名的演员罗福山的女儿,罗又是京城早期唱工老旦的代表人物李多奎的老师。儿子王金彦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高材生,曾与王金璐、沈金波、李金鸿、赵金蓉、冯金芙等人是同窗。当年因刘曾复的父亲与王荣山先生私人交情深厚,还有王先生看他是名校清华的学生天资不错,所以在教其戏上较之别人更是下了一番大功夫。刘曾复回忆起六十余年前的学戏情景时感慨颇深。他告诉笔者,王荣山先生会的戏可真是不少,又加上他曾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专门聘任的老生教师,因此他从王先生那里除学习基本功外,还陆续学了多达六十多出的相当吃功夫的老生挑大轴的剧目。

  教过刘曾复京戏的还有京剧名家王凤卿和贾大元二位先生,凤二爷是在梨园界有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的弟弟,以多出拿手的老生唱工戏而驰名京沪,他对刘曾复在学戏道路上的艺术有成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此外,博采各流派之长的刘曾复还注意珍惜任何一次学艺机会。正是这一期间,刘曾复向当年的武生泰斗杨小楼的女婿刘砚芳,专门学过杨派剧目《镇潭州》。谈及往事,刘曾复先生语重心长地又向笔者说了这样一番话,便是其昔日与名角台前幕后的闲谈中使他终生受益的话题。过去一些京剧前辈表演艺术家的不少经验之谈,不仅让刘曾复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回首往日在这些场合里多种知识的积累,为他今天成为戏曲方面的活字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后话。

  如今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大城市,恐怕健在的亲自到戏园子里听过,杨小楼和“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余、言、高、马”四大须生的人已是凤毛麟角。所以提起这些艺坛往事刘老先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上述名角的一些代表性剧目刘曾复先生大多都在戏园子里听过。不过刘老先生坦言,在过去梨园流派异彩纷呈的辉煌年代里,他最为欣赏的还是余叔岩和杨小楼二位堪称一代京剧宗师的传统戏,那听着才真叫过瘾。随后刘先生又补充道,余老板的戏其听过有小40出,杨老板的戏听过不低于60多出。

  成果丰硕

  众所周知,在我们国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场政治风云中,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朵奇葩的京剧,也和其它许多行业一样,遭受了一场毁灭性地大灾难。这种极不正常的情况,直到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重新吹拂神州大地时才得到彻底的改变。

  可是就在各界人士喜迎艺术的春天,呼吁恢复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目之际,才尴尬的发现以往活跃在梨园舞台的老一代艺术家此时大多已乘鹤西去。有感于当时梨园的现状,京剧界的部分中青年演员不约而同的想到请教毕生致力于京剧艺术研究的活字典刘曾复老先生,请他出山助古老的国粹一臂之力。据笔者了解,如今在京剧舞台上独挡一面的不少京剧名家都向其问过艺,如耿其昌、张学津、孙岳、叶蓬等人都先后得到过刘老先生的点拨,同时他还经常与一些戏曲院校的专业老师交流。

  京剧行当里的人都知道刘先生的老生戏不仅唱的地道够味,而且会的戏也多,仅近20多年来他赠送全国各省市的京剧团、戏校说戏录音多达100余出。在授艺当中,刘老能将这百余部剧目里主要人物的唱腔、唱法、念白,以及怎样唱出韵味,怎样简洁大方和不同流派风格逐一道来。此外,有关部门还特地将刘曾复老先生现场表演示范的唱工老生、做工老生、武老生的一些戏曲片断录下像来,作为日后的教学资料保存。讲到兴处,如今95岁高龄的刘老,在不大的客厅中竟为笔者即兴表演了杨(小楼)派剧目《挑华车》中高宠的一套程式动作,令我真是大饱眼福。

  刘曾复先生除对京剧后辈人才的培养外,对京剧“脸谱艺术”的传承是他对国粹的另一杰出贡献。刘老先生讲,他是从孩提时代跟大人上戏园子听戏开始,逐步对京剧“脸谱艺术”产生一种朦胧好奇感,继而到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可业内人士都知道在以往戏园子的后台,演员是最忌讳别人在旁边看自己勾脸,这是梨园行内约定俗成的规矩。那么当初刘曾复是如何来到后台观察到这一切的呢?他说在过去小孩子是不受以上清规戒律约束的。这也使他能经常亲眼见到大名鼎鼎的名净钱金福老先生勾脸,钱老先生脸谱画得非常好,在京剧界几乎尽人皆知,有“天下第一品”的美誉。钱金福老先生仙逝后,其子钱宝森成为刘曾复学艺生涯中的另一位老师,教戏之余,宝森先生还将其父怎样勾脸的路数悉心传授给他。同样使刘曾复在“脸谱艺术”上受益匪浅的还有一位大师级的艺术家,他就是在京剧界有“活张飞”之称的侯喜瑞老先生。其勾画的脸谱可将张飞、李逵等戏中人物的性格暴烈、勇猛剽悍展示得一览无余,夸张度十分到位。同样,为人热情豪爽的侯老也给了刘曾复在脸谱艺术中有益的指导。

  刘曾复老先生一生所绘的京剧“脸谱艺术”作品,不仅体现了不同艺术家“脸谱艺术”流派特色,同时亦凝聚了他80年来为之探索研究京剧“脸谱艺术”,所付出的大量心血,件件堪称为珍贵的艺术佳作。为了让绵延200余年的中国京剧古老的“脸谱艺术”不失传,晚年的刘曾复先生走上了一条研究与授徒相结合的道路,并出版了《京剧脸谱图说》、《京剧脸谱大观》两本图文并茂的专著,书中总共收集了刘先生所绘的京剧脸谱1090幅。可喜的是如今刘曾复先生所带的徒弟盛华、赵永祺随同刘老共同承担继承京剧“脸谱艺术”的工作。随着近30年来首都北京逐渐成为国际化的大城市,每天吸引大批的外宾前来观光游览,“脸谱艺术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礼品之一,深为广大中外朋友所喜爱和收藏。

  (此文已收录在中国社会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由本人撰写的北京民俗文化丛书中的第四本“京师名伶”)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