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老公密春雷:感 念 我 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34:58

斗转星移,不知不觉中我已经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了一个近不惑的中年人。造化弄人,原本不喜欢孩子王的我却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十八个春秋。随着岁月的淘洗,曾经的人和事也都渐行渐远,但是一个模糊的印记却在岁月的更迭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一个普通的却注定要终生相随的,我的一位小学老师——冯老师。

虽然是行伍出生,但是因家境的原因,冯老师没有在军旅中发展,而是回到了僻壤一隅。因为在当时的小环境中冯老师是一个文化人,加上当时的村小缺老师,经人举荐,他就成了一位临时的代课老师。就这样,冯老师就开始了半工半农的生活。没想到,一个偶然的选择却成为他军旅生活结束后主要的生活模式;也正是这个选择,才提供了我和他邂逅的机缘,使他成为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一生的一位良师。

毕竟是偏远的农村,真正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不多,所以当我读到三年级的时候,班里已经桌椅多,学生少了。没办法,学校只好并班。这样,我成为了冯老师真实的学生。按照现在的眼光看,老师的待遇应该不菲。但事实恰恰相反。受到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加上他又是代课的,所以冯老师一个月只能得到微薄的生活补贴。但是,作为一个男人,必须要担当。已有妻室的他选择了默默的承受和艰辛的付出。正常的开学上课期间,不论刮风下雨、农活忙闲,我们每天早晨到学校,张望办公室,首先映入我们稚嫩眼帘的始终是他那稍显瘦弱的身躯。即使劳累,在课堂上冯老师脸上始终带着浅浅的微笑,并用他特有的抑扬顿挫的语调,把我们带入到奇妙而美丽的语文世界。课余的时间,我们看到的则是他在农田中劳作的疲惫的身影。有时候,也许是太匆忙,冯老师走进教室时,常常是一只裤腿还高卷着,身上还残存着星星点点的泥土污渍。咋一看,真的有点土。但是,也正是这份质朴的,润物细无声的浸染,我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慢慢播下一颗向善的种子,在潜意识中明白了什么是责任的担当。

作为老师,早到迟退;作为一家之主,几乎所有的繁重农活都是自己承担。风餐露宿,披星戴月。虽然做的不是最好,但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他捯饬的井井有序。也正是这样的双重付出,才换来了教苑幼苗的茁壮成长,家庭生活的安定与幸福。

冯老师是教语文的。按照常规,小学语文课只要教学生读读课文,认认字就可以了。但是在他的课堂却别有一番情趣。作文是学生最怕的,冯老师是深谙这一点的。所以,每当上作文课时,他不是随意给出作文题目或讲解许多对学生来说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首先选择几篇不同等级的本班学生的代表性作品,然后当堂朗读评点,指出优点和不足和今后写作需要注意的地方;布置作文时,冯老师往往只在黑板上大书“随便写来”四个字,意思是,我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愿意怎样写,就怎样写,丝毫不受约束,有绝对的写作自由。我清晰的记得,有一次我的作文还有幸入选到佳作的行列。虽然是一个不经意的给予,但是对于一个虚荣心极强的孩子来说,这个展示是弥足珍贵的,对我来说是一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不可否认,如果没有冯老师特殊的教育和引领,现在的我可能不会引领学生在奇妙的语文世界里畅游,不会在业余的闲暇时间涂鸦些许。也正是冯老师不吝惜给学生创造施展自我的机会,从我成为他的学生以后,他所带的班级里再也没有流失学生,直到小学毕业。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位农民,一个老师。扮演双重角色的冯老师在那方贫瘠的土地上默默的耕做,在神圣的三尺讲台辛勤的付出,一干就是几十年,本色当行。作为农民的儿子,冯老师不懂得什么“修身、齐家、治国”的大道理,一方水土滋养的则是那份“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淡定和从容。现在,虽然老师的境况已经大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岁月的剥蚀,他的孱弱身躯变得更加佝偻。即使这样,他仍然执着于自己最初的选择,仍然用自己朴素的方式启蒙着学生,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引领学生如何写好一个大大的“人”字!

灯火阑珊,在微弱的灯光中,一副嘴唇右下角一个黑痣,始终微笑着的慈祥的面孔不知不觉映入脑际。老师,岁月的长河经流不息,在这里学生衷心的祝您余生安康,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