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瘫是我爱我家哪集:寻找那些“为中国人写的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43:55

  前两天,我在《新京报》上读到作家李洱一篇文章,题目叫“《百年孤独》是为中国人写的”。李洱说在20多年前,他曾模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写一部小说,结果让他的祖父大惊失色,认为写那样小说会让全家不得安宁,跟着他倒大霉。尽管他的祖父也认为那部小说“写得太好了,简直就是为中国人写的”。

  我几乎想不出当今中国还有哪个当红作家不是马尔克斯的粉丝,而且还记得有不少作家都发过狠要写出像《百年孤独》那样的作品。事实上,有心的阅读者一定知道,《百年孤独》的那句开卷式,也曾出现在许多中国作家的笔下—— “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上校仍会想起他的祖父带他去见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百年孤独》在中国获得广泛而持久的接受与传播,得到中国作家的普遍认同,这是不争事实。这也一定会让“《百年孤独》是为中国人写的”的说法,能够激起很多人的共鸣。当然,常识告诉我们,拉美人马尔克斯是绝对不会专门为中国人写这本书的。这种“为中国人而写”的阅读共鸣,背后其实包裹着一种沉重的文化心理。

  这里我不想再去褒扬这本书的艺术价值,那是前人之述备焉的话题。李洱也说,《百年孤独》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是小说中的皇冠。当然,我多少还是相信“文无第一”道理,不敢做出李洱这种绝对评价。尽管我不否认《百年孤独》曾经给我带来巨大的阅读震憾。但是,我也确信,在不同时期,对很多不同的人生来说,这世界上一定还有比《百年孤独》更能击中他们灵魂的作品。

  从发现《百年孤独》,到与《百年孤独》深度接触,中国人其实经历一段尴尬、复杂与漫长的历程。即便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洱祖父一边感叹“《百年孤独》是为中国人写的”,一边还是满怀畏惧地强调,“这个作家幸好是个外国人,他若是生为中国人,肯定是个大右派,因为他天生长有反骨,站在组织的对立面”。从中不难想象,在曾经飘摇不定的政治语境下,中国人对文学保持着怎样的“过度敏感”心理。

  其实,《百年孤独》能够在中国流行起来,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中国学者后来不遗余力地对这部书进步的政治倾向推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很多中国学者在刻意强调,马尔克斯不仅拥护社会主义制度,而且曾经声援和支持过古巴革命。后来,诸如“有反帝国主义和反封建的积极意义”、“反映殖民者贪得无厌的嘴脸”、“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之类的标签,都被中国学者拿过来贴到《百年孤独》上。换句说话,如果没有这些强大的政治推崇,恐怕也就根本没有一条通向《百年孤独》艺术境界的道路。

  还好马尔克斯这本书后来终于让不少中国人通过更深层次的阅读,看清了愚昧黑暗到文明自由的艰难历程。相信现在更多深受这本书艺术与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内心已经不用再生硬张贴着那些历史标签了。但是,发现《百年孤独》的历史经验却足以提醒我们,这世界上一定还有更多“简直就是为中国人写的”的书。

  事实上,类似于发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样的情境,还有不少中国人在摆脱了像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那样的时代歌手与鼓手给心灵带来的麻木与滞顿后,对索尔仁尼琴的《古格拉群岛》产生了巨大认同,他们从中看到了斯大林时代的“人间地狱”,明白了极权会对人的生命与尊严形成怎样残忍地掠夺。此外,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的灵魂冲击,背后其实也都有类似的路径。这一切,其实都说明一个道理,现实之中其实有很多伟大的作品早已产生,只不过它还藏在暗处,没有被一道明亮的光束清晰映照,让更多人看清楚其中的细节纹理。   
  这一切,都让我在想,这世界上,其实一定有很多书能让陷于阅读危机的中国人感叹“为中国人写的”。问题只是,在历史风向与时代潮流的席卷中,到底如何才能更为快速地打通一条通向这些艺术与思想的路径,来重新发现那些“为中国人写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