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魄的奥运冠军:丹霞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19:23:56
由邺侯书院上行500米即至铁佛寺,再过铁佛寺约800米,便至丹霞寺。这座著名的古寺建于唐朝贞元年间(公元785-804),由著名的丹霞禅师天然和尚创建。丹霞寺由山门、正殿、后殿组成。三进,山门镌联经过都是有缘客;归去何须别看山。入山门见正殿,正殿原供释迦牟尼佛像,后在文革中遭毁。
一日,丹霞天然前来拜访庞蕴,求证佛理。相见之后,丹霞天然便做出要离开的样子。庞蕴没有说话,却做出“抛身势”、“颦呻势”。

禅宗说偈有二种:一是“语言偈”(包括诗偈);另一个则是“动作偈”,也叫“行为偈”,即通过自身的肢体动作来表达禅理,这些在禅宗的公案中有许多的描述。

丹霞天然看到庞蕴做上述动作后,便坐下来。于是用树枝在地下画了个“七”字。庞蕴的这个“七”意思是指“七宝”,又作“七财”、“七德财”、“七法财”。是说成就佛道的七种方法。以其所持之法能资助成佛,故称为“财”。即“信财”,信受正法;“戒财”,持戒律;“惭财”,自惭而不造诸恶;“愧财”,于不善法心生羞愧;“闻财”,能闻正教;“施财”,舍离一切无染着;“慧财”,摄心不散,照了诸法。  丹霞天然一看,也在地上写全“七”字,说:“因七见一,见一忘七。”便起身准备离开。庞蕴就“再坐一下,我还有第二句偈”。丹霞天然说:“答案都在这里了,还用多说吗?”庞蕴顿时省悟,哭了三声后,便走出屋外。

现在丹霞寺的后殿,为“七一遗址”,这就是丹霞天然与庞蕴居士“忘七”故事的发生地,后人为纪念这一精典公案,将此地命名为“七一遗址”。现“七一遗址”原碑尚嵌于殿壁。

从南天门而下,过了湘南寺将近一华里左右,在登山公路大拐弯之处,便见一座石砖青瓦的古寺,它便是有名的丹霞寺。
    
    丹霞寺是一座唐代贞元年间(公元785-804年)建造的古刹。它是唐代世称南禅八祖石头和尚的弟子丹霞禅师所创建,故名丹霞。这丹霞禅师法名“天然”,故又名天然禅寺。该寺位处南岳上山朝圣的必经之地,虽年代久远,几经废圯,但其香火仍未断绝。到了清代末年寺庙重修时,寺里的和尚竟把五岳圣帝的神像放置于佛寺前殿内,以便引来更多的朝圣者,并改寺名为五岳殿。其名称沿袭至今。
    
    丹霞寺原系花岗岩砌壁,上盖铁瓦。有山门、前后二殿三进,占地二亩有余。山门下临空旷。站在寺台前俯瞰群峦如青螺簇簇,阡陌纵横,公路如带。远眺湘江,盈盈如练,五弯五曲朝着南岳蜿延而流,活像五条游龙向着南岳朝拜,这便是有名的“五龙朝岳”的景观。若是半晴半阴之日,站在此处,忽而为层层浮云裹住全身,忽而玉絮飘浮头顶,脚下则有雪浪盘旋。绝顶上的云海奇景,此处也可有缘目观“喷云泄雾藏半腹”的景色了。
    
    山门为花岗岩石建筑,门额上题刻“丹霞寺”三字。过正门丹墀后便是前殿。共有房屋五间,中堂原有五岳圣帝像,是清末年间,由庙里和尚释玉发所塑。在前殿左侧开了一门临登山大道、花岗石的门额上镌刻着“五岳殿”三个楷书大字,典名下还题留着“丹霞寺”三个小楷,以示此五岳殿原名“丹霞寺”之意,从而更好地招徕游者。
    
    与前殿紧相连的便是后殿。后殿正堂中,原放置有千斤铜佛,现已毁于浩劫中。现在新塑的佛像和各种法具倒也焕然一新。寺的左侧有一清澈见底的泉井,名叫“慧泉”。相传此泉为当年天然和尚所开掘。据传:掬清泉饮之,则饮者定获长寿,并增智益慧。后人来此,若先来此圣迹处,饮泉观景,确是一件快慰之事。
      湘南寺位于丹霞寺之上500余米处,始建于唐朝,丹霞禅师天然和尚曾任此寺主持,并在这里阐述佛法。寺前石台视野空阔,可供远眺山峰湘江;寺后有贯道泉,慈航石;寺左有文殊洞;寺右则有大慈洞,隐松岩等景点;亦有数幅石刻伴题景点各处,颇值赏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