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马拉斯颂歌 mp3:独家专访江苏书记罗志军:保障房要覆盖20%人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21:41:04

 

3月3日13时,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做客中央台直播间,畅谈创新驱动下,江苏如何面向未来作出战略选择。图为罗志军书记在中央台演播室。(中广网记者 涂傲)

3月3日13时,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做客中央台与腾讯网联合直播间,畅谈创新驱动下,江苏如何面向未来作出战略选择。

中广网北京3月3日消息 3月3日13时,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做客中央台直播间,畅谈创新驱动下,江苏如何面向未来作出战略选择。

主持人:首先想问您的是这样一个问题:2010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大关,仅次于广东,连续第3年位居全国第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听到消息,从今年开始,"十二五"期间,江苏准备将未来5年GDP的增速调整为年均10%左右,这比去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把加速度降下来,是为了给经济结构调整留足空间,这个好理解,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无论是领跑全国的广东,还是同在中国经济"龙头"长三角的上海、浙江,都宣布"十二五"的经济增长目标是8%。江苏把目标定在10%,出于怎样的考虑?

罗志军:确实我们是去年到了4万亿,今年我们定“十二五”的时候我们定了一个增长10%左右,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现在更重的不是GDP的总量和数字,更重于它的内涵和它的质量,在这里我们想“十五”和“十一五”的前四年江苏平均发展速度分别是12.9和13.7,所以从实际增长速度来讲,我们这个10%是低于我们连续两个五年实际的结果,同时我们上一年“十一五”的时候我们当时定的是增长10%以上。

虽然两个字之差但是我们也考虑了非常的时间,就是刚才你说到了,我们给调结构留下一定空间,另外更多把质量和效益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我们的首先考虑。其次刚才你提到的也是我们在考虑的,就是江苏应该发展的比全国跟快一点,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到江苏特别给我们提出来的,因为江苏这个地方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以及改革开放以后它所发生的变化是应该有这样的一个作为的,当时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总书记都对江苏提出两个率先的要求,就是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所以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尽管是做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总的速度我们认为也不能完全达不到我们的预期,这样对于我们两个率先的目标有差距,另外你看看刚才那些听众给我们的期望,如果没有这样的发展,这个期望也不能实现,所以基于这点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

罗志军:预期保障性住房覆盖20%的人口

 

罗志军:江苏将和中科院与清华大学再签战略合作协议 目标直指创新驱动

主持人:最近半个月,江苏有几件事吸引了大家的眼球:2月23号,江苏省政府与科技部在北京举行了一个部省共商座谈会,谈下一步与科技部的合作;三天以后,你们又召开了科学技术奖励大会--199个项目获奖外,你们今年还首次设立了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是第一次,我还看到了王明庥、薛禹胜两位院士站在您身边分别拿到了200万元奖金--我看到了两位院士拿着大大的红色证书笑呵呵地站在您身边的照片。再加上刚刚正式上任的李学勇省长“原科技部党组书记”这个身份背景,大家都在议论说,现在江苏在科技创新上可是更加力了!"创新驱动"现在在江苏上下在干部在老百姓当中也是一个热词,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创新驱动"确定为江苏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正在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作为一个传统的制造业大省,江苏为什么要把创新驱动提高到这么重要的位置?

罗志军:确实像你所说的,我们两会期间还有两个动作,我们江苏省包括我和学勇省长还要和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再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我们的目标就是直指创新驱动,因为大家知道。

主持人:一方面部委合作,一方面产学研和研究大学来合作。

罗志军:这也凸显了我们学勇省长从科技部长这个身份出来在这方面的加力,当然江苏的这个发展的历程可能大家也都知道,我们三次经历了三次叫转型,第一次大家都比较清楚的苏南的乡镇企业实现了由农到工的转型,苏南模式。第二次就是扩大开放为动力,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转型,我们苏州工业园区最典型,包括曹老师比较熟悉的昆山,现在是外向度非常高。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第三次转型,就是由低到高由大到强,它的核心标志就是发展创新型经济,这个我们两年前就提出来了,我们提出要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来提升,我们认为它既符合国内外的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我们江苏的实际情况,因为江苏的自身条件大家可能都知道,人多地少,资源市场非常匮乏,我们是全国人均拥有土地最少的省份之一。随着我们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要素投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成本越来越高,这个对于我们来讲肯定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大的瓶颈之一,那么我们也有我们的最大资源就是人力资源,我们的大学生数,我们的在校学生数,我们的职校生数都在全国名列前茅,也是崇文尚教是一个历史的传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江苏要发挥自己最宝贵,最可依赖,最可持续的资源那就是人才的创新资源。我们想我们有这样一个条件和基础,把我们这个基础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也正是由于这些考虑,就像你刚才说的,我们把这个战略作为我们“十二五”最新提出的战略。

 

罗志军强调:江苏要创高新品牌 要研发 要做高端产业链

主持人:其实江苏这几年它的区域创新能力能够跃居全国第一的关键就在于它的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因为我看了一下你们这次2010年199个获奖项目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其中由企业主持完成的占50%,就是一半,也就是说把企业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怎么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的呢?

罗志军:我觉得首先要靠思想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我们在实践中一直强调这一点,就是要把我们的技术创新与我们生产力解放紧紧联系在一块,要靠我们思想的解放,所以通过不断的加强、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这三个向企业,达到了现在全省80%以上的研发投入是由企业去完成的,不是由政府来完成的,80%以上的科技平台建在企业,也不仅仅建在大学和研究院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80%以上到企业。而不是到大学,这样实现了50%以上的科技获奖成果来自企业,企业的创新产出也大幅提升,刚才讲了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保持了全国第一,特别是我们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了专利申请量22.6%,本土工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比重达到了48%,这个我们认为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的昆山是台资企业最发达的,过去它都是贴牌,都是给外面贴牌,世界电脑,笔记本电脑总量60%是出自我们江苏昆山地区,但是它都是给人贴牌的,但是现在你要去看,有很多都是我们国产品牌,另外也不仅仅贴牌做产业链的最低端,已经向它前面的研发,后端的销售,产业链的中高端在延伸,这都是我们很具体的。

 

罗志军:预计2015年江苏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五万亿

主持人:这样的话它的市场竞争力就强。刚才曹老师也提到了产业的问题,现在江苏是确定重点发展六大新兴的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还有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及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我们想知道选择这六大新兴产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罗志军:刚才我也讲到了,我们江苏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个过程中间,我们认为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回忆我们金融危机过程中间,就是在逆势上扬中发展了我们的六大产业,这里我们既有培养经济增长点的现实需要,因为当时老的产品卖不出去,我们都要新增长点,我们选择这些,修业枪战发展制高点的长远考虑,就是我说的江苏人才集中,再加上现在市场化、开放度比较高,他有可能在某一些新兴领域达到跟国际同类的水平,不去给别人在那里低端加工,这种六大新兴产业中我们有一些是明显的得到了成果。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这一点特别重要,现在大家多在抢占制高点,你选的准不准,你觉得的制高点是不是未来真正的制高点?这个其实很关键。现在发展新兴产业在江苏也已经见到了明显的成效了,去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了2万亿元,增长30%以上,占江苏全部工业的23%,我知道到“十二五”末你们还计划达到五万亿规模,就是这六大新兴产业整个的销售收入,五万亿它大概是个什么样的概念,意味着它对江苏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概能达到多少?

罗志军:我还说刚才曹老师问我的那个问题,比如说我新兴产业中的太阳能光伏电池,这一个产量就占了我们全国的58%以上,而且不是说像人家说的全部都是国外的技术,我们在那里低端加工,有很多核心技术是我们自己已经掌握了,是我们的团队在这里做。那么风电设备的关键零部件占了国内50%的市场份额,软件的业务收入占了全国1/6以上,生物医药的产业产值占了全国的12%。应该说这个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我们当时讲了,去年我们的总量是超过2万亿,就是指六大新兴产业的销售,占了我们工业销售收入的23%。我们这次“十二五”规划,我们预计能够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的倍增,到2015就要超过五万亿,力争达到占工业销售收入的60%左右。可想而知。现在才20%几,到那个时候能达到60%,这么大一个工业总量能够有60%是新兴产业占主导,它的竞争力可想而知。

 

吸引人才吸引新兴产业如同投资股市 一定要趁早

主持人:现在其实各地发展的这个新兴产业的积极性都很好,但是我也听到有一些创业者跟我们反映,现在其实遇到的困难也不小,因为一个产业刚刚开始发展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看好它的前景,而且即使你看好它的前景也肯定不是能够马上就收回投资,所以在融资、在用地方面都有不小的阻碍,比如说江苏土地寸土寸金,我是一个新兴产业你根本不知道我未来如何,我说我要到那儿去建厂,你凭什么把这块地给我?那么现在江苏在扶持新兴产业上有什么政策,比如说打个比方,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技术,就像施正荣那样的技术,我要到江苏去,罗书记用什么样的政策能够说服我到江苏去发展?

曹景行:或者叫做担心,我担心政策不稳定,今年的政策明天又怎么变化了。

罗志军:刚才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大家都有很多的高招,这个政策也不是我们江苏最好,可以这么说有些地方比我们政策还要优惠,但是确实我们要创造一个让大家觉得更稳定,首先在这里投资是稳定长期的,是可以预期的,而且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否则的话大家可以看到,江苏是连续8年了引进外资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它就是要在这个政府政策和环境上有更多的竞争力,我认为这是第一步。第二要抓早,我感觉到等大家都明白要去做这个事的时候可能这个事就不能再做了,就在还不大明白的时候,或者在前端的时候大家去做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

主持人:打时间差抢时机。

罗志军:你早你才能低成本能够有更大的回报和收益,晚了就像股市一样到高端的时候你不行了。

主持人:你就是最后那个。

罗志军:所以我们很多包括地方领导,包括搞管经济的包括我们企业家,我觉得特别是我们的企业家,广大民营企业家很多是从民营企业做一般装配开始,现在已经变的搞笔记本、搞液晶显示、搞生物医药,他很早就意料到他这个东西,他跟国外的企业家或者跟国外留学回来的人员结合他出钱他出技术大家组成合资公司,照新的去发展,苏南很多实现了这样一个转型升级,而且做的非常漂亮,这也是和这些企业家的远见分不开。

 

罗志军:江苏政府风险投资造就高新产业新贵

主持人:说到企业家就说到人才了,也说到我和曹老师今天特别想听的故事了,就是过去几年江苏在新兴产业上其实出了不少名人大腕,他们也是这些新兴产业的领军人物,像前面我已经提到过无锡尚德的施正荣,他让中国光伏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年;还有像中国物联网发展研究中心的刘海涛,带起了物联网这个炙手可热的新兴行业。您是什么时候知道施正荣的?

罗志军:我们省里包括我的前任书记都很关注,我们几任书记都和他成为朋友,他跟我们熟悉的时候他并不是像现在这样辉煌的企业家,只是一个留学回国有一定技术的技术人员。他当时是在澳大利亚学习,从拾了,当时他这个实验室是在世界上很有名的搞太阳能研发的实验室,他就是几十万美金学成以后回来,回来以后他做这个项目的时候还非常缺钱,这时候我们无锡的开发区用我们政府的投资公司也作为风投一样投进去一千多万,支持他成立了这样的合资公司,而且迅速的扩大。刚才我讲了他这个核心技术都是他自己,他现在太阳能的转化率,太阳能的成本都在世界上有领先地位,到后来他上了市,甚至还没上市马上要上市爆发式盈利的时候,我们政府投资退出来了,我们并没有占有他的获利点,我把这个获利点让给他,这样使他能够迅速的不仅技术领先,而且生产规模领先。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大太阳能的生产厂家,市值不可说了。大家都看得见,而且大家也很佩服他,他现在已经把他原来的导师和研究室变成他自己公司的具体研发基地了,就是他所属的研究室了,他已经出资把那个买过来了。

刚才讲刘海涛也是这样,刘海涛并不是江苏和无锡的人,他这个项目在这个地方做前期,通过他自己认为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对他更有好处,现在他已经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无锡人,把他的项目和产业都落在这儿了。

现在我们风投在江苏也是非常普遍,我们苏州(桂园区)就有个沙湖创投中心,它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母基金,200个亿,由为我们工业园区和国家开发行来做的,现在已经向下辐射投资带动上千亿的投资,而且大多数投向这样高技术的留学回来人员的这种创新型企业,我认为后劲是非常可观的。

 

罗志军:我觉得第一个就是刚才说了苏北和苏南的话题。曹老师也提到了,实际上过去这十年是苏北发展最快的十年,而且也是江苏南北差距缩小最快的一段时间。我们现在苏北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都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超过了苏南,这个差距是在缩小中间。而且苏北占全省经济的总量不是降低而是在提升的,这是一个重大转折。但是也确实看到苏北和苏南的差距仍然还存在,刚才比如讲到宿迁和苏州的差距那就不是一小点,需要继续进行加大力度。

刚才我认为我们是三条最核心的:第一个是利用这个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大对沿海开发的支持力度。第二就是把我们原有的支持苏北政策不但要坚决执行,不因为它改变了我们就减少了,还要加大力度。第三就是在区域统筹上特别是在刚才有的网友提到铁路、公路、交通、航道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却省加大力度去推,使我们基础设施的状况有更大的改善,目标还是让全省人民包括苏南和苏北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主持人:刚才讲到苏北让我想沿海开发的战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已经实施两年了,现在江苏一些沿海城市我们发现他们不约而同的都选择了重化工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我们也听到这样一种观点,说沿海大开发不能一味的提高环保门槛,要不然就没法发展了,您如何看待沿海大开发当中面临的这些难题,怎么样才能把沿海开发和创新战略很好的结合起来?

罗志军:这个话题是我们特别关注的,沿海开发我们认为对于江苏充分发挥自己的这方面的地域优势意义十分重大,这可能是我们东部地区今后未来若干年的增长机遇。是不是能够不发展重化工,或者是不是应该发展重化工是大家争论的话题,我们认为在保护环境,经过严格审批的条件下,适度的发挥沿海港口的作用,发展一些大型的重化工业还是应该的。因为港口,它主要是大吞吐量,它也有这个容量,通过这个方式对内地是个辐射,对苏北是个带动,甚至在整个东轴海线都是一个带动。但是不能搞小化工、小冶炼,重复过去环境破坏低水平的建设,更多的是要靠我们的大型的现代化的重化工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至于说到有些同志认为门槛可以降低,其实不然。我们现在在沿海开发中第一条就是环保优先,把环保的门槛立的比过去其他地方还要高。我们江苏就这几年里关了将近四千家小化工企业,其中沿海也关了将近1500家,并不是放开让它随便去的,过去一段时间有这样一个过程。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在逐步的进行改变,新设立的必需进开发区大门槛,原来设立的逐渐淘汰和把它归并起来,使我们沿海开发对沿海的环境不但是没有损害应该是更加保护。

主持人:前面刚才提到是新兴产业,现在新兴产业的销售收入已经占到江苏整个工业的23%,这就是说,还有70%来自于其他工业领域,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传统制造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这些传统制造业怎么办呢?

罗志军:这个题目也是我们现在正在破解的题目,我们现在实行了一个结构调整的三大计划,就是新兴产业的倍增计划,服务业的提速计划和传统产业的升级计划。我们认为传统产业对江苏本身的基础比较大,很多的总量都是在全国处于第一和第二位,完全把它淘汰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关键是要把它产业链和技术水平向上提升,增加它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所以我们提出了这个要以先进技术推动优化升级,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打造品牌提高附加值,大规模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这种生产状态。

到2012年我们计划完成技改投入达到了15000亿左右,全员生产劳动力每年提高11%以上,新培育江苏名牌产品680个,中国的驰名商标100个以上,我们把品牌化作为我们非常重要的提升传统产业的手段,不是做初级低端的产品,实际上最后的成品而且是自有品牌提升。

 

《法制晚报》的国内版执行主编黄杰:我想请问一下罗书记一个问题,就是今年年初有很多媒体都报道了我们江苏省在2010年在全国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的消息,这个是让大家都非常的惊讶,并且觉得江苏发展的那么快,也吸引了大家的关注,但是大家对深刻认识全面小康这一概念他认识得不是特别清楚,我请教一下罗书记能不能从收入、教育、医疗卫生等这些民生角度解读一下?

罗志军:确实这个题目江苏最应该说一说。因为最早小康目标的提出是当时小平同志在1983年到江苏考察的时候提出的这个要求,当时他就总结了人民群众吃、穿、用、住房、就业、教育等六个方面的问题经验以后提出来的。我们现在回想一下仍然还是这些问题,是老百姓最关心最希望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从那时候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我们江苏当时也是按照中央的要求提出了“六个更加一个惠及”的要求。我们大概在2003年在全国应该是比较早的制订了一个我们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25条的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中既有经济的发展,也有生活质量,还有社会发展,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目标。同时我们还根据我们江苏的省情,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发展阶段不同的苏南、苏中、苏北的三个大区域分别提出了不同时间的时区竞争要求。

根据我们自己省内的统计,到去年就是2010年我们省已经有24条,刚才说了一共是25条,现在我们有24条实现了目标值,只有1条就是居民的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这一条现在还没达到。我们城市居民收入已经达到22000多,农村达到了9100,这都是我们当时定的已经超过了我们的基数了,包括五年增加就业500多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都有具体的指标,包括保险的全覆盖,包括医疗卫生的一些基本要求,应该说以这个标准江苏是实现了自己省定的全面小康的指标。但是我也补充一点,一个是它还是一个平均数还不能说大多数都是这样,比如有一些收入很高,或者某一项指标很高,它掩盖了其他还有一些。所以我们现在按照中央要求,还要叫六个更加要求向更高水平的小康迈进。当然对于苏南来讲,我们认为是要向第二个率先,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来探索了。

 

罗志军:江苏已达富裕水平 未来七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增

记者:我是财经的主编助理苏琦,我想请问罗书记一个问题,就是您刚才讲到了居民收入的问题,我们听说从今年起江苏将实施居民收入的七年倍增计划,年均增长会达到10%,我们比较感兴趣的就是这样一个收入倍增的计划,它对于GDP增长影响也就是说如何平衡民生财政和建设财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罗志军:题目问的很好,刚才我还特别想说到,去年我们江苏城乡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了36和38,城市到了36,农村38,应该这个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也是比较富裕的水平了,但是尽管是这样,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询问刚才我听网友在开篇的时候也给我讲了,最需要的是什么,还是增加收入,我们认为这个呼声主要还是中低收入阶层,非常希望在这个方面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所有的期盼,我们认为我们更大的责任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认为在两个率先过程中间,我们提出了按照中央的要求,实现两个同步的目标,我们也测算了一下,因为国际上有这样的先例,一个国家或地区集中一段时间在某一项重业问题上采取一些突出政策,有明显的突破,包括居民收入,其他亚洲国家也有这样的情况。我们经过测算,我们大概如果增幅在10%左右的话,就是不算物价涨的因素,就是实际所得,能够在六年左右时间城市居民实现收入倍增,八年左右时间农村居民实现收入倍增,如果我们通过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和帮助力度,加大对中低收入者支持力度,完全有可能在七年时间达到城乡居民的倍增,我们认为确定这个目标有压力,但是大家采取措施给老百姓以希望,确实能使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最主要的我认为是可以大幅度的减少贫富间的差距,使中低收入群众明显的收入有增加。

刚才苏琦问的问题我还想讲一下,我们认为居民收入增加首先不和GDP的增长是对立的,因为这两个同步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力提高,如果没有这个居民也不可能,特别我们中低收入靠打工,靠工资收入来做的,如果你的企业倒闭了,或者你这个事业不能够快速发展你实现不了这个,所以首先大家对这个发展的目标肯定是一致的。其次很多的收入它实际上又转化为消费,消费完了又转化为投资再转化为生产力的提高,所以我们认为GDP的同步发展它肯定还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当然我们这次提的目标也不能说所有的人都能够倍增,比如有些高收入群体,那就可能它不一定实现倍增,但是广大中低收入我们是着眼于这样的措施。

第一个是对中低,以农民增收,第二职工工资增加,第三是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第四困难群体帮扶,这四类为重点,你可见我重点在哪里,目标在哪里。

 

罗志军:预期保障性住房覆盖20%的人口

新世纪周刊记者于宁:罗书记你好,请问您如何看待今年的经济形势,尤其是面对通胀压力和农民工成本上升的局面,江苏如何维持经济平稳增长?

罗志军:很好,我不敢贸然评论今年的经济形势,我是持一个谨慎乐观,因为江苏它是一个外向度很高的省份,有一些问题我们能把握!有一些问题我们可能不能预测,甚至还不能把握,因为未来一年中的变数还会很大,但是总体上我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我对我们江苏经济在抗击风浪,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中间我还是有一定把握的,所以我讲了一个谨慎乐观,我觉得总体上,今年应该是一个稳中趋好的态势,至于刚才说到了确实存在的问题,包括通胀、各类成本的上升对我们江苏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会有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想,按照中央现在整体一个大的经济政策的目标和结合我们省,刚才我讲到了包括创新驱动这样战略的实施,包括我们人才战略的实施,包括我们三大产业升级计划的实施,我们还是有把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

主持人:我们也是非常感谢刚才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当然也感谢罗书记的坦诚,前面网友提到有一个关于宜居环境,关于房价的问题,不知道罗书记愿不愿意回答。现在房价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房价过个大家不满意,但是很多城市现在大家要限购,而且要和户籍挂钩,可能又会成为引进人才的一个障碍,真的觉得有些两难,江苏要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加大江苏的吸引力,在稳定房价创造宜居环境方面会不会在政策上出台什么样特别的一些措施?

罗志军:首先我觉得大家关心是现实而且也确实这个房价在一段时间一些地区比较快的上涨引发了大家的关注,我觉得一方面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这些政策是非常及时和有力的,我们要保证中央的这些政策在江苏能够实实在在的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

第二我们特别着重的是房价上涨过快地区和城市采取一些有利措施,稳定住房价,当然这些地区也恰恰是我们江苏经济发展比较好和比较快的地区,也确实需要引进大量人才的地区。

最近你们可能也看到,我们大量建公租房,各个城市也签订了军令状,不仅我们跟中央签订,我们跟市、县我们采取的市长负责制各市都在做这样的事情,我感觉到应该有三个标准来恒量一个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一个是市场还是要繁荣的,因为供需矛盾还是第一位的矛盾,你只有加大供给,满足需求它才解决问题,你光一味的限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这个我们江苏一直还是在全国前面的。第二房价是要稳定的,包括各类房价都应该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平均水平以下,这样才能保证普通群众通过商品房、通过市场能够得到房子。第三要加大保障性用房落实力度,我们的预期要能够覆盖20%左右的人,这样能满足低收入和住房困难者的住房需求,我们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做到,就是按照现行的保障标准,做到房等人,而不是人等房,当然随着我们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个标准和水平会有所提升,但我认为,主导的应该还是市场化。

曹景行:开头讲到今年经济形势的这个问题,还是一个用创新、用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附加值,但是这里有一个比赛速度压力也很大,我们说汇率的问题,原材料的问题,用工荒的问题,在这个竞赛当中,实际上和技术和压力在竞赛,这个方面有没有感到江苏撑的下去,或者说能够过这个关,能够突破这卡口?

罗志军:我还是有信心的。我记得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当时也是,当时也是你过去的同行——凤凰卫视的朋友到江苏来跟我问到这个事。我说我认为在江苏情况下我们能过去,而且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当然我不是预言家,我是通过江苏这些年的发展实践,我也做了一个反思。我们江苏经济一开始并不是在全国最前面,很长时间我们是中等甚至偏下一点水平,我们有几次赶超,恰恰我看了正好都是经济发生变动的时候,包括SARS的时候,包括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也包括这次经济危机的时候。我们有一些现在排在全国第一或者第二的位次的指标,都是在这个过程中间实现的。过去比如排第四、第五甚至第六,那么经过那一次的风波,它上到第三或者第四,经过亚洲金融危机它又变成甚至第一或者第二了。我们江苏就总结这个办法,因为这都是乡镇企业的时候大家讲到的。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我们江苏一家,全国各省区甚至世界大家都会遇到,关键是谁采取自己的办法,提前或者早的采取措施应对它。

我们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现在江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盼,在这个方面还是比较主动的。所以我们还是有这个信心在两个率先的道路上战胜出现的,可能出现的预料的和未预料到的困难保持我们发展的状态。我们是这样看的,机会是孕育在挑战和困难过程之中的。

主持人:您在江苏也已经工作生活16年的,能不能说一说您对江苏的总体评价,在您看来江苏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罗志军:上一次也有记者问到我这个问题,我特别讲到不一定全。我自己感受江苏是江河湖海汇于一地,一个省份江河湖海都有的并不多,但是我们江苏是这样的,有长江的激越、玉河的灵动、太湖的温润、大海的浩淼,这都存在,都深深的浸润着江苏人的性格,孕育了江苏人的崇文尚教、开放包容的传统,务实奋进、勇于争先的品格,坚韧不拔、水滴石穿的精神。我把它总结了这么一个概念,用我们的土话讲,不世张扬、注重实干、不张头,比较低调,这些优秀的传统宝贵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也是我们江苏人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我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个源泉。

我本人并不是江苏人,但是我到江苏已经16年了。我祖籍辽宁,但是生在北京,算是北京人了。我认为在江苏的这16年是我人生中历练最久、生活最多也最为宝贵的一段时间。我也向江苏人民学到了很多东西,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刚才您问我什么话哪句话对你印象最深刻,就是那句南京话。所以我想我会把我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江苏“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中间去,江苏人民也会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奋斗去实现中央领导同志给我们的嘱托,就是两个率先,使我们更多的老百姓能够有幸福感和满意度,能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在一个两个率先的社会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