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帮手ios下载地址:普通人.'阿罗汉.菩萨.佛的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41:25

1。普通人。在普通人眼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楼房就是楼房,平房就是平房,土窑洞就是土窑洞;生与死不同,人与我不同,鸡与狗不同;等等。一切都是确确实实的,差别就是差别,相似就是相似。这就是我们一般人眼里的世界,当然也就是我们感觉里的境界。这就是我们普通人。

2。阿罗汉。阿罗汉则不同,阿罗汉已经修炼到心境能够达到空寂的境界。在阿罗汉的感觉里,事物了无实在性可言,如同虚幻。这就是故事里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凡所见到,了然若无有物;在他们的感觉和心境里,生与死相同,人与我无二,鸡与狗一般,整个世界及其差别如同虚幻,一片空寂;由此,在对待事物上,一切平等无二,人与人平等,人与物平等,物与物平等,了无差别。这就是阿罗汉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他们真实的感觉、真实的体会境界,而不是我们常人用意识和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推理得出两个事物有共性的结论,但我们无论如何也感觉不到事物的虚幻和空寂。阿罗汉则是做到了对外部世界感觉的空寂和了无差别。所以说,这是一种修炼的境界,改变了心性的心理境界,而不是意识的逻辑推理结论,是与意识推理、思想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3。菩萨。菩萨与阿罗汉比,则又是另一种境界,更进一步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心经》里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有,空有不二。也就是故事里说的“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也就是世间一切理工农医治生产业之事,无不与佛事一般,也就是世间的一切事情,也都是佛的事情,佛的事情,也就是世间的事情。因而,菩萨与常人无二致,菩萨不是以空寂脱俗为守,而是以和俗同尘、济世度人为能事、为平常,正因为这点,才有大英雄、大领袖是大菩萨转世之说。也就是说,在菩萨的感觉世界里,世界是空,是平等无二,同时,世界也是有,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和差别、特点,所以,菩萨既能凌驾于一切之上(看世界),又不忽视、看轻任何存在和发生的事情,认认真真地对待、处理各种事情,按照事物的本来(也就是客观特点、规律等)对待和处理事情。由于已经达到了空性,因而菩萨能够平等待人、待物,具有舍生死的大无畏精神,舍却个人名利地位,社会的阶级、阶层等划分,等等,更不在话下;由于又是“在空不执空”,因而,对世间的一切都是认认真真对待;而由于空掉了自我,因而就只有济世度人了,因此,那些舍生忘死、为国为民为他人的人,他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心性)事实上就是菩萨境界。
4。。佛与菩萨又不同。菩萨在悟境上,与佛没有差别。菩萨与佛的差别在于:菩萨虽可以达到境界,但不能做到“恒常”,也就是虽然知道那个境界是怎么回事,自己也能进入那个境界,但还不是“(行住坐卧起心动念一切的)一切就是(那个)境界”,也就是说,还达不到“本来就是,不存在进入不进入的问题”的地步。这就是说,佛与菩萨的差别,在于修为上的差别,佛已经完全转化了常人的心性,(境界)成了“自然而然”,菩萨还没有完全转化心性,还不是完全的自然。因而,菩萨有次第,因修为的深浅而次第不同,佛经里说菩萨有十个次第,十地菩萨是最高境界的菩萨;佛则没有差别,阿弥陀佛与释迦牟尼佛没有差别,之所以叫不同的佛,只是因为各自成佛的经过或成佛的先后不同而已。
菩萨度人,实际上就是在修炼,是改变自己的心性的行为和过程,也就是说是在度己;菩萨发愿要度尽天上、地上以至地狱众生,并从实际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实际上是在克服自己的利己心、吝啬心、狭隘心等,是在修炼和放大自己的心量,而这些心量是佛自然就具备的,因而,菩萨的一切度人行为,也就是在度己(去成佛)的行为。这就是度人就是度己的道理。
菩萨布施,是在克服改变自己的吝啬心;和尚(包括菩萨、佛)行乞,则是在通过让世人施舍来改变其吝啬心,也就是说,和尚行乞,是一种济世度人的方便法门。
佛在开始说法时说的是:“无常、苦、无我、不净”,佛在涅盘时则说:“常、乐、我、净”。“净”就是“常”,常就是自然地是(那种境界——其实不能叫境界。有个境界就已经错了);不存在“不在境界中”就是“净”;达到了“净”,也就只有“乐”而无“苦”了。“无常、苦、无我、不净”,说的是成佛前状况和修炼的方法;“常、乐、我、净”,说的则是成佛的结果。
佛没有戒律,一切随心所欲,心身自由,无有拘束,也无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