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业执照字号:从两会十大看点解读中国经济新动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4:00
2011年03月02日 08:34:34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图表:2011年全国两会热点前瞻 新华社发
看点之一
资本市场有望迎来“黄金五年”
看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并针对资本市场发展提出“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
记者获悉,有关证券市场发展的“十二五”重点工作规划已在研究制定当中,综合各方面信息来看,未来五年股市有望实现发行规模、资金规模的“双向扩容”,债市容量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也将在大力发展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和场外市场,加快发展中小板市场规划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今年以来,上述部分重点工作已经在着手推进过程当中。年初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部署了今年的八项工作重点,以新三板为基础的场外市场建设,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发行体制改革,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防范和打击内幕交易、首发及再融资办法的修订,退市制度的完善,国际板的筹备等话题均已成为广为关注的焦点话题。
代表委员声音: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侯外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和资本市场税收改革是他今年两会期间关注的重点话题。“‘新三板’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要途径,证监会及有关部门正加紧‘新三板’的准备工作。目前A股上市企业仅2000多家,广东才300多家,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的企业,因此要加快新三板的建设。”侯外林表示。
他提到,新三板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入新三板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就能获得融资,甚至通过转板机制进入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实现做大做强。
侯外林说,今年两会期间他还将重点关注资本市场的税收改革,特别是红利税、并购重组及证券行业的重复征税问题。
记者点评:未来五年,我国股市、债市容量可望迎来规模、容量大幅提升的跨越式发展期,这源于对资本市场定位、功能认识的深化,将使我国资本市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业内专家预期,“十二五”时期我国上市公司数量较目前可望实现约七成的增长,按照目前对市场发展目标的规划,今后5年,我国将会迎来“积极的股市政策”,而资本市场的表现也将更“积极”——实现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度进一步上升,投资者也将因此受惠。
看点之二
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浮现
看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
代表委员声音: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曾撰文指出,宏观审慎管理本质上是宏观流动性管理,要求不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还要考察整体流动性状况以及流动性在各部门之间的分布和流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率先复苏,但国内复杂的通胀形势和流动性现状提出了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
记者点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新提出的“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初听起来不太容易理解,但受到市场广泛关注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四大监管工具,实则均是“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的具体化和细化。记者从监管部门获悉,落实宏观审慎管理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金融体系内在的顺周期性特征,是加剧波动、引发危机的重要根源,吸取了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顺应国际趋势,将宏观审慎监管纳入工作重点。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解释,宏观审慎政策首先是逆周期政策;其次是应对羊群效应等市场失效现象,使整个金融市场更加稳健,金融市场参与者更加谨慎;第三是全球化下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金融产品和交易日趋复杂,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广泛的国际标准。
回顾“十一五”规划纲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这一章中首先提出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尤其是国有银行改革。在2006年-2010年的五年内,以国有银行上市为标志的银行业改革如火如荼,也最终让中国银行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赫然位居“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项下的第一要务。我们有理由推测,包括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在未来的五年内会大力推进宏观审慎制度框架的构建。
实际上,这一框架正逐步成型。业内人士此前告诉记者,初步勾画的,一是尽快建立逆周期的动态准备(资本缓冲)制度,在贷款增长过快时提取动态准备(增加资本缓冲)加强风险防范,在贷款增长过慢时减少动态准备,以此起到平滑贷款投放和经济波动的目的。二是完善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行业的监管制度。研究系统重要性机构额外监管要求和监管指标测算方法,加强杠杆率监管,强化对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行业和经济领域的宏观审慎管理。
央行已经于去年年末提出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这一政策很好地将货币信贷和流动性管理的总量调节与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流动性管理,促进信贷平稳适度增长,提升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此外,记者获悉,央行和外汇局正在研究将资本流入的管理纳入宏观审慎管理的框架。
而银监会也正在就利用四大监管新工具(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对商业银行实施新的审慎监管框架起草指导性文件,并将于近期出台。
看点之三
稳物价是今年头等大事
看点: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和审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稿。会议明确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与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1年经济工作的定调相比,上述论述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基础上,增加了“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的新提法。
专家观点:经济学家张卓元表示,“稳物价是今年上半年的主要任务,如果物价控制得好,保持全年经济平稳增长不会有太大问题。若控制得不好,可能会引起相应的连锁反应。”
在他看来,由于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地方政府追求GDP快速增长的态势可能会有所显现。为此,中央提出,今年GDP增长目标控制在8%左右,并要求防止地方投资过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今年引起经济波动的核心因素是价格问题。在刘元春看来,2011年CPI涨幅可能有机会重返5%以上。他认为,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等因素推动下,2月我国CPI很可能略高于1月。
记者点评:回首2010年,一个“涨”字搅动百姓全年的社会生活。“逗你玩”、“蒜你狠”等反映出的物价上涨压力,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今年以来,在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减的情况下,物价上涨压力仍较大。为此,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息和提高存款资本金率等,这些无疑有助于稳物价、防通胀目标的实现。
看点之四
调控常态化 楼市有望回归理性
看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代表委员声音:房地产市场仍是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之一,记者注意到多份提案涉及相关问题。如民革中央提出《关于构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中低收入群体住有所居的建议》,以及《关于尽快将房地产业定位于民生产业的建议》等。
其中后一份提案建议,应进一步明确,房地产调控的目标和手段必须与民生紧密结合,财政、税收、信贷、住房、融资、土地等调控政策作用的发挥,要以是否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考量标准,使房地产业不仅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更要在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中体现重要功能。
专家观点: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向记者表示,目前房地产业的首要问题就是落实国家有关调控政策,抑制投机需求,确保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
王珏林指出,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我国房地产业。自我国实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住房逐步实现商品化,房地产业在快速发展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98年到2009年间,在城镇人口增长近2亿的前提下,人均住房面积从17.8平方米增加到28平方米以上,居住环境和质量明显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现有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尚不完善,群众住房需求缺乏正确引导,房地产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例如房价过高,超过群众的承受能力,社会各方面反映强烈。为了切实解决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中央先后出台了“国10条”、“国8条”等调控措施。
他分析认为,已经出台的政策越来越有针对性,即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合理引导各方面的住房需求,特别是抑制投机需求。
目前,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决心很大,在常态化调控之下,我国房地产市场有望逐步回到平稳理性发展轨道。
看点之五
收入分配改革如何“破题”
看点: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被列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建议》要求,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时,要健全扩大就业增加劳动收入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提案建议:致公党中央在《切实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的提案中建议,首先需要多措并举,切实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继续加大对低收入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低收入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重点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群体、行业间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全面推行积极的工资政策,提高居民的工资性收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比例。
台盟在《关于加快改革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积极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的提案》中建议,改革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发展壮大中等收入阶层数量;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同时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民消费能力。
记者点评:2010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居民收入分配不均也直接影响了国内居民消费。对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月27日与网友交流时表示,今后五年,将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而且要把蛋糕分好,要让每一个人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可以预见,两会期间,关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面的相关动向,仍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看点之六
积极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看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专家观点:有关专家认为,之所以强调“积极”,是因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科技发展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快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我国要想在未来国际经济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而之所以在“积极”发展的同时强调“有序”,则主要是针对各地最近一年来投资新兴产业热情高涨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微观室副主任剧锦文表示,在发展新兴产业过程中,要防止一哄而上的倾向。
对此,工信部有关人士表示,各地要在国家统一部署下,根据自身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和环境承载能力,在充分认识技术特征和产业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和做大做强的领域予以重点推进。
工信部有关人士还表示,将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立足于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统筹谋划好区域内产业发展时序和布局,切实加大财税金融等支持力度,加快完善市场应用配套服务体系。
记者点评:目前,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科技部的数据,2010年我国研发的投入总量接近7000亿元,其中70%为企业投入。全国研发人员接近260万人,占全球总量的1/5,居世界首位。这就意味着,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赛”中,我国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这也为我国积极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
看点之七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看点: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
专家观点:“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论述,是在“十一五”规划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但也有所区别。
“‘十一五’规划建议是把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分开表述,而‘十二五’规划则把四大区域发展合成一个板块。”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认为,这一改变的一个原因是,中央希望把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与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作为并列的两大战略予以实施,也说明“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还提出,要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实行地区互助政策,开展多种形式对口支援。
另外,“十二五”期间,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也将有所侧重。“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西部地区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这一侧重主要是因为各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如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比10年前翻了两番多,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2009年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分别只有东部地区的45%、68%和53%,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
代表委员也很关注西部地区的发展。如致公党中央提出了《推进攀西战略资源综合开发 加快西部发展》的提案,民建中央也提出了关于完善西部地区自然资源补充机制的提案。台盟则对引导我国台湾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助推中西部地区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
记者点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以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加快,但区域之间城乡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生活条件以及居民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还不健全。因此,“十二五”期间,需要进一步加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力度。
看点之八
服务业发展有望大提速
看点: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最高值的同时,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不仅低于中等收入和发达收入国家,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
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并特别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提升到“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的高度。《建议》特别提到,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专家观点: “到‘十二五’期末,我国将迎来服务经济时代。”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夏杰长认为,服务业将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因为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比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拓展了服务业发展空间,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和服务需求的增加。
分析人士指出,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涉及领域广、带动就业多、消耗资源少、拉动增长作用强等特点,大力发展服务业对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如何促进服务业发展?《建议》提到,要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研究推进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改革试点。这显然是一个重要的事项,它会使我们在结构性减税这方面又迈出一大步,减少第三产业经营主体的税负,鼓励产业的升级换代,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记者点评:目前,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仍然比较滞后。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超出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的最高值,而服务业增加值只占GDP的43.4%,不仅比近年来中等收入国家的53%、高收入国家的72.5%低得多,而且比低收入国家的46.1%还低2.7个百分点。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比2009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
硬币有两面。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也意味着其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社科院财贸所1日发布的《服务业蓝皮书》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上升4个百分点,即占GDP比重达47%,服务业增速可能快于同期GDP增速2个百分点。
看点之九
鼓励种业兼并重组
看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
专家观点:近年来,我国种子产业发展不断提速,全国种子市场价值由2001年的20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5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但是我国种子产业整体还处于转型期,面临种子企业“多、弱”、创新能力差、企业的科研投入不足、育种和推广相脱节等诸多问题。
对此,专家表示,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民建中央在有关提案中建议,农业科研项目评审要以应用为导向,借鉴国外经验,应用型课题由科研机构和地方单位联合申请,研究资金由政府和企业等共同出资。
专家还表示,应提高种子市场准入标准,建立企业退出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
“要将现有的超级稻育种研究优势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其中的关键在于国家要有计划地培育一批龙头种子企业,并鼓励他们以市场手段将这些资源进行最佳配置,使它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著名超级稻制种专家、神农大丰种业董事长黄培劲说。
事实上,国家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培育龙头种子企业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去年12月13日,农业部发布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大幅提高种业生产及经营准入门槛。根据规定,种子公司取得全国经营许可证须有1亿元以上的注册资本。而今年2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在良种补贴、农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专项资金上应当加大对重点龙头种子企业的支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辽宁丹东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何晶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各种资本进入种子产业科技创新领域,要积极鼓励种子企业大力开展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鼓励对种子产业的风险投资,积极为有自主创新实力的种子企业在国内外上市融资创造条件,支持上市融资,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创业板。
民革中央在有关提案中提出,建议将种业作为国家“十二五”的重点新兴产业,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发投入,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育种材料、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加大生物育种的研发力度,为培育重大新品种奠定基础。
记者点评:种子是农业增产的根本,是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国家提出,要发展现代种业,这充分体现了对种业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进步的战略重点。
看点之十
环保产业有望成为市场“新宠”
看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大环保力度。增加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种类,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完善环保科技和经济政策,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专家观点:有关专家认为,“十二五”规划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将成为重点,这一重点包含五个方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其中,环保产业或成为重中之重。
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由2项增加到4项,水污染约束性指标在化学需氧量的基础上增加氨氮,重点解决水质黑臭和富营养化等问题。而大气污染约束性指标在二氧化硫的基础上增加氮氧化物,重点解决酸雨、城市灰霾天气问题。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将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燃煤电厂和非电行业氮氧化物治理,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重点控制城市群大气污染。这将对从事氮氧化物排放控制的上市公司带来较大影响。
民革中央在有关提案中建议,“增加不同地区特征污染指标,纳入国家污染减排规划和计划,实行区域差异化管理。区域特征减排指标既要有约束性指标,也要有指导性指标。特别是涉及环境安全、危及人民健康的污染指标,可先行开展区域和行业试点工作。”
民革中央称,要根据当地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特征,增设地方特征性污染物控制因子,视污染严重情况分别由国家和地方实施考核。另外,也要考虑地区发展平衡问题,综合考虑环境质量状况,对东、中、西部地区实行区别对待和差异化减排要求。“执行更加严格的目标考核,明确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责任。不仅要考核减排数字,更要考核环境质量是否改善。”
记者点评:不少券商研究所人士告诉记者,最近一年来,他们大力加强了对于环保产业的投研力度。甚至有些原来研究电力产业的分析师也纷纷转型搞起了环保研究。一些分析师认为,环保产业将是一个蕴含大量机遇的新兴产业,比新能源概念更值得期待,其有望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本报两会报道组)
搜索更多资本市场体系 的新闻
证监会100%办复161件两会建议及提案
2011年两会网民最关注的“五大热点话题”
两会网上调查:房价连续三年成最大热点
楼市进入两会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