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拉格慕售后服务:致用·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31:05

[致用·知而后行]

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细

刘庭华

老子提出做人要大气,做事要小细的处世原则,这对我们今天来说是很有用的。

大气做人

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

“谦下”,学江海为“百谷之王”。老子认为,大气做人,就应该向“江海”学习。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不与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善若水。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一个哲学命题。“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曲则全,枉则正。老子还认为,大气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经得起冤枉。他说: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纠正。(“曲则全,枉则正”。)同时,还要以德报怨。“报德以怨”,“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样才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彻底消除嫌怨。事实上,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小细作事

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老子认为,宇宙中一切大的事物无不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因此,干大事必须从细微的小事做起。“大小,多少。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成就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里,老子形象地说明了大小这对矛盾的量变到质变关系,在认识论上充满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

持之以恒,目标始终如一。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我国明朝的李时珍是世界级水平的伟大药学家,他的名著《本草纲目》,先后被译成英、法、俄等十余种文字,成为国际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药典。这部巨著用了27年的时间,三次改写,才最后成书。

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事业,一是要反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二是要力戒逞强、逞能、逞勇。不固执己见,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就能把是非判断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担当领导。(“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谦虚谨慎,就能事业有成;自高自大,做事必败。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贵身”:生命高于一切。老子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是说,以爱护自己身体的态度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给他;以爱护自己身体的信念来对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老子和庄子都认为:“重生者则轻利,重利者则轻生。”轻生的人必然追逐名利,弃身而殉物。这种身且不能安保的人,怎么能治理天下呢?

廉洁为官

老子认为,从政做官必须与众不同,首先应着重提高品德修养这个做人的根本。

领导者自律——“不欲以静,天下自正”。老子认为,当官的根绝了私欲,社会就自然会风气良好。“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八个字精辟地道出了为官者节制个人欲望的社会意义。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驱。但他一生廉洁奉公,从未给自己和亲属置办过任何家产,私谋过任何特权,真正实现并承诺了“天下为公”的誓言。

“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老子从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人、名士的人格高度,提出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糜糜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所以,老子提倡,“圣人”不要多积蓄,自己的财富要用来济众,完全为人民;给予别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私欲是罪恶之源——“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老子高度概括了人与财物名利的辩证关系:“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推功揽过——领导干部应有的品格:“能受国之垢,乃天下王”。如前所说,老子认为最高尚品德的人应该像水一样,永远处下,有时处在人们最不愿意去的地方。推及领导者呢?就应该能够承担国家遭受屈辱和灾祸的责任,这才是社稷的主人,这才叫国家的君王。(“能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能受国之不详,是谓天下王”。)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推功揽过。

齐桓公的谋事之道

黄朴民

在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之中,晋文公“谲而不正”,楚庄王在当时中原人眼里算是“非我族类”,宋襄公傻得有些可笑,秦穆公功业偏于一隅,唯独齐桓公才是货真价实的一代霸主,以至孔子称道他“正而不谲”,孟子讴歌他“五霸桓公为盛”。

齐桓公的“正”,说白了也很寻常,就是他的处事从根本上合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庸、节制,凡事把握分寸,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用最佳的方式实现自己既定的战略目标。用今天的话说,齐桓公的“厉害”表现在他的太极推手功夫,也就是稳重。这是政治上的大智慧,战略上的大手笔!这种境界,看上去平凡,其实最高明,非功力深厚者不能至也。

齐桓公的成功,取决于他的稳重。由于稳重,他才善于权衡利弊,及时变招,一旦遇上问题或挫折,知道从中认真汲取教训,尽快刹车。对于政治家而言,这并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历史上有多少大人物,明明知道原先的计划和方法有问题,但或因碍于面子,或因赌口意气,或因心存侥幸,总是在那里死顶硬撑,结果事情是越来越糟糕,直弄到山穷水尽,无法挽回。然而,齐桓公与他们不同,他懂得该撒手时就撒手的道理,所以就成功了。

齐桓公刚登基时,也一样雄心勃勃,血气方刚,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早早确立起齐国的霸权,汲汲于“欲诛大国之无道者”。可是,他的热情之火,很快便让长勺之战那一大盆冷水给浇灭了。他引以自豪的强大齐军,居然让曹刿率领的鲁国兵马在长勺之战中杀得丢盔弃甲、惨不忍睹。不过这次出乎意料的惨败,也有一个好处,就是使齐桓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得以平复下来。既然靠单纯的战争手段连鲁国这样军力平平的国家都摆不平,那么想靠它去对付比鲁国强大十倍的楚国,去对付比鲁军能打仗的戎狄,岂不是自讨没趣?齐桓公马上调整自己的争霸战略,改急进冒取为稳重待机,变单凭武力为文武并举。正是这种稳重的做法使他一步步接近事业的顶峰。

齐桓公的稳重,还表现在他善于正确判断形势,根据实际情况与对手作必要的妥协。善于妥协,本身就是战略运筹中的高明艺术,是寻求战略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方面的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无疑是一位政治家高度成熟的突出标志。齐桓公就是这样一位成熟的政治人物。召陵之盟,充分体现了他通过妥协的方式,实现其战略利益的稳重风格。当时,楚国兵锋咄咄北上,成为中原诸侯的巨大威胁。“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在这种情况下,齐国当缩头乌龟是不成的,保护不了中原中小诸侯,但如果心血来潮,同楚国真刀真枪干上一仗,也不是正确的选择。最好的办法是组织起一支多国部队,兵临楚境,给其施加巨大的政治、军事、外交压力,迫使对手作出一定的让步。于是,齐桓公与楚国方面在召陵地区联袂上演了一场妥协大戏。楚国承认不向周天子进贡“苞茅”的过错,表示愿意承担服从“王室”的义务,给了齐桓公所需的脸面;而齐桓公也达到了警告楚国、阻遏其北进迅猛势头的有限战略目的。这种战略上不走极端、巧妙妥协的做法,可能会让习惯于唱“攘夷”高调的人觉得不够过瘾,可它恰恰是当时齐桓公惟一可行的正确抉择。

齐桓公的稳重,更表现为他善于把握时机,算盘精明,从不做赔本的买卖,总是用最小的投入去换回最可观的利益。他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几件大事,如迁邢、存卫、求助周室等都是投入甚少而收益甚大的合算买卖。譬如,他迁邢、存卫,并不是在邢国与卫国一遭到戎狄的攻击时就出兵施援,而是在局势明朗之后才展开行动,所以当齐兵姗姗来迟,抵达邢、卫时,邢、卫早已被戎狄所攻破。如此一来,齐军并未遭到损失,但却赢得了抗击戎狄、拯救危难的美誉,齐桓公本人也几乎成了人们的大救星。

正因为齐桓公处事稳重,深合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所以,尽管他在霸业上的成熟似乎不及晋文公、楚庄王,然而他的历史形象却远比其他霸主来得高大。

寿星丞相张苍

朱本浩

在秦汉之交的政治风云中,有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张苍,他跟随汉高祖刘邦一同打天下、治天下,建立了卓著的功勋,官至丞相,后来活到100多岁才去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唯一超过百岁的丞相寿星。

张苍的人生经历,颇富有戏剧色彩。据史书记载,张苍做过秦朝主管文书的御史。他为人很正直,对秦朝的残暴统治非常不满,经常发表一些抨击朝政的议论。秦王对张苍恨之入骨,准备指派公差逮捕他。有朋友向张苍通风报信,得知消息后,张苍立即逃回家乡阳武,这才躲过一劫。后来刘邦率领反秦起义军经过阳武时,张苍便参加了起义军。在随军攻打南阳时,张苍因自作主张行事而违反了军令,犯了罪。刘邦指派王陵负责审讯,决定将其腰斩。行刑之日,张苍被脱去衣服,赤身俯伏在砧板上。监斩官王陵一看,张苍身材高大魁梧,全身皮肤白皙润泽,是十分难得的美男子,于是动了恻隐之心,决定刀下留人,并立即向刘邦作报告,请求宽大处理,张苍得以大难不死。从那以后,张苍处事谨慎,恪守法纪,忠于职守,最终官至丞相。

张苍不但事业有成,而且获得了高寿,据《史记?张丞相列传》记载:“苍年百余岁而卒。”张苍何以能获得年逾百岁的高寿呢?他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勤奋读书,勤于用脑。《史记》中说:“苍尤好读书,无所不观,无所不通,尤邃律历。”他勤学苦读,广为涉猎,知识渊博,精通音乐和天文历算,汉朝初年的历法就是由他推算和制定出来的。他勤于用脑,晚年仍笔耕不辍,继续坚持撰写天文历法著作。正因为他孜孜不倦,故大脑越用越灵活,脑子始终不糊涂,自然不会患老年痴呆之类的疾病。

博学多才,爱好广泛。张苍除了精通天文历算之外,还懂得建筑工程和某些工艺技术,对音乐律品也十分精通。他善于吹笛,甚至超过了当时皇宫内专业人员的水平。正因为他多才多艺,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其精神也就有了多方面的寄托,生活充实,从无空虚、苦闷、彷徨之感,这对于他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

道德高尚,知恩必报。张苍很注重道德品行修养,处处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且懂得知恩必报,人际关系很好。比如王陵是他的救命恩人,他始终铭记在心,毕生“以父事陵”,像孝敬父母一般敬重王陵。王陵死后,还一直侍奉王陵的夫人。张苍如此尊敬老人,以身作则,使得家人及下级官吏也都纷纷效法他,以孝顺、敬爱、尊崇的态度来对待他。张苍的高尚品德为他健康长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家庭和睦,子孝孙贤。张苍尊老爱幼,不断言传身教,对家人的影响极大,其子孙对他亦很孝敬。

总之,张苍之所以能够享年百岁,绝非偶然。他的经历和为人处世方式,在延年益寿方面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