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雪填词:福严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57:35

 福严寺在掷钵峰下,初名般若寺。又名般若台。进朝陈江大元年(567),慧思和尚率北子自河南潢川大苏山来南岳,始创此寺。唐太宗(627-649)曾赐梵经50卷给该寺。唐先天2年(713)神宗七祖怀让将该地辟为禅宗道场,后来他的弟子创立“沩仰宗”、“监济宗”,创宗开派,大振禅风,法嗣遍布湘赣,故该寺的山门额“天下法院”;两侧门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迨至五代,改名“报慈之三生藏”。又名“报慈东藏”。太平兴国中(976-984)、宋太宗赐额为“福严禅寺”,开禅宗黄龙、杨歧两派的高僧楚圆,曾在福严寺作主扭亏为盈。宋仁宗天圣至庆历(1023-1048)年间省贤和尚主持该寺,嗣居九年间,率众僧在寺周广植杉树,不久成林,使一片石岩红壤的掷钵峰变成浓荫绿盖的胜境。其后复伐木建寺,重修殿宇,而所费不多。时大学士宋祁为作《福严禅院种杉述》,赢余省贤种杉事甚详。南宋绍兴初(1131-1134)原驻锡杭州西湖净慈寺和尚嗣清,屡受朝庭召见,后携带宋高宗赠诗游湖湘,帅臣赵善俊请住福严寺。嗣清在修缮寺宇的同时,增建云章阁,以藏宋高宗赠诗,绍兴末年(1162),福严寺毁于火。乾通2年(1166)重修。据陈田夫《南岳总胜集》载,修复的福严寺仅用原来规模的十之六七。宋末明初福严寺已恢复原有规模,至明代中叶,福严寺全废。明末(1635)佛顶和尚又重兴,后因长期失修又废,其田土全部并入南台寺。清康熙年间(1705-1710),晓皙和尚自江西来扫南岳诸塔,岳中耆宿留请开堂,对该寺进行重修。乾隆3年(1738)寺定又曾修缮。乾隆5年(1740)御赐藏经一部。嘉庆初(1796-1799年)寺僧天山和尚目睹祖庭颓寞,倾钵解囊,将寺宇墙迳壕围山林进行维修培植,用资300余金。嘉庆11年(1806)住持映松进行一次维修,至咸丰年间(1851-1861),寺宇又渐圮废,部分寺产遭豪绅侵夺。同治9年(1870),海岸和尚云游江浙后,归住南岳磨镜台,劝募四方,追回寺产,旋奏准朝廷,重建寺宇,其规模保存至今。衡阳彭玉麟为书“敕建福严寺”匾额一方悬于正门。自是福严寺得以重振,成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民国20年(1931)宝生和尚为该寺方丈,又对寺宇全面维修,规模之大超越前代。民国34年(1954),孙立人在寺后进东侧建观音阁,为其岳母静修之所。不久,寺僧又在观音阁侧建华严阁,后宝生和尚在此处办华严研究所,以培训佛教理论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该寺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寺内所有文物荡然无存。寺宇为南岳药场辟为职工宿舍。1984年后,落实宗教政策,福严寺由南岳佛教协会管理,进行全面维修,重塑佛像。1986年农历6月19日,举行盛大的佛像开光法会,海内外佛教徒、居士及观光者达数百人参加盛会,广东云门寺佛源和尚赠送藏经一部。福严寺今为南岳比丘尼丛林。该寺开办有香客旅游招待所,并有“素食美南岳”之称。

  福严寺建筑在掷钵峰麓的山谷斜坡上,宋代潭州知府张茂宗有“掷钵峰高处,鳞排寺数层”之句。从寺后高处远望,一片红墙黄瓦,依山势逶逦而下,飞檐翘角,古树高枝掩映其间,宛然一座巍峨飞动的山中城堡。整个寺宇,逐进递高。院殿依次为山门、知客室、岳神殿、大雄宝殿、祖堂。第一进为山门,门开在寺的工侧,东向,红墙绕寺。第二进到后进另成一个系统建在一个中轴线上。二进为知客室,大门东南面,门坊上原有横匾,上书“敕建福严寺”款署彭玉麟,同治庚午年(1870)秋。台阶石柱上刻有楹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三进为岳神殿,原供有8千斤重的岳神铜像一尊。据《南岳志》记载:“陈后主因崇祀岳神,铜铸1.3万斤,合立佛三座,共历千秋”。循此进去,为第四进大雄宝殿,是寺的主建筑。以其地处谷底,只难从高墙屋檐下漏点光亮下来,给人一种空阔幽邃的感觉。殿后门紧靠山勘壁。后进的房屋全部建筑在山勘上面。从正殿两侧各石磴30余级可以登上第五进山勘上的祖堂、方丈室。大雄宝殿在右侧为说法堂,堂上悬挂着一块鎏金匾,上书“五叶流芳”四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所谓“五叶”即禅宗的南岳、青原系下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他们都源出南岳福严、南台两处,法徒遍及天下。后进的阶基恰与正殿的屋檐相齐。但大雄宝殿的屋顶雄峙青空,四角飞檐上翘,却也无损于它作为主殿的巍峨雄姿。寺院两侧是禅房、斋堂、香积厨,一条长廊把整个寺院四周连串,高低起伏,别有风趣。寺外右侧屋檐下有古银杏树一株,树旁立有石碑,说这棵树是慧思禅师的受戒弟子,云云。寺宇几经沧桑,传灯弟子也不知道经过多少年代了,而这棵古银杏树仍青枝绿叶,亭亭如盖,成为福严寺的兴废见证,让人们凭吊、沉思。寺左山麓还有慧思和尚的“一生岩”、“二生藏”、“三生塔”,传说他在南岳三世三僧,所以有三处说法、圆寂墓葬。在三生塔内,唐末僧人楚云上人用刺指血写了一部《妙法莲华经》藏在里面,诗僧齐己有赠楚云的诗曰:“剥皮剌血诚何苦,欲写灵山九会文。十指沥血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黄庭坚《南行录》中也记载了这件事。

  寺后进左侧山墈下有虎跑泉,泉上有石板小路,上达一个山坡,便是高明台。台壁有石刻“极高明”三个大字,传为唐宰相李泌书。泉左畔有石磴百余级通山脊上的公路,再往左约半华里便是南岳半山胜境磨镜台。紧靠虎跑泉前面有观音阁、华严阁相连的两栋附属建筑,屋前有广场,可以停车、驻足、伫看山景,坐听流泉。寺侧山壁上有摩崖石刻多处,都是清末以来的遗迹。


       福严寺位于掷钵峰东麓,是佛教十大丛林之一。它在中国佛教史上颇有名气,是禅宗的南宗著名的传法胜地,现在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岳志》记载:福严寺原名般若寺,又名般若台,是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禅师在陈光大元年(公元五六七年)创建的,为南岳最古的名刹之一。唐太宗曾赐御书梵经五十卷给该寺收藏。唐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怀让禅师到南岳后,将般若寺辟为禅宗道场,通过他的弟子道一禅师传法,南宗的“顿悟”佛法弘传天下,天下佛子以该寺为传法的佛院,可见它在南宗中的显赫地位。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九七六年至九八四年),任该寺住持,他率领僧徒,在寺院周围广种松杉,重修扩建寺宇,将般若寺改名为“福严寺”。佛教禅宗七祖怀让法师在此大阐宗风,宣扬“顿悟法门”,所以又称“天下法院”。现在的福严寺保持了清代的规模。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福严寺不但寺古、佛古、树古,而且历史上出现了如楚圆、保宗、慈感、文演等一代宗师。福严寺现与南台、祝圣、上封三寺并称“南岳四大名蓝”。

  

  福严寺始建于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初名般若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改称福严寺。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

  福严寺为慧思所创建。慧思(515—577),俗姓李,豫州武津(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于陈光大二年率弟子四十余人到南岳山,得到陈宣帝的支持,创建般若寺(即今福严寺)。陈太建九年(577)卒,世称“南岳大师”,后被天台宗尊为该宗第三祖。隋唐以前,般若寺是以弘扬般若和法华思想为中心的道场。唐以后,般若寺成为禅宗的著名道场。禅宗传至五祖弘忍,下分南北两派,而南派始祖(即六祖)慧能门下又分两系,一为青原行思,一为南岳怀让,般若寺就是怀让居住三十余年,大阐宗风的道场。

  怀让(677—744),金州安康(今陕西省汉阴县)人,出家后,到曹溪从慧能学禅,得法后住南岳般若寺,入室弟子六人,其中以道一为最杰出。

福严寺风光(1)(20张)

  怀让一系的禅法,至唐末,发展成为沩仰、临济二宗,禅宗五家,怀让一系有其二。宋以后,临济又分出黄龙、杨岐两个支派,俗称禅宗五家七宗,而怀让一系则有其四。所以后人称怀让住过的般若寺(福严寺)为“天下法院。”

  怀让以后,与般若寺有关系的著名禅僧,唐有审承、良雅;宋有楚圆、保宗、慈感、文演;明有弘储,清有淡云、玄妙、海岸等人,他们都是一代宗师。

  福严寺,基本上保持了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的规模。寺内建筑有:山门、岳神殿、大雄宝殿、方丈室、法堂、藏经楼、祖堂、禅堂、华严阁等。

  寺院周围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慧思第一坐习禅处、三生塔(传为慧思三生灵骨安葬处)、磨镜台(即怀让磨砖作镜启示道一处,石上刻有“祖源”二字)、拜经台、罗汉洞和虎跑泉等。

  文革期间,寺内所有文物荡然无存。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1984年5月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时批评说:“菩萨毁了,经书烧了,和尚下放了,开放,旅游,游客看什么?湖南这一点搞得太厉害了。”此后落实宗教政策,福严寺由南岳佛教协会管理,经过全面整修,重塑佛像,1986年寺院举行开光大法会。福严寺又恢复了生气,与南台、祝圣、上封3寺并列为“南岳四大名蓝”,恢复了昔日梵呗庄严、碧树凌空、红墙绕寺的壮丽辉煌。

  福严寺立于茂林修竹掩映之中,古藤老树纵横其间,参天翠黛的树林和肃穆端庄的寺宇相映成趣,使庙宇显得分外古雅,山门有“天下法院”的横额,两边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竖联。寺内有岳神殿、方丈室、祖堂、莲池堂、右禅堂、左斋堂、云水堂、藏经阁、法堂等古香古色的殿堂,结成一个寺宇整体。

  寺在山坡中,前后均有高大石岩,左山一石刻有唐宰相李泌所书“极高明”三个大字,故名极高明台。另外一石名“慧思一生岩”,在大岩石一侧,有三生塔,系福严寺开山僧慧思和尚藏骨处,相传慧思和尚三生的尸体都藏其中,因以为名。

  寺院依山而建,占地约四亩。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院堂依次为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大雄宝殿、祖堂。第一进是山门。红墙绕寺,山门东北向。门上刻:“天下法院”,两旁有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第二进是知客厅,大门正东向。廊柱上刻着楹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对联阐明了该寺的历史和地位。第三进为岳神像,殿中有岳神塑像一尊。据《南岳志》记载:“陈后主因崇祀岳神像。铜铸万三千斤,合立佛三座,共历千秋。”宋朝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在《南行录》中说:“有岳神铜像一尊”。这里的寺院一反常规,没有四天王神像,却有岳神神像。据《南岳志》记述,传说当时慧思禅师和岳神下棋胜了岳神后,获得这块香火宝地。他为感谢岳神送地之恩,于是在寺里专门建造一个殿堂,作为岳神游憩下榻的地方,享受人间香火。故而有岳神像。第四进是大雄宝殿。佛堂原来供奉着陈后主时铸造的铜质坐佛三尊,已不存。现在莲花台上的佛像是一九八四年重新塑造的。沿大雄宝殿后的两侧石级而上,便是第五进。殿堂三间,为祖堂、方丈、说法堂。说法堂上悬挂着一块金匾,上书“五叶流芳”四字。据《传灯录》记述:自禅宗六祖慧能的“顿悟法门”异峰突起,开创了南宗之后,又经七祖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扬,南宗风靡一时,从五代至晚唐繁衍特盛。南岳怀让一系,经道一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一系自南岳石头希迁开始,又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这样南禅两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源出于南岳,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临济、曹洞宗最盛。素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称。而临济、曹洞两宗。都发脉于南岳,南岳是“济洞洞源”的圣地。所以禅宗七祖怀让的道场,便有“五叶流芳”的赞誉了。

  寺院的两侧是禅房。斋堂、香积厨。长廊把整个寺院连通,高低错落,浑然一体。在寺院右边侧门外面,有一株古银杏,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相传它曾受戒于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门,山门内的三株年逾千年的古银杏,因为触犯了佛门清规,被逐出寺外。

  

福严寺不但寺古、佛古、树古,而且历史上名僧辈出。可惜在十年浩劫开始,这一六朝古刹便遭到严重破坏。一九八六年农历六月十九日,福严寺又为新塑的佛像、观音、岳神、罗汉举行了盛大的开光法全。海内外佛徒、居士及观光者达数百人

  在慧思创建般若寺之前;南岳是道家的天下,山上山下星罗棋布着道教宫观。慧思(515—577年),俗姓李,汝阳郡武津县(河南上蔡县)人。15岁信仰佛教出家,20岁受具足戒。外出参访,投高僧慧文禅师,从受禅法。他严守戒律,每日读诵《法华经》,常于林野间经行修禅,悟得法华三昧,声誉远播,随从他习禅的徒众不断增加。他主要在电原一带讲学,授《大品般若经》,因屡遭扰乱毒害。于567年带了信徒40多人南下到了湖南,进了南岳。这时的南岳归岳神掌管。

岳神殿

  传说慧思得知岳神喜欢下棋,有“赢家所求,输家必应”的习惯,就与岳神对奕,并连胜三局。岳神问他有何所求,慧思说:“求尊神赐一檀越之地,给小僧定禅”。岳神允许了。慧思就以锡杖择地,杖落之处方圆百丈归慧思使用。他把锡杖向空中一抛,锡杖就冉冉地飘到天柱峰南边一块葱茏掩映的林地坠落,这就是般若寺的寺址。岳神一怔:“你选的这块地正是我看中的下榻之所”。慧思说:“尊神赐地,我定在禅场内设榻恭候,长年供奉,以谢恩赐”。就这样,从般若寺创建起,就修建了岳神殿,一直沿习至今。传说当年岳神常来此处与慧思对奕。

  

慧思在锡杖着落之地伐木取石,依山傍岩,建起了一座寺庙,由于慧思擅讲《般若经》,便取名般若寺。慧思在这里传授禅法,弘扬般若,广度众生。般若寺在册僧人500人,每餐有上千人吃饭,可见其兴盛。因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曾师他学禅,慧思被尊为天台宗三祖。

虎跑泉

  在福严寺东边,有一股清泉从方形石井里涌出,这就是“虎跑泉”。泉旁有块石碑,记载了这泉的来历。慧思建般若寺后,见寺周围没有水源,就将寺僧领到山下的山坷里,举起锡杖用力向沙地刺去,一会儿,一股泉水涌流而出,徒弟们把泉口扩大成井,这就是“卓锡泉”的来历。有一天慧思和徒弟们来泉边汲水时,见丛林中窜出一只猛虎,从泉边衔起慧思的锡杖走到般若寺后的岩石前,大哮三声,泉水就从岩石里流了出来。慧思在泉井修一石井,命名为“虎跑泉”。这两处奇异的泉水至今潺潺不断。

银杏树

  福严寺右侧有一棵古银杏树,据《南岳》载,这棵古树是在慧思手里受过戒的,树下尚有一块青石碑记载银杏受戒年代,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现在这棵银杏树仍枝叶繁茂,树围有一.五丈,成为福严寺一景。福严寺东,还有著名的「磨镜台」景观,相传这里是怀让磨镜传法之地。马祖道禅在掷钵峰下筑茅庵修持佛法,按传统禅定方法修坐禅。

三生塔

  福严寺前後,有许多高大石刻。石台名高明台。边上岩石上还有一石刻,中间是「佛」字,两侧为「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指佛教极高,佛光极明,佛是极高明的。还有「慧思禅师三生塔」,相传慧思三生遗骨都藏在其中。据说慧思告诉弟子说,他的前一生、二生都在南岳修持,现在是第三生了。第子们在禅林前一处岩隙中挖出一具老僧趺坐遗骨,遂名该处为「一生岩」;又在石壁下挖出法器和殿堂基石,遂名其为「二生藏」;而把慧思死後所建墓塔为「三生塔」。

 

相关评价

  福严寺景色优美,上天狮子,主僧入光,一柱擎天,镜台流月,丹凤衔书,石竿垂钓,三僧共说,烟语飞花,金鸡衔粟,石鼎焚香等景点昔日被誉为福严十景。 最佳旅游时间:南岳春天多雨,夏季不热,冬季不冷,平均每年有198天被云雾笼罩,而且山上山下温差很大,山下暑热,山巅却高寒,所以历来有“三层天”的说法:自山麓至玉板桥为一天,玉板桥至半山亭为一天,半山亭至祝融峰为一天,越往上温度越低。

编辑本段衡山福严寺

  坐落在南岳衡山掷钵峰下。这里松杉茂密,修竹掩映,古藤纵横,为南岳胜景所在。该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福严寺是六朝陈代光大元年(567)由高僧慧思和尚创建。当时名叫般若禅寺,又名般若寺。唐朝先天三年,怀让禅师来到南岳,驻锡于此。今天福严寺的山门上有"天下法庭"的横额,两边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的竖联,即是指这一段历史。宋朝时,改名为福严寺,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寺中有位名叫福严的僧人增修寺院,并栽柏树10株,福严寺因此得名。明清时福严寺香火兴盛。

  近年来,南岳佛教协会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将福严寺修复一新,并隆重举行了佛像开光法会。寺内有30多位比丘尼。

  福严寺殿堂、佛像基本上是按照历史原貌修复的。寺内的殿堂有岳神殿、方丈室、祖堂、莲池堂、右神堂、左斋堂、云水堂、藏经阁、法堂等建筑,虽规模不大,但布局规整,形成一个完整的寺庙整体。在福严寺东边,有一股清泉从方形石井里涌出,这就是"虎跑泉"。泉旁有块石碑,记载着这泉的来历。慧思建般若寺后,见寺周围没有水源,就将寺僧领到山下,举起锡杖用力向沙地刺去。一会儿,一股泉水涌流而出,徒弟们把泉口扩大成井,这就是"卓锡泉"的来历。有一天慧思和徒弟们来泉边汲水时,见丛林中窜出一只猛虎,从泉边衔起慧思的锡杖走到般若寺后的岩石前,大吼三声,泉水就从岩石里流了出来。慧思在泉边修一石井,命名为"虎跑泉"。这两处奇异的泉水至今潺潺不断。

  福严寺右侧有一颗古银杏树。据《南岳志》载,这颗古银杏树是慧思亲植,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在这棵银杏树仍枝叶繁茂,树围有1.5丈,是福严寺一景。福严寺东,有著名的"磨镜台"。相传这里是怀让磨镜传法的地方。福严寺前后,有许多石刻,有唐朝宰相所刻的"极高明"石刻,此石台就是高明台。旁边岩石上另有一石刻,中间是"佛"字,两侧为"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这是注解"极高明"石刻的含义,指佛像极高,佛光极明。还有"慧思禅师三生塔",相传慧思三生遗骨都藏在其中。

福严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掷钵峰下,为“南岳第三古刹”。寺址座落在磨镜台右侧,前有青翠苍郁的金鸡岭,左后有虎跑泉、高明台,后有峭拔耸立的天柱峰。这里松杉茂密,修竹掩映,古藤纵横,幽深秀丽,收览了南岳胜景。1983年,该寺被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福严寺是六朝陈代光大元年(567)由高僧慧思和尚创建,距今1400多年。当时名叫“大般若禅林”,又名“般若寺”。唐朝先天三年,被尊为禅宗七祖的怀让禅师来到南岳,驻锡于此。因此在今天福严寺山门上有“天下法院”横额,两边有“六朝古刹”、“七祖道场”竖联。 

文革期间,寺内所有文物荡然无存。1984年5月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时批评说:“菩萨毁了,经书烧了,和尚下放了,开放,旅游,游客看什么?湖南这一点搞得太厉害了。”此后落实宗教政策,福严寺由南岳佛教协会管理,经过全面整修,重塑佛像,1986年寺院举行开光大法会。福严寺又恢复了生气,与南台、祝圣、上封3寺并列为“南岳四大名蓝”,恢复了昔日梵呗庄严、碧树凌空、红墙绕寺的壮丽辉煌。 

福严寺殿堂、佛像基本按历史原貌修复。进山门后有知客厅,厅前石柱上刻有“福严寺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的楹联,说出了福严寺在南岳佛教寺庙中的地位和影响。寺内殿堂有岳神殿、方丈室、祖堂、莲池堂、右神堂、左斋堂、云水堂、藏经阁、法堂等建筑,虽规模不大,但布局规整,形成一个完整的寺庙整体。 

岳神殿是福严寺与众不同的建筑。相传在慧思创建般若寺之前,南岳是道家天下,山上山下星罗棋布着道教宫观。慧思(515-577年),俗姓李,汝阳郡武津县人。15岁信仰佛教出家,20岁受具足戒。外出参访,投高僧慧文禅师,从受禅法。他严守戒律,每日读诵《法华经》,常于林野间经行修禅,悟得法华三昧,声誉远播,随从他习禅的徒众不断增加。他主要在中原一带讲学,授《大品般若经》,因屡遭扰乱迫害,于567年带了信徒40多人南下湖南,进了南岳。这时的南岳归岳神掌管。岳神问他有何所求,慧思说:“求尊神赐一檀越之地,给小僧定禅”。岳神允许了。慧思就以锡杖择地,杖落之处方圆百丈归慧思使用。他把锡杖向空中一抛,锡杖就冉冉飘到天柱峰南边一块葱茏掩映的林地坠落,这就是般若寺的寺址。就这样,从般若寺创建起,就修建了岳神殿,一直沿习至今。传说当年岳神常来此处与慧思对弈。 

在福严寺东边,有一股清泉从方形石井里涌出,这就是“虎跑泉”。泉旁有块石碑,记载了这泉的来历。 

福严寺右侧有一棵古银杏树,据《南岳志》载,这棵古树是在慧思手里受过戒的,树下尚有一块青石碑记载银杏受戒年代,有1400多年历史。现在这棵银杏树仍枝叶繁茂,树围有1.5丈,成为福严寺一景。福严寺东,还有著名的“磨镜台”景观,相传这里是怀让磨镜传法之地。马祖道禅在掷钵峰下筑茅庵修持佛法,按传统禅定方法修坐禅。 

福严寺前后,有许多高大石刻。石台名高明台。边上岩石上还有一石刻,中间是“佛”字,两侧为“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指佛教极高,佛光极明,佛是极高明的。还有“慧思禅师三生塔”,相传慧思三生遗骨都藏在其中。据说慧思告诉弟子说,他的前一生、二生都在南岳修持,现在是第三生了。第子们在禅林前一处岩隙中挖出一具老僧趺坐遗骨,遂名该处为“一生岩”;又在石壁下挖出法器和殿堂基石,遂名其为“二生藏”;而把慧思死后所建墓塔为“三生塔。” 

福严寺景色优美,上天狮子,主僧入光,一柱擎天,镜台流月,丹凤衔书,石竿垂钓,三僧共说,烟语飞花,金鸡衔粟,石鼎焚香等景点昔日被誉为福严十景。 

福严寺现任方丈为大岳法师,湖南人。1981年出家,师从明真大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兼任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岳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岳区人大副主任。现任监院为界妙法师,湖南本地人氏,1995年出家,师从大岳法师。 


嘉兴福严寺

  福严寺是一座千年古刹,为展示福严寺悠久历史和佛教文化,近年当地有关部门在寺前建造了福严佛教文化苑,扩建寺庙,使之成为我市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游览胜地。

  福严寺坐落在桐乡市石门镇境内,旧属石门县(即崇德县)。据寺中石补钟铭文记载,它始建于南朝天监二年(503)年,由台山日东熹大师开山,初名已无从查考。唐乾符三年(876年),唐僖宗为其题额“千乘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福严寺,并一直沿用至今。福严寺历来是人们游览寻访的胜地,许多名人雅士在此留下众多诗文。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崇德道中望福严寺》的赞咏,明初大理丞朱逢吉在《语溪十二咏》中将福严寺定名为“千乘梨云”,清代咸丰年间,户部郎中徐福谦,流连于故乡“萧寺黄叶,柳影津水”,又将其命名为“语溪十二景”之一“萧寺停云”。

  福严寺为江南古刹,历经数朝,几遭劫难,至1983年开始重修,1990年对外开放。现在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罗汉堂、圆通宝殿(观音殿)、西方殿、六和佛堂等,共有殿宇僧房一百余间,其中大雄宝殿系寺中最高殿宇,高22.8米,宽5楹,为庑殿式,四周有走廊相通,重檐斗拱,气宇轩昂。罗汉堂位于寺院南侧,内有五百罗汉,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古物众多是福严寺最大特色,其中主要有绉云峰、石补钟、阴阳镜、释迦玉佛、马皮鼓、五百罗汉碑碣等,被称为福严寺七宝。石补钟铸造于清朝初年,高2.1米,直径1.4米,重达1万斤,是罕见的巨型铜钟,据说撞钟之时,方圆十里都能听到悠扬深厚的钟声。天中山的绉云峰(石)与上海豫园玉玲珑、苏州留园冠云峰合称为江南三大名石,其不仅以绉、丑、秀而得名,更以充满传奇色彩的坎坷经历而著称,近年海宁市政协还专门编写了《绉云石小志》,该石现移放在杭州江南名石苑中,福严佛教文化苑中仅为其象征性的巨石。

  福严佛教文化苑建于2001年,其以佛教文化为内涵,以奇石文化为特色,集宗教、游览、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总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分东西二苑。西苑以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有照壁、门楼、不二门、“法海三藏”、五坊三门、七宝经幢、发心台、五十三参及素春斋、茶禅一味轩等建筑,在环寺河上还有一条六块大青石铺成的通道,分别刻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大乘六度”。东苑是典型的江南园林,苑内有一个4500平方米的水泊,四周有恩惠双亭、方外楼、云湖天、长廊等景点,同时苑内还有福严寺历代文物和名人书画专题陈列室,以展现福严寺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苑内广植花木,尤以桂树为多,大多为附近桂花村等地移植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