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攻精粹:周易-见龙在田的千古秘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37:45
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在进入农业经济之后,就世代以务农为生,在「生存」的需求下,自然对农作物生长与环境变化,有著「深刻入微」的观察,他们观察的目的,是希望能藉著长期体验,寻觅出一项「环境准则」,来帮忙农作物成长迅速,以致年年丰收。
这种期待,在周朝终于有了重大突破!陈怡魁表示。
为何?
长期研究易经古籍的陈怡魁,从记录周朝人民生存准则的《周易》中…发现!当时的老百姓,已经察觉一项非常重要的风水平则,就是:
下过「雷雨」的大地,欣欣向荣,到处充满生机,能使农作物生长茂盛,令民众大丰收!
陈怡魁认为,这可能是全世界最早发现「雷雨氮肥」的惊人记录
怎么说呢?
其原理何在?《周易》又是如何描述呢?
我们先从古今学者与陈怡魁博士,对《周易》乾卦的不同解释,来瞧出端倪。
乾,元亨利贞
[古今学者解释]
宇宙天体运行,不分四季昼夜,循环不断,如此的造化规律,不仅能孕育出自然万物,并能使其永续生存与发展。
[陈怡魁的研究]
「乾」为天;代表研究「天候」与「气象」的道理;全文意为…如果人类能了解大自然的原始规律(元),并正确(贞)、适当的利用(亨)这种原理;如此,将使民众丰衣足食,生活安居乐业(利)。
初九,潜龙勿用
[古今学者解释]
此文,如巨龙隐藏在大地内,君子占得此卦象,需要修养心性、韬光养晦、隐忍不发…,等待下一次转机的到来,才能开始行动。
[陈怡魁的研究]
「潜龙」,指的是〔不下雨的干燥大地〕
何以说呢!
陈怡魁表示,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把"打雷闪电"的现象,视为龙的现形,汉朝王充在《论衡》中就指出
蛟龙见而云雨至,云雨至则"雷电"击!
又说
龙,鱼之类也,其乘「雷电」,犹鱼之飞也。
而《易经.说卦传》,更直接的说
震为「雷」,为「龙」!
可见,「龙」和「雷雨」的关联性!
另外,「潜」依字义,则指「没于大地」的意思
因此,「潜龙」一词可作「雷雨隐于大地,而不见」,表示该区,不曾下过雷雨的意思。
所以,全文可解释为:
在天乾物燥、不曾降下半滴雷雨的大地(潜龙),
该区并不适合民众定居与耕作的(勿用)
陈怡魁表示,这种干燥不易下雨的环境,以广大的戈壁沙漠为代表,该区不仅草木不生,每年降下的雨量也不到数十公厘,以致所有土壤皆风化成沙,自然风水不佳。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古今学者解释]
九二,变爻在初九之上,大地上多为农田,故称"见龙田";
九五,变爻在上卦的中位,得阳刚正位,如同藏于大地的潜龙,一脱困而出,就能变成飞龙,腾翔于天空之中,故称"飞龙在天"。
二者含义,可译为:
硕德英明的君子,在得到天时地利之助,并受到贤能部下的拥戴后,将逐渐兴起得势,而把其"利济众生"之志,转为德泽,普施于天下。
[陈怡魁的研究]
这段,是周朝风水的「重头戏」,因此,这里将详细介绍,让读者更加了解。
〔龙〕,尤雷雨这观点,如前文所述,是在古代科学不发达,对于大自然各种现象,尚未十分了解的时候,古人只好以神秘的巨龙,来比作「雷电大雨」-这背景,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见龙在田」、「飞龙在天」可解释为:
在农田与居住地的上空,忽然雷电交加,开始下起甘露般的雨水
那么,「利见大人」又作何解?
一般人常照字面含义,译为:「容易遇到贵人提拔,或升官发财,但实际上,陈怡魁认为,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我们须从《周易》产生的年代「周朝」,由其历史背景探其源头,才能获得真义,叙述如下:
《诗经》的记录
专门记录周朝人民生活的名著,首推《诗经》,其中有一篇文章生动的描述、记录打雷后民众的「心声」,叫〔殷其雷〕,内容记录于下:
殷其雷   雷雨声,响彻万里天空
在南山之阳 仔细一看,雷雨竟降在南「向阳」山麓的农田上。
何斯达新  你为何要舍弃故乡的农田而外谋生呢?
莫敢或遑  不要休息,快马加鞭的回乡吧!
振振君子  勤奋忠厚的人啊
归哉归哉  家乡的农田已能耕作了,莫误时机,快快返乡吧
陈怡魁指出,这段文章很深刻的描述出,周朝百姓在历经雷雨后,民众内心的"雀跃"之情,并且刻画出家乡长老与妇孺的企盼心情,盼望出外谋生的壮丁(或作君子、大人),在故乡下场雷雨后,能赶快返乡!
在这种情境下,陈怡魁反问?
如果家族的大人、壮丁,此时能顺利又快速的回到家乡"不就应了
《周易》:「利见大人」的叙述吗?
「利见大人」的千古之谜,就在这里,陈怡魁强调。
当然,「大人」也可作有德的君子,或大权在握的仁君,亦或一些喜气洋溢的祥兆…但不管如何,都是值得欣慰的一件事。
问题是,为什么「利见大人」,一定要在打雷下雨后的大地呢?
氮肥的玄机
A逐「良田」而居的游耕生活
陈怡魁表示,周朝八百多年的统治,除了少数官员、贵族外,很多民众还是过著「游耕」的生活;也就是说,当这地区的农田在频繁的栽种后,地力衰竭,泥土中的营养素(如氮、磷、钾、镁…)逐渐怠尽之际,农民就必须赶快转移阵地,到它处另找「良田」,继续耕种..
因此,家里的「壮丁」在故乡土地变贫瘠时,就会离乡背井,将老弱妇孺留置故乡,自行出外另觅良田;这种游耕生活有点像刀耕火种的迁移,成了当时的一项通例。
但这情境对「安土重迁」的中国人,却是非常无奈的一件事,因为,除非生活所逼,一般人是不愿抛妻叶子,远走他乡的…不过,随著长久的生活体验…他们发现,虽然他们不能控制土地的肥瘠,但!每当"雷雨"下过后的大地,就像久旱逢雨的沙漠,到处生气蓬勃,一片"万机待发"之象!
原来贫瘠的土地,竟变成肥沃良田,可以再度耕作…
于是家中妇孺,就有《诗经》:「振振君子,归哉归哉!」的心境发出!…
B雷雨与有机氮肥
这「雷雨」的玄机,到底在哪里里呢?竟可将贫瘠的大地化腐朽为神奇?周朝百姓,又怎么会有如此深刻的观察呢?
其实,就在「氮肥」的作用!陈怡魁指出。
陈怡魁表示,空气中有一种游离气体叫「氮气」,约占大气成分81%,它是一种很稳定又独立的气体,本身不容易挥发,也不容易和氧气或其它气体作用,所以常被用来放在电灯泡内,减缓钨丝在高温状态时的挥发。
天空中的「氮气」,虽然很安定,相对的,由于难以挥发、 反应的化学性质,因此,它对自然界万物,也很少有实质上的助 益。 但是,有一种"状态"就会例外了,就是当天空出现闪电打雷时,安定的氧气,就会完全变了样,成为「极活泼」的气体。
何以说呢!
氮气虽然极其稳定,但在通电的高温中,它就会和「氧气」 作用,产生燃烧现象,形成「二氧化氮」(NO2)…而通电的电压值 愈高,作用愈明显,二氧化氮产生量,也就愈多。
这是一项很有名的实验,任何人都可在实验室轻易印证。
关键就在此处,因天空中每逢闪电打雷,轨如同实验室的通电实验,而且其放电火花如树枝状,伸展开来有数公里长,电位差亦为上万伏特;如此大规模「通电」现象,很快的,造成天空 中大量的氮气,和氧气燃烧,化合成「二氧化氮」! 此时,如果天空刚好浓云密布,并开始下起雨来,则「二氧化氮」将快速的溶解在雨水里,形成所谓的「硝酸」(H2NO3),并 随著雨水降到大地上。
「硝酸」渗进土壤里,会立刻变成「硝酸盐」,于是,形成农作物生长最好的肥料一「天然氮肥」农业社会的人们,常称雷雨为「雷公尿」,可使贫瘠的农地 变成肥沃,可是有其深理的。
另外,据科学家研究,天空中,每打一秒钟的雷电,大气中就会降下二万吨的「氮」肥…整个地球上,据统计,每年天空约降下四亿顿的氮肥,来向大地施肥,滋润这颗绿色行星。
所以,没有雷雨降下,地球早就是一片贫瘠的荒土。
这里,大家是否可以深入了解,「雷雨」对传统农牧业的影响,也可以体会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以及「飞龙在天, 利见大人」之意!
C「黍在龙圃」的千古秘密
不仅于此,令人惊呀的是,远在殷商的"甲骨文",也有类 似的记述,陈怡魁表示。 例如殷商的卜辞,记述:
乙未卜贞:黍在龙圃…二月。《前453.4》
(上天表示,须将「禾黍」仅在下过雷雨后的菜圃"而且,最好在阴历二月惊蛰的春雷后。)
陈怡魁大表惊呀的指出,
原来三千多年来,一直被中国知识分子所称颂的《周易》:「见龙在田」,最初,就是源自殷商甲骨文中的「龙圃」理论。
而且,甲骨文叙述的更详细,把殷人利用雷雨帮助农作物成长的史实,以「黍在龙圃」记述,陈怡魁认为,这将便中国人发现「氮肥」的记录,再往前追溯一千年,,,
再来,《易经.说卦传》也对「雷」雨,有深刻的形容:
「震」,为雷; 为健,为蕃鲜。
(指万物欣荣,生长兴盛貌)
另外,《周易》也说
万物出乎震,
(万物的生长,全在打雷后…)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
(要让万物快速振兴繁荣,莫过于下场雷雨。)
这些,对于打雷下雨后的生态记录,陈怡魁认为,其实,都 在形容「氮肥」,对农作物生长的帮助。
雷电振波vs高空施肥
再来,纯就「雷电」的物理现象,前苏联格如吉雅的生物学者与物理专家,共同研究后表示,天空中产生高电位的"放电现象"时,确实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农作物产量;原因在于「放电」时,部份"电位能"会转成"机械能",使得植物细胞内 壁,出现微弱振动的物理现象。
这种作用,好像人体坐上按摩椅,进行全身推拿、扭捏、振 动的感觉是相同的,非常舒服,可以直接促进植物发育,长得比其它地区快又好。 陈怡魁进一步指出,同样是打雷下雨,但降下的时机也很重要,最好是在晚上,因为夜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偏高, 于是,当天空降下雨水到农作物叶面时,由于氨里面的「氮」与「二氧化碳」,将直接结合成「有机氮肥」(又称「尿素」) ,将使作物成长更加受益。
这种尿素有个优点,据科学最新研究,当它洒在叶面时,不必施肥于土壤,就可促使植物直接吸收,浪废资源最小,而产量最高,陈怡魁认为,这也是《周易》 「飞龙在天」的原始意涵。 美国曾有一温室利用此「有机氮肥」的理论,来种植「水耕 胡瓜」,研究人员直接将尿素(氮肥)洒在作物的叶面上,并模 拟天空下雷雨般的情景…结果,胡瓜产量竟然比传统增加51.6%!
真令人惊讶!
无论如何,远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民众,甚至更早的殷商民众,老早就发现这种宝贵的「生存风水」,实在令后代中国人, 钦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