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山公园附近旅馆:春节感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23:18

春节感悟

春节快到了,这几天,清真寺里不时有陌生面孔的出现,手中拿着一卷红纸,径直来到教长室。见了阿訇大多是开门见山:“阿訇,快过节了,请您给写个经对子。”这种现象在大都市的非穆斯林聚居区司空见惯。尽管头一次接触时,颇感不适,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每每遇之,我都本能的挥笔书写。并没有考虑过这一习俗源自何时,寓意何在,但有一次我彻底明白了。

一天,一妇女来写经对子,正巧,一常守拜功的女乡佬进屋倒水,发现我正在写对子,似乎对我的所为颇有微词,就说:“阿訇,你这不是鼓励他们过春节吗?”那妇女则接过话茬说:“阿姨,是这样的,我家原住回族区,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不贴经对子。去年,我搬到了这边来,我们那栋楼只有我一家回民。去年春节,和往年一样,我家没贴经对子,可对门那汉民似乎有啥忌讳,竟把倒“福”贴到了我家门上。我发现后立即撕了下来,可那汉民却说:只有死了人的家庭,春节才不贴对联。无奈,我只好到清真寺请阿訇写了经对子贴在门上。结果,对门那汉民非但没再说什么,反而登门赔礼道歉说他不了解回民的风俗习惯,说了不该说的话,望谅解。”听了这番话,那女乡佬倒了杯水,啥也没说走了。

对子写完,那妇女走了。屋内只我一人,我抬头看着墙上的经字中堂,若有所思,中国穆斯林家庭大多都挂经字中堂,形色各异而且把经文写成了类似汉字的方块体,可圣训中并无此要求,伊斯兰国家也无此现象,这又是为何呢?看到中堂中央的“寿”字形的‘经文’,我恍然大悟,原来这都是从汉字中堂演变来的,目的自然不是单纯的装饰房间,更不是汉化的结果,而是占领这块家庭中最有代表性的领地,使其伊斯兰化。试想,若不去占领,任其空白,信仰笃诚者一定能做到出污泥而不染,捍卫穆斯林家庭的尊严。而那些众多的信仰淡薄的人必定不会任其空白,贴点什么呢?生活在大汉族汪洋大海中的他们,谁能保证他们不会贴“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等与伊斯兰信仰格格不入的中堂?想到这儿,心中不由得对发明经字中堂的先贤们暗姆指,高明!这就叫先入为主,捷足先登,占领它并涂上伊斯兰的色彩,继而推而广之,形成中国穆斯林家庭中特有的一道靓丽风景,让它告诉人们:这就是穆斯林家庭,让它对每个家中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无声宣教。

而对于“中国穆斯林可否过春节?”这一问题,阿訇们似乎并没有分歧:不能过,因为春节浓缩了自汉朝以来几乎所有的与我们的信仰格格不入的迷信成分。在拥有天然信仰屏障的大西北,阿訇们的这一立场尤为坚定。然而在穆斯林分布形式呈高度分散的区域,这一立场并没有减少穆斯林对春节的热恋,个中原因可能是以经为本的阿訇们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社会现实。试想春节期间单位放假,儿女归家,被动的你不得不回家团聚,菜市上菜米皆无,你也不得不提前采购,大年初二亲朋好友敲门走亲戚,你也不能将人拒之门外……总之处处被动的你不能逃避春节。与其如此被动,何不主动渲染伊斯兰色彩,想方设法给家庭增添点教门氛围呢?西安市每年春节初一至初七各寺轮流过圣纪就是智慧之举,值得效仿。

因此,对于宣教方法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应当因地制宜,因俗而易,灵活对待。城市与乡村,“长城”内外,聚集区与分散区都应当区别对待,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应变。

心得:在这个以汉文化为主体,穆斯林居住形式又呈大分散之式的国度里,伊斯兰的声音不可能形成强音符和高分贝,实践证明:无论我们怎样加大宣教力度,也难免处于被动势态。与其如此,何不被动中求主动,积极利用汉文化的宣传模式来发展自我呢?回顾历史,若非我们古代的回回学者,宽厚地吸收汉文化中的文明精华;若非我们古代的回族大众达观地以汉语言文字作为自己的交流工具;若非古代的回回先贤们“以儒诠经”等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的开创与传播,那么我们今天的回族文化该是什么样子呢?

摘自《一位阿訇的十年心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