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洛三角形gif:中国茶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19:07
史载,饮茶始于汉代,兴于两晋,盛于唐宋。“兰芽玉蕊,勾引出清风一缕。”沉吟在明代词客王世贞《解语花·题美人捧茶》的意境里,觉得此时的茶味飘逸无比。除了与二三宾客赏月清谈,有时也借助金黄的烛光饮茶读书,那份清幽、那份闲适成为灵魂憩庐不可缺少的调料,这时的品茶包蕴着多少令常人不易读懂的身外修炼的功夫!  在抛开世俗的喧嚣之后,得以细细品味悠悠享受生命本身,透视或重现内心自我的纯真与质朴,自会进入一种人生的境界。栖身陋室遥想在落英缤纷的武陵溪畔、渔郎悟道的遇仙桥上,凝壶而思,拥壶而吟,潇洒得意之时,一定会让人真切地体会到生命本身的美好……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的一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将华夏民族对茶饮的钟情抒发得淋漓尽至。  我国是最早饮用茶的[url=javascript:;]国家[/url],早在西汉时就把茶作为饮料来喝,到唐代饮茶已成了人们的习惯。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将茶与我们的[url=javascript:;]生活[/url]搅拌成了一体,茶已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它不但以能给我们带来享受的物质形式存在,还以一种能给我们欢乐、沟通、陶冶的精神方式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习俗。茶的妙趣不但在于它独有的色、香、味、形,而且在于能使人把心带进一种空闲的境界,使人们始终保持心境中的一点清纯,一点清新,一缕温馨。
正如欧阳修在《茶歌》中所说:“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维饮茶。亲烹屡酌不知厌,自谓此乐真无涯。”
茶叶从被人们发现利用,到今天已两千多年的[url=javascript:;]历史[/url],人们在享用它的同时,更给予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太多的关于茶的文化。
  世间最富于想象的莫过于人类了。确实,我们将丰富的想象附加在茶叶这一实在的物件上,一种物质效应的本能却一下子变得五彩耀眼起来,拥有了自己的礼节,拥有了自己的语言,拥有了自己的歌谣,自己的舞姿,自己美丽神奇的艺术。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也是一曲与我们息息相连的茶叶之歌诀。
文人茶道
  “茶道”盛于唐代的民间,经文人士大夫的参与和传播,形成了一种“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华的[url=javascript:;]社会[/url]里,物欲横流,很多人追求一种奢华的物质生活,“物精极、衣精极、屋精极”是他们的生活目标。人们相互争斗和倾辄。社会流行着奢侈和虚夸之风。当时有正义感的文人士大夫们,对这种奢华之风非常不屑,他们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讨茶艺、博古论今无所不谈。
  茶道创始人陆羽(唐朝)著有《茶经》一书,陆羽用自己的一生从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对茶叶的栽培与摘采;茶具、茶器的制作;烹茶时水源的选择;烹茶、酌茶时身体的动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并赋予茶道一种特殊的文化内函,即饮茶、赋茶、以茶示俭、以茶示廉,与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极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陆羽茶道的基础上溶入了琴、棋、书、画,它更注重一种文化氛围和情趣,注重一种人文精神,提倡节俭、淡泊、宁静的人生。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们希望社会少一些争戈,多一些宁静;少一些虚华,多一些真诚。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可以说“文人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视为一种陶冶心性、体悟人生、抒发情感的风雅之事,有独酌自饮的清幽,也有集会联谊的雅趣。
茶膳
  对于茶,过去人们一直习惯饮用传统的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吃好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喝好,于是保健茶应运而生。各种减肥茶、美容茶、降压茶等茶品在与众多的可乐、果汁饮料的抗衡中独树一帜,像绞股蓝茶、乌龙戏珠枣茶等不仅闻名遐迩,而且享誉[url=javascript:;]世界[/url]。
  在保健茶的热潮中,一种新的[url=javascript:;]时尚[/url]又在我国许多地方和世界一些国家流行开来,这就是从“饮茶”到“吃茶”,其方法是将乌龙茶、红茶或绿茶的茶末、茶粉加入到食品中,从而创出全新的食品,如山西的茶心面包,杭州的茶可乐、茶汽水,[url=javascript:;]台湾[/url]的李白茶酒,[url=javascript:;]北京[/url]的茶冰淇淋,四川的蒙顶贡茶酒,贵州的眉窖茶酒等。
  在[url=javascript:;]日本[/url],茶食品也大行其道,茶末荞麦面、茶末点心、茶末豆腐、茶末巧克力、绿茶口香糖等都是市场上的畅销食品。据统计,日本80%以上的女士都喜欢茶制食品。其中,茶末雪糕、茶末烤马铃薯、茶末蛋糕最受欢迎。
  笔者认为,“吃茶”是在“饮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茶叶香味浓郁,又给人清新高雅的感觉,同时又含有某些营养成分,因而给人带来创作欲望。但“吃茶”在某种程度上只是将茶叶加入作为个体的单个食品或某一类食品中,而“茶膳”则是在“吃茶”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茶作为菜肴和饭食的烹制方法和食用方法,形成茶饭、茶菜、茶食品、茶饮料的全面配套的特色餐。又由于人们对饮食有了新的追求,所以茶膳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之成为茶叶消费的一种全新形式。
  不过,当我们翻开茶文化的历史书籍时就会发现,将茶入饭并不是今日新潮,其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早在周朝,我国就有吃茶的记录了。据《诗经》记载:“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中的“荼”就是茶。东汉壶居士写的《食忌》说:“苦茶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晏子春秋》记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文五卯,茗菜而已。”唐代储元羲曾专门写《吃茗粥作》一诗。清代乾隆皇帝十分钟爱杭州名菜“龙井虾仁”,慈禧太后更喜欢用“樟茶鸭”欢宴群臣。今天,我国许多地方仍保留着吃茶叶的习惯,如云南基诺族有吃凉茶的习俗,傣族有竹筒茶,云南一些地方爱吃腌茶。国外也有许多著名茶膳。日本1802年出现的《名饭部类》中就记有11种用茶做的菜,泰国的一些地区早就有将茶炒后做成副食的习惯。
  现代生活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九十年代,茶膳的出现标志着茶文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有代表性的茶膳有:北京的特色茶宴,有玉露凝雪、茗缘贡菜、龙井竹荪汤、银针庆有余等;上海的碧螺腰果、红茶凤爪、旗枪琼脂、太极碧螺羹等;台湾的茶宴全席、茶果冻、乌龙茶烧鸡等;香港的武夷岩茶扣鲍鱼角、茉莉香片清炒海米;日本的茶拌杂鱼、茶末紫菜汤等。
  茶膳口味清淡而不油腻。比如“春芽龙须”,它选用当天采摘的绿豆芽,掐头去尾,掺以当年采摘的水发春茶芽,微咸,清香,白绿相间。另外,茶膳讲求精巧,观赏性强。如“炸雀舌”,这是一道冷菜,将芽头肥壮的绿茶发好,裹鸡蛋、淀粉炸制,形似雀舌,精巧别致,用小碟装盘,既表现出茶以精为贵,又表现出茶膳独具的玲珑特色。
  茶膳有益健康,雅俗共赏。茶膳多以春茶入菜,而春茶不施用化肥,又富含多种维生素,茶叶本身即有杀菌作用。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本草拾遗》中也说“茶为万能之药”。因此茶膳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同时,茶膳也顺应人们返朴归真的饮食要求。
  美味饮食和文化品味是茶膳可以一并包容的最大特点。今日茶膳从饭菜的色、香、味、形、器、名称、环境、服务都表现出与茶文化相结合的气息。如取材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怡红快绿”;融民俗与银针茶于一体的“银针庆有余”,再加上装备特色的桌椅、餐具、茶曲、茶艺、表演等,使人大饱口福,又耳目一新,将餐饮消费上升到文化消费的高层次。
茶禅一味的寺院茶道
  寺院茶道的兴起,最初起源于僧人们的坐禅。僧人们坐禅时晚上不吃斋,又需要清醒的头脑、集中精力,所以饮茶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办法。佛教的发源地是[url=javascript:;]印度[/url],而茶道的发源地是中国。当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寺院中还未有饮茶之风。
  饮茶最初为药用, 是民间的产物,而后经陆羽对其进行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种茶、采茶、煮茶、品茶的方法,并赋予茶艺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才形成最初的茶道。也许因为陆羽曾是僧人,后来交往中的好友也有许多僧人,如曾收养过陆羽的积公禅师,还有陆羽最交心的朋友诗僧皎然(他们在陆羽对茶道的研究上都给予了很多的帮助),陆羽的茶道逐渐传入寺院。反过来,由于寺院特殊的生活习惯,陆羽的茶道也渐渐被许多僧人所接受。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说:“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少眠。’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浙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幅。
  有常伯熊者,又因陆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可见,自寺院茶道兴起之后,饮茶之风从南方传到北方,沿街都是茶馆。无论民间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好饮茶。
  饮茶对于僧人,即可提神,又可领悟佛性。茶的俭朴,让人矜守俭德,不去贪图享乐;茶道的专注,让人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茶水的清香,让人尤如喝进了大自然的精华,换来脑清意爽,生出缕缕佛国美景。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茶禅一味”。
寺院茶道也称寺院茶礼,有一套很严格的程序。寺院专设“茶堂”、“茶寮”作为以茶礼宾的礼物,专门配备“茶头”,施茶僧职位,用以接待、礼敬宾客。寺院大量用茶以供养三宝(佛、法、僧),并以茶招待香客。寺院在职事变更上,都要举行饮茶仪式,且有一定的规则程序。寺院茶礼有极为周祥的规定:有安排茶事的专职人员、茶事的固定程式、严格的等级、不同的规模运用于不同的场合。茶礼构成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名刹出名茶,自古有之。名刹多位于名山,名山多在深山云雾之中,即有野生之茶树,也宜于一般茶树的种植,如武夷岩茶就极负盛名。许多寺院都自种自饮,还可用来招待香客,为之解除疲乏。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就曾以自种之茶招待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终日不倦。
中国茶道与道家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
  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
  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
  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
  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婚俗与茶
  一枝黄叶一捻春,两着伴谈情愈深,莫道烟茶值几何,交际不可无此君。
  此诗道的是,烟茶经过作为餐饮序曲和尾声的初始阶段后,已逐渐走上现代生活领域,成为交际舞台必不可缺的“名角”。其实,这也只是烟茶功能的一个历史阶段或者一个方面。事实上,它已进入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说,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仅茶的触角就已深入到婚姻家庭范畴。一袋茶,一杯茗,小微且平俗寡淡,可就是它使凤求凰亲成鸳鸯谱,欢欢喜喜;使天仙配难就柜中缘,悲悲泣泣。不信,请听本公细言。
  在我国汉民族的婚俗礼节中,仅仅对定婚物,就有不少的说道和讲究,然而有些少数民族却没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如西北甘肃东乡族人仅茶即可。早先年间,在子女七八岁的时候,父母大都要为其定终身大事。这时,男方请“找赤”(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若被应允,只需准备一包茶,或春尖或沱茶,用大红纸包封,再扎上红丝线,托“找赤”送女方家中,这婚事便算定成。其茶名曰“订婚茶”。世居青海的撒拉族有与东乡族相类的风俗。所不同的是,撒拉族送定茶,一是男女双方都在青年期;二是女方若同意亲事,男方就要择期选送“定茶”。女方接了“定茶”,姑娘便一定终身了,若再许配他人,就要遭到族人的白眼和谴责。显然,“定茶”在这里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道德行为。
  从“定茶”中不难看出,小小茶叶是爱的使者。但茶叶也并非总是幸运的,有时也变成绝情的化身——“退茶”。解放前夕,在贵州、湖南等地的侗族中,就存在这样一种退婚形式。想退婚的青年女子只要事先观察好进出男方家的路径,然后选择只有其父母独自在家之时,带包茶叶去见男方父母:“舅舅,舅娘,我没福分服侍二位老人家了,你们另选好人吧!”然后抽身就走。走得脱,这婚便算退成了。男方再有怨言,也奈何不得。若被男方及其族人当场抓住,不但婚难退,还有被迫立即与男方成亲的危险。这“退茶”本身虽小且简单,却不是一般人轻易可为的。看来,它不仅需要姑娘有相当的胆量,更需要有一定的智慧。其实,对一个姑娘来讲,不仅在“退亲”时,就连对付亲朋好友“闹洞房”亦需要胆量和智慧。云南盈江景颇族的婚礼仪式中就有这样一道“茶”,它的名字叫舂茶。结婚之日,事先分别在邻居家里休息的新郎新娘,要被村寨里的青年人拉到新郎家的楼下捣臼茶,即小夫妻俩共持一木杵,心力和谐地舂捣一盛有茶叶、鸡蛋、姜蒜等物的石臼,在旁围着的青年男女伙伴儿要不断地进行挑逗和嬉闹,甚至搞恶作剧。这时,有点智谋的新娘就“绷脸造”,用不多久的时间,即可捣够十杵之数。相反,害羞的新娘和新郎动作再不太合拍儿,三下一停,五捣一歇,就只好任“好事者”闹个通宵达旦了。
  与“闹洞房”时间不同的,还有闹新娘回门前一晚上的“茶”。这是流行在广西三江侗族的婚俗——“闹油茶”。这天晚上,寨中的青年男子们打扮整齐地进入新郎家,见新娘躲在新房里,就要“咚咚”山响地跺着木楼板,然后又把铁锅烧得通红,再扔进些鞭炮,弄得满楼山响满屋硝烟弥漫。这时,新娘子只得无可奈何的走出来,还要装出生气的样子,给每个小伙子打三碗油茶。端坐一旁等待的小伙子喝完最后一碗时,要掏出一元“针线钱”放到碗里,以表示小伙子对新娘的祝愿——真贤!
唐代的制茶方法
  如欲窥中国制茶技术演进的全貌,从历代的茶书探索,即可得一完整的概念。唐朝以前因无专论的茶书,关于茶的总总,约只限于文人的吟咏,而对其基本认识则文献阙阙,故难以考证汉、魏、六朝制法究为如何?,不过由茶经第七章茶的逸事中,摘录北魏张揖所着广雅一文曰:“荆巴之间,采茶叶为饼状……。”由此可得知唐以前即做成饼状的团茶,这应是不会错的,至茶经出,即将制茶的器具及方法著书立论,承先启后,公诸社会,后人欲研究茶史、茶事,均首推茶经,原因即在此。对于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陆羽分二、三两章分别说明,而团茶的制造方法陆羽则分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步骤。并列如下:
   采茶茶叶的采摘约在二、三月间,若遇雨天或晴时多云的阴天都不采,一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嫩叶为佳。好品质的茶树多野生于奇岩峭壁上,为了采得佳茗,经常要跋山涉水,承受体力的劳累。那时又无采茶工人,茶师通常是自己背着茶笼上山采茶,神异记中曾记载茶人虞洪入山采茶,遇到仙人丹丘子指引佳茗产地,并求以茶祀之的故事。
   蒸茶采回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牛(蒸笼)甑又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于鼍上,蒸笼内摆放一层竹皮做成的箄,茶菁平摊其上;蒸熟后将箄取出即可。 
   捣茶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凉前,尽速放入杵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入茶模,模一般为铁制,木模则较不常用,模子有圆、方或花形,因此团茶的形状有很多种。
   拍茶茶模下置檐布(檐是褶文很细,表面光滑的绸布)檐下放石承(受台),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动。茶泥倾入模后须加以拍击,使其结构紧密坚实不留有缝隙,等茶完全凝固,拉起檐布即可轻易取出,然后更换下一批凝固的团茶,水份并未干燥,先置庄莉(竹篓)上透干。 
   焙茶团茶水份若未干,易发霉败坏,难以存藏故须焙干以利收藏。掠干后的团茶,先用棨(锥刀)挖洞,再用竹扑将已干的茶穴打通,最后用一根细竹棒将一块块的团茶串起来,放在棚(木架)上焙干。焙炉掘地二尺深,宽二尺半,长一丈,上有低墙。焙茶的木架高一尺,分上、下二棚,半干的团茶放在下棚,全干燥后则移到上棚。 
   穿茶焙干的团茶分斤两贯串,如中国古代的铜钱中有圆孔或方孔,可用线贯穿成串,以便贮蓄或携带,团茶因中间有孔穴,故可穿成一串,较利于运销。江东削竹穿茶,陜西则缝合榖皮来穿茶。江东将一斤的团茶穿成一串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陜西则以一百二十片团茶为“上穿”,八十片为“中穿”,五十片为“小穿”。 
   藏茶团茶的贮藏是件重要的工作,若收藏不当则茶味将大受影响。育器是用来贮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四周并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装置,可常保温热,在梅雨季节时可燃烧加温,防止湿气霉坏团茶。
品茶
  品茶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品茶内容一般分以下五部分。观形:观赏干茶的形态,不同的茶,特别是名茶可谓千姿百态,赏心悦目。察色:即观赏茶色、汤色和底色,不同的名茶,其五彩缤纷的色泽及冲泡过程的变幻莫测,真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赏姿:欣赏茶在冲泡过程中姿态的变化,如春笋破土、雀舌细语、春兰展姿、墨菊怒放……真是茶不醉人人自醉。闻香:即嗅品茶的香气,茶香沁人心脾,令人心驰神骋。尝味:品尝茶汤的滋味,让茶汤在舌头上循环滚动,才能品不尽茗茶滋味。茶类不同,花色不一,其品质特征是各不相同的。因此,不同的茶,品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由此导致品茶方法上的不同。
  绿茶的品饮
  高级细嫩的绿茶,色、香、味、形都别具一格,讨人喜爱。品茶时,可先透过晶莹清亮的茶汤,观赏茶的沉浮、舒展和姿态,再察看茶汁的浸出、渗透和汤色的变化,然后端起茶杯,先闻其香,再呷上一口,含在口中,慢慢在口舌间来回旋动,如此往复品赏。
  乌龙茶的品饮
  乌龙茶的品饮,重在闻香和尝味,不重品形。在实践过程中,又有闻香重于品味的 (如台湾),或品味更重于闻香的 (如东南亚一带),潮、汕一带强调热品,即洒茶入杯,以拇指和食指按杯沿,中指抵杯底,慢慢由远及近,使杯沿接唇,杯面迎鼻,先闻其香,尔后将茶汤含在口中回旋,徐徐品饮其味,通常三小口见杯底,再嗅留存于杯中茶香。台湾采用的是温品,更侧重于闻香,品饮时先将壶中茶汤趁热倾入闻香杯,尔后分注于闻香杯中,再一一倾入对应的小杯内,而闻香杯内壁留存的茶香,正是人们品乌龙茶的精髓所在。品啜时,先将闻香杯置于双手手心间,使闻香杯口对准鼻孔,再用双手慢慢来回搓动闻香杯,使杯中香气尽可能地送入鼻腔,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享用,啜茶方式与潮、汕地区无多大差异。
  红茶品饮
  红茶,人称迷人之茶,不仅由于它色泽红艳油润、滋味甘甜可口,还因为红茶除可清饮外,还可以随意调饮,酸的如柠檬,辛的如肉桂,甜的如砂糖,润的如奶酪。品饮红茶,重在领略它的香气、滋味和汤色,所以,通常多采用壶泡后再分洒入杯。品饮时,先闻其香,再观其色,然后尝味。饮红茶须在品字上下功夫,缓缓斟饮,细细品味,方可获得品饮红茶的真趣。
  花茶品饮
  花茶,融茶之味花之香于一体,茶的滋味为茶汤的本味,花香为茶汤之精神,茶味与花香巧妙地融合,构成茶汤适口、香气芬芳的特有韵味,故而人称花茶是诗一般的茶叶。花茶常用有盖的白瓷杯或盖碗冲泡,高级细嫩的花茶也可以用玻璃杯冲泡。高级花茶一经冲泡后,可立时观赏茶在水中的飘舞、沉浮、展姿,以及茶汁的渗出和茶汤色泽的变化。当冲泡2~3分钟后,即可用鼻闻香。茶汤稍凉适口时,喝少许茶汤在口中停留,以口吸气、鼻呼气相结合的方法,使茶汤在舌面来回流动,口尝茶味和余香。 细嫩白茶与黄茶品饮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制作时通常将鲜叶经萎凋后,直接烘干而成,所以汤色和滋味均较清淡。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汤黄叶,通常制作时不经揉捻,因此茶汁很难浸出。由于白茶和黄茶,特别是白茶中的白毫针、黄茶中的君山银针,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因此是以观赏为主的一种茶品。当然悠悠的清雅茶香,淡淡的橙黄茶色,微微的甘醇滋味,也是品赏的重要内容。所以在品饮前,可先观干茶,它似银针落盘,如松针铺地;再用直筒无花纹的玻璃杯以70度的开水冲泡,观赏茶芽在杯水中上下浮动,最终个个林立的过程;接着,闻香观色。通常要在冲泡后10分钟左右才开始尝味。这些茶特重观赏,其品饮的方法带有一定的特殊性。
茶具
  茶具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如果把各个时代的茶具精品展示出来,从这些茶具里就能透视出茶文化的全部历史。所有的茶具发展都随着饮茶的方法和习惯的改变而改变,古代茶具多种多样,材料繁多: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玉器、漆器、铜胎珐琅器、陶器、瓷器等。金银器比较贵重,所以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还是陶瓷器。
  说到茶具中的瓷器首先要提到的就是青釉瓷和白釉瓷,青釉瓷是唐代以前在江浙一带盛产的越窑青瓷,还有就是河北生产的白釉邢窑瓷。这两大窑系代表了南北两地生产的窑口。到了宋代以福建建阳窑茶盏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茶盏取代了“南青北白”的主流。到了明清江西产的白釉瓷取代了盛极几百年的黑釉茶盏。
  我们常见的茶壶(元代以前称为汤瓶)有不同的形制,一个重要的特征的变化就是从大口变成小口,这是“点汤”或者“点茶”所要做的功夫,以保持“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到了明代中期至今天,江苏宜兴生产的[url=javascript:;]紫砂[/url]壶,体积较小也是为了保持茶的色、香、味。纵观宜兴的紫砂壶,简直就是一个茶具大观园。今天如果你到宜兴[url=javascript:;]旅游[/url],你游玩之后回来,一定会带回宜兴的紫砂茶具,并为这个城市的紫砂茶具的工艺赞叹不已。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开始流行盖碗茶具,它是由盖、碗、托三件一套组成,盖碗的出现是一场革命,这是现代泡茶的开始,也为茶具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现代人喝茶还是非常推崇紫砂壶和盖碗茶具,除此之外就是出现玻璃制品,玻璃的茶具应当说是一种非常好的茶具,其透明的性质让人能直接观赏到茶叶的形状,茶汤的颜色,对品茶起了极好的辅助作用。玻璃制品在现代工艺的推动下,玻璃茶具的种类繁多,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其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但所有的玻璃茶具中,最适应喝绿茶的玻璃茶具是大口的矮玻璃杯,因为这种玻璃杯最适应泡茶,特别是喝绿茶,因为泡绿茶时的水温度相对比较低,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大口矮的玻璃杯。如果更讲究一点应当先倒热水,再下茶叶。《开心词典》在太湖边表演的一套过程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说到茶具不应当忘掉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的茶具也很有特色,少数民族喝茶一般要求能够保温,因此也就出现一些木制的茶具和竹子做的茶具;有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保持煮茶的习惯,因此使用的茶具仍然是金属的。少数民族的茶具的外观非常精致,都能体现各民族的个性。
  茶具可以作为一种工艺品收藏,有许多人专门收藏茶具,也能从各种茶具中体验中国的茶文化的历史和特征。从另一个角度讲,居家喝茶对于茶具的要求还是要讲究实用性。如果你是喜爱喝花茶的北方人,可以选用较大的瓷茶壶,和配套的瓷碗。喝绿茶个人使用的茶具首推还是宜兴紫砂壶;招待客人可选用大口的矮玻璃杯;由于红茶要求的温度较高,不妨选用保温茶杯。总之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要因茶而异,因人而异,因地而异。
茶具种类——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⑴青瓷茶具 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⑵ 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⑶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 “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而黑瓷茶具, 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茶录》中这样说: “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⑷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然而, 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 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
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元代以后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综观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提高,社会[url=javascript:;]经济[/url]发展,对外出口扩大,以及饮茶方法改变,都促使青花茶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当时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较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生产“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区域内,供民间饮茶使用。
茶具种类——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北宋梅尧臣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说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紫砂茶具的色泽, 可利用紫泥泽和质地的差别, 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生产。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一般认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茶具种类——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开列的28种茶具,多数是用竹木制作的。这种茶具,来源广,制作方便,对茶无污染,对人体又无害,因此,自古至今,一直受到茶人的欢迎。但缺点是不能长时间使用,无法长久保存,失却文物价值。只是到了清代,在四川出现了一种竹编茶具,它既是一种工艺品,又富有实用价值,主要品种有茶杯、茶盅、茶托、茶壶、茶盘等,多为成套制作。
  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内胎多为陶瓷类饮茶器具,外套用精选慈竹,经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粗细如发的柔软竹丝,经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内胎形状、大小编织嵌合,使之成为整体如一的茶具。这种茶具,不但色调和谐,美观大方,而且能保护内胎,减少损坏;同时,泡茶后不易烫手,并富含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多数人购置竹编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摆设和收藏。
茶具种类——玻璃茶具
  玻璃,古人称之为流璃或琉璃,实是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矿物质。用这种材料制成的茶具,能给人以色泽鲜艳,光彩照人之感。我国的琉璃制作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直到唐代,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断传入,我国才开始烧制琉璃茶具。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面圈足淡黄色琉璃茶盏和素面淡黄色琉璃茶托,是地道的中国琉璃茶具,虽然造型原始,装饰简朴,质地显混,透明度低,但却表明我国的琉璃茶具唐代已经起步,在当时堪称珍贵之物。唐代元稹曾写诗赞誉琉璃,说它是“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难怪唐代在供奉法门寺塔佛骨舍利时,也将琉璃茶具列入供奉之物。宋时,我国独特的高铅琉璃器具相继问世。元、明时,规模较大的琉璃作坊在山东、新疆等地出现。清康熙时,在北京还开设了宫廷琉璃厂,只是自宋至清,虽有琉璃器件生产,且身价名贵,但多以生产琉璃艺术品为主,只有少量茶具制品,始终没有形成琉璃茶具的规模生产。近代,随着玻璃工业的崛起,玻璃茶具很快兴起,这是因为,玻璃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可塑性大,因此,用它制成的茶具,形态各异,用途广泛,加之价格低廉,购买方便,而受到茶人好评。在众多的玻璃茶具中,以玻璃茶杯最为常见,用它泡茶,茶汤的色泽,茶叶的姿色,以及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沈浮移动,都尽收眼底,因此,用来冲泡种种细嫩名优茶,最富品赏价值,家居待客,不失为一种好的饮茶器皿。但玻璃茶杯质脆,易破碎,比陶瓷烫手,是美中不足。
茶具种类——搪瓷茶具
  搪瓷茶具以坚固耐用,图案清新,轻便耐腐蚀而著称。它起源于古代埃及,以后传入欧洲。但现在使用的铸铁搪瓷始于19世纪初的德国与奥地利。搪瓷工艺传入我国,大约是在元代。明代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 我国创制了珐琅镶嵌工艺品景泰蓝茶具,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 景泰蓝从宫廷流向民间,这可以说是我国搪瓷工业的肇始。我国真正开始生产搪瓷茶具,是本世纪初的事,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在众多的搪瓷茶具中,洁白、细腻、光亮,可与瓷器媲美的仿瓷茶杯;饰有网眼或彩色加网眼,且层次清晰,有较强艺术感的网眼花茶杯;式样轻巧,造型独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温作用,且携带方便的保温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壶、茶杯用的加彩搪瓷茶盘,受到不少茶人的欢迎。但搪瓷茶具传热快,易烫手,放在茶几上,会烫坏桌面,加之“身价”较低,所以,使用时受到一定限制,一般不作居家待客之用。
紫砂壶的十大优点
  1.“宜兴茗壶,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耳”又“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上述为古人总结的心得,易言之,以紫砂壶来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与水温,当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涣散”的好茶,比起其它材质茶壶,其茶味愈发醇郁芳香。
  2.紫砂壶“注茶越宿,暑月不馊”,茶汁不易霉馊变质,且不易起腻苔,所以清洗容易,不费周章。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指的“暑月不馊”,即夏日隔夜亦不馊,虽然就茶道而言,理应“旋沦旋啜”、“宜倾竭即涤去停渣”,即随泡随饮,事毕即清除茶渣,但现代人生活繁忙,将茶渣留于壶中数日亦是常事。对此,清人吴骞记载了他的洗壶妙方﹕“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读者不妨一试。
  3.紫砂陶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属于半烧结的精细茶器,具有持殊的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且不渗漏。由于这种特性,所以它能吸收茶汁,壶经久用,自然能于内壁累积出“锈(茶山)”,此时即使不置茶,叶,单以沸水冲入亦能泡出淡淡的茶香来。(也由此可知“一壶不事二茶”的原因)。
 
  4.紫砂茶具使用越久,不但壶身光泽越加光润,而且据《阳羡茗壶系》载﹕“壶经久用,涤拭日加,自发闇然之光,入手可鉴”,此即指常用干布摩拭,更显气韵温润,这也正是国人热衷的“养壶”。 
  5.紫砂器具有耐热性能,冷热急变性佳,寒天腊月即使注入沸水,也不易因温度遽变而胀裂。(壶身有暗伤者,另当别论。)
 
  6.紫砂砂质传热缓慢,执用时较不易烫手,且性耐烹烧,可放在温火上炖煮,所以用紫砂制成的砂锅十分受到人们的欢迎。此外,紫砂因传热慢,所以保温亦较持久,此点对于半发酵茶而言,更是一项难得的特点。 
  7.紫砂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延展性,配合以特殊且精准的制壶技艺,所以成品口盖严密,缝隙极少,减少了含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管首,相对延长了茶汤变质的时间,有益人体健康。
  8砂泥色多采,且多不上釉,透过历代艺人的巧手妙思,便能变幻出种种缤纷斑斓的色泽、纹饰来,加深了它的艺术性。 
  9.紫砂泥的可塑性高,虽不利于灌浆成型,但其成型技法变化万千,不像手拉坯等轮转成型法,只限于同心圆范围,所以紫砂器在造型上的品种之多,堪称举世第一。 
  10.紫砂茶具透过「茶」,与文人雅士结缘,并进而吸引到许多画家、诗人在壶身题诗、作画,寓情写意,此举使得紫砂器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紫砂壶的选用及收藏
  紫砂壶已和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联系在一起,成为受人青睐的国粹,在港台和东南亚一带,收藏名壶已成了人们精神享受上的一种乐趣。许多人竟相高价收购名壶珍藏犹如五十年前的上海一样,出现“一两紫砂一两金”的身价。改革开放以来为台湾以及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华裔嗜茶者,提供了寻觅他们梦寐以求制作精巧的紫砂壶的大好机遇。据有关资料透露,仅台湾一地嗜茶者竟高达八百万之众,喜欢和参加集壶者竟达二十万人之多。而且每个县多成立“紫砂协会”。有的地方每年还举办“斗壶比赛”,比谁藏得多,比谁收藏的名壶好,紫砂壶品茗之宠物,真是“楚王好细腰。国中多饿人”。在台湾从上层人士到富商巨贾,仿者日众,趋之若鹜。紫砂壶热顿即掀起了狂潮,巅峰迭起,紫砂壶,特别是名壶身价与日俱增,按几何级翻番,而且非常“抢手”。紫砂壶的故乡宜兴,自然成为海外众多紫砂收藏家、壶痴及壶迷们向往的“热土”。早在五六十年代,顾景舟的紫砂壶每只价在10元以内,几年前顾景舟的艺壶在台湾售价每只高达674000台币。
  怎样选用紫砂壶呢?一般选壶不必过分讲究,若以名为贵,或以稀为贵,那是古董收藏家的事。一般选壶只要是把好紫砂壶用于泡茶善于蕴味育香;使用经久后,越会光润古雅,就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精神和艺术上的享受和无穷乐趣。
  选壶的要领有以下几个方面:1、购置新壶,壶的造形与外观要美,要自己看得舒服满意为佳。2、壶的质地、胎骨要坚实,色泽要润,选用新壶可先轻拨壶盖,以音响铿锵轻扬,壶声听来悦耳者为佳。3、选壶时应首先闻闻壶内有无怪味,一般新壶可略带一点土气味,但可选用。若火烧味,油沫味或[url=javascript:;]人工[/url]着色的怪味则不可取。4、壶的精密度要好,壶盖与壶身的紧密程度要好,否则茶香易散,不蕴味。测定方法是注水入壶,手压气孔或流口,再倾壶,涓滴不出或壶盖不落都表示精密度高。5、壶的出水跟“流”的设计最有关系,倾壶倒水能使壶中滚水不存者为佳。出水水束的“集束段”长短也可比较,长者为佳。6、壶把的力度点应接近壶身受水水时的重心,注水入壶约四分之三,然后慢慢倾壶倒水,顺手者则佳,反则不佳。7、壶的特性与茶的特性宜相配合则适用性为佳,紫砂壶泡茶,一般是音频率较高者,适宜配泡重香气的茶叶,如清茶、壶音稍底者较宜泡重滋味的,如乌龙、铁观音等。
现代茶具与功能
主泡器
  茶壶 茶壶为主要的泡茶容器,一般以陶壶为主,此外尚有瓷壶、 石壶等。 上等的茶,强调的是色香味俱全,喉韵甘润且耐泡;而一把好茶壶不仅外观要美雅、质地要匀滑,最重要的是要实用。空有好茶,没有好壶来泡,无法将茶的精华展现出来;空有好壶没有好茶,总叫人有美中不足的感觉。一个好茶壶应具备之条件有:
1. 壶嘴的出水要流畅,不淋滚茶汁,不溅水花。
2. 壶盖与壶身要密合,水壶口与出水的嘴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壶身宜浅不宜深,壶盖宜紧不宜松。 3. 无泥味、杂味。
4. 能适应冷热急遽之变化,不渗漏,不易破裂。
5. 质地能配合所冲泡茶叶之种类,将茶之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6. 方便置入茶叶,容水量足够。
7. 泡后茶汤能够保温,不会散热太快,能让茶叶成份在短时间内合宜浸出。
  茶船 用来放置茶壶的容器,茶壶里 塞入茶叶,冲入沸开水,倒入茶船后,再由茶壶上方淋沸水以温壶。淋浇的沸水也可以用来洗茶杯。又称茶池或壶承,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
1. 盛热水烫杯。
2. 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
3. 保温。
  茶海 又称茶盅或公道杯。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茶汤倒至茶海,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以滤去茶渣、茶末。没有专用的茶海时,也可以用茶壶充当。其大致功用为:
1. 盛放泡好之茶汤,再分倒各 杯,使各杯茶汤浓度相若。
2. 沉淀茶渣。
  茶杯 茶杯的种类、大小应有尽有。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近年来更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择,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为便于欣赏茶汤颜色,及容易清洗,杯子内面最好上釉,而且是白色或浅色。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握」、「拿」舒服,「就口」舒适,「入口」顺畅。
  盖碗 或称盖杯,分为茶碗、碗盖、托碟三部份,置茶三公克于碗内,冲水约150 度C,加盖五~六分钟后饮用。以此法泡茶,通常喝上一泡已足,至多再加冲一次。
  茶盘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它茶具的盘子,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也可以用作摆放茶杯的盘子,茶盘有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形状有圆形、长方形等多种。
辅泡器和其它器具
  茶则 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一般为竹制。
  茶漏 茶漏则于置茶时 放在壶口上,以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掉落壶外。
  茶匙 又称「茶扒 」,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过的茶壶内茶叶,茶叶冲泡过后,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故皆使用茶匙。
  茶荷 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皆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将茶叶由茶罐移至茶壶。主要有竹制品,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没有茶荷时可用质地较硬的厚纸板折成茶荷形状使用之。
  茶挟 又称「茶筷 」,茶挟功用与茶匙相同,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也常有人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防烫又卫生。
  茶巾 又称为「茶布 」,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壶,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 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茶针 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蜂巢),以保持水流畅通。
  煮水器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目前较常见者为酒精灯及电壶 ,此外尚有用瓦斯炉及电子开水机,我用电炉和陶壶。
  茶叶罐 储存茶叶的罐子,必须无杂味、能密封且不透光,其材料有马口铁、不锈钢、锡合金及陶瓷...等。
茶的冲泡
  如何泡茶?说着简单,要泡出一杯好茶还真要学点窍门。各种茶叶的泡法也不一样,一杯茶泡不好,好茶叶也糟蹋了。
  现在最讲究喝绿茶,而绿茶也最讲究泡。首先是水,不是什么水都能泡好绿茶的。陆羽在《茶经》中说最好的水是:“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这是历史上的情况,时过境迁,大城市中很难得到这种山水和江水,地表水受到污染。因此,现在看来最好就是地下水,地下水含矿物质多,比较硬,北方城市的自来水多为地下水,其中不加氯的最好。南方城市自来水多数是地表水,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有的地表水都达不到三类水质,所以加氯较多,用这样的水泡茶就差了许多。现在许多人喜欢用纯净水泡差,这并不好,因为这种水质太纯净,没有必要的矿物质,泡出来味道并不好。如果城市自来水加氯太多,使用瓶装的矿泉生态水还是很好的,因为这种水的质量是上乘的,是和地下矿泉水并无差别。当然能求得无污染的地表水也还是上乘。
  其次就是水温,一般讲述水温不宜过高,80度最佳。关于水温比较难以控制,因为不可能用温度计测试水温,因此这是一个经验问题。大家在电视剧中看到剧中人喝茶时用杯盖子篦茶叶,说明水温不高,因此茶叶还漂在水面上,需要用杯盖篦茶叶。经验说明,水温太高一下子就把茶叶烫熟了,越是新茶,越要注意水温。如果泡出来叶子一半漂在水面,另一半慢慢往下沉,水的颜色是翠绿色,这说明水温正合适,也说明茶叶质地为上乘。如果水温太高,90度左右就会把茶叶烫熟,茶叶很快沉到杯底,茶水的颜色呈黄褐色或者深褐色,这说明水温太高。所要注意的是绿茶的陈茶,即使水温不高,泡出来也是黄褐色。这种茶虽然也能喝,但质地与新茶相比差多了。
  再之就是茶具。品茶,特别是上乘绿茶应该用玻璃杯或者用盖碗,最好不用茶壶。茶壶泡的时间一长,一时喝不完,颜色就变成深褐色,这种茶就没有味道了。关于一杯茶,用多少茶叶,一般说普通玻璃杯,每一杯5克左右。千万不能太多。太浓的茶味道并不好,对身体也无益处,特别是不常喝茶的人,茶叶的用量可以更少一点。
  一杯上等绿茶,喝上三遍也就差不多了,参茶时杯子里要留三分之一的茶水,千万不要等到喝干后再参茶。
  还有一点就是喝茶的时间最好是上午,中午以后可以适度喝点茶,特别是老年人,晚上不要喝茶,因为茶对神经有亢奋作用,所以不但是一个适度用量,当然还有个喝茶的时间问题。
  花茶的茶基也是绿茶,只是质地比较差,泡法与泡绿茶基本方法一样,所不同的是花茶比较经泡,所以可以用茶壶泡,然后再倒到杯子里喝。北方人特别喜欢花茶,而且用大茶壶泡,这并没有不妥,关键一条水温仍然不能太高。一般90度为最适宜。用刚刚开的水就很不合适,这和泡绿茶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这种茶叶比较老,所以水温应当适当提高。所用茶叶数量也不能太多,如果用大茶壶泡可以适当增加茶叶。
  至于红茶,属于暖性,适合冬季饮用,水温要高,水一定要使用开水。茶叶也比绿茶放得多,有的红茶还需要煮,这种茶的喝法各地很不一样。一般讲只要注意水温要高,茶叶量适当多一点就可以了。其他有关红茶的冲泡知识会在后续专题中提到。
  喝茶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享受,许多问题要亲自动手慢慢体会。
新茶的鉴别
  茶叶作为一种商品,由于其质地的优劣价格差异非常大,特别是春天已到,新茶即将上市。由于刚上市的新茶价格特别高,一些经销商往往会以旧茶冒充新茶,消费者如不注意鉴别,就有可能上当受骗。
  我们平常把茶叶也称为茗,按照经典的解释“茗”应当是秋茶,茶客对各个季节的茶做了最简洁的概括:春茶苦;夏茶涩;秋茶香;冬茶淡。应当说秋天的茶叶也是很不错的,由于春茶与秋茶的价格悬殊,茶农们往往尽量少收秋茶,以保证春茶的产量。
  茶叶的产地很重要,例如碧螺春是产于江苏省苏州洞庭山碧萝峰,应当说这里的碧螺春是正宗的。去年一个朋友到苏州旅游,回来之后送我一盒碧螺春的早春茶,据说这200克茶叶的价格达到300元。打开一看我立即意识到这不是洞庭山碧萝峰产的碧螺春,而更可能是宜兴某个茶厂的产品。无论从外观和冲泡之后的品评,它的实际质量都值得怀疑,显然这是上当了。浙江杭州西湖的龙井也往往被浙江各地产的旗枪所混淆,现在几乎已经听不到旗枪这种茶叶,都称为龙井,这两种茶叶是有差别的。可是一般的消费者并没有这种能力去鉴别这些茶叶的真伪,所以我建议不要到产地随意在茶农手中购买茶叶,如要购买新茶必须要注意包装盒子上的产地,出厂时间和茶叶的等级。如果有质量承诺和防伪电话查询应当是比较可靠,不然的话非常容易上当。此外选择新茶不一定要求明前或者雨前的茶叶,这些茶叶固然是好,但价格太高,味道偏淡。倒是四月底到五月初的新茶比较适中,茶叶口感、价格都比较合适。
  新茶的外观鉴别一般要注意以下三条:
  一是观其色。绿茶色泽青翠碧绿,汤色黄绿明亮。茶在贮藏过程中,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物质会在光、气、热的作用下,发生缓慢分解或氧化,如绿茶中的叶绿素分解、氧化,会使绿茶色泽变得枯灰无光,而茶褐素的增加,则会使绿茶汤色变得黄褐不清,失去了原有的新鲜色泽。
  二是闻其香。科学分析表明,构成茶叶香气的成分有300多种,主要是醇类、酯类、醛类等物质。它们在茶叶贮藏过程中,既能不断挥发,又会缓慢氧化。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茶叶的香气就会由浓变淡,香型就会由新茶时的清香馥郁而变得低闷混浊。
  三是品其味。因为在贮藏过程中,茶中的酚类化合物、氨基酸、维生素等构成滋味的特质,有的分解挥发,有的合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而使可溶于茶汤中的有效滋味物质减少。因此,不管何种茶类,大凡新茶的滋味都醇厚鲜爽,而陈茶却显得淡而不爽。
  在新茶上市时,市场鱼目混珠的假茶也会出现,用的是柳树叶、冬青树叶、女贞树叶、槭树叶等,做成类似茶叶的样子,充当新茶出售。这些假茶对人体有害,影响健康。
茶的贮存
  茶叶非常娇嫩,茶叶中的一些成分不稳定,在物理、化学的作用下,易发生变化,就是所说的茶变。主要是由于茶叶中还有一定含量的类胡萝卜素,这是一类黄色素,成分复杂,是光合作用的辅助成分,具有吸收光能的性质,所以易被氧化。氧化后的产物,成类似胡萝卜贮藏后产生的气味,使茶汤质变。保存茶叶的要领就在预防茶叶自身氧化和霉变,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持久的保持茶叶的鲜嫩。
  要选用好适当的容器。保存茶叶的容器以锡瓶、瓷坛、有色玻璃瓶为最佳。其次宜用铁听、木盒、竹盒等,其中竹盒不宜在干燥的北方使用。塑料袋、纸盒最次。由于茶叶比较干,含水量少,在保存期间吸潮性极强,同时对一些异味的吸收能力也极强,一旦受潮或者遇到异味茶叶就容易变霉或者变味,所以保存茶叶的容器要干燥、洁净、不得有异味。
  盛好的茶叶,宜放在干燥通风处。不能放在潮湿、高温、不洁、曝晒的地方。该地方不能有樟脑、药品、化妆品、香烟、洗涤用品等有强烈气味的物品。还要注意,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茶叶不能混在一起保存,也不能用生石灰作吸湿剂。
  茶叶中约含有8%的脂肪类物质,在贮存过程中同样会被氧化、水解而成游离脂肪酸、醛类或酮类,进而出现酸臭味。已有研究证明,随着茶叶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仅茶叶香味显陈,而且汤色也会加深,导致商品价值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密封的茶叶放在低温下贮藏或者抽真空然后充上氮气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贮藏的温度应低于摄氏5度,或者更低一点,这种方法保存半年以上基本不会变质。启封后最好在短时间内用完,因为开封保鲜解除后,时间一长同样会陈化劣变。为了克服这个弱点,可以把茶叶分成若干个小包,集中在一个容器里,每次只取出一小包,这样就更妥当了。真空充氮的办法在家庭无法实现,市场上能买到的这种包装的茶叶,每一包都不大,开封后尽快用完,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发生茶变,品质迅速下降。
  在存放茶叶时千万不要用生石灰做防潮剂,成盒的茶叶中都有防潮剂,如果没有,宁可不要,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以免污染了茶叶。往容器里装茶叶,尽量避免用手接触,装的时候更不能硬往里装,使得茶叶压碎了。茶叶碎了,不影响味道,泡出来的茶,叶子没有形态,失去了好茶叶的姿态也是件非常扫兴的事。
  家庭保存茶叶是一种消极的办法,最好还是每次购买的数量不要太大,以一个月的用量为限,到大茶庄选购自己喜欢的茶叶,这是最好的办法,也是积极的。因为大茶庄进货比较及时,他们对成箱的茶叶保管条件远远好于家庭。此外要特别注意一点,市场上包装好的成盒茶叶,外包装很好看,其实这种茶叶往往鱼目混珠,一定要识别产地和生产时间,出厂时间长的茶叶在这种商店里很难保存得好,不如到茶庄买散装茶叶。散装茶叶,从看其外观颜色,并闻其味道基本就能判别茶叶的质量与价格是否相当,大茶庄的保存可靠,信誉也可靠,也可以避免家庭保存茶叶的麻烦。
茶的种类
  由于历史的积淀,我国成为世界茶叶品种最多的国家,饮誉海内外。古往今来,几经演变,我国茶叶品种不断花样翻新。大体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断: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直至形成目前的茶类格局。目前通常见到的有两种分法,即按颜色分和按工艺分。前者分出的茶称为基本茶类,后者分出的称为再加工茶。
  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
  再加工茶类中包括花茶、紧压茶、萃取茶、香味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等。分别简介如下:
  基本茶类
①、绿茶 
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按杀青和干燥方式不同又可分为:
  A、 蒸青绿茶
用蒸汽杀青而 成的绿茶称之为蒸青绿茶。其品质特点是“三绿”,即干茶色泽翠绿
汤色碧绿、叶底鲜绿、香清味醇。
  B 、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按外形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为眉茶。圆炒青外形如颗粒,又称为珠茶。扁炒青又称为扁形茶。长炒青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紧结,色泽绿润,香高持久,滋味浓郁,汤色、叶底黄亮。圆炒青有外形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等品质特点。扁炒青成品扁平光滑、香鲜味醇,如西湖龙井。
  C、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大部分用于窨制各种花茶,称之为茶坯。特点是外形完整稍弯曲、锋苗显露、干色墨绿、香清味醇、汤色叶底黄绿明亮。
  D、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是制紧压茶的原料。如砖茶、沱茶等。
②、红茶
  红茶属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我国红茶种类较多,产地较广,有我国特有的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也有与印度、斯里兰卡相类似的红碎茶。
  A、祁门工夫
  祁门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的珍品,有百余年的生产历史。主产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常年产量5万担左右。祁红工夫以外形苗秀,色有“宝光”和香气浓郁而着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祁红工夫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灰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有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隽永,叶底嫩软红亮。祁门红茶品质超群,被誉为“群芳最”,这与祁门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优越是分不开的。全县茶园总面积的65%左右这些茶园,土地肥沃,腐殖质含量较高,早晚温差大,常有云雾缭绕,且日照时间较短,构成茶树生长的天然佳境,酿成“祁红”特殊的芳香厚味。
  B、滇红工夫
  滇红工夫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主产云南的临沧、保山等地,是我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以外形肥硕紧实,金毫显露和香高味浓的品质独树一帜,而称着于世。滇红工夫外形条索紧结,肥硕雄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内质汤色艳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富有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国内独具一格,系举世欢迎的工夫红茶。
滇红工夫因采制时期不同,其品质具有季节性变化,一般春茶比夏、秋茶好。春茶条索肥硕,身骨重实,净度好,叶底嫩匀。夏茶正值雨季,芽叶生长快,节间长,虽芽毫显露,但净度较低,叶底稍显硬、杂。秋茶正处干凉季节,茶树生长代谢作用转弱,成茶身骨轻,净度低,嫩度不及春、夏茶。滇红工夫茸毫显露为其品质特点之一。其毫色可分淡黄、菊黄、金黄等类。风庆、云县、昌宁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菊黄,勐海、双扛、临沧、普文等地工夫茶,毫色多呈金黄。同一茶园春季采制的一般毫色较浅,多呈淡黄,夏茶毫色多呈菊黄,唯秋茶多呈金黄色。
  滇红工夫内质香郁味浓。香气以滇西茶区的云县、凤庆、昌宁为好,尤其是云县部分地区所产的工夫茶,香气高长,且带有花香。滇南茶区工夫茶滋味浓厚,刺激性较强,滇西茶区工夫茶滋味醇厚,刺激性稍弱,但回味鲜爽。
  C、闽红工夫
  闽红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均系福建特产。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品质风格不同,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盛兴百年而不衰。
  D、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按品种分为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茶的上品,外形条索紧结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细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又适当拼以高香之小茶,因此高级政和工夫特别体态匀称,毫心显露,香味俱佳。百年的政和工夫,一经问世,即享盛名。19世纪中叶,产量达万余担。后因战事摧残,茶园荒芜,至1949年年产仅900余担。嗣后,着力恢复传统品质风格,产量质量均有回升。60年代后,因改制绿茶,仅保持少量生产,年产约800担。
  E、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分布较广,主产福安、拓荣、寿宁、周 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
  坦洋工夫外形细长匀整,带白毫,色泽乌黑有光,内质香味清鲜甜和,汤鲜艳呈金黄色,叶底红匀光滑。其中坦洋、寿宁、周宁山区所产工夫茶,香味醇厚,条索较为肥壮,东南临海的霞浦一带所产工夫茶色泽鲜亮,条形秀丽。
F、白琳工夫
③、 乌龙茶 
  乌龙茶又名青茶,属半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晒青、晾青、播青、杀青,揉捻、干燥。乌龙茶的品质特点是,既具有绿茶的清香和花香,又具有红茶醇厚的滋味。乌龙茶种类因茶树品种的特异性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味,产地不同,品质差异也十分显着。
  A、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所以深受人们赏识,在于它的品质优异。优良品质的产生,原因有三:一是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二是有丰富的适制乌龙茶的品种资源;三是归功于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武夷岩茶的香气馥郁,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锐则浓长,清则幽远”。滋味浓醇清活,生津回甘,虽浓饮而不见苦涩。茶条壮结、匀整,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叶面呈蛙皮状沙粒白点,俗称“蛤蟆背”。泡汤后叶底“绿叶镶红边”,呈三分红七分绿。
  B、闽北水仙及其它
  闽北水仙茶,是闽北乌龙茶中两个花色品种之一,品质别具一格,“水仙茶质美而味厚”(《建瓯县志》1929年),“果奇香为诸茶冠”。水仙品种,适制乌龙茶。但因水仙产地不同,命名也有不同。闽北产区用福建水仙种,按闽北乌龙茶采制技术制成的条形乌龙茶,称闽北水仙。武夷山所种的水仙种,约在光绪年间传入,其成茶称水仙或武夷水仙。闽南永春产地以福建水仙种,按闽南乌龙茶采制而成的称闽南水仙。广东饶平、潮安用原产于潮安凤凰山的凤凰水仙种,制成的条形乌龙茶称凤凰水仙。凤凰水仙种是有性群体品种之一,选用优良单株栽培、采制者,又称凤凰单丛。
制茶过程,做青阶段与一般乌龙茶基本相似。做青后的工序则有不同,闽南乌龙茶注重外形的卷曲紧结,增加包揉工序与次数。闽北乌龙茶,为条形茶,不包揉。近来闽北水仙有的也增加包揉。杀青后的焙制工序,采用武夷岩茶的杀青与揉捻方法交叉进行,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的技术又有相异之处。其制作工序是:萎凋(晒青或室内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初烘(俗称走水焙)、包揉、足火。成茶条索紧结沉重,叶端扭曲,色泽油润暗沙绿,呈“蜻蜓头,青蛙腿”状,香气浓郁,具兰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橙黄,叶底厚软黄亮,叶缘朱砂红边或红点,即“三红七青”。
  C、 铁观音
  铁观音原产福建省安溪县。据《清水岩志》载:“清水高峰,出云吐雾,寺僧植茶,饱山岚之气,沐日月之精,得烟霞之霭,食之能疗百病。老寮等属人家,清香之味不及也。鬼空口有宋植二三株其味尤香,其功益大,饮之不觉两腋风生,倘遇陆羽,将以补茶话焉”,说明安溪唐代已产茶。到明代茶产稍盛,《安溪县志》有“常乐、崇善等里货(指茶)卖甚多”的记载。18世纪后期安溪茶户有了较大发展。诗人阮曼锡在《安溪茶歌》中有“安溪之山郁嵯峨,甚阴常湿生丛茶。居人清明采嫩叶,为价甚贱保万家……”之句。随之茶区农民还选育出许多优良茶树品种,其中以铁观音制茶品质为最优。
  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由于它适制乌龙茶,其乌龙茶成品遂亦名为铁观音。所谓铁观音茶即以铁观音品种茶树制成的乌龙茶。而在台湾,铁观音茶则是指一种以铁观音茶特定制法制成的乌龙茶,所以台湾铁观音茶的原料,可以是铁观音品种茶树的芽叶,也可以不是铁观音品种茶树的芽叶。这与福建铁观音茶的概念有所不同。安溪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谷雨至立夏(4月中下旬~5月上旬)为春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45~50%;夏至至小暑(6月中下旬~7月上旬)为夏茶,产量占25—30%;立秋至处暑(8月上旬~8月下旬)为暑茶,产量占15~20%,秋分至寒露(9月下旬~10月上旬)为秋茶,产量占10~15%。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暑茶品质较次。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采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迭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生长地带不同的茶树鲜叶要分开,特别是早青、午青、晚青要严格分开制造,以午青品质为最优。
  安溪铁观音的制造工艺,要经过:凉青、晒青、凉青、做青(摇青摊置)、炒青、揉捻、初焙、复焙、复包揉、文火慢烤、拣簸等工序才制成成品。黄金桂是以黄校(也称黄旦)品种茶树嫩梢制成韵乌龙茶,因其汤色金黄有奇香似桂花,故名黄金桂,在产区,毛茶多称黄校或黄旦,黄金桂是成茶商品名称。黄棪品种制成的黄金桂成品茶条索紧细,色泽润亮金黄,香气优雅鲜爽,带桂花香型,滋味醇细甘鲜,汤色金黄明亮,叶底中央黄绿,边缘朱红,柔软明亮。
  D、台湾乌龙
  台湾乌龙是乌龙茶类中发酵程度最重的一种,也是最近似红茶的一种。其儿茶素氧化程度达50~60%。乌龙茶类鲜叶原料采摘标准一般均为新梢顶芽形成驻芽时采摘二三叶,唯有台湾乌龙是带嫩芽采摘一芽二叶。优质台湾乌龙茶芽肥壮,白毫显,茶条较短,含红、黄、白三色,鲜艳绚丽。汤色呈琥珀般的橙红色,叶底淡褐有红边,叶基部呈淡绿色,叶片完整,芽叶连枝。台湾乌龙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香槟乌龙或“东方美人”,以赞其殊香美色,在茶汤中加上一滴白兰地酒,风味更佳。
  E、大红袍
  武夷名丛中数大红袍享有最高的声誉,可谓是乌龙茶中的“茶中之圣”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使岩茶爱好者更增加了对它的好奇心,传说颇多。有人说,茶野生绝壁,人莫能登,每年茶季,寺僧以果饵山猴采之。还有的说: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峭壁间,风吹叶堕,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当地还传说大红袍为岩上之神所有,寺僧每于元旦日焚香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可自顾,无需人管理,有偷窃者,立即腹痛,非弃不愈,因此系神所栽,凡人不舶先尝。
  大红袍产于天心岩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之上。两旁岩壁直立,日照不长,气温变动不大,更巧妙的是,岩顶终年有细小甘泉由岩谷滴落,滋润茶地,随水流落而来的还有藓苔类的有机物,肥沃土地,使得大红袍天赋不凡,得天独厚。据行家评定,大红袍的品质很有特色,它与其它名丛对照,大红袍冲至第九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丛经七次冲泡味已极淡。武夷肉桂 “奇种天然真味好,木瓜微酽桂微辛,何当更续歌新谱,雨甲冰芽次第矿。清代蒋衡的《茶歌》中,早就对肉桂的独特品质特征有很高的评价,指出其香极辛锐,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岩茶品种的选育,以优异品质为先决条件,并依据生长环境、茶树形态、叶形叶色等特征确定花名。肉桂就是以香型为特征冠以花名的。近代科学对肉 桂香气进行分析,确定属清花果香型。证明了前人对肉桂香气的评价是准确的。肉桂除了具有岩茶的滋味特色外,更以其香气辛锐持久的高品种香备受人们的喜爱。据行家评定,肉桂的桂皮香明显,佳者带乳味,香气久泡尤存,冲 泡四五次仍有余香,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汤色橙黄清澈,叶底黄亮,红点鲜明,呈绿叶红镶边状;条索匀整,紧结卷曲,色泽褐绿,油润有光,部分叶背有青蛙皮状小白点。
④、白茶种类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过程是晾晒、干燥。白茶的品质特点是干茶外表满披白色茸毛,色白隐绿,汤色浅淡,味甘醇。白茶是我国特产。
  A.银针白毫
  银针白毫,简称银针,又叫白毫,近年多称白毫银针,属白茶类。它与宋代《大观茶论》中记述的白茶,以银线水芽为原料制成的“龙团胜雪”饼茶和现代的凌云白毫、君山银针等茶不同,它们的原料先经蒸、炒杀青,属绿茶或黄茶类。银针白毫芽头肥壮,遍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而富光泽,汤色呈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所产,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B.白牡丹
  白牡丹属白茶类,它以绿叶夹银色白毫芽形似花朵,冲泡之后绿叶托着嫩芽,宛若蓓蕾初开,故名白牡丹。
⑤、黄茶种类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基本工艺近似绿茶,但在制茶过程中加以闷黄,因此具有黄汤黄叶的特点。黄茶制造历史悠久,有不少名茶都属此类。
  A.君山银针
  产地湖南、属芽茶,因茶树品种优良,树壮枝稀,芽头肥壮重实,每斤银针茶约2.5万个芽头。君山银针风格独特,岁产不多,质量超群,为我国名优茶之佼佼者。其芽头肥壮,紧实挺直,芽身金黄,满披银毫,汤色橙黄明净,香气清纯,滋味甜爽,叶底嫩黄匀亮。根据芽头肥壮程度,君山银针产品分特号、一号、二号三个档次。
  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冲泡君山银针时,可以看到初始芽尖朝上、蒂头下垂而悬浮于水面,随后缓缓降落,竖立于杯底,忽升忽降,蔚成趣观,最多可达三次,故君山银针有“三起三落”之称。最后竖沉于杯底,如刀枪林立,似群笋破土,芽光水色,浑然一体,堆绿迭翠,妙趣横生,历来传为美谈。且不说品尝其香味以饱口福,只消亲眼观赏一番,也足以引人入胜,神清气爽。根据“轻者浮,重者沉”的科学道理,“三起三落”是由于茶芽吸水膨胀和重量增加不同步,芽头比重瞬间变化而引起的。
  B.蒙顶黄芽
  产地四川,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扁直,色泽微黄,芽毫毕露,甜香浓郁,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全芽,嫩黄匀齐,为蒙山茶中的极品。
⑥、黑茶种类 
  黑茶属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生产历史悠久,花色品种丰富。早在11世纪前后,即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74年)就有用绿毛茶做色变黑的记载。黑茶是很多紧压茶的原料,黑茶压制成的紧压茶有茯砖茶、黑砖茶、花砖茶、湘尖茶、青砖茶、康砖茶、金尖茶、方包茶、六堡茶、圆茶、紧茶……等等。以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为主要产区。黑茶的年产量很大,仅次于红茶、绿茶产量,成为我国的第三大茶类。黑茶以边销为主,部分内销,少量外销,因此,习惯上又把黑茶制成的紧压茶称为边销茶。
  A、普洱茶
  普洱茶是用优良品种云南大叶种,采摘其鲜叶,经杀青后揉捻晒干的晒青茶(滇青)为原料,经过泼水堆积发酵(沤堆)的特殊工艺加工制成。普洱散茶外形条索粗壮肥大,色泽乌润或褐红(俗称猪肝色),滋味醇厚回甘,并具有独特的陈香。普洱茶,历来被认为是一种具有保健功效的饮料。现经国内外有关专家的临床试验证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因此,昔洱茶在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有“美容茶”、“减肥茶”、“益寿茶”和“窈窕茶”之美称。
  再加工茶类
①、花茶 
  又名窨花茶、香片茶等。因茶使用花的种类不同,可分为茉莉花茶、珠兰花茶、玉兰花茶、玫瑰花茶等。目前市场上都以茉莉花为主窨制。
  A、 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是花茶的大宗产品,产区辽阔,产量最大,品种丰富,销路最广。茉莉花茶既是香味芬芳的饮料,又是高雅的艺术品。茉莉鲜花洁白高贵,香气清幽,近暑吐蕾,入夜放香,花开香尽。茶能饱吸花香,以增茶味。只要泡上一杯茉莉花茶,便可领略茉莉的芬芳。
  茉莉花茶是用经加工干燥的茶叶,与含苞待放的茉莉鲜花混合窨制而成的再加工茶,其色、香、味、形与茶坯的种类、质量及鲜花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大宗茉莉花茶以烘青绿茶为主要原料,统称茉莉烘青。共同的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黑褐油润,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
  B、玫瑰花茶
  世界上的花卉大多有色无香,或有香无色。唯有玫瑰、月季、红梅等,既美丽又芳香,除富有观赏的价值外,还是窨茶和提取芳香油的好原料。
  玫瑰原名徘徊花,原产于我国、[url=javascript:;]朝鲜[/url]及日本,是蔷薇科的落叶灌木,其品种繁多,连同月季可谓花中最大家族。因玫瑰花中富含香茅醇、橙花醇、香叶醇、苯乙醇及苄醇等多种挥发性香气成分,故具有甜美的香气,是食品、化妆品香气主要添加剂,也是红茶窨花主要原料。我国广东、上海、福建人嗜饮玫瑰红茶,著名的有广东玫瑰红茶、杭州九曲红玫瑰茶等。
  C.玳玳花茶
  玳玳花茶是我国花茶家族中的一枝新秀,由于其香高味醇的品质和玳玳花开胃通气的药理作用,因而深受国内消费者的欢迎,被誉为“花茶小姐”。畅销华北、东北、江浙一带。
②、非茶之茶 
  人们习惯把当茶饮用的都称为“茶”。不一定非得有茶的成份,是“茶”概念的一种引申,故称作“非茶之茶”。市场上非茶之茶甚多,均不属于茶叶的范畴,但它却以保健茶或药用茶的形态出现。例如罗布麻茶、人参茶、杜仲茶……。这些“茶”与真正的camelliaSimooms是完全不同的植物种属,可以说没有一点亲缘关系。它们虽不是茶,但又不能称为假茶,其真正的含义是把这些植物叶或茎叶加工成千样后当茶泡饮。因此,这些非茶制品在广义上便成了茶家族中的“成员”。它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保健作用的,故称为“保健茶”,也叫“药茶”,是以某些植物茎叶或花作主体,再与少量的茶叶或其它食物作调料配制而成,例如绞股兰茶;另一类是当零食消闲用的“点心茶”,例如青豆茶、锅巴茶等。现对这些似茶非茶的制作方法与饮用,作一简要介绍。
  A.绞股蓝茶
  绞股蓝又名七叶胆,为葫芦科绞股蓝屑植物。它在世界上已被鉴别的有13种之多,中国有11种。生长在田间的绞股蓝与乌敛梅(葡萄科),在植物形态上很相似。鲜绞股蓝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茎细长,有1—3米,横断面呈五角形或多边形,卷须生于叶腋,叶色墨绿,复叶,椭圆形小叶5—7瓣,有小叶柄,叶片皱缩,易破碎,边缘有锯齿,圆锥花序,长8~20厘米,果球状小花,直径5~6厘米,成熟后黑色,稍带清香、微苦。在民间,将绞股蓝用于治疗咳嗽、痰喘、慢性气管炎、传染性肝炎等疾病。1974年以来,日本学者从 该植物中分离出50多种皂甙,其中4种与人参皂甙结构完全相同,11种相似。我国从1984年开始对绞股蓝的分布、资源进行调查、开发等工作。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绞股蓝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繁殖、抗疲劳、保肝、抗胃溃疡、调节脂质代谢等药理作用。在每年5~8月这段时间内是收割期,将茎叶一起割下后,如带有泥土的,应洗净晾干,再用铡刀切成5厘米左右段状茎叶,按制烘青绿茶方法加工,经杀青、揉捻、解块,烘干或炒干,即成为绞股蓝茶的初制品,再精制整形,包制成袋泡茶形式。有的绞股蓝茶中拼入20%左右的茉莉花茶,使其香味更协调柔和。它的茎叶中可能不含多酚氧化酶,所以不易发酵后制成红茶型的绞股蓝茶。绿茶型的绞股蓝茶,带有芬芳的清香,滋味和淡微苦,回味甘醇,汤色淡黄清澈。它素有“南方人参”之称,故有的产品命名为“南参茶”。据有关资料报道,绞股蓝确实具有滋补、安神的作用,对某些慢性病有辅助疗效,常服无副作用,也不会成瘾,是值得推荐的一味保健饮料。
  B.人参茶
  人参茶是用人工栽培的人参鲜叶,按制绿茶的方法,经过杀青、揉捻、烘干等工序而制成的烘青型保健茶。
  人参属五茄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内质奶黄,掌状复叶,根和叶都含有多种人参皂甙,具有抗疲劳、镇静,壮阳等作用。人参茶非常适合于中老年人饮用,是价廉物美的一种保健饮料。其香味与生晒参很相似,初入口微带苦,尔后回味甘醇。初饮人参茶,如口味嫌其不合,泡饮时加入少量蜜糖,能调和滋味的可口程度。
  C.菊花茶
  菊花为宿根草本植物,每年霜降后,花谢、地上部枯萎;地下部待翌年开春又发出新芽。菊花品种很多,用于当茶泡饮的菊花,叫“杭白菊”,产于浙江桐乡县与湖州市。杭白菊具有健胃、通气、利尿解毒、明目的作用。热饮后,全身发汗,感到轻松,是医治感冒的良药,也是老少皆宜的保健饮料。泡饮时每杯放4—5朵干花,香气芬芳浓郁,滋味爽口,回味甘醇,喜爱饮用的人甚多,尤其是东南亚一带的华侨更喜欢品饮。
  杭白菊的加工比较简单,在10月底采取洁白、饱满开足的鲜花朵,经蒸汽杀青后晒干即为成品。其中以花朵肥大,色泽洁白,花蕊金黄,较为干燥的为上品,花蕊灰褐,花瓣黄褐的是次品。对成品菊花的保存,最重要的是应保持花朵干燥,含水率在7%以下,手捻花瓣能呈粉碎。故已受潮的要及时晒干,以防发霉和螨类的滋生。市场上的菊花茶,除上述杭白菊外,还有用从菊花中提取的成分,再加入糖、淀粉、奶粉一类制成的菊花晶、菊花可乐等菊花系列食品。
  D、丹参茶
  丹参为唇形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圆柱形,棕红色,含丹参醌、皂甙元、维生素E等成分。它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镇静、降压、降低血糖的作用。每次6克,切片后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喝至滋味清淡为止。每日1~2次,适用于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是性状平和的一味保健饮料。
  E、胖大海茶
  干果棕褐色,形似橄榄,吸水膨胀后,体积成倍增加,有似海绵。它含有胖大海素,服用后能改善粘膜炎症,适用于慢性咽、喉炎。每次3~4个,先用温水洗净,再加白糖少量,沸水冲泡代茶饮。
③、紧压茶种类 
  古代就有紧压茶的生产,唐代的蒸青团饼茶,宋代的龙团凤饼,都是采摘茶树鲜叶经蒸青、磨碎、压模成型而后烘干制成的紧压茶。现代紧压茶与古代制法不同,大都是以已制成的红茶、绿茶、黑茶的毛茶为原料,经过再加工、蒸压成型而制成,因此紧压茶属再加工茶类。如云南沱茶、湖南砖茶等。
④、工艺茶 
  我们之所以把工艺茶独立出来放入再加工茶的范畴,主要是基于我们近几年来对“茶叶加工艺术化”倾向的考虑,各种富有诗意和美感的茶名不断涌现,让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不说早年的“牡丹绣球”、“出水芙蓉”等,就说如今的“贵妃环”、“千千结”、“金丝螺”、“金葫芦”、“凤眼”等,举不胜举。
八种不宜饮茶的人
  饮茶有许多的好处,这几乎是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但是对于一些人而言,因为身体的一些不适宜症状,饮茶在有一些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一些不利的现象,利弊相较,可能不饮茶更好一些。
  1.便秘的人。因为茶叶的儿茶多酚类物质对肠胃类粘膜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因而影响了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使大便干结,引起便秘或加重。
  2.神经衰弱、失眠症的人。由于茶叶中的咖啡碱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有着明显的兴奋作用,饮茶尤其是饮浓茶,会使人脑处于一种过度兴奋状态而得不到休息。
  3.贫血者。因为茶叶中的鞣酸会使食物中的铁形成不被人体吸收的沉淀物。
  4.缺钙或骨折的人。因为茶叶中的生物碱类物质会抑制十二指肠对钙质的吸收。同时还能促使尿中钙的排出,使人体钙质少进多出,导致缺钙和骨质疏松,使骨折难以康复。
  5.患有胃溃疡的人。因为人的胃里有一种能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的磷酸二脂酶,而茶叶中的茶碱会降低磷酸二脂酶的活性,使胃壁细胞分泌大量胃酸。
  6.痛风病人。因为茶水中的鞣酸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因而不宜饮茶,更不宜饮泡得过久的茶。
  7.高血压或心脏病人。由于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对人体有强心兴奋作用,而这种兴奋过程会影响到机体的生理活动,提高某些基础代谢。
  8.泌尿系统结石的人。
各位好茶之人要尤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