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兜的第六个棺材:密斯赵 : 上海的俄罗斯风情【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35:27

密斯赵-上海旅游时报记者

http://blog.sina.com.cn/misszhao

个人资料 密斯赵  上海的俄罗斯风情【图】
(2011-02-25 13:42:49) 标签:

上海

俄罗斯

东正教堂

中苏友好大厦

飞象

罗宋汤

罗宋面包

密斯赵

文化

分类: 新上海(都市旅游)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约有数万名俄侨生活在上海。尽管很穷困,但很多白俄家庭仍旧保留着贵族式的生活传统,影响了当时上海很多中产阶级市民的生活方式。俄罗斯独有的风情就是在这个时候渗透到进上海的宗教、商业、教育、文艺等领域。
    那时,没落的俄国公主在舞厅伴舞,俄国音乐家在酒吧里弹琴,他们带来了正宗的交响乐和芭蕾舞,在一段时期里,上海60%的交响乐都是俄国人演出的。另外,很多白俄女子开设了私人的裁缝店,她们的设计影响了很多上海上流女士的审美、着装风格。去红房子喝罗宋汤,然后到“罗宋大马路”上俄国人开的皮草行领行情曾是上海名媛贵妇们的时髦休闲活动。“罗宋大马路”就是如今的淮海路,雁荡路一带当时还被称为“东方的圣彼得堡”。2006年上映的电影《伯爵夫人》讲的就是美国盲人外交官杰克逊与流落的俄国贵族索菲亚伯爵夫人在上海展开的一段情感旅程。
    趁上海的春日还有些寒意,戴上毛茸茸的圆帽,登上长靴,脆生生的罗宋面包就着热腾腾的罗宋汤,你便是电影里美丽高贵的“伯爵夫人”了。


               东正教堂

东正教堂:全上海最有名的洋葱头

    新乐路55号以前是东正教堂,又称圣母大堂,是1932年由东正教上海教区主教维克托尔(白俄)向东正教徒和白俄侨民集资建造的,当初新乐路叫亨利路,与其交界的襄阳北路则叫劳而东路。这是上海最大的东正教堂,教堂的顶部为半圆穹顶,中间是大穹顶,四角是四个小穹顶,半圆面的水泥黄沙粉刷墙体如多面体交错重叠在一起。该建筑由俄国著名建筑师、画家利霍诺斯设计,具有典型的俄罗斯风格,造型古朴圆浑。上海人习惯把穹顶形象地称为“洋葱头”。这五个“洋葱头”均涂上孔雀蓝的铜皮,窗是蓝绿玻璃镶拼的,与奶白色的组合清爽唯美,曾吸引不少美术学校的学生和绘画爱好者来此写生。目前,东正教堂已修葺一新。

    据说1948年时,上海的东正教堂和传道所共有四处,除了新乐路圣母大堂外,还有常熟路113弄6号的俄国餐厅传道所、衡山路宛平路的俄国学校传道所以及复兴中路1233号东正教传道所。

 

中苏友好大厦:最具代表性的俄罗斯建筑

    老上海都喜欢把上海展览中心叫做“中苏友好大厦”。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学习(前)苏联的经验,中共中央决定于在上海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大型展览会,因此必须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展览馆。当时的副市长潘汉年致函周恩来总理,请示有关展览馆的选址问题。苏联方面也特派展览会负责人鲍利辛柯、工程师郭赫曼等来沪勘察。当时拟选了三个地方:一是文化广场,即昔日的跑狗场旧址;二是哈同花园旧址;三是大华农场。因为文化广场展览面积仅一千五六百平方米,展览馆如建于此,须占用原供集会与演出的大会场及四周空地并征地新建6500平方米建筑才够用。大华农场呢,各方条件方面都是最推板的。而哈同花园旧址,无论占地面积,还是所处地理位置,均符合建设一座永久性展览场馆的要求。

    1954年5月4日,中苏友好大厦在哈同花园旧址动工兴建,至1955年3月建成,费时十个月,整个大厦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计54108平方米,展出面积达2万平方米以上。从此,一座具有俄罗斯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厦就成为了上海标志性景观。1984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中心。

    现在的哈同花园旧址属于繁华的南西金三角地段,展览中心对面是波特曼大酒店,毗邻的是恒隆、中信泰富等顶级商场。展厅保留了富丽堂皇的风格,配备数十间办公会议及技术交流用房,组织承办了各类国际和国内的展览展销会。

 

飞象:上海仅存的一家俄罗斯餐厅

    除了这两个赫赫有名的俄罗斯建筑,在岳阳路、汾阳路的街心花园里还有一尊普希金铜像。铜像被黑色铸铁栅栏围着,诗人的脸上写着俄式的温柔、深情以及忧郁。这个铜像两次毁坏又两次重建,他也见证了上海的“现实”。

    1999年,岳阳路1号诞生了上海首家俄罗斯餐厅酒吧——奥涅金。当时老板从上海社科院请来俄罗斯问题专家汪之成当顾问,想营造出俄罗斯文化氛围,窗外可见普希金半身铜像,墙上挂着普希金肖像以及一幅19世纪俄罗斯人悠游酌饮的壁画,蓝色的天花板,黑色的地板,黄色的桌椅、五颜六色的立柱,加上俄罗斯服务小姐,很缤纷的作派。一度使得旅居沪上的俄罗斯商会、造访申城的俄罗斯文艺团体光临聚会,尝俄国菜,品伏特加,听俄罗斯音乐,看俄罗斯电影,读俄国小说……但好景不长,最终还是变成了斗牛士的岳阳路分店。

    同样从盛到衰的俄国餐馆还有虹梅休闲街上的罗宋舫和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对面的洛希亚俄罗斯文化主题餐馆。罗宋舫当时的大厨是有25年烹饪经验的正宗俄罗斯大厨,这里的服务人员也均来自俄罗斯。招牌菜是鱼子酱薄饼和罗宋舫特色肉。两年前变成了经营泰国菜的天泰餐厅。洛希亚的俄罗斯功勋演员乐队驻场演出最终也和自助餐一起烟消云散。

    目前上海唯一的一家俄罗斯餐厅是在广东路金外滩宾馆3楼的飞象。餐厅主人娶了一名俄罗斯姑娘,两人在俄罗斯生活了十几年,2005年回上海开了这家餐厅。红砖、原木的环境感觉淳朴,墙上挂着许多俄罗斯风景和人物画作,玄关处的莫斯科风景画是最大的一幅。火车式软沙发座位的窗台上站着一些雕塑作品,有独眼龙海盗、大胡子船长、大象和小象等等。电视机里播放的是俄罗斯频道,晚上8点后还有俄罗斯乐队表演,客人可以点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经典歌曲,热情的欧美客人还会上台一起载歌载舞呢。这里的厨师和服务生虽然是中国人,但都受过专业培训。沙拉、红菜汤和黑面包这三样俄罗斯家常菜是每桌必点的。家常鲱鱼色拉是最受欢迎的一款色拉,鱼肉和蔬菜切碎了拌在一起,漂亮的玫瑰红色,不加色拉酱,以上面覆盖的碎蛋黄代替,十分美味。红菜汤里是牛肉、土豆和洋葱。俄罗斯人喜欢大鱼大肉,最爱腌三文鱼和鱼子,烟熏肉和炸猪排点的人也多,不过上海人可能觉得咸,需要用淡奶酪搭配着吃。俄罗斯人酒量普遍很好,这里有许多种伏特加等名酒,也有MM喜欢的“血红玛丽”等鸡尾酒。俄罗斯人吃饭晚,餐厅要凌晨三点才打烊。

 

罗宋汤、罗宋面包:老资格的俄罗斯美食

    罗宋汤鼎鼎有名的是淮海路茂名路的红房子西菜馆。端上来的罗宋汤放在一个中等的汤盘里,红红的汤色上飘着一层淡金色的油花,能闻到一股浓香。汤里红肠、卷心菜、土豆、洋葱一样不少,配上银亮的汤匙和白色的汤盘,如同一副静物写生,叫人舍不得吃。德大西菜社也是一家老字号,推开厚重的门,迎接你的是咖啡香和钢琴声。这里做的是海派西餐,只有罗宋汤是俄国菜。
    上点年纪的上海人都知道罗宋面包。罗宋面包也叫梭子面包,表面很硬,橄榄一样两头尖尖,肚皮当中有一条缝,有一种爆胀开来的效果,予人富足的感觉,上海人称为“扎足”。面包用的是标准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黑面粉”,纯粹的咸味,吃口极香。罗宋面包一度很“平民”,老虎灶旁的面包坊都有卖,不过是不可能给你放奶油的,如果你要做甜的就放糖精,因为当时食糖是非常紧俏的。现在,不少罗宋面包都混了精白面粉,香味与韧劲都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