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猎人是真的熊吗:外媒:印前防长宣称中国或将随时侵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39:19
 尽管中印关系近年不断改善,但仍有部分印度政要、专家和媒体不时炒作“中国威胁论”。印度社会党领导人、前国防部长亚达夫日前就宣称“中国是印度头号敌人”,并称“中国军队已做好准备”,随时可能“入侵”印度。


  《印度时报》2月22日报道称,亚达夫断言中国和巴基斯坦有“入侵印度的战略”,并为此在22日向总理辛格提出要求,希望他能向议会保证国家免受“可能的外部入侵”。他在人民院(议会下院)发表讲话时说:“中国和巴基斯坦可能入侵印度。他们有入侵印度的战略。总理必须向议会保证国家是安全的。”


  亚达夫接着又称,自己意识到“中国已做好进攻印度的准备”。“中国是我们的头号敌人。现在是时候挽救我们的国家了。他们的军队已经做好准备,他们随时可能入侵。”这位前任国防部长说。他甚至表示,尼泊尔也将被“占领”。

  实际上,印度之所以受到世界列强大肆吹捧,根本原因是由于北方邻国中国的存在。西方对印度的支持和赞美,是新绥靖主义作祟的必然结果。


  其实,绥靖主义政策并不陌生,也不十分遥远。在百度百科中,绥靖主义的定义是对侵略者姑息、退让,牺牲别国利益以求暂时的和平与苟安的妥协政策。这一政策运用娴熟的是二战前的英法两国。在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面前,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为了达到德苏交战的目的,有意将法西斯祸水东引,积极推行绥靖政策。在这一政策纵容下,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先后被德国吞并,而善于玩弄两面派手法的希特勒则充分利用这一政策,迅速实现了德国的重新武装,在频频向英法保证的同时也与苏联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绥靖政策没有实现德苏交战互殴惨杀而英法坐收渔利的结果,反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姑息养奸的英法最终也自食其果。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威胁论此消彼起,围堵中国进而肢解中国的图谋显得更为急迫。西方骨子里是不欢迎一个强大的中国的,即便这样的中国一直宣称和平崛起,一直宣传爱人及人的儒家政治,一直坚持永不当头绝不称霸。西方人的政治字典里,第一个名词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不择手段的君主论的,第二个名词是卢梭和黑格尔的公共意志论的,第三个名词以后才是关于经济政治的重商主义或凯恩斯主义或别的主义的。崇尚现实主义的西方明白,在中国崛起议题上,已经不能单单指望武装干涉或唱衰诱导的,最得力也最便捷的辅助途径便是一场势均力敌耗时日久的国家间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西方敌视中国势力出钱出枪,别的国家出人出力,并且由西方担任吹黑哨的裁判员和终极仲裁者。环视中国周边,能担当这一重任的最佳对象便是印度。印度这个国家国土面积辽阔,人口资源丰富,与中国发生过战争并仍存在不可调解的领土争端。于是,印度便是这样成为了西方赞誉有加的民主神话和政治经济神话的国度,穷兵窦武的印度似乎也正在满足着西方这一欲望。


  西方乐于吹捧印度对比中国,印度也经常扯中国威胁做遮掩。然而与中国相比,印度的优势却并不十分明显。


  就印度本身而言,国家内部矛盾重生,种姓冲突、宗教矛盾、分裂运动等等不时噩梦缠绕。印度的发展虽然面临相对更好的外部环境,却常常困于民主政治的内耗而效率低下,甚至更新利国利民的铁路系统的议案都延续几十年得不到通过,同时贫富不均等问题也日益困扰着印度社会。内部发展问题未解决彻底,对外用兵除了转移国内矛盾一个选项,恐怕难以找到充足的理由。因此,中印战争或许是印度政治家的一个选项,却不会是一个真正的理想选项,如果这一选择题是多选的话。


  另外,印度的军事建设存在先天不足。诚然,印度近年来的国家发展成绩斐然,大有后来者居上的态势,一度成为金砖四国的优秀代表,但是,印度的发展成就却大量牺牲在军备扩张上。在过去10年里,印度国防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2%到2.5%的高位,已近300亿美元,而中国的国防开支占比不到1.5%。与中国相比,印度的军费开支用于武器研发和体系建设的很少,多数被用于购买先进武器和更新武器装备上。中国的优势在于拥有一个十分完善健全的军工体系,中国军队的各种武器主要为自产,武器研发的基础也非常优越。单说制造现代飞机问题,中国拥有非常完善的各型大小风洞体系,而印度的飞机即便设计成功也必须远道欧美进行吹风试验,非常耗时耗力耗钱。印度花费重金购买了世界先进武器装备,或是被以国际低廉条件赠予先进武器,但是,武器的日常维护和升级却需要一笔不菲的开销,毕竟先进武器系统从来就不是性价比最高的。不过,印度的这一国防战略也放松了西方的警惕,不像坚持自力更生的中国那样引来那么多的政治非议,同时,这样的战略也暗含了迎合西方围堵中国的战略构想,造成印度摩拳擦掌与中国跃跃欲试一决高低的态势,正是西方敌视中国势力所乐见的。从这层意义上讲,印度的左右逢源不是空穴来风。

   显而易见,西方敌视中国势力是乐见印度热衷于处处与中国较量的,这正是新绥靖主义推行的本意。印度的政治家也乐于被西方媒体津津乐道的,毕竟从一个殖民地上升到现在的世界大国的旅程是需要阳光和鲜花来提升民族自信心的。不过,印度绝非是一个没有梦想的国家。印度的开国总理尼赫鲁曾说:“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印度的大国梦无时无刻不萦绕着印度人。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印度曾对中国痛下杀手。中印边界战争在中国最为困难的60年代初爆发,是外部敌视中国势力旧绥靖主义政策的结果。在美援苏援下的印度野心勃勃要占领争议领土,结果损兵折将,毛主席对此战要打就打出30年和平的论断倒成为了现实。实事求是而言,当年印度选择中国开战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中国在朝鲜半岛与美国打成了平手,倘若印度战胜中国岂不是证明印度军队比美军更有战斗力?怀揣大国梦的印度,以前这样考虑,现在也难免不这样考虑,不过现在的印度却少了当年尼赫鲁的那份锐气和勇气。战胜中国或许可以提升印度的国际地位,也是印度的如意算盘,但是,印度人或许没有考虑清楚,战胜中国之后到底会发生什么?


  印度真正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首先损害的恐怕不是中国的利益。石油和石油运输线是美国的核心利益,而这些石油运输线严重倚靠印度洋航线。大国梦想是无止境的,如果甘心只做一个霸权的跟班恐怕没必要用有声有色造词吧。美国不会允许一个强大的印度在印度洋上耀武扬威,美印共治印度洋只是应对中国的虚张声势的假命题,不然美国舰队撤出印度洋或是印度给美军提供军事基地,这样不更具有永久性更加方便?这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在加强印度海军的问题上,美国人的顾虑更多,不像俄国人不亦乐乎的又卖航母又租核潜艇。也解释了,西方虽然热衷于支持印度对抗中国,却从不真心诚意帮助印度巩固军事工业的基础,提供先进的军事技术帮助印度实现质的跨越,而仅仅停留在买卖武器成品上。因此,战胜了中国的印度的最后结局,必然就此止步,扼杀印度比扼杀中国相对简单的多。


  印度的悲哀在于印度离世界工业的生命源头和生命线实在太近了。在印度成为世界大国的路上,可以绕过中国,却难以绕过美国,绕过西方。而相对于美国和欧洲,日本是比较希望印度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的,支持印度成为牵制中国的不倒的砝码,毕竟日本将永远吃不掉中国,与其让中国东亚独大不如远交近攻拉拢印度。


  新绥靖主义是西方敌视中国势力给中印关系出的一道难题,破解难题的钥匙却掌握在印度手中。中国化刀戈为玉帛的怀柔策略不会长久,不然中巴关系也不会历久弥坚花样不断。而印度要想真正从中国崛起中获得巨大利益,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才是最好的榜样。没有外部敌对势力的战略压迫和生存危机,为何不适时进行战略收缩,坐享安全红利呢?或许印度有不得已的印度式考虑,或许印度也是被绑架被演戏的,更或许印度本身就根本没有确立一个明晰的国际战略。不过,在新绥靖主义政策的威逼利诱面前,与中国战又不战、和又不和的政治军事僵局是不可能持久的,到那时,谁会抛弃印度呢?

 

 


  这位社会党领导人还对印度政府的外交政策提出批评,称现在它掌握在美国手中。他说:“谁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现在没有任何像苏联那样的朋友。”


  亚达夫所谓“中巴将入侵印度和尼泊尔”的说法,遭到尼泊尔的批驳。《尼伯尔电讯报》23日发表文章指出,中国和巴基斯坦都是尼泊尔的友邦,尼泊尔与两国关系都有着非常好的双边关系,但亚达夫却说这两个国家“正计划入侵尼泊尔”。


  对于亚达夫在讲话中质问总理辛格是什么原因导致印度与尼泊尔、斯里兰卡关系恶化,报道评论说:尼泊尔的观察家们相信,印度领导人现在意识到印度与邻国关系不好“还为时不晚”。报道还指出,印度领导层以及学者对中国经济空前增长及军事力量快速提升“非常忌妒”,同时也为此感到“担忧和紧张”。


  新绥靖主义政策下的中印关系


  2011年2月16日,日本外相前原诚司与印度商业和工业部长夏尔马在东京签订了促进两国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该协定的签署,被外界广泛解释为“日本要帮助印度成为制造业大国”,与中国相抗衡。美国《华尔街日报》甚至乐观预计,日印将成为彼此最大的自由贸易伙伴。而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报》则报道,印方已向日方提议将“印度-日本工业走廊”项目(又称“德里—孟买工业走廊”项目)的启动资金由2.5亿美元提高至90亿美元,该项目是日本希望帮助印度成长为世界另一主要制造业大国的结果。


  长期以来,印度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自居,并在国际政治中左右逢源。在美苏争霸时期如此,在美国一超独霸的当前亦如此。印度与美国正在高调打造美印同盟特殊关系,印度与俄罗斯的密切政治军事关系历史悠久,印度是英联邦的重要成员之一,印度参加了法国的巴黎阅兵,而日本对印投资规模也已接近2008年时对华投资总额,等等。与同是发展中大国中国举步维艰、险象环生的生存发展境况比较,印度俨然世界列强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