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求生怎么回血:中东备忘录(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47:16

中东备忘录(中)

 

2011年2月1日,法新社开罗电,银行里没有钱,燃料匮乏,旅游收入蒸发,随着“罢黜穆巴拉克总统的人民起义”进入第二周,埃及人正在感受经济上的困苦。

路透社自开罗报道,说穆巴拉克一再退让,“谢幕似乎已经开始”。西方为“长期以来一直作为被压迫者代言人的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发展“感到惊恐”。

美联社华盛顿电,题为《埃及动荡将改变美国的角色》,说“最糟糕的情况是极端穆斯林派别在埃及、突尼斯乃至约旦崛起”,“绝大多数中东问题专家都认为这样的世界末日不会到来”,但“美国在中东的角色很可能被永久地改变了”。《洛杉矶时报》网站报道,美国驻埃及大使马格丽特·斯科比已经与埃及反对派领袖巴拉迪进行料谈话。奥巴马说,穆巴拉克必须里看时向新政府过渡。

美联社从开罗报道,说30年前穆巴拉克上台使西方“消除了疑虑”,穆巴拉克始终对穆斯林兄弟会持敌对态度,“该团体获得了广大贫苦大众的支持”。

2011年2月2日,开罗百万人游行要求穆巴拉克辞职。《纽约时报》刊登《奥巴马呼吁埃及加快权力转移》。德国《商报》文章《让穆斯林兄弟会参与》,说这个组织遭到禁止的时间长达60年,被西方看作“他们支持阿拉伯世界最可恶的独裁者的理由”,但是“在反抗穆巴拉克的活动中,穆斯林兄弟会不是推动力量”。

2011年2月3日,也门抗议活动升级2万示威者高呼口号,要求总统萨利赫辞职。

2011年2月4日,埃及继续发生大规模抗议活动。反对派称当天为“离开日”。《华尔街日报》发表《在阿拉伯的示威中,美国的影响力已经变小》。台湾中央社自华盛顿报道,“埃及过去数十年一直是美国中东战略与情报网络的重要基石。美国多数战略与情报专家认为,一旦埃及现任总统穆巴拉克交出政权,在伊斯兰极端分子掌权下,美国将失去一个重要盟国”。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对埃及的军事援助:至关重要的环节》。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发表《不平等未知数》,认为北非动荡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国家在收入、财富和机会方面的不平等,都显著高于上个世纪”。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德黑兰大学演讲表示,目前阿拉伯世界的抗议浪潮是由伊斯兰革命引发的一场“地震”。他呼吁埃及人建立伊斯兰政权,并称如果埃及民众抗议活动取得成功,将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失败

2011年2月5日,埃及执政的民族民主党实行委员会集体辞职。《金字塔报》发表《上百万人在解放广场要求变革》,呼喊着穆巴拉克下台的口号。路透社自慕尼黑报道,“埃及军方正在同西方合作让穆巴拉克下台,以此来维持军方幕后主宰的政治体系”。《纽约时报》发表《埃及官员谋求推动穆巴拉克下台》,说穆巴拉克越来越孤立。《华盛顿邮报》报道,奥巴马政府正在努力说服埃及反对派参加与苏莱曼的对话。

《纽约时报》载文《中国、推特、20来岁的年轻人VS金字塔》,“中国和以亚洲为首的整个发展中对肉类、玉米、食糖、小麦和石油的消耗日益增多,的确对埃及骚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1年2月6日,英国《金融时报》文章《各种势力均有可能掌握阿拉伯地区的未来》,认为“腐败的独裁政府在西方的纵容下呆在台上且不提供自由和机会的时间越长,最反动的伊斯兰势力获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美联社华盛顿报道,《阿拉伯国家骚乱使反恐努力复杂化》。

《约旦时报》发表斯蒂格利茨《突尼斯催化剂》,说突尼斯的实施证明,只有经济增长率、跟着国际市场的指令亦步亦趋、提供优质教育,是不够的。至于民主,“美国的民主就伴随着日益增长的不平等。不平等道什么程度?将近1/4的国民收入进了最高端的1%人口的腰包。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就更加严重”,“事实上,大多数美国人今天的境况比不上10年前”。因此,突尼斯的民主革命。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民主的标杆”。

以色列《国土报》网站刊登《埃及不会很快给穆斯林兄弟会提供机会》,说穆斯林兄弟会缺席抗议活动,今后不大可能领导埃及。

2011年2月7日,俄罗斯《莫斯科时报》发表《第四次世界大战》,认为“西方骄傲地称为过去三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但是新战争的核心却在别处——在穆斯林世界,斗争双方的涵盖范围之广令人震惊——年迈的‘暴君’与高科技年轻人,伊斯兰极端主义者与民主人士,再加上难以消除的宗教传统和种族仇恨等等。尽管的却存在反西方情绪,这场冲突最终只是穆斯林世界的内战”。

2011年2月8日,埃及副总统苏莱曼表示,政府已经制定有时间表的清晰路线图,以“实现权力有序和平交接”。《纽约时报》社论《苏莱曼的空洞承诺》,说美国支持苏莱曼领导埃及项民主过渡“打错了算盘”。

法国《费加罗报》载文《中东:美国的衰退》,感慨“短短20年间,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衰落到了何等地步!”

英国《金融时报》刊登《沉默的中产阶级开始出声》,说埃及中产阶级难以容忍臃肿官僚体系、腐败、匮乏残缺的公共服务和残暴的治安机构,埃及民怨沸腾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2011年2月9日,埃及《金字塔报》刊登《苏莱曼:埃及面临两个选择——对话或政变》。《华盛顿邮报》发表《抗议者不理会埃及政府保证仍在开罗示威》,说苏莱曼关于实现权力和平有序交接的表示当天,开罗出现最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穆巴拉克下台。《华盛顿邮报》载文《奥巴马政府忽视了有关埃及的明确警报》。

《纽约时报》头条刊出《随着埃及抗议扩大,美国提出明确要求》,说美国副总统拜登“敦促埃及迅速采取措施实现民主”。埃及副总统苏莱曼宣布,穆巴拉克同意成立委员会起草修宪建议。但委员会都视他为忠诚于穆巴拉克的人。

俄罗斯《晨报》刊登《欧洲人被赶出马格里布》,说北非动荡局势反映欧美正在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

法国《费加罗报》刊文《埃及为后穆巴拉克时代做准备》,说穆巴拉克8日签署命令成立修宪委员会,“清除了向副总统苏莱曼移交权力的主要障碍”。

以色列《国土报》网站发表《美国和埃及就无法平息抗议浪潮而打嘴仗》。埃及外长艾哈迈德·阿布·盖特拒绝美国要求立即撤销紧急状态的要求,称“华盛顿似乎是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埃及”。美国则批评埃及政府没有“进行改革”。“美埃关系因此变得紧张起来”。

法国《回声报》刊登《奥巴马面临埃及的挑战》,说“对美国来说,赌注是要在‘大中东’重建影响力和‘软实力’”。

西班牙《起义报》发表沃勒斯坦《第二次阿拉伯起义的赢家和输家》,说大输家显然是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大赢家将是阿拉伯人民。

2011年2月10日,《纽约时报》发表《联网而精明的埃及年轻人引导反抗》,说这些年轻人虽有分歧但“带有非意识形态色彩”,而美国政府错估自己形势,“反而激化了当地反西方的情绪”。《华盛顿邮报》刊出《示威、罢工和媒体报道的改变加大对穆巴拉克政府压力》。英国《泰晤士报》刊登《沙特称如果美国迫使埃及政府迅速更替,将支持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说沙特国王曾致电奥巴马,主张穆巴拉克留任,保证埃及政权和平过渡为民主政府,他再有尊严地离职。法新社自华盛顿报道,“美国显然因穆巴拉克拒绝交权而陷入尴尬境地”。

穆巴拉克向全国发表讲话,宣布将权力部分交给副总统苏莱曼,但拒绝下台,称他将遵循自己的计划,在今年9月任期结束后将权力交给民选政府。《华盛顿邮报》文章《穆巴拉克拒绝反对派要他立即下台的要求》说,“这一举动出乎各界预料,也与美国的期待有相当大的距离”。《华尔街日报》刊出《穆巴拉克加深危机》。

以色列《国土报》发表《美国对中东和平不感兴趣》。“中东陷于紧张局势之中,对美国经济有利。为什么这样讲,只要提一下去年与沙特签署的600亿美元的军售合同就足矣。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第一笔军火交易”。“激进的伊斯兰主义实际上是由多届美国政府培植起来的”。半岛电视台的“一个被指定的任务”,就是“破坏阿拉伯政权并制造混乱状态”。

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发布《开罗和亚历山大城电话调查(2011年2月5日至8日)》,“半数受访者反对美国对埃及危机的处理方式,说他们不相信美国”。关于抗议活动的起因,为列前三的是“捉襟见肘的经济”(22%)、“腐败”(21%)、“失业/缺少就业机会”(17%)。

2011年2月11日,埃及副总统苏莱曼宣布,总统穆巴拉克辞职,把权力交给军方。

奥巴马就埃及政局发表谈话,称“埃及军方迄今以爱国的精神、负责任地发挥了国家守护着的作用”,说“美国将一直是埃及的朋友和伙伴,我们愿意提供一切必要的——要求提供的——援助,争取以可信的方式向民主过渡”。

英国《泰晤士报》刊文评论穆巴拉克辞职,题为《对西方来说他是个温和派,对国人来说他是个暴君》。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网站报道,“美国的一些利益在中东处于危险之中”。《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埃及危急:美国为什么被打个措手不及?》,说美国对埃及危急应对不力。英国广播公司网站报道,与突尼斯的事件相比,“‘人民力量’在埃及取得的胜利,对于阿拉伯人的影响要大得多”。俄罗斯《观点报》载文称,伊斯兰激进势力最终将掌握政权,“不相信以苏莱曼为首的军方能控制国家”,“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完全可以与伊朗伊斯兰革命相提并论的进程的开端”。

香港亚洲在线网站刊发美国国家研究所研究员汤姆·恩格尔哈特《穿过地狱之门》。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姆鲁·穆萨2004年9月曾说,美国入侵伊拉克,“地狱之门在伊拉克打开了”。“‘美国强权下的和平’对该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来说,都已经成了美国强权下的瘟疫”。 “如今,‘人民力量’正在撼动美国在中东地位的‘支柱’”。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埃及危机:为何美国再度被打个措手不及》,说美国在一系列战略冲突中疲于应付,没有事先预测到,埃及起义是最新例证。

美国在线网站报道,副总统拜登在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发表演讲:

 

    我要对我们的伊朗朋友说:让你们的人民去游行,让你们的人民表达意见,把你们的人民从监狱中放出来,给他们发言的权利吧!

 

2011年2月12日,埃及军方表示,埃及政府将临时维持现状,直到新政府产生。

《纽约时报》社论《埃及时刻》,主张美国应确保埃及军方统治期尽快结束并建立民主新秩序。《华尔街日报》发表《埃及未来走向何路,军方将其关键作用》。《华盛顿邮报》文章说,埃及“军方重掌大权意味着严重的倒退”。《华盛顿邮报》发表《穆巴拉克下台了,但埃及现状没有改变》。日本《读卖新闻》发表《阿拉伯世界陷入崩溃的连锁反应》。

穆巴拉克辞职引发阿尔及利亚业和也门的群众示威。也门抗议者高呼“人民要政府下台”、“也门也要革命”。

2011年2月13日,香港《太阳报》报道,“埃及军方早在美国知情下,订出逼宫计划,形同软政变”。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马伦在中东多国活动。据称拟访问以色列、约旦,“探讨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并向这两个重要伙伴保证美国军方致力于与它们保持伙伴关系”。

《华盛顿邮报》网站发表《阿拉伯世界复兴于穆巴拉克下台的埃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反抗外国统治,经济破败,但是曾经“让阿拉伯人引以为傲”,现在则“用货真价实的独立折价贴换西方的军事、金融和政治援助”,“即使是往日的挫折,也比如今的茫然若失更令民众感到自豪”。

 

对美国来说,民众起义暴露出,依靠对西方国家亦步亦趋、充当西方应声虫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这一策略,是错误的。这种策略只会令这些政府丧失名誉,对华盛顿则毫无裨益。美国给穆巴拉克政府的支持越多,损失的埃及民心就越大。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已经领会到:在危急时刻,与美国的良好关系以及与以色列的和平协议,通通挽救不了自己。

向摇摇欲坠的政府提供经济援助不会起作用。物质并非阿拉伯人民愤恨的主要部分。他们愤恨的一大目标,是过于依赖外部。

 

接受“脸谱”等社交网络推动突尼斯、埃及局势变化的经验,美国国务院开始利用微博网站“推特”煽动伊朗反对派活动,在两个“推特”账户上用波斯文发布“我们希望加入你们的对话”、“美国呼吁伊朗允许人民享有和平集会和示威的普遍权利”。国务院发言人哈默说:“政府的‘推特’项目与外交是一直的”,“我们希望确保伊朗听众、特别是年轻人能听到我们的观点。由于伊朗政府实际上实施了新闻封锁,我们正在寻求让所有伊朗人明确了解我们立场的方式。”

2011年2月14日,《华尔街日报》头条《中东乱局蔓延》,说抗议者目标对准伊朗、巴林和利比亚。《今日美国报》刊出《美国利用‘推特’接触伊朗人》,也表示“以官方的名义使用‘推特’、‘脸谱’和其他社交媒体可能适得其反”。伊朗爆发一年多来规模最大的反政府抗议,数千人与警察冲突。法新社自华盛顿报道,希拉里·克林顿在前往国会时对记者说:

 

我们希望伊朗各城市走上街头的反对派和勇敢的人民能获得像埃及人民一样的机会。

伊朗今天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伊朗人民勇气的证明,是对虚伪的伊朗政权的控诉。

我要十分明确地直接支持今天走上街头的伊朗民众的抱负。

 

伊朗新闻电视台报道,美国一些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为伊朗骚乱提供积极支持,中央情报局通过沙特的某些渠道为“暴乱领导人”提供了10亿美元经费。

2011年2月15日,美国《时代》周刊网站载文称,“奥巴马政府希望伊朗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针对美国官方言论,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拉明对记者说:“美国官员近来发表这些言论,是因为阿拉伯地区的变化导致其思维混乱和注意力分散”。

路透社、美联社、美国国务院国家信息局《美国参考》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今天在乔治·华盛顿大学演讲,称美国今年将增加投入2500万美元,专门用于促进“互联网民主”的相关技术和培训,帮助“网络异见分子”打破“高压政府”设立的网络屏障,美国国务院还将在“推特”上开设中文、印度语、俄语微博。

俄罗斯《报纸报》载文,说美国支持伊朗反对派,对巴林等国的局势表示沉默,采取双重标准,“可以充分看出美国式民主的虚伪性”。

2011年2月16日,埃及卫生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初步统计显示,1月25日以来的全国抗议活动已经导致365人死亡、5500人受伤。

美联社华盛顿电,希拉里对20多个国家的“民权活动分子”、教育界人士和学生发表讲话,号召各国反对派抓住“民主改革的历史性时刻”。

巴林抗议者在首都珍珠广场安营扎寨,要求首相哈利法下台,最大什叶派反对党宣布暂停议会活动,“有可能退出议会”。

巴林素称“海湾明珠”,人口中70%为什叶派穆斯林而长期处于逊尼派王室统治之下,逊尼派王室是美国的重要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