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求生0.16h2修改器:主题阅读:我和“三线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2:37:19

我和“三线建设”

2011年2月24日

    如果说修筑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立国防的一个壮举,那么,可以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是现代世界上一项影响巨大的国防建设壮举。数百万三线建设大军,凭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忠诚,用汗水、泪水、心血甚至生命抒写了一个个动人故事。

    2万特种兵深山中挖出核工厂

    重庆涪陵816军工洞体被称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现在已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40多年前,我就在这里和数万同伴一起挥洒汗水。

    特种兵“神秘”南下

    1969年冬天,我在山西平遥县应征入伍。当时听说有个番号为8342的特种兵部队在征兵,立马想起与之排序接近的中央警卫团8341部队,怀着“当兵就要上北京”想法,我当即向8342部队接兵首长提出当兵请求,如愿以偿。

    1969年12月18日,我们乘坐运兵火车“入京”。不料,火车在石家庄稍作停息后,便转头向南行驶。我们问接兵班长去哪里,班长说:“我们是去部队。”最终,我们到了涪陵(当时属四川管辖)一个叫白涛镇的地方,住进山高树密的深山老林。

    寄来的信没有地址

    不久,我们的“密洞生活”开始。我这才知道,8342部队是中央军委直属的一支特种工程兵部队。从1967年开始,这支部队就陆续移防到白涛镇,承担“816工程”最艰巨的洞体开挖和开挖后的被覆工程任务。“816工程”是周总理亲自批准的地下核工厂工程。

    为适应战备施工需要,8342部队全部实行四四建制,即一个团四个营,一个营四个连,一个连四个排,一个排四个班,每个班有10多人,全师四个团再加两个独立营共两万多人。随着建设者的到来,白涛镇彻底隐姓埋名——从地图上消失了。寄到这里的信件,没有具体地址,只有一串数字:4513信箱。

    76名战士牺牲洞中

    我主要负责在坑道中打炮眼。当时打炮眼用的是日本制造的凿岩机,重约50多公斤。手托风钻打眼时,机器与岩石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工作一天下来,我全身被震得麻木。

    在洞内施工十分危险,大家都用“五面石头夹一块肉”来形容,“肉”就是战士们的身体,“五面石头”就是坑道内上下、左右和作业面都是岩石。有的地段石质很差,随时都可能塌方,我有76个战友先后牺牲。(山西晋中  陈怀文  64岁)

    链接

    816地下核工程

    工程1967年开工,前期由工程兵进行开凿打洞,1975年后由816工厂建设队伍进行厂房建设,前前后后共用人力6万多人。由于国际形势变化,该工程在1984年停工。该洞体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总长20余公里,共有大型洞18个。

    愿带头去喂猪,“资本家”的儿子入团

    40多年前,上中学的二哥离开学校,背井离乡去陕南石泉县支援三线建设,具体任务是修襄渝铁路。他后来跟我说起他的故事时,总忍不住泪水。

    二哥是1970年8月18日离家去襄渝铁路建设工地的。工地上,还有数万和他一样的学生娃,这也是共和国的铁路建设史上唯一的一支学生军。但是,他们过着兵营式的集体生活,却没有领章、帽徽和军装,也没有部队待遇。

    修筑襄渝铁路时,二哥很卖命,每天经常劳作18个钟头,扛水泥时,别人一次扛两袋,他扛4袋,每袋100斤重。工地房子上写着标语“革命加拼命”,二哥用实际行动做到了。

    一次,二哥累病了。出院后,他所在的连部指导员找他谈话,让他起模范带头作用去喂猪。那时,人们只想在一线工地挥洒汗水,没有人想去后方喂猪,去喂猪那可是件非常丢脸的事。二哥大怒:“我又不是团员,带什么头?谁爱喂猪谁就去喂。”指导员当即让二哥写份入团申请。

    当时,我家家庭成分不好,父亲在40年代曾在上海与外国人做生意而被人称为“资本家”。二哥上学时,因为出身问题一直不能入团。听指导员让自己入团,二哥立即熬夜写了入团申请交了上去。第二天,连队贴出光荣榜,二哥榜上有名成了一名团员。成了团员,二哥也就听从吩咐,带头到猪场与猪为伴去了。

    修筑襄渝铁路两年后,二哥回来了,被分到了我们那里的一个县级化工厂上班。(陕西西安  严建设  57岁)

    走320里小路才坐上回家火车

    1966年9月,我在山东青岛国棉九厂工作。11日,我接到命令:开赴山东菏泽参加那里的“三线建设”,建设青岛国棉九厂菏泽分厂。

    和我一起去菏泽的还有青岛国棉九厂的68名工友。当我到达菏泽10天后,母亲就来信告知,我的户口已被有关人员从青岛迁到菏泽了。随后的日子,我和工友投入到了工厂的紧张建设当中。工厂建在一片偏僻庄稼地上,我们住在几间日本侵华时期废弃的印刷车间里,每天吃窝窝头,掰开窝窝头,就可以看见老鼠屎。

    生活艰难还能忍受,最无法割舍的是那份浓浓思乡情。1968年夏天,经过工厂领导同意,我和几名同乡徒步赶到兖州乘坐火车回家探亲,160多公里的小路,走得双脚都打了血泡。路途中,大家口渴得不行时,碰巧遇见一家建房子的,旁边有口水井。大家走过去,借桶从水井里打上一桶水来,一看全愣住了,上面漂着一层小蛤蟆。我们用木棒将蛤蟆挑出来,然后抱着桶猛喝一气。原来,这个地方水源缺乏,人们喝的都是这种脏水。

    后来,我在菏泽成了家,妻子是青岛国棉九厂菏泽分厂对面一家毛纺厂的工人。现在,青岛国棉九厂菏泽分厂已经发展成一个大型纺织集团。我和老伴都已退休,每天或在家含饴弄孙,或钓钓鱼、放放风筝,日子过得很惬意。(山东菏泽  马立男  65岁)

    午夜的高音喇叭    

    40多年前,我们一家从老家沈阳去了贵州平坝,参与山洼洼里的011系统基地(现在的贵航集团)建设,011系统是国家在贵州建设的飞机发动机等配件生产线之一。现在,我的脑海里还回响着当年半夜高音喇叭的声音。

    那时,基地的生活非常艰苦,我们一家人和其他人一样,住在茅草搭成的棚里,很少能吃上肉蛋,但每个人内心里都充满了奉献的激情。当时,由于物资调配极其紧张,所有用以生产建设的材料、设备等的运输都要排队。几乎所有运输到011系统的物资都是半夜12点左右到达,劳累一天的建设者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当时,厂里没有什么搬运工人,但是,只要厂里的高音喇叭发出“车子进场了,准备卸东西了”的声音时,厂里所有的人都会变成临时的搬运工。我父亲在厂里负责医务工作,母亲是出纳,都不是一线的工人,然而,只要听到午夜广播,父母亲都会迅速穿衣起床冲出家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群少年,也会前去帮忙搬运砖块。(贵州贵阳  王文旭  51岁)

    心爱姑娘差点嫁去新疆

    1965年至1972年,我来到位于大西南山区的某基地,成了“三线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从事现场测绘工作。

    当时工作的地点跟外界完全隔绝,基地在几百公里外设有一个接待站,家人来探亲时都只能到接待站去,不能接近基地。一对新婚夫妇,丈夫是“三线建设”中的一员,妻子来看丈夫,得知这里工作非常艰苦和危险之后,就哭闹着叫丈夫一同返乡,男的不答应,两人在接待站大吵了一架,“离婚”二字都说出口了。

    1966年我回乡探亲时,经人介绍处了一个对象。后来,我们商定在1968年结婚。但是,1968年和1969年,由于战备任务紧,基地人力物力紧缺,我虽然每年有15天探亲假,但我都放弃了。如此,我们的婚期不得不推迟,直到1970年我探亲回家才把婚结了。事后,妻子告诉我,由于我一再延误婚期,她很生气,期间恰逢有人给她介绍对象,她一气之下差点嫁到新疆去了。(四川内江  曾凡崇  63岁)

    ■名词解释

    “三线建设”是指我国在1964年到1978年,在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在中苏关系破裂和越南战争升级的背景下展开的。

    ■数字

    “三线建设”共投入资金2052亿元,投入人力高峰时达400多万,安排了1100个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