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仙医txt免费下载:吴晓波:渐进经济改革的五个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05:58

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性特征,往往容易模糊人们对改革迫切性的正确认识,常常有人这样感叹——“今天无法完成的事,到明天就自然会改变了,过去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这样的观念背后,其实存在五个认识误区。

第一个误区: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经济会自动、自发地成熟。

这种乐观的“必然论”,在政界、学界和商界非常流行。10年前,中国加入WTO时,举国上下都认定,此后中国经济将与世界全面接轨。然而近年以来,垄断产业的强化,权贵资本的汹汹之势,宏观手段干预微观经济的现象,却愈演愈烈,自动、自发之憧憬,已然破产。

第二个误区:引进外部市场、资本,可以推动内部市场化改革。

1978年以来,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往往抱持双重目标,一是引进资本和技术,改进和提升产业结构;二是引进技术和资本的同时,引入先进的工商制度。现在看,这样的幻想也可以破灭了,三十年来的中国产业进步,靠引进来解决核心问题的很少,而在制度层面,再合理、再先进的制度如果不进行国情消化,不在经济和社会制度上进行整体的配套实施,必会落入变形的结局。

第三个误区:体制外的资本壮大,会自动、必然地推动体制内的改革。

中国本轮经济变革的前十五年,以体制外力量崛起为最大特征。计划经济的城门外,没有任何资源的乡镇企业依赖自由精神,渐渐占据了“半壁江山”,用吴敬琏的话说,这是“增量改革”的胜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这些“增量”出来的资本集团最终会对僵化、缺乏效率的体制内资本进行全面整合,完成市场化改革的任务。可这一梦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无法照进现实。进入本世纪后,体制外资本更被逐渐压缩在产业下游领域,“以外推内”的改革路径已宣告堵塞。

第四个误区:技术创新会自动、必然地推动市场化运动。

信息革命曾被寄予无限期望,很多人视之为变革的酵母。而以今视之,这种自动、必然也不存在。若从两千年的中国经济史观察,我们非常悲观地看到,因为集权体制和地理、人口条件等,历史上的多次技术进步——宋代的“水稻革命”和明代的“棉花革命”,并没有减弱——反而强化了——国家的内向与封闭。

第五个误区:改革是几代人的事,我们这代完不成,还有下一代。

其实,改革有“时间窗口”,在经济高速成长、社会共识达成的前提下,改革将得到突破,而如果错过时机,变革竟可能成为社会动荡诱因。当今中国经济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城市化运动行至半途,人口红利仍未吃尽,如不坚决推进改革,再拖延十余年,后果将不堪设想。晚清末期各项改革不可谓不激进坚决,然而最终仍不免社会全面颠覆,其原因正是改革的“时间窗口”已然关闭。

这五个认识误区的产生,并非凭空生成,它们都是“经验论”的结果。过往三十余年中,中国经济改革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自下而上”,由基层民间进步推动上层制度变革,二是“被动突围”,多次重大体制性突破都在绝境中激发能量,最终否极泰来,跃入全新阶段。岂不知现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每一次改革的失误或贻误,代价将越来越大。未来的改革,必须是一次主动的变革,是自上而下的变革,是一次更大范围的变革——经济体制改革绝不可能在经济范畴内真正、彻底的实现。(本文摘编自FT中文网,作者系财经作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