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金:蔚蓝青岛——吟诵之美 - 普通话 - 华语广播 - 国际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40:59

蔚蓝青岛——吟诵之美

2011-02-18 00:56:57  来源:华语广播网  编辑:高妙红   进入论坛>>

  

  海内外的听众朋友,欢迎收听由中国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环球广播联合制作的《蔚蓝青岛》节目。

  本期《蔚蓝青岛》请听《吟诵之美》,青岛台记者袁丹带您走进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徐建顺和他挚爱的吟诵艺术。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滴水成冰的寒冬,受青岛明珠国学专修学校的邀请,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徐健顺回到老家青岛,为来自全国各地国学班的年轻老师奉献了一堂趣味盎然、耳目一新的吟诵课。

  “学一个北京的,北京人以前怎么读这首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台上的徐健顺神采奕奕,且讲且吟,谦谦君子,古韵悠扬,将听者带到一个用朗读完全不能抵达的意境之中,那种意境,穿越千年,历久弥新。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吟诵是民国的时候,不承认私塾的学历,吟诵跟着私塾一起退出了教育体系,从那个时候就有人研究吟诵,第一个研究于吟诵的据我们所知是赵元任,当时1922年在美国就写了吟诵的论文。从赵元任开始,很多著名的学者都说过吟诵,都呼吁要把吟诵引回教育体系,朱自清、叶圣陶、赵朴初、周有光、南怀瑾等,都知道吟诵的重要性。”

  徐健顺一直从事古典文学研究。2004年,在北京一次文学与音乐研讨会上,徐健顺第一次从著名歌唱家姜家锵那里听到了吟诵的录音。也就是这次偶然的结缘,徐健顺开始关注并研究吟诵这种几乎失传的中华艺术。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这是著名诗人臧克家吟诵的李白的《赠汪伦》。徐健顺说,吟诵之诵,不是朗诵之诵。吟诵的诵,遵循传统的规则,表达诗歌的“言外之意“,朗诵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还不到百年的历史。百年之前,但识字者皆会吟诵,不会朗诵,与今日之情况恰好相反。

  “比如说: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就是朗诵,朗诵除了把字换掉之外,没有其他的变化,这三句是一样的,所以你背过的就是字面的含义。但是吟诵,我采录的全国所有凡吟诵这一段的老先生没有一个人这三句话的旋律、节奏、速度是一样的,都不一样,比如很小的小孩吟诵: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三句,他的调第一句是中调,第二局是下调,第三句是上调,因为第三句最难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最难做到,所以把他放到很高的地方去。”

  徐健顺说,吟诵在古代,是如同识字、写字一样,是文人的基本技能,只要上过几年私塾,就会吟诵。在古代,农村也普遍有族馆村学。因此,在古代,不独文人会吟诵,许多体力劳动者和妇女也会吟诵。

  “中国的文化是礼乐文化,不是用来束缚人的,不是约束你的,而是养成君子之风的,礼乐在春秋的时候礼崩乐坏,孔子发明了个人的吟诵,一个人一张琴就可以开始吟诵,从那个时候开始,儒家、中国的文人都是通过吟诵进行乐教,从小从进蒙馆开始学三字经就是吟诵的,在吟诵的时候他觉得美,他觉得陶醉,他觉得他作为君子的高尚和人格的魅力,这就是人格的内化。”

  可现实情况让人痛心,古时人人皆会的吟诵,却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消亡殆尽。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私塾面临困境,吟诵首次受到打击。民国建立,新学堂勃兴。私塾进一步消亡。抗日战争私塾再遭灭顶。1949年以后,吟诵不再进入课堂。如今年龄在90岁以上的读书人,都会吟诵。但今在世者凤毛麟角。

  “现在最后一代会吟诵的老先生年纪一般在80岁或85岁以上,全国会吟诵的老先生也就是2000多人,跟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差不多,但是他们比大熊猫珍贵,因为所有的大熊猫的基因是一样的,但是这些先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很多地区很可能只有一位会吟诵的老先生了,这位先生如果去世了,整个地区的吟诵就都没有了。”

  让国人感慨的是,在中国大陆面临失传危险的吟诵艺术,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在灯光闪耀的舞台上,一位韩国著名歌星正穿着唐装,弹奏着中国的古琴,吟诵李白著名的《凤凰台上凤凰游》。

  不仅在韩国,如今在东亚东南亚汉文化圈里,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都有吟诵汉诗文的传统,而且这个传统一直在传承。

  “现在吟诵在大陆濒临失传,如果不去抢救不去传承,就只有几十年的寿命。但是在海外很好,在台湾每个人都会吟诵,因为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吟诵。在日本吟诗馆像拉面馆一样多,各种各样的吟诵的会员有500多人,吟诵分级别的,每一个卡拉Ok厅都有吟诵,此外,吟诵在日本是健身的,所以我们中国人早晨起来到小树林里去打太极拳,日本人早晨起来到小树林去吟诵,是健身养气的。”

  为了抢救、传承、推广吟诵, 2010年1月24号,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注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在北京成立。

  克服重重阻力,徐健顺和他的学生们一方面到各地方采录、抢救整理吟诵,是为承;一方面开展研究培训,是为传。从2009年组织进行大规模全国采录开始,到目前为止,他们采录到的吟诵者已超过100位。

  “南怀瑾先生,我们学会成立的时候他就题词了,后来我们去采录他,把他我们所有的老师都找来了,先让我们将一通什么是吟诵,演示一番,然后他再将一通什么事吟诵,演示一番,联合给他的老师上了一堂课,还给我们的学会捐了2万块钱。”

  “下面由中华诗词协会名誉会长、著名诗人赵朴初吟诵,第一首是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徐建顺奔波各地的挖掘录音,是名副其实的“抢救工程”,因为很多录音者的吟诵如今看来已经成了绝唱。

  “西安的雷树田先生,是我几次去西安唯一一个会吟诵的老先生,第2个去西安,我们见到了他,答应第二天来录音,结果第2天开会,他就在我面前倒下去了,脑淤血,后来我又去了几次西安,再也没采到西安的吟诵,西安还是千年古都,这些老先生真的在凋零,我们学会成立不到1年的时间,专家委员才30多人,现在已经去世2位了。”

  继往圣绝学、留华夏文脉;

  习雅言之道、传君子之风……

  徐健顺现在的目标是“让中国人重新学会吟诵”,这是他初识吟诵时根本没有想过的事。2009年中华吟诵周举办,2010年中华吟诵学会成立,草根吟诵借力政府依托,小众的学术研究走向大众的平民教育,承载了中华文化之根的吟诵艺术也得以传承与弘扬。

  “吟诵发展得非常快,偶然的背后也有必然,也是因为大环境所致,大家不知道吟诵也就罢了,一旦知道吟诵,所有心里对传统文化有感觉的都会喜欢吟诵,我是希望每个中国人都会吟诗,重新学会吟诵这种方式,即使我们这一代做不到,我们的下一代人希望能做得到。”

  由中国青岛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环球广播联合制作的《蔚蓝青岛》节目今天就播送完了,这次节目采编:袁丹,播音:张捷;监制李雪蓉。感谢各位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