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稚京怎么用:毛泽东的娄山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17:49
《忆秦娥 娄山关》:毛主席留给我们后人的一道谜
作者:江山多娇
1、这是毛主席留给我们后人的一道谜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一般鉴赏者都认为是写景色的,连文学巨匠郭沫若也这样认为。可是,毛泽东于1962年曾把郭沫若对本词的解析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语气诙谐地写道,“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毛泽东为什么对郭沫若的解析要发出“解诗之难”的感慨呢?难道这首词有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含义吗?如果这样的话,他老人家为什么却不直白地说出来呢?
实际上,这首词隐藏着老人家生前难以言说的情感,也是老人家留给我们后人的一道谜了。
这道谜就是:这首词吐露了老人家当时悲凉凄绝的心情,抒发了老人家当时勇担大义的无私、无怨、无悔的大爱之心。这种心悲凉心情和大爱之心,深藏在老人家心底,他是很不原意说出来的。“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今天,就让我们替他老人家揭开这道谜,也好让老人家在天之灵能会心一笑吧。
2、写作大背景
为了解析这首词,我们首先要看看写作的大背景。
从1931年初王明派项英和任弼时到中央苏区后,毛泽东就开始受到排挤和责难,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才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在这个阶段,毛泽东眼睁睁地看着西学归来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以及李德等人瞎指挥,自己确实有力气使不上,想提建议也不被采纳。几年下来,王明错误路线导致红军丢失了中央根据地,被迫走上艰难的长征道路。湘江一战,红军损失过半,到遵义的时候整个部队弥漫着沮丧、迷茫的气氛,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到了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主要领导人“见了棺材才落泪”(不到长城非好汉),让毛泽东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去收拾几乎是无法收拾的残局。
3、上阕写井冈山上悲惨凄绝的感情
上阕实写战士行军,虚写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悲惨凄绝的感情。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翻译如下:
从西方回来的28个半布尔什维克以及李德等人,他们自以为是,愚顽地、执着地执行着错误路线,无情打击持正确意见的我和其他同志呀!(即:西风烈)热火朝天的革命事业犹如进入了深秋。漫天的秋霜带来了刺骨的寒风,月光也因此显得苍白凄冷。我离开了群众,离开了部队,就像掉队的大雁一样,在凄冷霜天孤苦伶仃。(即:长空雁叫霜晨月)孤苦伶仃的我也曾多次提出要到战场上去,却遭到拒绝,就像一匹不让上战场的骏马一样,无法奋蹄飞奔。(即:霜晨月,马蹄声碎)我也曾多次提出了各种策略和建议,都被弃置不用,就像一个孤独的喇叭,声音是那么的低微。(即:喇叭声咽)
4、下阕写勇担大义的无私、无怨、无悔的大爱之心
下阕实写行军路上的景色,虚写受命危难之际后,毛泽东复杂的心情,和勇担大任的无私、无怨、无悔的仁爱之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翻译如下:
现在红军离开了井冈山,一路上屡受重挫,眼前这一道道险关要隘,对于红军来说真是如钢铁一般难以撼动呀。(即:雄关漫道真如铁。)即使这样,我现在承担了这个重任,只能像刚上井冈山一样从头再来了(即:而今迈步从头越。)即使从头再来,可现在的实际情况和井冈山也是大不同呀!现在,红军身处40万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中,而贵州地区群众基础极为薄弱。如果说井冈山的座座大山是红军的天然屏障的话,那现在的座座大山,就像一片汪洋大海,随时可以吞没三万多疲惫不堪而毫无群众基础的红军。(即:苍山如海)在井冈山上,红军是多么的雄壮威武,犹如一轮红日升起在东方。可现在,战士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军队弹尽粮绝、身处绝地,没有了朝气和力量,随时可能血染沙场。(即:残阳如血)
5、从《清平乐.六盘山》来反观《忆秦娥 娄山关》
上面解析了毛泽东的内心独白。但是,遭受多年打击的毛泽东却没有怨恨,没有气馁,而是运用自己超卓的智慧收拾危局,最后带领红军走出了困境,到达了六盘山。此时,原来压在心头的朵朵愁云烟消云散,毛泽东心情也格外舒畅,随即吟出了《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对比一下这两首词,读者自己再去体会毛泽东写《忆秦娥.娄山关》时候的心情吧,看看本人解析的是否恰当。
对比项
忆秦娥.娄山关
清平乐.六盘山
词牌
忆秦娥:悲伤凄婉
清平乐:神清气爽,无限喜悦

长空雁叫:悲伤凄婉
望断南飞雁:喜悦自豪,无限遐想

苍山如海:迷茫、无助
六盘山上高峰:登高望远,欣赏无限美景

西风烈:凄冷、孤独
红旗漫卷西风:自豪、无限的力量

雄关真如铁:极为艰难
不到长城非好汉:轻松、自在
天空
长空霜月:忧愁、凄冷
天高云淡:喜悦、兴奋

而今迈步从头越:艰难、无力
不到长城非好汉:轻松、自在,无穷力量
兵马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无力、困苦
长缨在手:无限的力量,非常的自信
目标
苍山如海:没有目标,迷茫
何时缚住苍龙:目标明确,志在必得
6、后记
写罢此文,一个大仁大义、大智大勇、大慈大爱的毛泽东跃然纸上。我不禁黯然落泪。
从1931年到1934年的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一生中受排挤最严重、受打击最大的时候。可是老人家事后没有抱怨过一句话,没有打击报复过一个人。甚至在自己有生之年,都不忍心提起这些人、这些事。非但如此,他还用自己高超的艺术想象力,将悲戚的心境、残酷的处境,编制成优美的诗词,鼓舞战士的斗志,激励战士们前进。这样的大慈大爱,到那里去找?
有人说,毛泽东当了国家主席后就开始“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实在是无稽之谈,陷害中伤,我们一定要反对。
说明:毛主席说“诗言志”。为了深刻挖掘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内涵,本人将对毛泽东的多首诗歌进行解读,并将一一奉献给读者朋友,欢迎欣赏及指正。也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朋友转贴、转载,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毛主席思想,欣赏毛主席的诗词,让毛主席奋斗一生的红色江山永远“如此多娇”。
附件:
1、对《祭母文》的解读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2/200903/73466.html
2、对《商鞅徙木立信论》的解读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0903/74033.html
附文: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1935.02)
***********************************************************

毛泽东手书《忆秦娥–娄山关》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忆秦娥是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娄山关是本词题目,也是本词的写作地点。娄山关位于遵义市之北,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也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中央红军长征时,于一九三五年一月占领遵义,召开了革命历史上有伟大意义的遵义会议。会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再向遵义进军,在途中经半天激战打败了扼守娄山关的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乘胜重占遵义。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
***********************************************************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

【赏析】
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

娄山关
【娄山关】遵义市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
【忆秦娥】词牌源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

为纪念遵义会议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段伟大历史,中共贵州省委决定立碑刻石,碑宽25米,高13.55米,用396块云南大理石嵌成碑面,镌刻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全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金箔帖字,灿烂夺目。如今委山关既是人民群众游览的胜地,又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写红军进逼娄山关的军事行动。它描写了行军途中的艰苦环一开始,即以写景来点明时间和环境。时间:残月天边明的拂晓时刻;环境: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又一个“霜晨月”,这一方面是词调本身所要求的复迭——因《忆秦娥》词牌规定,上下两阕的第三句必须用叠句,另一方面又与下两句构成完整的画面:在天空幽蓝、残月如钩、寒霜落地的拂晓时刻,红军队伍正在行进,烈烈的西风中传来了一阵阵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低咽悲沉的喇叭声。这里主要从听觉来写行军,并进一步强调了行军的时间和环境,强化了寂静、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对词意起着承转与推进作用。 “碎”、 “咽”二字,曲折传神,贴切人微,非身历其境者不能写出。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尺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 “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纡盘,军号声不像平地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了西风劲吹,山谷回响,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写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词人巧妙地略去了中间的战斗过程,而接着写胜利后越过娄山关的情景。
***********************************************************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以波浪喻山,古有其例,如隋李臣仁《登名山篇》诗: “叠峰如积浪”,诗人在此以博大的胸襟代用之,直接把山比做海。以血形容太阳,古亦有之,杜甫《喜雨》诗: “日色亦如血”,诗人也巧加点化,并加进深沉的内涵。这两句是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佳句,是多年战争中所积累的景物观察的印象与娄山关战争胜利的实然遇合,互相交融而成,也许是诗人所见实感自出机杼,也许在潜意识里化用了熟悉的前人诗句而不自知。这两句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意境壮阔,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神韵悠然,回味无穷,不仅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而且引人产生深沉的思考。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 ( 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血”的傍晚 ) 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进军行动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预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无限广阔的,但前进的道路艰难曲折,还需经历无数的流血牺牲。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
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
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
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
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
茫茫青山如大海,
夕阳光华赤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