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好一朵传奇的茉莉花(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0:00:4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关键字:茉莉花;茉莉;大花茉莉;指甲花;波斯萨珊王朝    作者:穆宏燕    2010-04-12 09:07

宋代,马麟(传) 茉莉舒芳图(局部)

清代仕女画,头发上簪的正是茉莉花
茉莉最晚于西晋时已在中国落地生根,生活中又随处可见,几乎让人忘记了它漂洋过海的传奇身世。“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它的美丽不仅由于“又香又白”,也因为它是中国与波斯—阿拉伯地区源远流长的交往的见证。
“末利”和“耶悉茗”
是两种来自波斯的茉莉花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当人们听到这首妇孺皆知的中国民歌时,有谁会想到那又香又白的茉莉花是来自于遥远的波斯呢。
茉莉(中国古籍记作“末利”)花有两种,一种拉丁学名为yasaminum sambac(据有关学者考证sambac一词源自波斯语的zanbaq“鸢尾花”)。此种花在较早时间经印度、东南亚传入我国岭南地区,被称为“末利”。据考证,汉语中的“末利”一词,源自梵语malikā,经暹罗(泰国)语mali到占城(越南南部)语molih演变而成。此花耐寒,故很快传入中国北方地区。因其花色雪白、花香清幽而广受人喜爱,大江南北遍种之,或佐香茗,或作妇女的头饰,正如南宋诗人杨巽斋赞茉莉花的绝句云:“脐麝龙涎韵不侔,薰风移植自南州。谁家浴罢临妆女,爱把闲花插满头。”
另一种茉莉花拉丁学名为yasaminum officinale,花朵稍大于前者,因此又俗称大花茉莉。此种茉莉不耐寒,故仅在岭南地区广泛种植。其传入中国的时间不可考,但应晚于前一种“末利”。中国古人根据波斯语(yāsamīn)音译为“耶悉茗”或“耶悉弭“。据晋惠帝(290-306年在位)的大臣稽含所著《南方草木状》一书记载:“耶悉茗花、末利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广东)。南人怜其芳香,竞植之。”这是最早提及“耶悉茗”花的中国史籍。美国学者劳费尔在其著作《中国伊朗编》中认为,在公元300年左右不可能有亚洲西部的人来到广州,也不可能有“耶悉茗”这样的波斯—阿拉伯译音词出现在广州,因此认为稽含所记录的这段文字很可能是后人添加的伪作。劳费尔之说在学术界很有影响,但笔者深疑之。
稽含著作撰写的时代,正值大汉帝国崩溃之后,路上丝绸之路被大漠游牧民族阻绝,波斯萨珊王朝(224-651年)开通海上丝绸之路的时代。既然有“末利”一词经过海上丝绸之路的沿途各国一路演变进入中国岭南地区,那么为什么不可能有波斯人直接由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广州,进而把“耶悉茗”一词也带入广州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