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名著导读:国资委释疑央企利润去向 称需要时随时拿出来 ——中新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0:25

国资委释疑央企利润去向 称需要时随时拿出来

2011年02月23日 07:49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125)  【字体:↑大 ↓小

  央企赚了那么多钱哪去了?为什么全体国民没有享受到央企的利润成果?对于该质疑,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昨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有资本收益就像是全国人民的一笔储蓄,不会被企业内部人拿走,在需要时可以随时拿出来。据悉,这是国资委近年来首度就此问题做出公开回应。

 

  去年收益接近翻番

  2010年央企利润历史性突破了万亿大关。邵宁昨天表示,国资委监管的央企去年的利润总额11315亿元,其中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是5621亿元。去年央企国有资本收益测算值是600亿元出头,比2009年的315亿元增长近一倍,这主要是因为上交红利的比例提高了。

  谈到国有资本收益,邵宁解释称,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利润需要全额上缴,企业如果亏损了再由政府补贴,实行收支2条线政策。改革开放后这种方式难以维持,很多企业亏损,政府补不起,于是1994年后政府停止国企利润上缴,企业有亏损,政府也不再补贴。2007年开始,随着国企经营好转,政府开始再次收取国有资本收益,但比例较低。“当初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当时国企负担较重,企业需要资金;另一方面也希望给企业一个适应过程。”邵宁表示。

  去年年底,财政部下发文件,从2011年起,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央企上缴红利比例分别调高至15%和10%,并将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邵宁表示,国有企业包袱化解掉之后,国有资本上缴比例进一步提升是趋势,对于竞争性企业而言,上缴比例会提高到国内上市公司分红的平均水平。

  大部分红利再投资

  对于央企红利究竟去了哪里,公众为何没有享受到?邵宁表示,这些钱大部分通过再投资,变成了央企新的净资产。

  “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的,属于人民的。它的利润,内部人是不可能分掉拿走的。”邵宁表示。对于公众认为央企大多是占有公用资源来赚钱,但是公众并未从中分享到成果的疑问,邵宁回应说,“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上属于国家、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笔储蓄,一旦以后国家需要钱,完全可以动用。这几年,国家处于高增长时期,财政增收还很大,但今后不可能永远这么高,而且中国还将面临进入一个老年社会的问题,到那个时候,需要钱的时候,我相信这笔资产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国有企业是属于国家的,属于人民的。它的利润,内部人是不可能分掉拿走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实际上属于国家、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笔储蓄,一旦以后国家需要钱,完全可以动用。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

  - 释疑

  央企利润不全拿来分红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央企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基数与央企利润总额还有差别,除去一些所得税之外,大概仅有45%的利润用来作为基数上缴红利。

  他表示,目前媒体上所说的利润,如果没有特别解释,一般指企业的利润总额,利润总额扣除上缴所得税和归属少数股东收益后才是可供国有股东分配的净利润,在按照公司法的规定计提法定公积金后才是企业上缴资本收益的基数。2006-2009年,中央企业合并报表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7682亿、10056亿、6962亿和8151亿。而上缴资本收益的基数仅为3358亿、4667亿、3082亿和3591亿,平均为利润总额的45%左右。也就是可以用来分配给国家的利润其实没有那么多,一半都不到。

  央企老总薪酬可公开

  邵宁昨日表示,央企高管的薪酬水平对国资委和监事会来说是非常透明的,央企高管的实际薪酬水平比社会上的同类岗位要低,必要时可以向社会公开。

  邵宁称,在国资委建立前,央企高管的薪酬是企业自己定的,没人管。国资委建立后,建立了一套薪酬的管理办法。央企高管的薪酬管理办法是半市场化的,一方面依据企业考核结果,同时参照社会水平,其实际薪酬水平比社会同类岗位要低。

  之所以采取这种方法,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需要参与市场竞争,高管的岗位需要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央企高管又不是完全的市场人,对他们的管理还有很重的行政色彩。

  - 焦点

  【红利去向】

  央企重组用掉一半

  记者从国资委获悉,目前国有资本收益主要用在近年来支援灾区建设以及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

  如此前央企电动汽车联盟就获得13亿国有资本金注入,国家核电公司成立时也获得40亿国有资本金注入,未来还要提高到100亿元。

  国资委表示,2006年至2009年国有资本收益1686亿元主要用于以下五方面:

  一是支持中央企业自主创新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支出221亿元,占13%;二是支持中央企业重组支出908亿元,占54%;三是支持中央企业灾后重建支出305亿元,占18%;四是支持中央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支出249.7亿元,占14.9%;五是帮助中央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出2.3亿元,占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