荇这个字怎么读:Cult导演及其风格与代表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02:07

 

大卫·林奇 David Lynch 
出生年月:1964年1月20日 
喜好:梦境 
Cult风格:神秘 
Cult代表作:《蓝丝绒》
 


诡异、迷茫、魔幻、神秘、暴力、疯狂、梦境这些Cult片的元素在大卫·林奇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自1977年在《橡皮头》中为影迷带来一头乱发的男子和变异婴儿以来,林奇就为电影发掘着各种怪诞的角色:《象人》里的畸形人、《蓝丝绒》里带着呼吸罩的疯狂弗兰克、《我心狂野》里满脸口红的巫婆岳母,无一不令人过目不忘。经由林奇特有的梦境化、意识流化和拍摄风格而演绎出的畸形变态的情欲、偷窥欲(《蓝丝绒》),狂野难抑的爱欲、自由欲(《我心狂野》)显得越发神秘。而影片的主题和结构,平静下的罪恶(《蓝丝绒》),精神分裂的幻觉+圆形叙事(《妖夜荒踪》),迷失自我的梦境+支离破碎的叙述(《穆赫兰道》)更是林奇电影中最玄奥的部分。无数Cult迷们想破了脑袋,挖空了心思想探讨出影片的真正含义,不过最终的解释常常如林奇的电影般陷入迷茫的境地。虽然林奇的电影让好之者为之疯狂,让普通人为之一头雾水。

 

两座金棕榈奖(《我心狂野》金棕榈、《穆赫兰道》最佳导演)充分肯定了林奇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不过,如此“怪鸡”的导演也导出了《路直路弯》这样纯主流的影片,真是让人啧啧称奇。 

 

科恩兄弟(伊桑·科恩 Ethan Coen 约尔·科恩Joel Coen) 
出生年月:1954年11月29日 1957年9月21日 
喜好:血、呕吐 
Cult风格:黑色幽默 
Cult代表作:《冰血暴》
 


科恩兄弟最大的贡献就是为“黑色电影”打上了“科式风格”的记号——片中幽默冷峻、讽刺尖锐、视觉震撼。兄弟俩还喜欢用运动镜头拍片,并且不愿意在影片开头就打出职员表。 


在科恩兄弟的影片中,剧本的地位至关重要,因为他们重视“对白”,人物的对话既要勾勒出角色也要推动剧情发展。以至于许多动作场景并不是通过肢体而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同时,情节在科恩兄弟的电影里也至关重要,许多事情的发展常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充满混乱又合乎逻辑.彼此阴差阳错的误会和命运对人的捉弄是科恩最痴迷也是最拿手的主题. 


科恩兄弟对血和呕吐也有着一种迷恋。《米勒的十字路口》、《巴顿·芬克》、《找错凶手杀错人》中均有大量血浆登场,而《冰血暴》里则换作了由锯木机里飞溅出来的血滴。而呕吐的场景也是频频出现:《米勒的十字路口》里汤姆被带去认尸前吐了,而怀孕的女侦探在《冰血暴》里也吐了一回。 

 

大卫·哥伦堡 David Cronenberg 
出生年月:1943年10月23日 
喜好:变异的肉体 
Cult风格:身体恐怖 
Cult代表作:《录象带谋杀案》
 


大卫·歌伦堡是“身体恐怖”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影片多为科幻恐怖题材,通过肉体的变异或感染,将心理和生理纠缠在一起来探究人的恐惧。

 

根据影片视点由外至内的改变,这些“身体恐怖”电影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中,人体的变异来自科学家对人体的实验,并最终使整个社会处于混乱状态。比如《狂犬病》、《毛骨悚然》:中期作品里,科学家造成的灾难变得个人化,比如《灵婴》、《录象带谋杀案》、《扫描者》;而在后期的作品里,科学家自己成了实验的受害者,比如《苍蝇》。这条线性发展在他最成功的作品《孽扣》中达到顶峰,一对双胞胎妇科科学家成为了互相依赖的不可分割体。近期,哥伦堡的关注对象渐渐聚焦在心理上,心理和肉体的矛盾逐渐被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所替代,从《蝴蝶君》、《感官游戏》、《童魇》中可见一斑。 

 

罗伯特·罗德里格斯 Robert Rodriguez 
出生年月:1968年6月20日 
喜好:DIY 
Cult风格:暴力美学+技术创新 
Cult代表作:《杀手悲歌》
 


提起罗德里格斯这个名字,便让人想到了充满革新精神,创造力,视觉创新技术的动作片。他不仅为电影带来了复兴,还是电影DIY一族的代名词。制作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由他包揽导演、摄影、剪辑甚至特效制作、作曲、音效处理等重要工作,实在是精力过人。

 

他的首部作品《杀手悲歌》拍摄的经费才七千美元,虽然看上去有诸多瑕疵,但影片融合动作、神秘、幽默等独特风格,忽快忽慢的独到的镜头运用,强烈的墨西哥风情,以及各种个人元素不仅使它夺得了日舞独立电影奖,成为备受称颂的Cult电影,甚至被哥伦比亚公司看中并在全美发行,要知道本片原来只打算进入西班牙语的录象带市场。这段奇迹般的拍摄经历被导演记录在了《单枪匹马闹革命》一书中,这本书随同影片一起被那些没有财力但充满天赋的电影爱好者们捧为圣经,借助这本书爱好者们首次意识到“没有钱不要紧,只要有天分,只要够努力,一定可以打造出成功且赢得市场的电影”。

 

罗德里格斯也是暴力美学大师,这使得他和塔伦蒂诺结下了颇深的交情。两人或编或导或演,彼此为对方的影片出力。 

 

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出生年月:1963年3月27日 
喜好:血,大量的血 
Cult风格:暴力美学 
Cult代表作:《低俗小说》
 


喋喋不休且充满冲突的对话,打碎时间顺序的片段式叙事,对流行文化的痴迷,形式化的暴力美学、以及大量的血——《落水狗》里的血染红地板、《低俗小说》里的血溅满车厢、《杀死比尔》里的血流成河。这就是昆汀的影片,暴力的画面充满美感和张力。 


昆汀喜欢在他的电影里使用虚构的品牌,在《低俗小说》中出现的“红苹果香烟”、“巨无霸汉堡”在之后的电影《杀出个黎明》、《杀死比尔》中均有出现。有些Cult迷还发现昆汀对“早早麦”情有独钟,比如《落水狗》、《低俗小说》均出现了一个牌子是“水果畜牲”(Fruit Brute)的麦片。 

 

罗杰·考曼 Roger Corman 
出生年月:1926年4月5日 
喜好:慧眼识英才 
Cult风格:多样 
Cult代表作:《旅行》
 


独立电影人罗杰·考曼以低预算的B级片闻名。他的电影范围很广、涵盖诸如西部盗匪片、科幻片、青春摇滚镖、飙车片等各类题材。

 

他制作了很多卖座的Cult电影,如经典黑色喜剧的原型《绿魔先生》,由不入流的杰克·尼尔森主演。第一部摩托飞车党电影《狂野骑士》、彼得·方达和南希·辛那屈担纲。60年代末发布的《旅行》是最早的迷幻电影之一,杰克·尼尔森撰写脚本。后又制作《再闯魔城》。

 

1970年,考曼成立“新世界”电影公司,揽制片和发行大权于一身,专走低成本剥削电影路线,除了提拔了杰克·尼尔森和彼得·方达,考曼还慧眼识英雄,一手推动了诸多影人在60—70年代的发展。 

 

山姆·雷米 Sam Raimi 
出生年月:1959年10月23日 
喜好:香港鬼片 
Cult风格:恐怖 
Cult代表作:《鬼玩人》
 


山姆·雷米的低成本恐怖电影,既让人看了失声尖叫又让人捧腹大笑,他同Cult影星布鲁斯·坎贝尔一起为Cult迷们献上了恐怖闹剧《鬼玩人》系列,片中既有卡通化的动作场景、喜剧色彩也有毛骨悚然的恐怖、横飞四溅的血浆以及不停顿的疯狂。其中在《鬼玩人2》中,布鲁斯·坎贝尔和自己的手的疯狂搏斗堪称经典。

 

山姆·雷米也启发了香港鬼片,尤其是《倩女幽魂》,在《倩女幽魂》三部曲中,某些想法和画面都借鉴了《鬼玩人》。凭借对漫画的热爱,山姆·雷米还击败大卫·芬奇等对手,导演了主流影片《蜘蛛侠》。 

 

约翰·沃特斯 John Waters 
出生年月:1946年4月29日 
喜好:让观众作呕 
Cult风格:恶心 
Cult代表作:《粉红色的火烈鸟》
 


人物古怪异常,品位低俗差劲,故事荒诞不经,拍摄粗制滥造,这些形成了约翰特沃特斯有意为之的独特风格。他的首部电影《Mondo Trasho》既是一部黑色喜剧风格的垃圾电影,随后的《粉红色的火烈鸟》更是变本加厉,片中的三个主角为了争夺“全世界最恶心的人”的头衔而恶招迭出,异性装扮,真吃狗屎的镜头当观众倒足了胃口,最后本片为沃特斯自己赢得了这一头衔。沃特斯的早期电影大多在巴尔的摩拍摄,演员也是一批御用演员,其中包括《粉红色的火烈鸟》的几位主角。他的电影由新线公司发行,首映通常会选择巴尔的摩历史最悠久的查尔斯剧院。 

 

彼得·杰克逊 Peter Jackson 
出生年月:1961年10月31日 
喜好:血浆、肢解 
Cult风格:怪诞、血腥 
Cult代表作:《坏品位》
 


虽然导演了《金刚》、《指环王》这些典型的主流电影,但这位来自新西兰的导演并不只会导主流大片,早期的《坏品位》、《群尸玩过界》、《遇见阿达》都是Cult到不能再Cult的Cult电影。

 

1983年,初出茅庐的杰克逊拍了一部名为《Roast Of The Day》的10分钟短片,之后这部短片被不断扩充,虽然经费少得可怜,影片也只有短短的75分钟,但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经历了四年的磨砺最终成了现在的《坏品位》一片。这出描写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恐怖喜剧拥有空前规模的血浆、肢解,并很快进入了Cult经典殿堂。1992年《群尸玩过界》继续了杰克逊与众不同的“坏品位”,这部被《纽约每日新闻报》评为“迄今为止最血腥”的影片中海量的鲜血和短肢残骸甚至使杰克逊早期的电影变得像小孩子过家家,迎来了全球“嗜血狂热者”们的膜拜。 

 

安迪·沃霍 Andy Warhol 
出生年月:1928年8月6日 
喜好:打破常规 
Cult风格:先锋、前卫 
Cult代表作:《雀西女孩》
 


安迪·沃霍是美国知名的现代艺术家,涉猎的艺术领域相当广泛,从绘画、摄影到雕刻,电在影领域他是位相当高产的导演,从1963至1968短短五年内他拍了不下60部影片。影片风格极其先锋、大胆。1963的《吹喇叭》里,他大胆拍摄了一唱真实的口 交镜头。1964年的《帝国大厦》里,他把摄象机固定在纽约帝国大厦对面一拍就是八小时,没有任何情节变化,据说就是为了等待大厦亮灯那一刹那的“雄起”。《雀西女孩》里,他把两段16毫米长的胶片一同播放,在同一个屏幕里、同一个时间叙述两段不同的故事。电影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一会这个故事的声音高了,一会那个故事又抢走了话筒。这种手法引起了诸多效仿。2000年,迈克·菲吉斯的4个画面同时出现在银幕上的《时间密码》显然受到了它的影响。 

 

乔治·卢卡斯 George Lucas 
出生年月:1944年5月14日 
喜好:电影特效 
Cult风格:天马行空 
Cult代表作:《星球大战》
 


70年代后期美国电影业开始从单纯拍片向打造电影商业市场转变,在这场电影进化中(很多评论家批评这是一种退化),乔治·卢卡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策划了《星球大战》和《夺宝奇兵》这两大最赚钱的系列片,他为好莱坞的动作电影下了新定义,将影片的关注重点从人物,剧情移向了特效制作,火爆画面以及商业策划。卢卡斯对特效技术的研究相当深入,是少数几个首先用电脑帮助制作数码特效的电影人。他成立了自己的视觉特效公司——“工业光魔公司”和音效公司——“天行者音效”,后者开发出了THX,而THX则来自卢卡斯早期的一部Cult电影《五百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