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跃进车销售:在社会交往中容忍差异的理性基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04:08

记得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在分析社会主义体制时,曾经用“短缺”来总结和描述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外部形态特征。现在我要借用“短缺”概念,准确地说是用“容忍差异的短缺”来总结和描述社会交往中的一个情景: 当我们与他人交流时,听到不同的声音,遇见迥异的观点时,我们会不经意地排斥、反对、疏远对方。这种情况不但经常发生在你我之间,而且也频繁发生在社会大多数成员间。这其实是容忍差异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普遍短缺的表现。猛的一想,这似乎有点像集体无意识在发作,而实际上是我们固有的排异求同的潜意识在支配着我们自身。

我们为什么会自觉、不自觉地排异求同?首先从个体心理状况考量,我们发现:当我们对生活或工作中某一种事物拥有我们先验的理解时,那我们就不容易接纳他人不同的想法。先存于我们头脑中的那个对事物的判断,就好象是在一个空瓶中灌满的水,倘若再往瓶中(类似我们的头脑)灌入其它水分,原有的部分就必然会排斥新加入的部分。上述情况奠定了我们难以容忍不同意见的心理基础。这正是目前需要我们加以克服的地方,而在交际中容忍差异也正是我们努力可以做到的事。

另一方面,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孤立的个人意识,从来都不曾是自由、盲目而不受约束的,也不是偶然发生、毫无意义的。人为社会中人,他的意识依赖于现时代的社会意识而产生,在其本人意识的独立性之外,意识的存在犹如漂浮在社会意识海洋中的一叶孤舟,有其倔强、自主把握命运的努力,也有在巨大力量主导面前的孤虚憔悴、玄生玄灭的常态。这种社会意识由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思想叠加、整合而成,最终演进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并具有了意缔联结般的力量,进而反过来控制社会个体的思想意识。社会多数成员的排异求同思想,正是由其生存所依附的社会环境中文化诸流汇集而成的巨大力量所支配的。出于人类运用自身理性的原始冲动,我们要对固定的常识性的“理性”进行批判(然而,批判一词在我们现今的社会语言环境中被污染的很厉害,已失去原来的意义和韵味。因为太长时间的大一统思想的侵染,造成了大众对“批判”的“误读”。批判在本文中的运用,仅为一种理解和扬弃,是理性反省理性自身的过程。)。

反省中国三千年的封建礼教,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提倡由个人中庸发展而成的大同世界里的大一统思想。正因为如此,太长时间侵染在充满一统思想国度里的我们,会自觉地跟从大多数人的多数意见,并且习惯于当我们自己作为倾听者在听取他人的意见表达时,固执地排斥与自己和社会不同的声音。这样的意识危害极大。哈耶克曾经反复论证过:使经济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信息总是以分散的方式存在于千百万个人当中,所以任何集中配置方式都在于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信息从而损失了一部分资源配置效率。大一统的思想本质上具有上述负面效应,它在统一思想的过程中不但消磨了社会的创造力,而且从根本上降低了整个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我们的社会本应创造的财富白白损失掉了。这对社会来说是最大规模地浪费。因此,出于个人应尽的社会义务与责任,我们要对大一统的思想进行理性地批判。

这种理性的批判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它时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话中。如在你和他人的谈话中,对方的言论充满了抱怨和不满,而且直接指向了你所信仰的制度或事物时,您还要继续倾听下去,是因为新的社会学的知识在启迪我们:创新的行为几乎总是以主体对现状不满开始的,通过寻求新的意义,新的行为得以被社会接受,既而社会得以不断的进步。我们若想通过了解不同的思想,来把握时代的脉搏,奠定成功的基础,我们就应当承认:“理性”对现存制度的持续批判,是制度得以保持创新能力和维护社会成员的自由权利的充分必要条件。

又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内心明明反对发言者的言论,但表面上却还在耐心地倾听。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种力量在支撑我们不断地听取不同的声音。这种力量如此强大,以至于使我们无法借口服从于人动物性的必然律而回避我们应当明确承担的倾听并容忍差异存在的义务。我相信如此强大的力量只能来源于此岸,它一定是某种真理力量的寄托。我在此想要阐述的正是我所理解的、能使我们容忍不同意见的言论自由的根基。

人们在经历了对各种对立的信仰和思想数不清的争论之后,也许会逐渐认识到,争取所期望的终极意义上的美好的最佳方式便是让思想自由地交流;对于真理的最好检验是看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否有力量在市场般的自由竞争中能否为人们普遍接受;而只有在真理的基础上,人们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宪法的理论。这是一种实验,如同所有的生命都是一种实验一样。如果不是每日的话,至少每年我们都在为了拯救自己而反对某种基于有缺陷的知识之上的预言。如果实验是我们体制的一部分的话,我认为,我们应该对所有限制意见表达的企图持有永久的警惕,即便某些意见是为我们所憎恨的和注定要灭亡的,除非是它们非常迫近地威胁了法律的实施,我们为了拯救国家的命运而不得不对其加以限制。

并且,只有在付出容忍间或出现的极为古怪的和极不正常的态度的代价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得到由那些非常出色的心灵所带来的知识上的个人主义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多元主义。而这些知识上的个人主义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多元主义是我们所需要的,并能推动我们的社会整体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当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对他人或国家没有大的损害时,这个代价并不大。但容忍差异的自由不应只限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如果是那样的话,对异见的容忍就永远只是一种幻想中的自由的影子。对一个自称为自由的社会来说,对其所宣称的自由的实质性考验在于:当讨论的问题涉及到现行秩序的核心问题时,仍然允许公民有权发表不同的意见。我们若要赋予他人这种权利,我们就要从耐心倾听不同意见做起。倾听具有我们通常难以想象的非凡的象征意义,这意义产生于当个体在把自己置于他人位置上,以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眼中所看事物时所获得的体验,意义就是那些可以昭示与他人同时也就昭示于昭示者自己的东西。这是联接社会每个角落、各个阶层的神经系统反应,这个过程需要开放、自由和兼容包蓄的心灵来推动,远非封闭的心灵和大众一致的思想就能做到。

我们尊重个人间的不同意见,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勇敢的直视现实的生活,我们理解我们生存所依附的社会的历史意义的同时,即意味着我们理解社会中的你我。我们应用平常心来对待工作、生活中的事物,既要做生活的勇士,为正义的事业不怕牺牲而努力奋斗;我们也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理解他人的努力和奋斗,幸福与苦难。

正因我们如此之成熟,理性之健全,所以无论我们看到多少丑恶的思想、面对多少阴暗的心理、听到多少与我们格格不入的想法,都不应该只作简单的反应。因为我们知道,一切丑恶、黑暗和愚昧都是与自己融为一体的,那里面有你,有我,有我们人性共同的缺陷和不幸。甚至可以说,一切丑恶、黑暗和愚昧都是从人性内部生长出来的,它们原本就是我们共同的人性苦难的一部分。一个人若爱世界,爱他人,爱生活,就必定意味着会对人类精神内部的黑暗投之以广博的悲悯,施之以温暖的抚慰。这种生活阅历的积累应该成为我们容忍不同意见的感情基础。

也正是在这个更深的层次上的探究,我们才逐渐领悟到,一个自由而幸福的社会的“最终基础”在于人民之间的那种“共同一致的情感认同和联结”。这种情感是靠所有人民的精神与心灵的共同努力所培养起来的,是依靠无数次不同人们间的对话与倾听收集而获得的,这将成为凝聚社会并推动它不断发展所需要代代相承的传统。这个传统必将造就我们国民在新时代里的性格特征:容忍差异并不断更新的包容性,这也会是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公民必须的常识和基本素养。

参考文献:

1、汪丁丁.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汪丁丁论网络经济[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0年10月

2、汪丁丁.永远徘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3月

3、王  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4、曼  德.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出路[J]北京:《博览群书》杂志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