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梅树图片:陈昊苏:父亲在我眼中是"5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1:19:13
陈毅长子陈昊苏:父亲在我眼中是"501

陈毅在北京与家人合影。

陈毅长子陈昊苏(右图)。

  ◎口述人:陈昊苏(陈毅长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

  ●陈毅

  四川乐至复兴场人,1901年出生。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家,又是才情横溢的诗人,纵横捭阖的政治家、外交家。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南昌起义、湘南起义,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者和红军创始人之一。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奔赴抗日战场。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代军长,重建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参与指挥宿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任新四军军长、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市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72年1月6日逝世。做革命胜利时候的英雄并不困难,但是要做战争失败时候的英雄,这就很困难了。你打了败仗,是不是还能够坚持革命的理想,坚持革命的目标,继续进行革命的斗争,这是严峻的考验。——— 陈毅

  我对父亲的了解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知识的丰富而不断加深的。父亲的形象在我眼里从模糊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最后达到精神层面的深刻理解,而且这种越来越亲近的感觉并没有因为他的离开而终止。

  儿时——— 父亲在我眼中是“501”

  1941年1月,蒋介石发动了骇人听闻的皖南事变,新四军遭到重创,新四军军长叶挺身陷囹圄,为与国民党反动派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党中央决定在江苏盐城重新组建新四军军部。我父亲陈毅当时被任命为新四军代军长。

  这之后一年,我出生在盐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童年的记忆就是时局动荡、战火硝烟。在抗战的后半段时期,以及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我都是随着部队行动。父亲的形象也比较模糊,年幼的我只知道父亲是一个军人、一个将领、是“501”。因为大人们都叫他“501首长”“501首长怎么怎么样”。

  “501”是父亲当时的代号,这就是父亲留在我儿时的印象,有点神秘却不够亲切。在我的记忆里,那时我们总是离得很远,因为父亲总要在前线或者在总部指挥作战,而我却在后方。

  遗憾——— 错过了向父亲请教的机会

  因为年纪太小,我对那段战争历史并不了解。解放后,当年的许多人和事被写成文章、回忆录,我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才进一步了解了父辈们打江山的历史。1973年起,我在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从事战史研究,因而有机会看到我们军队在战争时期留下的许多珍贵历史资料,包括历史文件、作战命令、电报等。通过对其认真研究、学习,中国革命的历史脉络在我眼前日渐清晰,我对父辈们披荆斩棘、流血牺牲走过的22年艰辛革命历程及其伟大意义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我父亲曾说:“做革命胜利时候的英雄并不困难,但是要做战争失败时候的英雄,这就很困难了。你打了败仗,是不是还能够坚持革命的理想,坚持革命的目标,继续进行革命的斗争,这是严峻的考验。”

  中国革命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严重的失败,比如红军长征就是一次严重失败的后果,中央苏区失陷,红军主力转移,留下一些负伤的人员和一些老战士在苏区坚持斗争,我父亲因为身负重伤也被留了下来。他说,只要我们在这个山头上保存一点革命的力量,就像星星之火一样,它会燃遍整个万里山河。正是这种乐观而坚定的革命信念,激励他们战胜一切困难,培育出一支勇敢顽强的革命队伍,最终解放了全中国。

  我在军科院工作潜心学习、研究军史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难题和疑问。比如,我看到某指挥员指挥某次作战行动的电报,会疑惑:为什么他那样处理作战的问题呢?每当这种时候,我都很想问问父亲,当面向他请教。可是,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了。我真的感到很遗憾,错过了向父亲直接请教我军历史的机会。

  诗作——— 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要了解我父亲的经历,看他写的诗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父亲年轻的时候曾有志于从事文学事业,上世纪20年代还写过小说,也发表过诗作。但是后来他发现由于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和人民日益陷入贫困,还遭到列强的欺辱,为了拯救贫弱的祖国,作为一名热血青年,父亲毅然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

  参加革命以后,父亲仍然坚持写诗,但诗风完全改变了,内容也主要反映战争。他在战争年代大概写了300首诗,《梅岭三章》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1934年8月在反“围剿”的作战中,父亲腿部负了重伤,所以没能随红军主力长征,而是留下来坚持游击战争。父亲说过,中国革命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的失败:第一次是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事变,向过去的盟友共产党举起了屠刀。第二次是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第一次失败时我们是白手起家,原来什么都没有。第二次失败前,我们已经有了几十万红军,和红色苏维埃国家———苏区。而失败使中央苏区被国民党重新占领,红军也在遭受重大损伤后被迫转移。父亲说,那时真有国破家亡的感觉,所以第二次的失败感觉更为惨烈。现在我们说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感觉只是一个军史概念。可对于父亲,却是几经生死的浴血奋战。父亲他们缺衣少吃,忍着饥寒与敌人频繁作战,东奔西走,父亲的枪伤一直难以痊愈。1936年冬,父亲他们在梅岭遭到敌人包围,面临绝境。他在诗里写得很清楚:被敌人包围了,虑不得脱,这次也许走不出去了。他于是写下《梅岭三章》,并把诗稿留在衣底,这也许是父亲这位诗人革命者特殊的遗嘱。他那时候虽然只有35岁,却已经是有着十多年革命经历,历经过多次战斗考验的革命家。在生死之际,舍生取义的悲壮、从容赴死的乐观、理想实现的期冀……各种各样的情感,汇集着、碰撞着,最后喷涌而出,化为壮丽的诗篇,形成《梅岭三章》这个战争诗歌绝唱。全国解放以后,父亲作诗的内容由战争转向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比如他1959年3月创作的《北京会议六言颂》,写实地反映了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和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父亲也有一些反映个人情怀的作品,但是仍然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像《冬夜杂咏》中著名的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还有1966年写的《题西山红叶》,“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都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和国家领导人,面对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风险,勇担重任不畏艰险,充分体现了父亲坚强不屈的人格和对党与人民的无限忠诚。

  统筹 彭美 李召

  整理:南都记者 彭美

  资料提供:解放军出版社《星火燎原》编辑部